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我印象中的样板戏

来源: 2021-04-05 22:10:1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也说我印象中的样板戏

第一,样板戏是分批次的。

第一批,也就是最早推出的是八个,五个现代京剧,包括红订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和奇袭白虎团。两个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这七个是板上钉钉的,不应有争议。如果你非要抬杠的话,建议你自己抽自己的嘴巴玩。

另一个是有争议的,一说是交响乐沙家浜,一说是钢伴红灯记,一说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到底是哪个?说不好,也就不好说。我个人倾向黄河,因为人多势众,家伙式也齐全,还有李德伦。

第二批增加两个,龙江颂和杜鹃山。还有一个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是否在这一批,我说不清楚。

第三批是京剧平原作战,磐石湾,芭蕾舞剧草原儿女和泝蒙颂。

这以后的批次就比较乱了,或者说沒有批次了,基本上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公布一个。象红云岗,苖岭风雷,审椅子,等等。

第二,样板戏是有待遇的。

首先是主要媒体,包括两报一刊及光明日报各省大报发表社论隆重推出;其次,电影发行立即跟上;专家评论,工农兵评论紧随其后。

这是文宣方面,在组织架构方面,样板团同时直属文化部领导,也算是双重领导单位。当然还有物质上的,冬天一人发一件军大衣。

按照这个标准,样板戏,或者说样板团(剧组)就不是八个十个,而是有好些,有一大摞。

第三,样板戏是有创作原则的。

这个原则就是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还有双典型:即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文革后诟病样板戏最多的就是三突出,我认为批判者大多是意气用事,政治作秀。

七六年上海的两报和学习与批判就动画片《长在屋里的竹笋》有无违反三突出进行过广泛的讨论。最后该片成功公映并且在南斯拉夫动画电影节获奖。

第四,当时戏剧也在寻求表演体系的突破

样板戏主要是京剧现代戏,的表演体系基本上遵循的还是斯氐体系,并非梅兰芳体系,基本上全是实景,在实景中体验表演。文革后期,文艺界也在这方面寻求创新突破。

上海评弹团采用边评边演的方式对评弹进行了改革,东德的戏剧代表团观后,拍案叫绝:这才是真正的布莱希特体系!但这种尝试止步于四人帮粉碎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