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图片与文字来自用chatgpt对npr.com 上九月十三日一篇文章(‘Chinese Encounters with America’ argues U.S. and China lost shared interests : NPR 作者:文森特·倪)的翻译:
2000年3月,一份来自美国国会的包裹送抵上海复旦大学。包裹中是一面曾在美国国会大厦上空飘扬过的星条旗——这是为了纪念不久前逝世的中国著名科学家谢希德。谢希德曾在促进两国文化与科学交流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如今,这样的故事在中美两国几乎难以想象,因为两国关系的基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新书《中国人与美国的相遇:塑造中国未来的旅程》中,对12位中国人的生动描写提醒我们,两国曾经有过的那份乐观——而这份乐观在近些年早已消退。
美中对抗:大国竞争的内情
这本文集中的十二篇人物侧写,凸显了1979年建交后美中交流的积极一面。人物从学者(如谢希德)、到环保行动者(如马天杰)、再到外交官(如冀朝铸——他曾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历史性访华时担任翻译)。
今天,美中陷入激烈竞争,这些故事或许会因读者对“接触政策”的看法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它们仍提醒人们:无论这段历史多么短暂,它都是双边关系中独特的一章。
本书两位主编——著名中国问题社会学家黛博拉·戴维斯(Deborah Davis)与《美国人在中国》作者特里·劳茨(Terry Lautz)——认为,本书强调了寻找共同点的价值。他们担忧,美中两国都在逐渐忽视彼此的共同利益及合作所带来的益处。
在与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邮件采访中,两位主编共同回应了书中涉及的问题。以下是经过编辑的问答节选:
“为何两国失去共同利益?”
NPR:你们提到担心两国民众都忽视了共同利益。在你们看来,原因是什么?
戴维斯和劳茨:中国意外地成为主要经济与军事大国,引发了美中关系的下行螺旋。华盛顿视中国崛起及其强硬外交为对现有世界秩序的挑战;北京则将美国视为威胁,尤其在台湾问题上。这种新的权力格局打破了“接触会带来积极、和平改变”的长期假设,反而制造了恐惧与不信任。我们的书旨在展示:即便存在分歧,合作与相互理解依然有益。
“接触美国如何改变这些人及中国?”
戴维斯和劳茨:影响因时代而异。冷战时期回到贫困中国的人,与90年代或2000年代回国的人,面对的挑战和动机完全不同。其结果也因职业而异——从教育、舞蹈、外交到社会组织、科学和体育,各有差别。
这些人生经历令人惊叹:
- 谢希德:著名物理学家,1951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83年成为中国主要研究型大学的首位女校长,却在“文革”期间多年从事清洁工作。
- 王缉思:中国知名美国问题专家,文革时在内蒙古放羊七年,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
- 郎平:中国体育传奇人物,曾带领美国女排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夺得银牌,又在2014年世锦赛率领中国女排夺金。
- 龚鹏鹏:在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受训,却放弃国际钢琴家的丰厚事业,2014年回国担任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家,自称“一个双向的翻译者”。
“哪位人物最令你们难忘?”
戴维斯和劳茨:很难只选一位,但外交官兼翻译冀朝铸令人印象最深,因为他的人生映照了中国政治与中美关系的跌宕起伏。
他少年时随家人被中共派往纽约,就读哈佛期间几乎不会说中文。朝鲜战争时,外交部派他去板门店做停战谈判的英文记录,但因其“美国背景”,多年后才加入共产党。文革中他被下放农村,后来又为毛泽东、周恩来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担任翻译,并于1979年陪同邓小平访美。他曾多次有机会在国外寻求庇护,但始终选择爱国,坚信共产党是国家未来的最佳选择。
“有人认为接触政策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你们书中的人物是否认同?”
戴维斯和劳茨:从他们公开的言论来看,没有人认为与美国接触是错误——无论是对个人、对中国,还是对中美关系而言都不是。相反,他们从美国带回的知识与技能帮助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他们努力将所学与中国国情结合,同时增进中国对美国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接触既是个人事业的机遇,也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途径。
“美国人——有些心知肚明,有些不知不觉——如何助长了中国的监控体系”
NPR:你们的书跨越了冷战、和解、改革、接触,并以全球化与合作作结。如果要继续写下去,在当下这种竞争与不信任的氛围中,你们会选择描写谁?
“如果继续写,你们会选择谁?”
戴维斯和劳茨:我们或许会选择一位科技领域的人。例如书中阿比盖尔·科普林所写的邓兴旺——这位杰出的植物学家出身湖南贫困农家,1985年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没人想到他会成为耶鲁大学讲席教授,更没人想到他会放弃一切回国创业并领导重要研究机构。尽管两国政府或许将“美国科学”和“中国科学”视为不同体系,但邓兴旺的经历表明,最前沿的研究依赖跨国合作,也离不开竞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