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毛泽东再认识’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来源: 继开 2011-10-21 19:15:4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950 bytes)
“哈佛大学‘毛泽东再认识’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作者:刘辉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并表彰斯图尔特·施拉姆(Stuart R.Schram)教授在毛泽东研究中的杰出贡献,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于当地时间2003年12月5-7日,召开了题为“毛泽东再认识”(Mao:Re-eva1uated)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12月5日下午,大会开幕式在哈佛大学校园中心区内的博雅思通厅(Boylston Hall)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中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的毛泽东及中国问题研究资深专家、哈佛大学师生、国内部分访问学者约3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著名中国“文化大革命”史研究专家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主持。大会主席台的中央,摆放着1992年以来已陆续出版的毛泽东文集《通向权力之路》1-5卷和即将出版的6、7两卷的样稿。这是施拉姆教授花费了多年心血主持的、由许多西方学者精心编辑和翻译的杰作。它尽可能地收集到了目前所能收到的毛泽东手迹,以及其他重要手稿等。全书一共10卷,最后的3卷现在也已翻译完毕、等待出版。其编译和出版的全部工作,得到了美国国防部和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资助。这套装帧精美的巨译,使人们不由得对施拉姆这位将毕生的美好年华都献给了毛泽东生平及其思想研究且贡献卓著的西方学者肃然起敬,并由此引发对于毛泽东这位中国人也许永远无法忘怀的伟人认知与评价的无尽联想。

施拉姆教授1924年出生于美国,1944年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195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长期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并兼任其东方与非洲学院现代中国研究所所长,1989年后任职于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他是西方世界研究毛泽东生平与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出版过《毛泽东的政治思想》(1963)、《毛泽东》(1966)和《未经修饰的毛泽东:谈话与书信(1956-1971)》(1974)、《毛泽东的思想》(1989)等许多有影响的论著。这次会议以纪念毛泽东诞辰和表彰施拉姆教授学术贡献为名再认识毛泽东,也可见西方学术界对其研究成就和学术地位的高度认可。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施拉姆的有关著作就曾被译成中文大量出版,他的名字在中国不仅为一般学者所熟知,许多关心政治和现代历史的中国人也并不陌生。然而在中国却很少有人知道,施拉姆在转向毛泽东研究之前,曾经是一个核物理学家,曾参加过著名的“曼哈顿计划”的工作,还是一个有出色语言天分的法国和俄国政治研究者。

在12月5日下午的会议上,著名的毛泽东传记作者、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教授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安瑟利·塞奇(Anthony Saich),耶鲁大学的乔纳森·史本思(Jonathan Spence)和戴维·阿帕特(David Apter),英国利兹大学的德里尔·戴韦因(Delia Davin)等人在发言中,都高度赞扬了施拉姆教授的功绩。来自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逄先知研究员,对于施拉姆在研究、翻译毛泽东著作中所花费的巨大心血和所做的艰辛开拓工作,更是给以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施氏对于西方学者了解、研究中国革命及其毛泽东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提到,施拉姆在其研究工作中,一直与中央文献研究室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并曾多次就毛泽东著作中有关版本的选择、时间的考证等问题求证于中央文献研究室,表现出了一个学者令人尊敬的严谨治学态度。在回答现场听众关于是否这套译著已经囊括了毛泽东的全部文稿时,逄先知说,尽管十卷本的译著出齐后,英文的毛泽东文稿将比中文已出版的还要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仍然无法彻底收全毛泽东的所有文稿。 在提交给会议的论文中,学者们也多从各自的角度称赞了施拉姆教授的贡献,尤其是他翻译毛泽东著作的成就。如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布兰克利·沃马克(Brantley Womack)在论文中就强调指出:“关于毛早期政治思想的记录,由于施拉姆及其同事所编的《通往权力之路》的努力,而大大地增加了。我们可以循此记录,追踪其思想、活动之互动及其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作为《通往权力之路》一书翻译的参加者,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提墨思·奇克(Timothy Cheek)更是充满感情地写道:“与施拉姆一起翻译毛的文本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训练。我感觉翻译其中一卷已经是筋疲力尽,真无法想像施拉姆怎么能把整个十卷进行到底。然尽管如此,与施拉姆一道工作的过程中,当我们检查每一个文本、每一页、每一段、每个句子或用词之时,他那全神贯注的凝视,仍然长久地保持在我的记忆里”。他非常感谢施拉姆给予了他必要而珍贵的训练机会(参见其论文《整改延安道路》)。

斯坦福大学现代中国研究权威范斯莱克教授(Lymanp Van Slyke)甚至认为:“正如人们无法想像中国革命离开了毛泽东一样,离开了施拉姆的工作,也将无法想像在研究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西方学者将如何理解毛泽东”。(参见其论文《反思毛泽东思想》) 如何宏观评价毛泽东,也是12月5日下午会议的主题之一。与会学者虽见仁见智,但都能客观地正视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巨大影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露西恩·派伊教授(Lucian Pye)是西方毛泽东研究的前辈学者,向来被中国国内的同行视为“西方毛主义研究第三次论战”中的代表人物。他关于毛泽东个性意义的政治心理分析的有关研究,曾在西方世界产生过广泛影响。这次在发言中,他仍然强调心理分析对认知毛泽东的历史价值,并认为,尽管毛泽东的一生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历史性的缺陷,其本人也经受过许多失败,犯过许多错误,但他仍然称得上是一个民族英雄,值得人们尊敬。

美国里海大学的雷蒙·怀利教授(Raymond Wylie)也是毛泽东思想研究方面的专家,他关于陈伯达与毛泽东思想形成关系的论著久为同行推重,这次在发言中则强调,毛泽东乃是一位革命的浪漫主义者,他由此给中国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也留下了“极其复杂”的历史遗产,其功过是非难以简单评断,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反思。

最后,80高龄的施拉姆教授作了总结性发言,他较客观地评价了毛泽东一生的历史功过,说明他在研究了中国问题和毛泽东的著作14年之后,认同了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毛泽东虽然在掌权之后犯过严重错误甚至“可怕之罪”,但他仍然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在回答现场关于为什么不能将“他的遗产”与斯大林等人相提并论时,他明确地回答说:“从许多方面看,毛力图为中国人民谋利益,只不过50年代以后,他在个人的情感方面,过于感情用事、固执任性和狂热,从而铸下大错,但尽管如此,他仍然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他总是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中国,我认为人们会因此而永远铭记他”。

沃思卓姆两教授,以《“我们何不武装‘左’派”》,《两种革命的神话:作为全球偶像的毛泽东和格瓦拉》为题作了发言,对“文化大革命”中武装“左”派的问题与毛泽东的关系,以及近年来中国的“毛泽东热”,进行了新颖的分析。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上,既有缜密的论证,也有热烈的争鸣,特别是与会西方学者对于毛泽东及其有关中国问题的熟稔与精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每当主办方为中国学者配备的翻译(两位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被“小农意识”、“武装割据”、“整风运动”、“教条主义”等类术语所卡住、一时不知如何传译之时,在场的绝大部分学者多能脱口而出、为之解难。会上,当来自国内的学者在延安整风等问题上发生激烈争执时,外国学者中竟有以“人民内部矛盾”当场劝解打趣的,并因此引来全场会心的笑声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