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国”时期,日本人是如何奴化和蛊惑东北人的?zt

来源: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2024-05-10 18:04:2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6854 bytes)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迅速沦于日本人之手。1932年,在关东军的扶持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即位”,“满洲国”正式粉墨登场(拓展阅读:1931-1945:日本是如何奴役和残害东北人的?)。

溥仪“即位”

为了实现长期殖民东北的目的,日本人不仅大肆宣扬所谓的“建国精神”,鼓吹“日满亲善”,还精心炮制出了“五族协和”、“日满一德一心”等殖民理念,旨在麻痹东北人民的抗日意志,让他们默认侵略的合法性。

为了让东北人民“甘心效忠”于“满洲皇帝”溥仪和日本天皇裕仁,做“满洲国”与日本的所谓“良民”,日本人先后做出了哪些小动作?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五族协和”主题海报

1)篡改历史,鼓吹东北非中国

1937年10月,“满洲国”“民生部”相继制定《学制纲要》和《各级各类学校规程》,并在次年1月起正式施行。学界普遍认为,《学制纲要》是日本推行奴化东北教育政策的总方针。

具体而言,《学制纲要》不仅要求东北的年轻人们,“遵照建国精神及仿日宣诏之趣旨,以咸使体会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之关系及民族协和之精神”,还将“汉语”改称为“满语”,并将日语设定为“依日满一心一德之精神”的“国语”。

与此同时,日本人处心积虑地在教科书上大做文章,旨在彻底斩断东北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联系。

“满洲国”皇宫

1)刻意无视中国史

“满洲国”通行的历史教科书,共设满洲史东洋史西洋史三个模块。其中,“满洲史”泛指“世居于东北境内的土著民族史”。

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满洲史”一直秉承着“肃慎—扶余—高句丽—辽—金—元—清”的历史脉络(拓展阅读:客从何处来:一文纵览,东北人的源与流)。

30年代的沈阳街景

为了将“东北”与“中国”剥离开来,教科书中充斥着大量我国建国等字样。比如在讲述亚洲地理时,教科书如是写道:

“亚洲位于大陆之东部,占全世界陆地三分之一。我国、日本、中华民国、暹罗、土耳其等独立国外,其他国家为欧美诸国势力所及之地”。

“中华民国乃亚洲东部之大国。东临太平洋、东北部邻我国、北及西连苏联,南与印度及中南半岛接壤。面积约等于我国之六倍,人口多于我国十三倍”。

“满洲国”宣传画

为了保证学生“掌握做满洲国民的要谛,彻底地体得国民精神”,“在这个无国家传统的新国家里,毅然脱掉其民族主义的积弊”,教科书内增加了大量与满洲国独立相关的课文,旨在让东北年轻人养成对“满洲国”的“绝对忠诚热爱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仅主动接受了“满洲人”的身份,并以自己是满洲国人而感到自豪。比如一篇名为《满洲帝国前途之乐观》的学生作文就这样写道:

“鸭绿江畔,长白山头,有揭独立之旗、翻自由之帜者,果何国乎?曰我满洲大帝国是也。我国自成立以来,万方向化,四海风从,内而王道治国以求人民之幸福,外而亲仁善邻,以谋东亚之和平。”

“果由此百废俱兴,蒸蒸日上,则注重实业,工艺必因之而发达,提倡农学,米谷必以之而丰收。行看国用日裕,国势日振,自不难与东西诸列强,颉顽于宇宙间矣。”

位于长春的“建国大学”毕业生合影

2东北非中国

为了斩断东北与中原之间的联系,日本学者们基于历史、地域、文化等角度,大肆宣扬所谓的“东北非中国”理论(拓展阅读:为了肢解中国,近代日本的学者们,都动了哪些“小心思”?)。

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以内藤湖南(拓展阅读:内藤湖南的“中国药方”:放弃边疆、解散国防和“接受外国管理”)、白鸟库吉(拓展阅读:白鸟库吉的中国观:“南北对立”招致的“戎狄病”和“文明停滞”)等日本学者们,先后就比较含蓄地发表过类似观点。

比如在稻叶岩吉(1876—1940)主编的《满洲发达史》中,他不仅同“满洲”代称“东北”,还将“中国人”解释为“居于山海关内的汉人”:“中国人之于满洲,即使能占有其土地,其范围亦只限于辽河流域之一角,于其处设一边郡而止”。

稻叶岩吉编著《满洲发达史》内页

进入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军国主义思潮的快速膨胀,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矢野仁一(1872—1970)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鼓吹“东北非中国”的言论。

他不仅在公开场合指出,“处于云水缥缈地带的边疆的满洲、蒙古、西域是假的国境,不是真的国境,也可以说不是中国的领土”,还先后在《大阪朝日新闻》、《外交时报》等刊物上发表了《满蒙藏非中国本土论》、《满蒙非中国本来领土》、《日本在满蒙的正当地位》等颇具挑衅意味的文章。

矢野仁一

这些暴论文章一经发表,很快就得到了日本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比如时任首相田中义一就在《田中奏折》中,就对矢野仁一的论述表达了赞赏之情:

“所谓满蒙,历史上既不是中国领土,也不是中国特别区域。我国矢野博士努力于中国历史研究,认为满洲绝非中国领土,业经帝国大学公表于世。我国矢野博士之研究发表极其正当。中国学者对帝国大学的立论,无可反论者。”

 

金毓黻(1887—1962 ),辽宁人,汉军正红旗人,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对于日本学界的一系列“小动作”,历史学家金毓黻一针见血地指出:

“日本之学者,由历史上、地理上作种种之证明,谓东北三省非中国之故土,其意欲歧东北与中国而二之,故不称东北,而称满蒙。盖以研究之方法为吞并之先声,其用心甚苦,亦即以学者为前驱也。”

为了反驳《满蒙藏非中国论》一文,北大历史系教授傅斯年,坚持使用“东北”一词并拒用“满洲”。

理由很简单,“满洲一词是专图侵略或瓜分中国而造之名词,毫无民族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根据”。

为了反驳“满蒙非中国”的谬论,傅斯年还联合多位历史和文化学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撰写并发行了《东北史纲》一书(拓展阅读:“你的满洲,我的东北”:近代中国学者的“东北观”)。

《东北史纲》封面

3)何谓日满一体

除了恶意篡改历史之外,日本人还大肆鼓吹所谓“日满一体”、“同文同种”等一系列带有极强蛊惑性的内容。因此,“满洲国”的教科书中,充斥着大量满洲国与日本拥有友好关系的论述。

比如一篇名为《满洲国》的课文里面如是写道:

“我国还有很多未开发的土地,而日本人实有向海外移植的必要。我国和日本是兄弟之邦,不但这样得受他的指导以促成我国的进展,并且应该欢迎日本人民来开垦我国广阔的土地。”

“巩固国防的责任,当然是由我国军队和日本皇军结成一体而去共同担当的。将来东亚新秩序的建设完成,日、满、支结成一体,我们这东亚便要成为一个大乐园了。”

 

宣传“日满一心一德”的海报

一篇名为《我国和日本》的课文里面如是写道:

“满洲国自日俄战争后,经日本极力开发各方面都急剧的发展起来。以日本为盟主,互相提携,努力东亚新秩序的建设,以谋东亚民族的永久幸福。现因欧洲动乱,世界将发生一大变革,我们须乘时奋起,以尽满洲国忠良国民的责任。”

但现实情况是,日本人不仅不认同中日同文同种,而且大肆歧视汉语和中国人。他们不仅将汉语蔑称为“胡同里的外语”,而且只有低级别的外交官员才会主动学习汉语(拓展阅读:随笔:日本在“满洲国”的语言殖民)。

一言概之,所谓互相援助,亲善提携,不过是日本对东北各族人民惯用的一种话语策略罢了。

现在看“民族协和”这几个字,着实非常讽刺

2)精神洗脑:奴化东北青年

除了篡改历史之外,日本人还基于本土的宗教神学和儒家的王道思想,精心炮制了一套融王道、皇道和神道“思想”的“建国理论”。

为了达成洗脑目的,教科书中充斥着大量蛊惑和奴化东北年轻人的内容。

1)大打传统文化旗号,压制反抗意识

为了宣扬“满洲国”的“国民道德”,“满洲国”当局将修身、历史、地理、自然等学科,生硬地“凑”成了一门“新学科”——“国民科”,并将其设置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拓展阅读:一文概述:“满洲国”的《满语国民读本》,到底都讲了些啥?)。

出于“尽快”泯灭东北年轻一代反抗意识的目的,“国民科”的教科书选取了大量鼓吹封建伦理道德内容的文章。

在初级小学校的《修身教科书》选文中,就选取了《劝孝》、《孝子》、《报恩》、《忠君》、《义勇》、《戒贪》、《戒争》等篇目。

在初级中学校的《国文教科书》选文中,选取了《表忠观碑》、《高节妇传》、《书孝妇魏氏诗后》、《孝史序》、《廉耻》、《陶节妇传》、《来孝女传》等。

“满洲国”《满语国民读本》封面

但不客气地说,无论是“尊孔”还是“复兴传统文化”,其本质就是要求东北年轻人不仅要顺应天命,还要向满洲皇帝和日本天皇效忠

比如一篇名为《忠君》的课文,就极为“肉麻”地写道:

“忠君者乃为我国民普通、最高、绝对之道德也。原夫忠君之道其最纯者,乃完全否定自己以归一于皇帝陛下也。因既以生命奉之于皇帝陛下则其他自无不可贡献之理也。”

电影《三等公民》剧照

2)号召年轻人,要对国家无限忠诚

除了构筑“满洲国”的美好前景之外,教科书不仅大肆宣扬所谓的“国民责任”,还激励东北的年轻一代要为之奋斗旨在麻痹他们的思想和反抗意识。

因此,围绕满洲国国旗国防等内容的文章,可谓比比皆是(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为了“奴化”台湾人民,日本人做出了哪些小动作?)。

在《国文教科书》中,增设了《建国宣言》、《我国建国》、《建国纪念大运动会》、《国旗》、《国歌》、《我国之农村及农产物》、《满洲之森林》、《新京》等文章。

在《国民道德》中,增设了《回銮训民诏书》、《我国建国》、《皇帝之宏谟》、《皇帝之即位》等文章。

“满洲国”《国文教科书》封面

为了宣扬“满洲国”的国民责任,号召东北的年轻人们绝对忠诚于国家对此,《模范国民》一文如是写道:

“人生最要紧的是得知道怎样才能叫做好国民。第一要明白建国精神。所谓建国精神,简言之就是日满不可分离的关系,实现民族协和,完成王道乐土,创建道义世界。”

“满洲国是以日满一德一心为基础而生成的。为增进建国精神更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国民的身体一方系属于自己的同时也是属于国家的。”

电影《三等公民》剧照

3)大肆强调日语学习

前面提到,满语和日语均被定义为国语在《国民高等学校规定》中,日语的授课时间为6小时/周,“满语”为3小时/周。

电影《三等公民》剧照

为了强化东北年轻人的日语学习热情,“文教部”颁布的《关于在学校教育上彻底普及日本语之件》做出了如下规定:

  • 日语教师在教授日本语时,使学生体认日本精神及风俗习惯,以努力发扬日满一德一心之真义为要;
  • 为使教职员及学生理解日本语普及之重要性,学校教职员必须励行学习日语;
  • 日人教师在教授他学科时,亦应斟酌使用日本语满系教员如略解日语者亦于可能范围内勉励使用之;
  • 举办学生日本语演说、演艺会,以学校为中心举行一般民众日语讲习会。

“满洲国”的日语海报,翻译过来大概是“来首都大新京(长春)!开辟新天地!”

对于“学习日语的重要性”,《日本语》一文如是写道:

“据日本的理想,日本、满洲、中国三国,既属近邻,就应当像弟兄一样联合起来,以日本为中心,互相援助,亲善提携,以谋东亚民族的幸福。”

“我们现在的急务是要把日本语学会,以便能和日本人自由谈话。我们在学校每当学习日本语时,要格外用心,能早些把日本语学好,多结交日本朋友,互相亲善起来,同谋国家发展才是。”

一言概之,在“满洲国”时期,教科书彻底沦为了日本殖民东北的有力工具,它的殖民性的特征,可谓昭然若揭。

电影《三等公民》剧照

3)日本作家与满洲文学

满洲国建立后,不少日本知识分子以不同理由涌入东北。他们以建设“新满洲”的名义,撰写了很多与“满洲国”相关的文学作品,构建了所谓的“满洲文学”。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大肆美化日本殖民东北的行径,还依靠虚构“五族协和”的剧情,旨在迎合日本再不同侵略扩张周期的政治需求。

1)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新满洲

进入上世纪30年代以后,即便在日本的农村,每家每户都能订阅到各种报纸期刊。

不过,这些读物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是为了宣扬对外殖民思想和蛊惑人心的文章(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电影《二二六兵变》中的军官形象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基于“殖民满洲”的险恶目的,日本当局不断鼓励媒体宣传所谓的“梦想满洲”思想,还大肆号召本国的知识分子们“建设新满洲”。

在这些知识分子中,以首个进入东北的日本作家北村谦次郎在当时最为知名。

他认为,“日本人要想扎根满洲,就要深入满洲生活,了解社会现状”。因此在1937年,他只身来到长春工作。1942年,他发表了创作生涯中唯一一篇长篇小说《春联》,其梗概大致是这样的:

“满洲国”的铁路网

小说的主人公,是国境警察队分遣队队长小野浩太郎和伊东鋠作、伊东贞造兄弟二人。小野在担任分遣队长后,遭遇到了“满洲地方司令”苏炳文的“叛乱”,并在作战时险些丧命。侥幸逃脱后,他被在俄罗斯牧场做工的俄罗斯姑娘娜塔莎藏了起来,最终平安返回。

一直长春在过着失业生活、意气消沉的贞造,在得知小野的遭遇后,决定与他一起前往北满“开拓地”去。在小野的感召下,已经厌倦了单调乏味的生活的鋠作,下定决心重新认识自己在“满洲”的生活。

小说发表后,相继被《满洲日日新闻》和《大连新闻》连载。知名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不仅亲自《春联》作序,还将之视为“满洲国最高水平的作品,满洲文学的春联”,并赞誉北村谦次郎是“满洲国唯一的专业作家”。至此,北村谦次郎在日本国内声名大振,一举奠定了在满洲文坛的地位。

川端康成领取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发表著名演说《美丽的日本与我》

为了加强日本老百姓对“满洲”的关注,日本当局不仅刻意歪曲侵略本质,甚至授意权威的芥川龙之介文学奖满洲文学加以倾斜。

比如在1943年获得第19届“芥川龙之介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刘广福》,就是八木义德在“满洲文学”精神“感召”下的作品。

对于这部短篇小说,日本文艺评论家川村凑如是评价道:

“与其说这部小说是想描写满洲国工厂里满人劳动者的状况,不如说是一部自始至终遵循日满协和、友好、亲善的思想体系的作品。这才是对这部小说最客观的评价。”

川村凑

2)日本作家眼中的协和会

处于奴化东北民众的险恶目的,1932年7月,在关东军的策划下,宣传统制机构协和会于长春正式成立。

“协和会”的宗旨,即“遵守建国精神、以王道主义、民族协和之义巩固我国家之基础并图王道政治之宣化”。

具体而言,通过对“五族协和”、“日满亲善”的“建国精神”的宣传,旨在泯灭东北人民的爱国情怀,使之沦为终于皇国的顺民。

作为发动舆论战的重要桥头堡,协和会得到了关东军的大力支持。其中,时任最高司令官本庄繁担任名誉顾问,板垣征四郎、驹井德三、桥本虎之助担任名誉理事。

很快,协和会的迅速发展壮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渗透。

对于“协和会”的成立,作家坂田修一如是评价道:

“国家生活,是最高的道德生活、理想生活和精神生活。设立协和会,就是新国家展开最高的道德生活、精神生活,发挥作为国家的认真态度。”

另一位作家大崎胜正,更是将日本“拓殖满洲”的行径美化为民族指导

“指导关系是共生关系,是相互的共生,指导者和被指导者倾向于同一着眼点考虑问题。指导者必须比被指导者处于优势地位。如果指导者没有优势性的话,指导关系也不会成立。”

由此可见,日本知识分子肆无忌惮地宣扬、粉饰“满洲国”的合法性,美化侵略东北的用意,无疑是为了给日本长期殖民东北做背书而已。

昭和制钢所

3)日本作家笔下的满洲成果

1942年,正是“满洲国”的“建国十周年”。很多日本知识分子认为,新满洲的建设可谓硕果累累:

“只要看看原住民的满、汉、蒙三族人民生活的提高与改善,社会福利的推进状况,便一清二楚。小偷减少了,吸毒者横卧街头的场面没有了。满洲的社会风化、品味的提高,让满洲的老年人都赞叹不已。”

灰幕洞(今图们市)的“满洲国”税关,拍摄于1933年

对于中国军民的抗日情绪和爱国热情,“建国大学”教授冈野鑑记“痛心疾首”地表示:

“遗憾时至今日,还有国民没有深刻的认识。.即仍然有人认为这场战争不是民族解放战,是资源掠夺战。皇国此番战争的目的,说到底,是东亚的解放战,资源的获得是解放后随之而来的结果。简言之,这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领土与资源的掠夺战。”

但现实情况是,日本“建设满洲”的根本目的,就是搜刮东北富饶的资源和矿产,为本国军事工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满洲国”的中日军官

4)影视作品中的满洲印象

日俄战争后,日本取得了南满铁路的控制权,不久,日本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即“满铁”。1923年,“满铁映画班”成立(拓展阅读:一文概述:“关东军”的膨胀、罪孽以及最后的彻底倒掉)。

“九一八”事变后,满铁映画班专程派人拍摄了事变的经过。与此同时,他们组建了“电影放映班”,分别到东北各地放映主题影片,大肆介绍日本文化、宣传关东军的武力,旨在为“即将成立”的“满洲国”宣传造势。

“满铁”旧址

1)什么是满映

在关东军的扶持下,“满洲国”于1932年在长春建立。与此同时,满铁映画班摄制并放映了多部旨在宣传“日满协和”、“大东亚共荣”等殖民思想的纪录片。

不过,东北人民对这些纪录片并不感冒,在观影选择上依然以上海电影和美国电影为主。当然,这些影片中,蕴藏着不少宣传反日内容。

上映于1935年的《风云儿女》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东军与“满洲国”当局意识到建立专业的电影摄制机构势在必行。

原因很简单,一来可以阻止“外来影视作品”的反日宣传;二来可以做到对东北人民的文化殖民,并对身处内地的占领区人民进行思想渗透。

1937年8月,“满洲国”国务院通过《电影国策案》,“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即“满映”正式成立。其中,“满洲国”政府与满铁各占股一半,共同出资500万元。

“满映”的摄影棚

客观地说,满映是日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的最大文化统治机构,名义上隶属“满洲国”国务院管辖,实际全盘接受关东军的领导。

因此,“满映”一直占据着特殊地位——它不仅垄断了“满洲国”的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权,还全面肩负着制作、发行和放映“国策电影”的任务,

何谓国策电影时任满映理事长甘粕正彦如是解释道:

“在战时,由于巧妙的操纵它的写实效果,由于认它做宣传报道的宠儿而使之充分的活跃去宣传国家的威力,把实象比文字比绘画更深刻的传达给国民,籍使前线和枪后相结合,电影是负着使国民全般协力的觉悟和爱国的观念旺盛的任务的。”

作为满映理事长的甘粕正彦,同时也是知名特务

2国策电影惨淡开局

“满映”出品的电影,主要以娱民电影、启民电影和时事电影为主。除此之外,它们也会拍摄一些所谓的“教育片”。这些电影既有“满映”独立完成的,也有同日本东宝、松竹等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的。

“满映”出品电影的片头

“满映”出品的第一部作品,是设置于1938年,由坪井与执导的《壮志烛天》。这部电影的梗概大致是这样的:

主人公刘得功是意味东北农村的模范青年,因为不堪忍受土匪的侵袭,决意投奔“满洲国军”,讨伐匪首马得堂。他参军的举动,尽管受到了年迈的父母和叔父的反对,但得到了未婚妻瑞坤的支持。

刘得功入伍后,很快就晋升为伍长。在一次剿匪行动中,他与匪首马得堂狭路相逢,身负重伤。但在国防妇人会的热心看护下,他很快伤愈出院,最终顺利返乡同老母亲与恋人团聚,受到了全村人的欢迎。

《壮志烛天》剧照

因为影片旨在极力美化“满洲国军”、带有强烈政治宣传色彩的“国策电影”,得到了“满洲国”治安部的全方位支持。

“遗憾”的是,该片并未取得预期的宣传效果,票房成绩极其惨淡。后来,坪井与导演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强烈宣传满洲国军为内容的影片,剧场效果不佳,只能起到一定的宣抚作用。”

坪井与简介

3国策电影与李香兰

不过,伴随着知名影星李香兰(1920—2014)的加入,满映出品的电影画风,发生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变化。

因为关东军与“满洲国”当局意识到,爱情故事同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宣传大东亚思想并“教化”东北人民。

李香兰原名山口淑子,1920年生于中国,精通中日双语。1938年,时年只有18岁的她,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蜜月快车》。

在今天看来,这是一部有着闹剧性质的爱情喜剧,主要想表现新婚夫妇的矜持与喜悦的心情。

从这以后,她先后出演了《富贵春梦》、《冤魂复仇》、《铁血慧心》、《黄河》等多部电影,并均以“纯真中国少女”的荧幕形象示人。

《蜜月快车》剧照

另外,“满映”充分利用李香兰中日双语精通的特点,让她扮演了不少熟练使用日语的中国女子形象。其中,满映和日本东宝合作摄制的影片《东游记》,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但在今天看来,这是一部充斥着傲慢与偏见的电影。

具体而言,两个前去访友的中国农民不仅愚昧无知,还在旅途中出尽了洋相。二人的中国朋友老王不仅虚荣自私,还撒谎成性。

作为对比,日本人无一例外,都是举止文明、彬彬有礼的;日本是个富裕的、文明的、先进的国家,有着光明的未来。

李香兰在片中饰演的丽琴,是日本一家公司的打字员,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作为主角的她,一直充当着中国农民与日本人交流的媒介。影片结尾,她更是动员大家一起回去建设新满洲伴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与李香兰的火速飘红,满映趁热打铁,与东宝合作推出了所谓的大陆三部曲即由李香兰与知名演员长谷川一夫(1908—1984)共同主演的《白兰之歌》、《中国之夜》和《热砂的誓言》。

客观地说,三部电影都是旨在宣传日满协和国策影片比如拍摄于1939年的《白兰之歌》,梗概大致是这样的:

一名在满铁工作、怀揣着“建设新满洲”梦想的日本青年技师,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位学习音乐的东北豪族女孩。不过,因为女孩的伯父是抗日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因此极力反对这桩婚事。可即便如此,女孩不仅一直深爱着这名日本青年,甚至还帮助他运送子弹,与抗日武装对峙。在影片最后的战斗中,二人双双中弹,死在了一起。

《白兰之歌》剧照

需要指出的是,在“大陆三部曲”中,男主人公都是日本人,女主人公都是中国人。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角色配置,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的现实隐喻。

原因很简单,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体系中,男人是主导者,女人是奉献者。引申来看,长谷川一夫的角色代表日本,李香兰的角色代表中国。影片的潜台词就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日本,只有依仗日本才能实现。

电影《东游记》剧照

4满映成绩单

有数据统计,自1937年满映成立到1945年日本战败的八年时间里:

  • 纪录片:初期(1938—1939)拍摄了60部,中期(1940—1942)拍摄了110 部,后期(1943—1945)拍摄了19部;
  • 新闻片:《“满映”通讯》312号,《“满映”时报》313号,编辑发行《满洲儿童》55号;
  • 故事片共计拍摄108部,代表作即包括“大陆三部曲”。

《国境之花》(1939)剧组合照

“满映”出品的纪录片,主要负责纪录“满洲国”的重大政治活动,并对外“介绍满洲国的实在情形”和“介绍、输入日本文化”。

“满映”拍摄的新闻片和故事片,很多都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电影内容变得极为反动。很多影片不仅极力美化“满洲国”和殖民侵略,还大肆恶意攻击共产党组织和抗日力量,甚至直接为太平洋战争“歌功颂德”。

一言概之,满映拍摄的每一部所谓国策电影,都是对中国人民的一种心灵摧残。

李香兰主演电影《黄河》海报

5)最后的满映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共党员刘建民、赵东黎秘密潜入"满映",组织进步职工们展开护厂斗争。

满映内部日本左翼电影工作者们的推动下,不少日本的技术人员站到了我党的这一边,在设备保护和护厂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5年10月1日,以“满映”和解放区电影工作者为班底的 "东北电影公司"正式成立。一年以后,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

"东北电影公司"简介

解放战争爆发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工作者们,冒着枪林弹雨,摄制了大量的战争新闻片和故事片,并创下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六个第一:

  • 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
  • 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
  • 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
  • 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
  • 第一部长故事片《桥》
  • 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到长春,并先后摄制了《中华儿女》,《赵一曼》,《钢铁战士》,《白毛女》等优秀影片。

《白毛女》海报

1955年2月,中共中央文化部决定,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同年,《祖国的花朵》,《平原游击队》,《董存瑞》等影片相继出品发行。

对于“满映”出身的电影人而言,“满映”培养和造就了他们的电影技能,给了他们一个谋生的岗位。

但是,这段不愿回首的“职业经历”,无疑是他们心中无法抹去的阴影,并使得他们在几次政治风暴中深受其苦。

但我想说的是,进入“满映”或许有着各式各样的理由,但大多数人只是普通的电影工作者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觉醒的他们,最终成为了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

电影《董存瑞》剧照

5)尾声

最后想说的是,所谓的五族协和,完全是一句虚伪的口号。

现实情况是,日本人一直将自己摆在“核心民族”和“领导民族”的位置,要求其他民族必须接受日本人的“指导”、“鞭策”或“训诫”。

因此,他们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其他民族惟有老实听命,不得有半点违背或执拗;涉及经济待遇时,频繁强调“日本人的工作能力强于中国人,双方存在差距是理所当然的”。如有不满,就是无休止的迫害甚至是杀戮。

一言概之,满洲国是外族入侵的产物,是为殖民政策服务的政权,没有任何值得追求真相的理由。

所有跟帖: 

谢谢分享详尽的史料。(感觉头发和知识才是反比的,我想) -古树羽音- 给 古树羽音 发送悄悄话 古树羽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0/2024 postreply 18:07:57

财主脑满肠肥,头上油腻,毛孔被油堵了,毛发长不出来。 -信笔由墨- 给 信笔由墨 发送悄悄话 信笔由墨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0/2024 postreply 18:25:08

楼上两位别提了,我倒霉就倒霉在从小到大始终长着一头浓密的头发,所以始终发不了财,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就知道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给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发送悄悄话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页 (81 bytes) () 05/10/2024 postreply 18:36:50

以前请的小孩保姆是从东北来的老人,她似乎喜欢日本人 -weed123- 给 weed123 发送悄悄话 (288 bytes) () 05/11/2024 postreply 07:31:45

客观讲,日本人现代化了东北,带去了先进的农垦技术,重工业,基建和城市化。从鞍钢到优质东北大豆、大米都是日本人搞的。日治下 -十具- 给 十具 发送悄悄话 十具 的博客首页 (120 bytes) () 05/11/2024 postreply 13:50:25

伪满经济发展的受惠方是日本,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不如北洋张作霖时期,别在这里信口雌黄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给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发送悄悄话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1/2024 postreply 21:33:49

知道一点命题逻辑好,省得东扯西拉,胡搅蛮缠。 -十具- 给 十具 发送悄悄话 十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2/2024 postreply 05:47:22

伪满经济发展的受惠方是日本,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不如北洋张作霖时期,别在这里信口雌黄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给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发送悄悄话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2/2024 postreply 00:15:30

如果老是拿张作霖时代的工业化说事, 能不能假设如果张大帅掌控全国, 会不会更早实现工业化了? -华府采菊人- 给 华府采菊人 发送悄悄话 华府采菊人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2/2024 postreply 14:49:31

美军自以为比法军高明,可以抄关东军搞定东北的作业,在南越立稳图发展,结果灰溜溜地撤出。为什么?此贴都是些程式化概念,毫无 -十具- 给 十具 发送悄悄话 十具 的博客首页 (18 bytes) () 05/11/2024 postreply 14:11: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