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共军为什么抗战中一次像样的战役没打过,转眼就吃掉

来源: 2010-11-17 10:43:3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成万的国军。有人以此作为共军消极抗日的证据。

大概以下几个原因:

1。首先说一个现象:共军主要活动地域在华北。 在抗战之初,国军除了怡口会战外,在1939年后,好像也没有在华北主动搞过什么像样的战役了。因为这是敌占区。国军和共军都是在打游击。没有条件搞大战役。国军在华北39后就没组织过大战役,能说国军在华北不抗日么?

2。共军没有自己的后勤系统,因为没有自己的成片的地盘(但有成片的组织)。华北作为敌占区,共军基本生存在乡村,日军占据县城。经常出来骚扰。共军很难组织起大规模的后勤系统去支持部队的大规模集结。共军的活动很难超过一个团的规模。惯常的做法是以连排班营为单位把部队撒出去,自己解决吃住后勤,弹药给养兵员补充扩展,寻找战机等问题。因为有很强的信仰和党的组织力,形散神不散。撒出去时,可能就一个连,几年年过去,收回来时,可能就是一个营,甚至更多。这叫撒豆成冰。这个国军是做不到的。国军撒出去就没了,要不就成了土匪,或成了伪军。所以经过几年的发展,共军的实力大增。日本一投降,地盘一连成片,那部队一集结,厉害了。这在亮剑中,有很好地说明。共军的发展,主要是从日本人和伪军哪儿来的。不打仗,他们会送给你枪和炮?

3。从1944年后,共军力量强了,开始主动进攻日军的据点,但共军没有攻坚武器,一般不会去打没有利润的自杀式的仗。打就要有收获。基本是伏击战,小规模的歼灭战,极其狡猾的攻坚战。每一仗不起眼,但加起来,吓死人。到了45年的时候,形势就更好了。但是,形势变化太快,短短两三个月,苏联出兵东北,美国仍了两个原子弹,日本就投降了,共军还没来得及在华北展现自己强大的实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