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均,一位有风骨的华人遗传学家 (ZT)

来源: kflin 2022-05-13 11:03:3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8651 bytes)

楫德:李景均,一位有风骨的华人遗传学家(自序)

李景均先生仙逝于2003年10月23日。我第一次听说李景均先生是2016年9月,当时在中文网站《华夏文摘》读到郭孙伟先生写的文章《解密:建国初惊动了最高层的科学家出走事件》。郭孙伟教授是李景均先生的晚辈同行,跟李景均先生一起发表过两篇文章,还有些私交。郭文的大意是,李景均先生是天津人,1912年出生于富商之家,其父李锐曾开办“义瑞行”,主要经营桐油出口生意,人称“桐油大王”。李景均中学上的是教会开办的天津新学书院。中学毕业后,考入同是教会开办的南京金陵大学,主修农学。1937年赴美留学,1940年获康奈尔大学农学博士学位。1941年携新婚美籍华人妻子林伯贞回国。回国途中恰逢珍珠港事件,被困香港,经过千辛万苦,才回到抗战时期的自由区广西柳州。先后在广西大学,金陵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1946年,34岁时被聘为北京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1949年大陆易帜前夕,对新政府充满希望,决定留下来迎接新中国。可惜事与愿违,1949-1950年间,因坚信孟德尔遗传学而受到李森科“伪遗传”学派的排挤和打击,1950年3月愤而去国,秘密逃至香港。因办移民身份和找工作的原因,再次滞留香港。被困香港一年多以后,在美国遗传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赫尔曼·穆勒的直接干预和帮助下,于1951年5月赴美,入职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直至1982年70岁时荣休。此后,又以荣誉教授之职,继续在匹大从事研究工作,直到2003年病逝。李景均先生入职匹大后,学术成就辉煌,著作等身,深受同行和学生爱戴,被公认为是群体遗传学最重要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之一,1960年当选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主席。1998年获美国人类遗传学会“杰出教育成就奖”。

看完郭文后,我一方面对李景均先生的故事感到震撼。感触最深的,是他留学学成后,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毅然回国,报效祖国十年。1950年,又因坚持科学真理而受排挤,愤而去国的经历。同时遗憾的是,在李景均先生去世前,我没有听说,也没有机会认识李景均先生。

读到郭文后,我在网上陆续找到一些有关李景均先生生平的文章,中英文均有,但没有细读这些材料。再次对李景均先生的生平感兴趣,是2017年4月间聆听公卫学院举办的第14届“李景均纪念讲座”,随后萌生给李景均先生写传记的想法,但迟迟未能付诸现实。不过,当时我就想,这本书应该用中文写,因为李景均先生的故事对中国人意义比较大,而且读者需要具备一些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李景均先生的生平。

差不多又过去了两年多,我再次想起给李景均先生写传记的事。当时的想法是,若要让这部传记有血有肉,必需要有李景均先生家人的帮助。因为网上有关李景均先生身世的英文文章一共就那么几篇,内容互相引用。中文文章也有数篇,但以大段翻译或摘译英文文章为主,一手资料并不多。而且已经公开发表的生平资料,大部分是跟李景均先生的学术成就有关。相反,有关李景均先生的家庭和个人背景,也就是李景均为什么会成为李景均,还有李景均来美国以后的个人和家庭情况,以及他对中国的情结方面的信息,少之又少。而后者恰恰是我最感兴趣,也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所以,我必需得到李景均先生家人的帮助才能起笔。于是,我上网查找他的家人,当时没有查到李太太林伯贞的情况,倒是意外发现李景均的儿子史蒂文·李(Steven Li)已于2015年因胰腺癌去世。当时还推算,即使找到林伯贞,她肯定年事已高,交流也不一定顺畅(后来得知林伯贞于2017年11月去世)。所以,我的首要,也是迫切的任务是找到李景均的女儿卡罗尔·李(Carol Li),但是,我没有卡罗尔的联系方式。

因为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李景均先生生前公卫学院人类遗传系的同事苏珊·戈林教授。一来二往,我跟苏珊熟悉了,告诉她我有给李景均先生写传记的意愿。苏珊很热情,也提供了一些信息。通过苏珊,我知道卡罗尔住在离匹兹堡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宾州州立大学附近。我于2020年1月7日从苏珊处要来卡罗尔的手机号码,并于当天短信联系卡罗尔。卡罗尔很热心,马上告诉了我她的电子邮件地址,并开始电邮联系。2020年1月22日,卡罗尔第一次开车过来跟我见面长谈,并带来第一批资料的复印件。就是在这次见面后不久,我开始起草这部传记。

此后,我和卡罗尔多次互访。在卡罗尔的热情帮助下,我得以接触大量李景均先生及其家人的资料,其中最宝贵的莫过于私人日志,信件和照片。保留最早的信件是1944年李景均在成都金陵大学任教时,第一次给芝加哥大学的赖特教授写的,讨论学术问题的信。最早的照片是李景均1937年赴康奈尔大学留学前夕,在汉口家中的留影。信件很多,保存也非常完整,甚至连信封都留着。最多的是李景均或他太太林伯贞与李景均在香港的二哥李景熙,以及国内亲友的通信,然后就是李景均夫妇给女儿卡罗尔的信。李景均先生一家四口,只有他能读写中文。所以,除个别李景均手写的中文信件外,绝大多数信件是英文的,以打字为主,所以保存不错,辨认也不难。通过这些信件,我了解到李景均去国后国内家人和同事的情况,以及李景均对中国和中国遗传学的情节。同时,对李景均作为学者以外的人生,也就是本书的精华,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李景均先生的生平了解得越多,越是激发我的写作热情。所以,我要特别致谢卡罗尔女士。感谢卡罗尔对我的信任,分享她父母和家人的故事和珍贵的家庭照片。没有卡罗尔的帮助,就不可能有这本传记。我仍然坚持认为这本传记应该用中文写。唯一的遗憾是卡罗尔读不了中文,我只能尽量给她解释书中的内容。还跟卡罗尔说,如果中文版写作成功,我也会考虑写英文版。

由于引用大量私人信件,包括李景均先生的日志,未免会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因为我想极力呈现历史原貌,而且所涉及的中外人物大多数已经作古,所以在征得卡罗尔的同意后,除了回避极个别的敏感事件和当今人物,信件内容都如实公布。其中涉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因为缺乏联系方式,发表前未能征求当事人或者他们后代的意见,或者核实一些细节。如有纰误,在此表示歉意。

李景均先生留下的的遗产包括学术遗产和精神遗产。笔者认为,李景均先生的精神遗产更为宝贵。毫无疑问,李景均先生是位颇有造诣的学者,著作等身,深得同行的称许。但是,学术遗产或多或少都有他的时代局限性,因为科学总是在不断进步。相反,精神遗产是可以永恒的,普世的。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此书,能够进一步了解李景均先生刚直不阿,勤奋好学,坚持真理,智勇双全,爱国爱家,坚持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遗产。同时,希望读者能理解李景均先生精神遗产的国家,家族,家庭,个人,以及学术背景。笔者认为,李景均先生的精神遗产对当下和今后的学人,尤其是华人华裔学人,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我要特别感谢苏珊·戈林女士,李先生,吴先生,和李女士。苏珊是我和卡罗尔的牵线人。李先生跟李景均先生有过几年私人交往,他还帮助我翻译修订了一些统计学和人类遗传学的专业术语。吴先生是李景均当年北大农学院和北农大一位晚辈同事之子,他提供了一些与北农大相关的背景信息。天津的李女士是李景均远房侄子之女,她提供了一些天津李氏家族的背景知识。

我还要感谢李仲杰,丹尼尔·威克斯,约翰·马尔维希尔, 雪莉·贝尔, 陈达,帕萨·玛炯德,阿拉温德·查卡瓦蒂,麦克斯女士,拉奥,许倬云,何潜,和邱文达接受我的采访。李仲杰先生是李景均在匹兹堡的忘年交,两家的私人关系很好,李仲杰先生和他太太戴安娜女士提供了不少李景均夫妇轶事方面的信息。威克斯,马尔维希尔, 玛炯德,和查卡瓦蒂是李景均匹大公共卫生学院的同事兼朋友,采访他们让我了解到不少以前鲜为人知的信息,为本书增色许多。贝尔是查卡瓦蒂在匹大带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协助查卡瓦蒂组织过1982年匹大公卫学院为庆贺李景均先生70岁荣休而举行的“群体遗传学研讨会”。陈达先生介绍了他1998年采访李景均先生的背景。麦克斯女士是李父“义瑞行”的主要美国商业伙伴施密斯先生的外孙女,目前仍在打理她外祖父创办的施美公司。拉奥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学系教授,是李景均先生众多“无声的学生”的典型代表。许倬云先生是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经许先生引荐,得以采访何潜先生和邱文达先生。何潜先生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生物系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先生和何先生是与李景均先生相识的匹兹堡华人教授。邱文达先生神经外科医生出身,后热衷公共卫生事业。邱先生连同其父,其子一家三代都曾留学匹兹堡大学,并与李景均先生有渊源。

另外要感谢两位匿名朋友对本书初稿的仔细阅读,以及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

李景均先生的学术领域是人类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书中涉及许多学术界的人物和事件。虽然同一科研领域的人,常常感叹“世界很小,就那么几个人”。但是对于领域以外的读者,交代起来并非易事。所以,书中花了相当的篇幅,交代人物和事件的背景,这对作者本人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另外,有不少专业术语,虽然尽量作了通俗化处理,对外行来说,可能不免依然晦涩。

除正文外,本书还编录了不少附录。附录1是根据李景均先生的简历整理的《李景均年表》。附录2是李景均大哥李景文所著《义瑞行经营桐油始末》,对了解李景均的家庭背景很有帮助。附录3是李太太林伯贞笔下的《中国十年》(1941-1951),编译自林伯贞晚年给女儿卡罗尔的两封长信。林伯贞是华裔美国人,1941年与李景均在芝加哥相识,迅速结婚,然后毅然奔赴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而且是战火中的中国。林伯贞本人及其家族也有不少传奇故事。因为传主是李景均,所以本书收录林家的故事极其有限。附上林伯贞对自己中国十年的描述,算是一种补偿。附录4是《李景均1951年日志(香港——匹兹堡)》,是卡罗尔提供的最珍贵的原始资料,帮助还原了1950-1951年间李景均被困香港,等待移民和入职匹大,以及新来乍到美国后,揪心而又激动人心的人物和事件。附录5是《悼念李故教授景仁博士》,是同为美国大学教授的李景均之弟李景仁在台湾去世后的悼文和生平介绍,作者不详。跟李景均相比,李景仁的聪明才智和学术造诣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因为李景均是传主,李景仁的生平未展开,把悼文附录于此也是一种补偿,读者可以对李景仁的生平,以及李家的人才辈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附录6是《参考书目》。

本书起笔于2020年1月,同年圣诞节期间完成初稿。说庚子2020年是多事之秋,并不为过。大事包括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还有美国总统大选及其相关事件。虽然本书记录的多为旧人旧事,但笔者认为,当下,乃至今后将要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可以在旧人旧事中找到影子。中外如此;个人,家庭,国家如此;学术和生活也是如此。正如常言道:“太阳底下,本无新事。”人类发展了这么长时间,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美国建国也快两个半世纪了,科学技术和通讯交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并不见得有根本性的改变。历史不能忘,要经常讲,反复讲,就像是李景均先生强调要不断地对李森科主义对中国遗传学的毁灭性打击进行反思一样。按李景均先生的说法,虽然当年的李森科及其追随者已成过眼烟云,假如我们不经常反思,彻底反思,出现变相的“李森科二世”,并非不可能。此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有机会为李景均先生立传是我的荣幸!

2020年12月初稿
2021年3月修订
2021年9月再修订
2021年12月定稿

纸质版:https://www.amazon.com/李景均:-一位有风骨的华人遗传学家-楫德-著-(ji/dp/B09W79N27M

电子版:https://play.google.com/store/books/details/李景均_一位有风骨的华人遗传学家?id=9wVlEAAAQBAJ&hl=bn&gl=US

所有跟帖: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公鲨- 给 公鲨 发送悄悄话 公鲨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5/13/2022 postreply 20:41: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