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借

来源: 加州花坊 2022-04-15 06:35:0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1533 bytes)

 

 徐尔新 汉嘉女1  2022-04-15 05:46

有借不还

© 徐尔新|文

 

 

 

一块石头丢地上,没人拣。一件文物深埋地下,有人去盗。为什么?值钱。越是值钱的文物,越是有人胆大妄为,甘冒坐牢甚至杀头的风险,或盗墓,或抢劫,目的就是据为己有。
 
这类据为己有,没逮住算运气;一旦逮着,可就吃不了兜着走。
 
但另有一种据为己有,凭借权力之手,予取予求,无所顾忌,还屡屡得手。
 
01
 
河南开封市兰考县有户普通农家,姓蔡,蔡家有一道祖传下来的圣旨。每到重大节日,蔡家人都会沐浴更衣,焚香净手,把圣旨恭恭敬敬的拿出来,摆放在厅堂最显眼的位置,阖家祭拜,以此表达对祖先的追思。这件事后来引起了当地档案局专家的注意,经过考证鉴定,证实这道圣旨是道光14年颁发给蔡家祖先的。
 
圣旨用满汉两种字体书写,行文飘逸,内容是褒扬蔡家功绩的。专家们看后,认定其价值不菲,想要借去好好研究一番。怕蔡家人不愿出借,一再强调有借有还。蔡家是本分农民,心想档案局也是有身份的国家机构,就答应了。但时间一长,档案局却有借不还。蔡家人这才察觉事情不对,哪有一项研究,26年了还没做完的?会不会根本就不打算还呀?
 
蔡家人多次找到档案局要求拿回圣旨,但档案局总是支支吾吾,以各种理由搪塞。他们对蔡家人说,圣旨只是暂时放在馆里供游客们参观,让更多人了解历史。这样的理由说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成功地阻止了蔡家要求返回文物的要求。
 
终于,蔡家人觉得不能再等待了,无论如何,他们都要拿回属于自己的文物。档案局见蔡家人态度坚决,毫不通融,知道没有理由继续拖延,于是换了一个说法,称蔡家人当年是自愿交出圣旨的,文物现在已经属于国家财产了。
 
蔡家人闻听大吃一惊,知道无处讲理,于是一纸诉状将档案局告上了法庭。幸亏蔡家人还保留了祖传圣旨的证据,和当年出借圣旨的相关材料,这才击破了谎言,打赢了官司。
 
20117月,蔡家人告档案局借走自家传家宝20多年不还一案,法院作出判决:被告档案局在10日内将祖传圣旨归还蔡家。
 
02
 
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滑县上官村人民公社文化站站长找到王新明,从他手里借走了王家的两件文物:一个瓷碗和一枚圆孔铜钱。当时约定,如果文物被国家收藏,会给予王家经济补偿;如果国家不要,则原物退还。
 
可这一借就是整整三十年,两件文物也没了消息。经多次催问,才被告知“两件文物找不到了”。
 
此时,王新明早已不在人世,他儿子王连民也已经81岁。王连民告诉记者说,这两件文物是他母亲当年陪嫁的嫁妆,文化站的人到他家做工作,打了借条后拿走的。文化站的人当时承诺说,如果这两件文物很珍贵,被国家保存了,国家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国家没有保存的话,一定会原物退还。
 
王连民家住安阳滑县上官镇民王庄村。他至今还保存着那张已经泛黄的借条,借条上的字迹仍然非常清晰:今借到王新明文物两件,瓷碗、圆孔铜钱。落款时间为1985429日,公章盖的是“滑县上官村人民公社文化站”。
 
这两件文物具体什么模样,当时没有留下照片,现在已经无法目睹。王连民凭记忆描述说:瓷碗形如小盏,碗口比家用的直径大不了一指,颜色是豆青色,上面有装饰的白点;铜钱圆孔,上面有蝌蚪文,比常见的方孔铜钱大一圈。
 
文物被借走后,王连民的父亲曾多次去文化站追问下落,起初得到的答复是:文物交给了上级,会帮他向上级询问。
 
这一问就是三十年,当年的上官村人民公社,一变为上官乡,再变为上官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也换了一茬又一茬。王连民的父母也熬不过岁月,先后去世,临终时都还惦记着两件传家宝。
 
父母死后,王连民拿着借条继续追问,乡政府答复文物上交给了县文化局。王连民以为追问有了下落,谁知到滑县文化局一问,人家干脆告诉他两件文物找不到了,并表示文化局正在调查。
 
当年,王家的两件文物,是公社文化站的刘站长从王新明手里借走的。当时推断瓷碗是明代制品,铜钱则不好推断。东西拿到手后,根本没在文化站停留,就直接交到了县里。刘站长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收据,上面列明了文化站同一批上交的多件文物,其中就包括王连民家的瓷碗和铜钱,收据下方还盖有“滑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公章,时间为1985819日。
 
文物上交之后,县里在人民文化馆搞了一个文物普查成果展览,但展览结束后,展览的文物却没了下文,最终去向不明。
 
对此,滑县文旅广新局的副局长周士德告诉记者,王家的两件文物确实找不着了。虽然文化站出具有收据,证明王连民家的两件文物确实交到了县里,但由于收据上没有写明交接的经手人是谁,加上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了,当年文化局的负责人都过世了,现在已经无法查清文物的最终下落了。
 
这调查后来成了看不到头的马拉松长跑,就拖到王连民都81岁跑不动了,只好交给儿子王东存接着再跑。王东存虽然年轻一点,还跑得动,但每次追问,文化局都答复说继续调查,但每次调查都没有结果。
 
最终,通过记者与上官镇政府电话联系,镇长王灵芝表示会与文化局协商,尽快给王连民做出经济补偿。对此王家人表示,如何补偿已经不重要了,只要镇里边承认、愿意担当就行。
 
三十年的奔波结果,早已让王家人精疲力竭,总不能从第三代再拖到第四代吧?
 
03
 
相比上面的有借不还,有一种借叫“霸道借”。
 
文革初期,借所谓破四旧抄家,短短20多天,北京就有11.4万多户人家被抄。上海则“抄了10万户资本家”,天津抄了1.2万户。全国上下据称总共约有1000多万户人家被抄,散存在各地民间的大量珍贵字画、书刊、器皿、饰物、古籍,有的化为灰烬,有的就集中起来堆放在仓库中。这些幸存的大量古籍珍本、古玩字画,也给了某些关注者以可乘之机。
 
据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文物工作人员事后写的材料,林彪、叶群打借条拿走文物字画1858件,图书5077册,笔134支,纸1451张。陈伯达拿走文物432件,字画127件,字帖301册,图书5355册,笔159支,纸13卷。
 
其中康生更是大户,他频繁出入查抄仓库,仅1968年至1972年,就先后到北京文管处去了32次。借走图书12080册,文物1102件,其中有大批宋元版和明版的珍本、孤本图书,也有两千多年前的青铜器,一千多年前的古砚、碑帖、书画和印章,还有三十万年前的玳瑁化石等,都是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品,有的还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文艺旗手的爱好与众不同。1970年秋,她约康生去文物管理处挑选珍品,选了一只18K金的法国怀表,表上镶有近百颗珍珠、宝石,并配有四条金链。与别人“白借”不同,她付了7块钱的人民币。
 
04
 
19624月,跟随了毛泽东15 年的卫士长李银桥要调到天津工作。离别前,毛泽东给了李银桥一幅字。李银桥打开一看,是毛泽东193510月所作的七律诗《长征》。这幅书法手迹是写在荣宝斋精制的宣纸上的,诗后落款为“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日”。李银桥回家后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少了一个“索”字。第二天,李银桥拿着手迹去见毛泽东,毛泽东提笔在“铁”字旁边加了一个“索”字。
 
郭沫若看了毛泽东写的这幅书法后,赞不绝口,特别点评说添加的“索”字就犹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
 
李银桥到天津后,和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的林铁过从甚密。有一次,林铁的夫人弓彤轩提出要欣赏一下李银桥手中的《长征》诗手迹。看过之后,又说要拿去在报纸上发表,好让更多的人都能欣赏到毛主席的书法。李银桥心里虽然不情愿,但碍于脸面,还是答应了。
 
等到《长征》诗的手迹在一家省报上发表后,李银桥收到了还回来的书法,但他吃惊地发现,送还他的不是原件,而是一份复制品!为此,李银桥一次又一次地催讨、索要手迹原件,但始终未果。
 
随后文革开始,李银桥被造反派关押,罪名之一就是未经同意,擅自发表毛主席的《长征》诗书法捞取稿费。幸亏毛泽东有次视察天津,了解到李银桥近况,指示放人,李银桥才被释放。
 
此后,李银桥的工作几经变动,寻找手迹的事情也就一拖再拖。1989年,李银桥离休,仍未放弃查找手迹原件的下落,但始终没有结果。
 
这个亏,吃得和王家的明代瓷碗一样大,都是好端端的借出去,莫名其妙地就没了。

所有跟帖: 

再要就是“寻衅滋事”了。陕西有户人家49年之前曾借出大洋和粮食,也有借条。挨饿没钱了拿着借条去要给戴帽了 -公鲨- 给 公鲨 发送悄悄话 公鲨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5/2022 postreply 08:11:29

“郭沫若看了毛泽东写的这幅书法后,赞不绝口,特别点评说添加的“索”字就犹如神来之笔,巧夺天工” - 郭老功力深厚! -znr0505- 给 znr0505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5/2022 postreply 08:24:36

老婆、汽车和文物概不外借 -dmaster- 给 dmaster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16/2022 postreply 06:55:5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