文革前和文革中北京的水果:西瓜

来源: 2011-12-08 09:59:47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现在北京的超市跟美国差不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瓜果荟萃,而且各种季节成熟的水果都可以买到。而在五十年前,水果的季节性很强,北京人很少能吃得起外地的水果,本地的水果也基本属于奢侈品。

说到瓜果,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的名优产品“黑绷筋”西瓜,其特点是黑(其实是墨绿)皮,黄瓤,红籽儿,形状是偏向于长方型的椭圆,外表不光滑而是有一道道的筋,所以叫做黑绷筋,个头儿中等,皮不算薄但也不太厚。成熟的黑绷筋非常好吃,沙瓤,个人认为比现在任何西瓜都香。但问题是挑选成熟的黑绷筋是一项高难度技术,如果只是八成熟,口味就差太多了。由于接近长方形,卖瓜的人可以把瓜整齐地摞起来卖。

文革开始后不久,黑绷筋就渐渐退出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早花西瓜。圆形,个头儿比较小,花皮。早花瓜最大的优点是成熟早。黑绷筋要到七月中旬以后才能大面积成熟,而早花能提前一个月左右。早花瓜的味道平平,熟的还算甜,但缺乏特殊的香气,皮比黑绷筋薄。据说虽然个头儿小,但亩产高,而且正是因为小,大众买得起。当时的西瓜一般是七分八分一斤,但黑绷筋得十多斤一个,所以能买得起的还是不多。现在五六毛钱就能买一个。早花瓜很好挑,拍拍就很容易知道成熟与否。

早花流行了三四年以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比早花大一些,圆形,皮光滑,颜色墨绿的西瓜,我无论如何想不起这种西瓜的名字了。好像有个“蜜”字。这种瓜成熟了比早花甜,味道也好,但是如果不熟,特不好吃,比黑绷筋更难挑。我买了五六次只有一次好些。

最后出现了两种瓜:京欣一号和金玖宝,但后者很快淡出,而前者仍是市场主力。

以上说的都是北京本地西瓜,大兴县的庞各庄最有名。至今如此。

八月北京市场上也会出现一些外地的晚熟西瓜,最开始主要是所谓的德州瓜,这可不是美国的德州而是山东的德州。德州瓜特点是大,一个要二十多斤以上,其中有一种白皮、白瓤、黑籽儿的有种特殊的香味,但甜度差。我印象最深的是76年住抗震棚的时候大家都去抢购德州大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