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五):百年家国往事·民国篇

第四章、医专求学

       洪水退后,从报纸上知道东北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放弃抵抗日军撤出东北,随后上海事变,国民政府军和日本打了几天达成协定,事态似乎平静下来,武汉的生活慢慢恢复正常。叶宜兰一边帮姐姐管理家务,照顾小外甥,一边重新考虑起上大学的事。

       有一天,中学同学黄凤琴说起,新成立的湖北国医专科学校(注1)在招生。原来这个国医专科学校是由汉口医药学社改名成立。那时西医越来越被接受,有钱人生病都流行看西医,没钱的老白姓有病能捱就捱,捱不过也去中医馆号个脉抓点草药。中医馆虽然到处都是,但中医学校极少,都是师徒相传学中医,年轻的学徒跟着师傅接病人,师傅说徒弟写,就开好一张药方,然后徒弟就去药房,抽开一个个小抽屉,照着药方上写的,手提小秤,秤出各种草药各几两或几钱,包在一张纸里,由病人带回家煮水喝,那就是中药。而西医都有医学院,读完大学出来做西医,就比中医要高人一等。

       一些中医名流也想学习西医的教学方法就开始创办中医学校。1933年湖北国医馆接管了汉口医药学社,筹办了湖北第一家中医学院,命名湖北国医专科学校。汉口医药学社本是个中医学馆,也有几十个学生。学社的社长、教员和学员全部转入新成立的学院,同时对外招生。

        黄同学约叶宜兰去报考国医学校。两人分析,国医学校学费便宜,做大夫能治病救人,她们俩都不是有钱人家,读个大学不是为了赶时髦,她们今后要靠大学学的本事赚钱生存的。于是两人去报考。国医学校只招预科生,要求中学或相当文化程度,进校后修完预科课程毕业后,才能升入本科学习。本年招两个新生班和一些插班生,每班40-50人,并说明女生另开班级。

        放榜后两人都考上了预科插班生,两个小伙伴非常兴奋。1934年的春季,正式开学了,到学校报道才知道总共只录取了3名女生,也就没有另设女生班 。学校已经由汉口医药学社旧址搬到了武昌北城角,为了壮大声势利于筹集经费,学校的校董会成员都是党政大员,董事长就是前任湖北省主席、现任的湖北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夏斗寅。

新校园不太大,但有教室、学生宿舍,还有药物室、标本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与原先的中医学社已经完全不同,是按西式大学建设起来的,学校的课程也是按现代医学设置的,预科除了国文、党义、数学、英文等基础课,还有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卫生、医学初步、防毒常识,共10门课,学制定一年。这些课程,除了基础课外,对叶宜兰她们来说都是首次接触,顿感困难,只好埋头苦读。

学校教员也几乎都是男士,3个女生走到哪都在一起,在校园非常突出。可天天和男同学一起上课、讨论、活动,慢慢地叶宜兰觉得自己和他们也没有不同了。“男女有别”在这个校园里已经不存在了,而事实上,今后的一生中,她都被人称为“叶先生”。

       预科结束后,3个女生都成功地升到了本科班。本科第一年学基础医学,课程有药物学、诊断学、调剂学、内经精华是传统中医科目,还有生物学 、物理学、化 学、生理学、解剖学 、组织学 、卫生学 、病原学 、病理学 、药理学 、 医学史等现代西医基础课 ,林林总总共15门课。教授队伍中荟萃了当时国医名流 和资深的中 医教育学家 , 还有一些西医专家教授各基础医学课程。

叶宜兰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新奇又勤奋地学习着生物、分子、病原,而身着长衫的儒医,娓娓道来几千年的内经精华,更让她着迷。中医的望闻问切、追本溯源,是多么神奇,叶宜兰多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上大学。  

  

湖北湖北国医专科学校所用的中医学讲义      

        当时日本侵华军步步紧逼,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一边容忍日本人在中国大地横行,一边组织军队剿共,全国动荡不安,北平的学生更是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武汉平静的表面下也是暗流涌动,经常有各种社团到学校演讲、发展会员,组织抵制日货、抗日救亡、民主复兴等集会游行活动,很多同学都踊跃参加,正在武汉大学读书的堂弟叶君健(注2)也非常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还写了很多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不过学校号召学生们医学救国救民,叶宜兰内心很赞同,加上功课非常繁重,课余还要回汉口姐姐家帮忙,也就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花费在别的事情上。

        自从上学后叶宜兰就住在学校,但每周末她都要步行到武昌的汉阳门,搭乘渡轮过长江到江汉关,然后再步行到姐姐家。姐夫去利川县就职后不久,姐姐又生下了二儿子仲生;一年后姐夫又在任上出了意外潜回武汉,姐姐担惊受怕,汉生患病,偏偏她自己又怀上了孩子,身边没有一个帮的上手的人,叶宜兰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姐姐和两个小外甥的责任。

在照顾姐姐两次生产的时候,叶宜兰亲眼看到女子生产的艰辛和危险,所以在修完本科的必修课内科学后,选修了应用中医的妇产科学。这时已经是本科的最后一年,上课的同时还要临证实习。 每天上午 10时到 12时 ,各教员担任门 诊时 , 带着学生进行实习,相当严格。

        虽然是兵荒马乱之时,可教授们教学一丝不苟,学校对学员的考核 ,学校在简章中作了明确规定: “本校列表分订课程 ,除按时教授 外 ,定每月月考一次 ,每学期大考一次。 所有学 生成绩 ,按期登载湖北国医公报 ,以照公鉴而资 鼓励”。学员完成学业后,校方颁发毕业证书。 简章中指出: “本校毕业证书由学生在本科修业 完毕时 ,考其成绩 ,优良足以问世者 ,一面呈请 湖北国医分馆转呈中央国医馆核准发给 ,一面 呈请主管发给开业执照。”

       可是,1937年毕业时,发生了“7.7事变”,日本兵进攻北平、天津,举国激愤,蒋介石发表讲话,“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政府已经在做相应的长期抗战的准备,中央机构和工厂、学校都在内迁,学校呈请中央国医馆核发毕业证书,竟杳无音信,近百名学生拿不到毕业证。

学校和学生商议,决定组织一个代表团去南京请愿。叶宜兰和几名同学一起,在青年教员黄绳武(注3)的带领下,来到南京。递交了请愿书后,同学们在南京停留了几天,南京已经气氛非常紧张,大家都知道,一场中日大决战不可避免,只是没有想到,它竟然持续了8年,改变了所有人的人生。毕业文凭最后拿到了,可究竟有几个人如当初所想,得以挂牌行医治病救人呢?

注1: 湖北国医专科学校,现湖北中医药大学前身。

注2: 叶君健(1914-1999),1936年从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进入武汉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后成为中国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他翻译出版了《安徒生童话》。

注3: 黄绳武,1935年毕业于湖北国医专科学校后留校任教,1938年开业行医。建国后任湖北中医学院(湖北国医专科学校改名而来)副院长,教授,中医妇科专家。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红茶遇上卡布奇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