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毛岸英回韶山,一农民称毛主席欠他家13元钱,到底咋回事

来源: williamsteng 2021-01-24 10:33:0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0464 bytes)

美诗美文的世界2021-01-24 15:57:50

 

1950年5月21日,湖南湘潭云湖桥乡到银田寺的小路上,在田里忙碌的村民们看到了3个“怪人”。为首的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个子高高的、卷着裤脚、穿着一双笋壳草鞋;另两位年轻人,穿着也都差不多。

村民之所以会觉得这3人奇怪,是因为他们明明都牵着马,却硬是都没有骑。要知道前两天湘潭还下了小雨,地上的泥巴全打在了他们的裤脚上。村民们不知道的是,这三个人当中为首的那个年轻人叫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跟在他后面的两位,一个是湘潭县长毛特夫,他是毛泽东的堂侄;另一位更年轻的是毛远翔,也是毛泽东的堂侄。

此次,毛岸英是代替父亲回韶山来看一看。出发前,父亲给了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去长沙,祭扫母亲杨开慧的墓,为外婆祝寿;另一个任务是回韶山冲,看望一下老家的乡亲们。

建国后毛岸英回韶山,一农民称毛主席欠他家13元钱,到底咋回事

图:毛泽东和毛岸英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叮嘱儿子要注意3个细节问题:

第一:他知道回韶山的泥巴山路不好走,坐完火车汽车后肯定是要骑马的,但他要求毛岸英一定要在离韶山30里外的银田寺下马,然后步行回去。毛泽东认为,这是对家乡人民的尊重。毛岸英是韶山的孩子,那么多毛家长辈在,毛泽东认为他一个晚辈如果骑个高头大马回家,是不太合适的。

第二:到了韶山后要注意辈份问题,不能没大没小。见到老人家要喊阿公,长辈们要喊叔伯阿姨,同辈的要以兄弟相称,没有亲戚关系的可以叫同志。总之,不能在乡亲们面前摆任何姿态。

第三:毛泽东知道儿子没什么积蓄,就从自己的稿费里拿出部分,让儿子带上。告诉他如果有生活特别困难的乡亲,要接济人家一点。

就这样,带着父亲的嘱托,28岁的毛岸英在5月中旬到达了湖南。见过舅舅和外婆后,毛岸英第一时间去祭拜了母亲杨开慧。这位29岁就殉国的伟大女性,被安葬在长沙东乡板仓。来到母亲坟前,毛岸英在跪地痛哭,而后又用树枝编了一个简单的花圈。

建国后毛岸英回韶山,一农民称毛主席欠他家13元钱,到底咋回事

图: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

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后,毛岸英和两个堂兄弟一起踏上了从长沙回韶山的路,这就有了本文开头村民们眼里的3个“怪人”。

毛泽东对儿子的要求是“到了银田寺后就不要再骑马了”,这个嘱托毛岸英一直放在心里。所以一路上,他都在问堂兄:“银田寺到了没,可千万不能走过了呀!”韶山的小路众多,毛特夫、毛远翔对这条路也只能记得个大概,所以每次只能回答:“应该还没有到!到了我们应该能看到牌子的。”

毛岸英对这种答复自然是不满意的,于是他率先下了马,开始步行。三人是一大早出发的,直到中午时他们才看到银田寺区政府的牌子,这时候毛岸英才知道自己提前20里(10公里)下了马。3人在银田寺休息了一会儿,又继续上路了,毕竟从银田寺到韶山上屋场老家还有30里的路要走。

30公里的泥巴山路,3个年轻人一直从中午走到了傍晚才到。等他们到达时,村里已经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煤油灯,不少村民已经打算休息了。3人没敢打扰大伙儿,带着行李住进了毛鉴公祠,这里也是韶山乡县政府办公室所在地。

毛岸英本来的计划是第二天一大早再去拜访乡亲们,但不知是哪位工作人员把消息透露了出去,不一会儿村民们就拿着火把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乡亲们奔走相告:“岸英回来了,岸英回来了……”。

就这样,毛鉴公祠旁边一下子围满了人。大伙儿围在他身边,问了他好多问题:“怎么天黑才到”、“咋不提前通知一下”、“吃晚饭了没”……

建国后毛岸英回韶山,一农民称毛主席欠他家13元钱,到底咋回事

图:毛岸英

毛岸英很小就离开了韶山,此后在苏联待了多年,所以说韶山本地话对他来说已经有一些难度了。但他还是坚持用韶山口音,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回答。按照父亲的吩咐,每回答一个问题,他都会带上相应的称谓:阿公、阿婆、大伯、阿姨……

这一声声亲切的称呼,让大伙儿都没了拘束。婶娘们听说他没吃晚饭,赶紧张罗着给他做了顿饭。而后乡亲们提了一个请求:

什么时候能给韶山冲修条公路。

通公路一直是乡亲们共同的心愿。这次毛岸英自己走了一趟后,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段山路之难走,但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他能决定的,所以对此他的回答是:

阿公,汽路不久会修的,只是现在还有困难……

新中国刚成立,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基本上村里都还没有公路。在这个问题上,毛岸英很清楚父亲无法特殊照顾韶山,所以只能这样回答。毛岸英都这样说了,乡亲们自然也不好再说什么。

夜渐渐深了,大伙儿似乎都还没有离去的意思,还是站在一旁的毛特夫提醒大家:岸英走了50里路,先让人家休息一晚,明天再说。

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还没有安顿好毛岸英的住处。乡政府办公室里没有床,只有一些平时开会用的板凳,这里的工作人员工作完都是回家睡的。而毛家在上屋场老家的房子,已经多年无人居住,早就没办法住人了。于是大伙儿都邀请毛岸英:“到我家去住一晚吧!”

对此,毛岸英倒是随意地很。他随手取下大门上的一块门板,架在会议室的两条板凳上,给自己做了一个临时的“床”。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清楚,那时候的大门很多是一块块板子拼起来的,开门时取下来两块,晚上关门时再装回去。

可是“床”有了,被褥怎么办呢?要知道5月份的山里头,还是有些凉意的。毛岸英早有准备,他从自己的行李袋里取出了一个小垫子,往门板上一铺,说了句:“就地解决了!方便得很!”这一系列操作,让村民们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大家都没想过毛主席的长子居然这么能吃苦。

事实上,这种随身背着铺子、随地就能睡的习惯,毛岸英早在苏联学习时就已经有了。1941年,苏联卫国战爆发后,19岁的毛岸英坚决要求上前线。但因为中苏当时有约定,送去苏联学习的都是共产党人的家属,都可以不服兵役,所以苏联人硬是没有答应他这一要求。毛岸英不甘心,便投考了军校。在校期间他以军校学生的身份,参加过多场战斗。

1945年,毛岸英回国后不久,就被父亲送到了农村,拜吴家枣园的农民吴满为师,学习怎么种地。有了这些生活经历,毛岸英更能吃苦了,像这种就地打铺盖凑合的事,对他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

建国后毛岸英回韶山,一农民称毛主席欠他家13元钱,到底咋回事

图:毛岸英

在木板凳上睡了一晚后,第二天一大早毛岸英就挨家挨户地进行调研,他想看看乡亲们的真实生活。村里的满阿公长年卧病在床,家里生活困难,毛岸英揭开他的锅盖后,发现只有一些菜叶子。他拿出一块布料,包了一块菜叶子,准备拿回去给父亲看。然后又拿出了5万块旧币(相当于是5块钱),硬塞给了满阿公。

走到邻居邹润民家时,他们一家出来相迎,毛岸英发现他家孩子衣服穿得破、打着赤脚,又拿出了5万旧币,让孩子去买些新衣服。在这里,他了解到了农村孩子上学的困难。

最后毛岸英去的是族公毛贻全家里,在这里毛岸英经听到了关于父亲的一件往事。这件事,在后来的几天里成了最让他挂心的事。

毛贻全家就住在毛鉴公祠对面的长冲毛家,一进这家大门,毛岸英就发现这里格外贫困。原来毛贻全已经过世一年了,家里只留下他年迈的母亲毛李氏和妻子喻氏,以及3个儿子。这3个儿子中最大的毛泽益只有21岁,另两个还没有成年。

看到这种情况,毛岸英本来是打算拿点钱接济的,偏偏身上的钱都已经用得差不多了,所以一时不知怎么办。而就在这时候,他却从毛泽益口中得知:父亲毛泽东还欠着他家13元钱。这是怎么回事?

事情要从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后开始说起。这一年,32岁的毛泽东带着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回到了韶山。此次他回来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当时他身体不太好,正好回老家养一养;另一方面,他也想借这个机会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

一安顿下来,毛泽东就在韶山各村里办起了农民夜校,开始省长赵恒惕还以为他只是教农民识字,所以也没有阻止他。聪明的毛泽东把学校设在各大祠堂里,借着上课的时机,给农民普及革命知识。

一开始,上课的老师只有毛泽东自己,他也能顾得过来。后来来夜校的农民越来越多了,毛泽东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只好在附近村里找一些进步老师。而同族的毛贻全,很快就成了他看中的老师。

从辈份上来说,毛贻全是毛泽东的堂叔,但事实上他比毛泽东还小了13岁。他是村里有名的才子,此时19岁的他刚刚从湖南一师毕业。他放弃了在长沙发展的机会,回到毛氏宗祠里教书。和当时很多年轻老师一样,他希望能教育救国。毛泽东找到毛贻全,希望他能加入自己夜校的教师队伍。毛贻全满口答应,就这样他成了毛泽东的好帮手。

建国后毛岸英回韶山,一农民称毛主席欠他家13元钱,到底咋回事

图:毛泽东(绘画)

在一群像毛贻全这样的本地教师的帮助下,毛泽东的夜校办得红红火火,但这事也很快传到了省长赵恒惕耳朵里。听说毛泽东上课是为了传播革命的种子,赵恒惕当即下了一道密令要抓捕他。

彼时,毛泽东身边是没有一兵一卒的,这一情况无疑是极为危险的。幸亏这事被时任湘潭县议员的郭鹿宾知道了,他虽是省里的官,却对革命之士十分关爱,在此之前他也听说过毛泽东的名字。于是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好友刘天民。

刘天民早年就认识毛泽东和杨开慧,两人商量之下,决定让郭鹿宾的侄子郭仕奎跑一趟。他们写了一封信,缝在郭仕奎的衣服上,让他连夜赶到韶山通知毛泽东。

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收到了这封救命的信,只能想办法赶紧离开韶山。毛泽东做的安排是自己和妻儿分两批离开,这样是最安全的。为了躲开敌人的耳目,他决定打扮成郎中模样,心细的弟妹王淑兰于是赶紧跑去给他租轿子。而后,她又想到毛泽东没有盘缠,就跑到毛贻全家借钱。

毛贻全只是个乡里的教书先生,又才工作没多久,身上的钱自然不多。但他一听说是给毛泽东用,二话不说把家里翻了个遍,硬是找了13元,全部拿给了王淑兰,这就有了毛泽东借钱的事。在乡亲们的安排下,毛泽东扮成郎中、坐着轿子安全地离开了韶山。不久,杨开慧和儿子们也顺利离开。

此后多年里,毛贻全一直在老家教书,也一直没有机会再见到毛泽东。在老家的他生了两女三男,两个女儿出嫁后,就靠着他微薄的收入养活一家老小。

1949年2月份,毛贻全带着对新中国的无限向往离世了。去世前,他非常自豪地告诉了妻儿自己跟着毛泽东在夜校工作的事,也提及了这13元钱盘缠的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李氏就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封信给主席。她知道自己不应该再提24年前借钱的事了,毕竟为了新中国毛主席一家确实付出了太多。但一家老小此时已经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她家日子实在过得艰难,思来想去她还是让孙子毛泽益给主席写了一封信。

此后他们一家都在等待着回信。他们和毛岸英都不知道的是,其实毛泽东收到信后第一时间就回复了,而且还给他们寄了钱。但那时的通信条件我们也知道,直到毛岸英站在他们面前,毛泽东的回信他们一家还没有收到。于是这次见到毛岸英,毛李氏才会非常不好意思地又提及了这件事。

建国后毛岸英回韶山,一农民称毛主席欠他家13元钱,到底咋回事

图:毛泽东和毛岸英

在这样的时候提这样一件事,在乡亲们看来,毛李氏确实做得有些过分。毛主席为了新中国,先后失去了挚爱杨开慧、亲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毛岸英回到老家后,见到困难家庭都帮,但她毛李氏却当着大伙儿的面提25年前十几元钱的事。大伙儿都觉得,这太不应该了。

但毛岸英听毛李氏说完这些,却十分感激。他向毛李氏深深地鞠了一躬,称他们一家都是父亲的恩人。同时他也向对方解释自己现在暂时拿不出钱来了,随后他当着众人的面向毛李氏保证:“我回京后一定告诉父亲,把钱还上……”

几天后,毛岸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韶山。临行前,村里老老少少都出来送他,让他以后有空一定要多回来。那一天,毛岸英和来时一样,是牵着马离开的,直到走过了银田寺他才骑马而去。

回到了长沙后,对于父亲欠毛贻全一家13元的事,毛岸英一直放在心上。他知道自己还要在长沙待上几天见一些亲友,生怕毛李氏一家等得着急,便想到了向省长王首道先借点钱。于是他给王首道写了封信:

我原先不知,又没有准备,现在我的钱已用完了,请借点钱解燃眉之急……

王首道收到这封信后,立马安排人给毛李氏一家送去了100万元旧币(也就是100块钱)。这下,毛岸英才安下心来。

而就在毛李氏收到这100块钱不久,毛泽东的回信也送到了韶山。这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泽益贤弟大鉴:

来信收到!贻全亡故,深致悼意。借款事我记不起了,大概是有的。兹寄上人民币贰佰伍拾万元,以应急需,收到时请告知为盼。此祝

合家清吉

这封信的书写时间是1950年5月12日,落款是:毛泽东。

在信里毛泽东提到“借款事我记不起了”,这并非是他的托词,而是因为这钱不是毛泽东本人借的,是王淑兰替他借的。

当时情况紧急,毛泽东不可能露面自己去借钱。王淑兰租了轿子、拿了这13元钱回来后,就和大家一起忙着帮他和杨开慧一家安排撤离的事,慌乱中忘了告诉毛泽东钱的来源问题。

而此后,毛贻全在韶山生活了多年,也从来没有找过王淑兰要这笔钱,这一点是非常值得人敬重的。在毛贻全看来,当初掏尽家底,把这13元钱拿出来,就是他为革命出的力。

后来毛家三兄弟都在外面为百姓拼命,他自然也不可能跑到毛家找王淑兰一个女子讨钱回来,这样的事他干不出来。他之所以会在临终前告诉家人这借钱的事,只不过是在谈及和毛泽东交往时,提到了一句而已。因为在他看来,借过钱给毛泽东当盘缠,是他平生最骄傲的事之一。

建国后毛岸英回韶山,一农民称毛主席欠他家13元钱,到底咋回事

图:毛主席

至此,毛李氏就收到了毛岸英借来的100万元,毛泽东给的250万元,一共是350万元。毛李氏看了这钱愣了很久,才对孩子们说:“当初你爹没有跟错人呐!”

事实上,毛泽东一直就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但凡是在危难时帮过他的人,他都铭记在心。1920年毛泽东也曾借过一笔金额较大的款项。那一年他在积极地筹备革命运动的同时,又要帮一部分同志安排去欧洲学习的事,手上实在是没钱了,就像在上海的进步人士章士钊借款。章士钊自己身上的钱不多,就凭着自己的威望在上海工商界帮他筹款,一共筹了两万银元。

这件事毛泽东一直记在心里,建国后他要还钱,但章士钊怎么都肯不要,硬说这是当初筹集来的钱,不能算是他一个人的。但毛泽东还是坚持每年初二给章士钊汇去2000元,分10年还清了这笔巨款。不管是两万元的巨款,还是他不了解情况的13元钱,他最后都是用自己的稿费还的。

以上就是毛岸英回韶山的一些细节,通过梳理这些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父子为人处事的原则。对于韶山的乡亲们,毛泽东是极为尊重的,所以才会交代毛岸英一定要步行、还让他带了一些钱接济他们。

而毛岸英也没有让父亲失望,他牢记父亲的话,提前20里就牵马步行;到了韶山也没有摆任何架子,宁可自己睡门板,也不打扰乡亲们的生活。而面对乡亲提到的欠款问题,他也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就在毛岸英回到北京后不久,在长沙负责接待他的舅妈李崇德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明,写过这样一封信:

岸英回,除请发了往返旅费外,余没有钱,他的里裤稀烂,我替他做了一条。岸英说:我们没有钱,父亲也一样。他学习得很好,见了令人生爱。

李崇德是此次毛岸英回韶山的亲历者,笔者相信通过这封信大家能对毛岸英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毛岸英离开韶山后,在长沙的外婆家住过几天。也就是在这时作为舅妈的李崇德,才发现这孩子的裤子都穿烂了,她实在看不下去,就给做了一条新的。

这就是真实的毛岸英。

建国后毛岸英回韶山,一农民称毛主席欠他家13元钱,到底咋回事

图:毛岸英

几个月后,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告别父亲、瞒着妻子,跨过了鸭绿江。1950年11月25日,他英勇牺牲,年仅28岁。

噩耗传来,韶山的乡亲们无不痛心。毛泽东不想搞特殊,认为别人的孩子能葬在朝鲜,自己的孩子也该和他们一样。所以后来湖南人只能在在杨开慧的墓左侧,为毛岸英立了一个衣冠冢。

如今这座衣冠冢前,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祭拜者,人们手捧鲜花纪念英雄。谨以此文纪念那一年,那条乡间小路上,那个有马不骑的年轻人。

所有跟帖: 

毛的黄金时期是文革以前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他还是比较民主的,依靠集体的力量打江山,治国。后来刘当主席后,他的心态失衡了。 -衡山老道- 给 衡山老道 发送悄悄话 衡山老道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4/2021 postreply 15:42:55

毛是革命者、終身革命者。就是要打破一切那怕是自己設定的条条框框、為了達到革命目標。也就是這種不負任何的有形無形的条条框框 -飯盛男- 给 飯盛男 发送悄悄话 飯盛男 的博客首页 (689 bytes) () 01/24/2021 postreply 20:43:13

金赞!要好好细读一下。-:)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有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4/2021 postreply 16:26:05

這13元大概是銀元吧 -飯盛男- 给 飯盛男 发送悄悄话 飯盛男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4/2021 postreply 18:51:11

过了好多年,是应该多还一些 -杨别青- 给 杨别青 发送悄悄话 杨别青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4/2021 postreply 20:38:4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