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 “三个月至多五个月打垮中共” zt

来源: 退休船长 2010-02-16 20:27:2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540 bytes)

一、国民党夸口“五个月之内打垮中共产党”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为430万。其中包括:“正规军陆军86个军(师)、248个师(旅)约200万人,特种兵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后方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所属部队以及其他军事机关和院校共约101万人。以上正规军总共约356万人。非正规军74万人。”此时,中国共产党军队没有海、空军,只有陆军,其总兵力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约61万人,辖有纵队及相当于纵队的师共22个,旅及相当于旅的师共94个。地方部队及后方机关约66万人。对比国共两党总兵力,不难看出,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

不仅在数量上具绝对优势,国民党军装备也大大超过共产党军队。以国民党主力整编第11师和中共部队装备最强的东北第1纵队(兵力相当于国民党军整编师)相比较:整编第11师有各种枪11520支(挺),其中冲锋枪2370支;各种火炮440门,其中105毫米口径榴弹炮8门、火箭炮(筒)120门;汽车360辆。第1纵队有各种枪13991支(挺),其中冲锋枪92支;各种炮46门,其中口径最大的是75毫米山炮,只有12门。两者枪支数量大体相当,但自动火器拥有量前者是后者的26倍;火炮的数量,前者是后者的倍,且口径大、射程远。

除数量和装备处于劣势外,中共武装在军事训练方面也有不足之处。作为中共主力部队的野战军,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武装改编而来,“干部和战士没有经过很好的战术、技术训练。他们比较熟悉游击战,不熟悉运动战,更没有攻坚战和大兵团协同作战的经验”。晋察冀野战军的冀中纵队,在编入主力时,每人头上系一条白羊肚毛巾,身上穿的还都是便衣,只是在开进途中才换了军装,补充了重机枪、迫击炮,以营、连为单位,调整了步枪的口径,匆匆完成了战役的准备工作。由于军事训练方面的种种不足,共军曾一度被国民党当局讥讽为“毫无军事训练之老百姓”(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彭学沛语)。

由于具有多方面的绝对优势,蒋介石和国民党军事将领,对于打一场全面内战,具有充分的信心。蒋介石曾坦言:“比较敌我的实力,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我们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军队的装备、作战的技术和经验,匪军(注:这是蒋介石对人民解放军的称呼,下同)不如我们,尤其是空军、战车以及后方交通运输工具,如火车、轮船、汽车等,更完全是我们国军所独有。一切军需补给,如粮秣弹药等,我们也比匪军丰富十倍。重要的交通据点、大都市和工矿的资源,也完全控制在我们的手中。”“一切之条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蒋介石甚至大言不惭地说:“时间到了,成熟的苹果自然会坠入我们的怀抱。”1946年10月18日在南京召开的秘密军事会议上,蒋介石狂妄地宣称“五个月之内打垮中共”。

然而,军事上的优势并不等于战场上的胜利。古往今来,无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都能说明这一点。国民党作战原则的一系列失误,使其没有将最初的军事优势转化为胜势,并最终输掉了这场战争。

二、国民党的作战原则

1.占点延线

内战爆发后,对于如何打赢这场战争,蒋介石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想法。他曾解释说:“现代作战最紧要的莫过于交通,而要控制交通就先要能控制都市,因为都市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一切人才物资集中之所,而且在地理形势上,它一定是水陆交通的要点。我们占领重要都市之后,四面延伸,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交通线。交通线如果在我们控制之下,则匪军即使有广大的正面,也要为我所分割、所截断,使其军队运动的范围缩小,联络断绝,后勤补给都要感到困难,终至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因此,蒋介石的战略是:“第一步必须把匪军所占领的重要都市和交通据点一一收复,使###不能保有任何根据地。第二步要根据这些据点,纵横延展,进而控制全部的交通线。如果所有铁路公路交通运输都控制在我们的手中,则我军运输方便,进退自如,一个兵即可当十个兵之用,一团兵即可当十团兵之用。同时匪军方面则因占领地区被我分割,兵力便无法集中。须知过去匪军之所以能做到‘以大吃小,以多吃少’,完全是他们机动性大过我们,行动飘忽,随时可以集中他的主力来消灭我们一点。现在我们如能掌握交通,使匪军不能自由调动,不能集中主力,则他们‘以大吃小,以多吃少’的策略,就无法实现。而我们正可反其道而行之,用‘以大吃小,以多吃少’的方法来消灭他们。因此我们作战的纲领可以说是先占领据点,掌握交通,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使匪军没有立足的余地。”

蒋介石还从中国古代战史中为自己寻找根据。他曾指出:“过去时代的流寇,只有两种本领,一种是负隅,凭借险阻,顽强抗拒;其次是流窜,政府向东进攻,他们就向西流窜,政府向南进攻,他们就向北流窜……但现在的情形却完全不同了,交通如此发达,武器如此进步,无论什么险阻,经不起飞机的轰炸,无论流窜如何迅速,赶不上火车汽车。”因此,只要国民党军攻占中共的根据地,占点延线,使其“不能负隅,那他就不能持久”,则“剿匪”即可大功告成。

全面内战开始后,国民党军大力推行“占点延线”战略。仅4个月,解放区105座城市就被国民党军占领。这些所谓的胜利,使蒋介石有点飘飘然。他以为“占点延线”战略已接近实现,国民党军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于是,1946年10月10日,蒋介石下达恢复征兵制的命令。10月11日,也就是占领张家口的当天,蒋介石就宣布在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准备出任“总统”。不久,他对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下达了进攻延安的命令。这样,蒋介石已完全关闭了和平谈判的大门。

然而,蒋介石高兴得太早了。他的“占点延线”战略,一方面没能在野战中消灭或削弱共产党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又使自己背上了守备的沉重包袱,分散了自己的力量,导致占地越多,被牵制的兵力就越多,机动兵力越少,无力作运动战。“以守土为目的,则处处设防,处处薄弱;以攻势歼敌为目的,则部队星罗棋布,无法适应战机,集中转用。”

事后,国民党高级将领们也认识到这一点:

由于防点守线,我们的军队被钉住了,失去了机动性并难以取得主动权。例如,当我们进攻共产党时,如果我们削减了各个要塞的部队人数,那么匪军将避免与我主力部队决战,而代之以到我军后方打击落弱据点。……如果我们考虑到各地的安全,那我们就没有足够的部队去进攻。这不仅无效,而且有害。进一步说,当匪军主力部队攻击我方一据点时,如果我们的援兵不及时赶到,这一据点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如果我们的援兵及时赶到了,那匪军就可能转而攻击另一据点。结果,就使得我们总是跟在敌人后面转,每一个地方都陷入被动。

就这样,由于“占点延线”战略,数量和装备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到1946年11月,国民党军的战线已延长到约1万公里,用于守备的部队已接近其进攻总兵力的一半。据解放军总部的统计,国民党军在其进攻高峰的10月份,用于攻击的兵力约占投入内战总兵力的56%,而到11月份,降至46%。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双方兵力对比在总体上,国民党军仍占较大优势;但在机动兵力上,它却正在逐渐丧失优势。

2.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

毛泽东曾说:“蒋介石不是完全不懂得战略的,多少懂得一点。”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他的战略就是进攻解放区,把战争扭在解放区打,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彻底破坏解放区的经济,使人民解放军失去依托而不得不四处流动,同时又保持国民党军大后方的人力、物力、财力。蒋介石说:“古今中外的战事,凡战略上取守势未有不败之理。我们剿匪战争的原则是:‘战略取攻势,战术取守势。’”他就是按照这种思维实行全面进攻的。国民党正规军248个旅中,227个旅陆续用于进攻解放区。全面攻势受挫后,蒋介石仍坚持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他说,共产党在关内有三个重要的根据地:一个是以延安为政治根据地,一个是以沂蒙山区为军事根据地,一个是以胶东为交通供应根据地。要打垮共产党,就要摧毁上述三个根据地。因此,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对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即所谓“双矛攻势”。到1947年6月,国民党军虽然攻占了延安,但消灭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目的却没有实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沂蒙山区和胶东仍控制在人民解放军手中。于是,蒋介石决心加强对山东、陕北解放区的攻势,力求迅速解决这两区问题,然后,转移兵力于华北、东北。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军队控制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军事、交通三个根据地后,“进一步目标,即在断绝其兵源补充,占领其粮食产区”。蒋介石说:“现在匪军占领区内,人力粮弹最丰富的地区在哪里呢?晋东、晋西和陕北都不是产粮食的地区,而且人烟稀少。上次我到延安,当地就很少壮丁。所以他的人力粮弹可以说全靠冀中、冀南和鲁北这三个地区。如果我们派遣军队,犁庭扫穴,占领这几个地区,他就真正成了流寇。一成流寇,只要我们军队穷追猛打,绝不放松,就没有不被我们消灭的。”

面对国民党军“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战役战斗上的进攻,大量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打破其战略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进攻的主要方法是:第一,诱敌深入,迫敌分散,集中兵力首先割歼其薄弱的一部,然后或转用兵力歼灭他部敌军,或后撤一步另寻战机。第二,在敌重兵密集进攻的情况下,以主力揳入敌之后方,调敌分兵回援,寻机逐批歼灭援敌。第三,利用有利地形,以一部分兵力与敌盘旋打转,调动、疲惫敌人,待敌之弱点暴露,再集中兵力以伏击手段歼灭敌人。第四,围城打援。第五,对分散守备交通线之敌人实行主动出击,分别围歼。

通过一系列战役战斗上的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了大量敌人,使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转入外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挫败了蒋介石的“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

国民党方面编写的战史,对于“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作了这样的检讨:“以扩大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因此,既无歼灭匪军之意图,亦无捕歼匪军之方案与部署。”“俟匪军有生力量消灭后,广大地区自然可以获得。反之先求控制地域,致兵力渐形分散孤立,予匪军实施运动战逐次击灭之好机,匪且趁机发展壮大,致使双方战力,匪长我消。”

3.速战速决

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力量的优势,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其基本企图是:用193个旅(师)约160万人,即占全部正规军80%的兵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力争在3至6个月内,首先消灭关内中共武装,然后再解决东北问题。蒋介石曾经在一次军官会议上狂妄地声称:“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能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歼匪消灭。”

从1946年6月下旬开始,国民党军先后对各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其进攻的基本部署是:“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8个整编师又2个旅,约22万人,围攻中原解放区;以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58个旅,约46万余人,进攻华东解放区(包括山东、华中两解放区);以郑州、徐州两绥靖公署和第一、第二、第十一战区各一部共28个旅(师),约25万人,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以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38个师,约26万人,向晋察冀、晋绥解放区进攻;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指挥7个军16个师,约16万人,以主力一部沿松花江监视北满解放区,主力位于沈阳以东地区对付南满解放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所属主力19个旅,约万人,准备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此外,用于进攻广东各游击区及海南岛解放区的兵力共计9个旅,万人。”此时的国民党,气势汹汹,公开宣称:从军事上对付共产党,“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

然而,国民党高兴得太早了。1946年7月至10月,即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头4个月,国民党正规军就被歼灭32个旅,连同被歼的非正规军在内,共计万人。4个月中,中###队经过大小80余次战役、战斗,歼灭了大量敌人,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和锻炼,取得了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歼灭美械装备之敌的初步经验,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4个月中(即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国民党正规军又被歼灭34个旅,连同非正规军共约41万余人。这4个月的作战,国民党军被歼万人以上的战役为前4个月的4倍,被俘正规军少将、旅级以上高级军官为前4个月的3倍,损失的兵力为前4个月的倍。国共双方所占城市的对比数则由∶1下降为1∶1,兵力损失对比由∶1增至∶1。国民党军损失的兵力中,被俘、投诚、起义与伤亡对比由1∶1上升为2∶1。这些数据生动地说明: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明显下降,战局正在向有利于共产党的方向发展。

由于损兵折将,1947年3月,国民党不得不放弃了全面攻势。全面攻势的失败,宣告了国民党“速战速决”理想的破灭。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