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者如何作研究:竹内实与【毛泽东】

来源: 2023-04-13 05:12:0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竹内实(1923-2013),日本现代中国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京都大学名誉教授,被称为“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1923年6月12日,竹内实出生于中国山东省张店(今淄博市张店区),1934年,随母亲移居到长春,在那里读完小学和相当于初、高中的商业学校。竹内实在中国一直生活了19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直至1942年才回日本。(下图是竹内先生送给笔者的出版物以及笔者在初到扶桑留学时的投稿)

 

1946年,竹内实考入京都大学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毕业后转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专注中国文学研究方向。历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与所长、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以及松阪大学、关西大学、中国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校的客座教授。1960年6月,竹内实参加以野间宏为团长的日本文学代表团访问中国,期间在上海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87年に定年退官、名誉教授。自1987年开始,他担任日本现代中国研究会会长。1992年,竹内实获得“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1994年应北京外国语学院邀请,前往北京在该校日本学研究中心担任主任教授。鉴于长期致力于中日间的友好文化交流极其卓越的学术研究贡献,1999年勲三等旭日中綬章受章,在日本来说,这是很高的国家荣誉(关于日本的褒章制度,另文介绍)。

我选修过先生的课,但他并不是我的导师,由于他总是表扬我轮讲或发表的效果,弄的我瓜兮兮的不好意思,只好对大家连连说明因为我的年龄比研究室的同学要起码大十岁以上,整个是一个“范进”。听竹内老师的课,关于他的史学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不同角度,感觉受益非浅。于是,当时就笔记下来并将稿子发回北京原单位,进而被转发到报刊。后来,为了转道他国而积累计算机技术的经验,我进入了另一学科并在一家IT企业就职,因为所担任的开发设计项目得到了政府的补助金,责任驱使我一干就是很多很多年。文章的照片是后来同学们告诉我并发来的传真,听说不久竹内先生就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任职,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老先生。后来他的夫人将我寄给他的原稿(有先生的批注)还给了我,保存至今。

笔者原文(1993.12完稿):竹内实先生与【毛泽东】

时值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之际,名誉教授,中国问题专家竹内实先生,向研究生们布置了将逄先知所著【博览群书的革命家】翻译为日文并就此进行讨论。这使我这来自中国并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的学生感慨万千。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对毛泽东的感情是深厚而复杂的。曾经历了一个从盲目崇拜到冷静反思的过程,(注:我的原稿在这里提到了文革和上山下乡等等不同的时期,但没能见报)。但由于忙于工作,进学以及敬老育儿,并未能够认真地研究这位与中国半个多世纪命运息息相关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及其思想体系。没想到在人到中年东渡扶桑,又使我获得了重新认识毛泽东的机会。
竹内先生1923年出生于山东省并在中国度过少年时代。由于他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直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同时撰写有关中国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评论。他多次访华,1960年作为日本文学代表团成员访华时,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其主要翻译著作有【把一切献给党】,【实践论】,【矛盾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先生任职京大人文科学研究所,主持“现代中国”部门的工作并任该所所长。
竹内先生对中国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鲁迅研究与毛泽东研究。在此领域,先生著作甚多,有【鲁迅远景】,【鲁迅周边】,【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笔记】,【毛泽东/其诗与人生】及【毛泽东】等。其中【毛泽东】一书于1989年由岩波书店出版。该书的特点在于侧重于研究晚年的毛泽东,并能够别开生面地从心理底层的角度出发,运用刨析文化底蕴的方法来探讨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阐明了毛泽东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探讨毛泽东晚年的一些重大决策的思想基点和方法,不能不自然地产生要进一步了解这位伟人的思想原点,这就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如何赋予这位传统农民家庭的大地之子的早年的思想方法的。为此,竹内先生特意前往毛泽东的诞生地-韶山冲,探访了那一片造就了少年毛泽东的山村土地以及这个农民家族的故居,实地体验了毛泽东早年的生活遗迹。
读【毛泽东】,读者处处感到作者严谨的治学作风,忠实地考察,重第一手材料,透过事物表层深入分析伟人的心理世界的独到之处。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通过该书能够从某个层面比较客观地了解毛泽东--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
最近,已届古稀的竹内先生又将冰心女士【关于女人】的著作翻译为日文出版,他亲自携带译文版飞往北京,以曾经受教于冰心先生的学生身份,专门拜访了老人(由此更加显示了这位学者“为长者折腰”的谦虚做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