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的启蒙:唠唠潜移默化的因果关系

来源: 2023-08-11 06:50:0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唠一唠潜移默化的因果关系

因为疫情加上退休,有一天我闯进了中文网站,刚进文学城那真是丈二和尚,啥都不知。因为原本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留下几个"墓志铭",所以关于文字的大小呀,没有在意。不久一位文学城"前辈"博主,"严厉"地指教我,文字需要大一些,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是有读者在读啊。

话归原题,“老头”这个称呼似乎有些失礼,应该敬称为老先生。可是当时对我们这些十岁上下的小学生来说,小脑瓜里可没有先生样的文雅的名词儿。他和那些教算术/语文//体育的老师们的年龄相差悬殊,更主要的是他所给予我们的印象,伴随他所讲的内容,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子里。

2160.png_300.png   MLwpkfb86s.jpg

那些历史故事经"老头"老师的嘴里出来,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幅幅历史片段,每一个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至今遗憾的是,我没有能记住老师的名字。只记得那是一位瘦得不能再瘦,在讲台前一站,如同电线杆儿,那脸上的皱纹似乎在诉说着他经历过很多很多。至今我闭着眼睛也能记住他给我们讲课时,那形声形色的声音和面孔,眉飞色舞。

9-28.jpg

记得他给我们讲的代表性的”故事“,是他用孙静秋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介绍了关于春秋战国/东周列国/史记/离/元曲;是他如同说评书般的口吻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他说华夏历史上既有「指鹿为马」,也有「完璧归赵」;通过他,我们既了解了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还知道了「鸡鸣狗盗」人士也很必要,虽然有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当然还有「暗渡陈仓」和「三十六计走为上」等很多的古人的锦囊妙计。

EB9FDBD854E1FA0E4798E8752472B7DE7E875B02_size62_w532_h391.jpeg

现在想想,有些东西真是潜移默化的。不论是西方的童话神话,还是东方的历史人文,年龄再小,都会在脑子里面留下丝马迹记得我当年从北大荒"千难万险"回到北京,耳朵和脚趾被严重的冻伤差一点没了。叔叔阿姨们来家看我,当他们见到我时,都说"这粥姑娘眼睛睁开了,瘦成这样,一定吃了不少苦,真叫你爸妈操心了记得我母亲说们操心儿子,女儿不用我们担心,她可是长着反骨呀,硬质呢

的确,我是有点怪,不,很怪,因为吃一堑不长一智,“被”大树撞了两次。记得小时,周末总是和父母去散步,沿着金鱼胡同,到故宫的东华门,沿着护城河出午门到天安门,然后经东长安街回到东单。那一路上就是听爸妈讲故事。依稀记得一次是听了记不得是格林还是安徒生童话,一个小姑娘得到了一只杯子,里面的粥(or 牛奶)就可以一直源源不断地流淌成河,永远喝不完。就爱喝粥的我,脑瓜里就一直在想自己也能得到就好了,那就一劳永逸了。想着想着,我砰的一声撞到了长安街步行道上的白杨树。爸妈听到我的一声大叫,忙回过头来看我,血已经顺着左侧眉毛往下嘀嘀嗒嗒了,赶紧奔医院,进急救室,外科医生一边包纱布并要我以后注意。我告诉她我在思考那水杯的粥为什么流不完,她哈哈大笑。

可是这并没有完,不久我就第二次进宫,不知咋就那么巧,我连想着阿拉丁的神灯还有那飞毯的奇妙,就又在那棵树附近再次撞上了右侧的眉毛。还是那位值班的医生,当她熟练地完成了紧急处置以后,我变成了那位“老头”老师,两道白纱布眉毛。她望着我忍不住笑出声说 "你脑壳够硬的啦!唉,你这个粥姑娘啊!还好,还好,左右对称即平衡又很艺术啊!"  我却仍旧想着那流淌不完的粥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