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2009来看你们家门口。。。 - 法制文学 -

来源: wtd999 2020-07-07 23:20:1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995 bytes)

点链子看图,里面有石碑胡同

https://m.toutiaocdn.com/i6846272978599019011/?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94186334&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70813321301000804310801129AEF&group_id=6846272978599019011

 

六部口,位于北京城中心,是真正的天子脚下。

大六部口街南起西绒线胡同,北到西长安街。站在胡同北口,往西望路对面是电报大楼、西单路口;往东望,路对面是高高的红墙,墙里面就是神秘的中南海。

大六部口街北口西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电报大楼,居民们每天都会听着电报大楼的钟声起床。图源 | 网络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是“皇城子民”,说是跟天子当邻居一点也不为过。据老居民回忆,以前国庆阅兵时,胡同里的街坊们都会拿着小板凳到街边看。

六部口占尽地利,胡同里一溜青砖灰瓦,再加上鸽哨沙燕,以及电报大楼的钟声,交织在一起,就汇成了一幅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

大六部口街俯瞰。图源 | 网络

六部口 进入六部要打这儿过?

胡同形成于清代,最初称六部口,顾名思义,和六部有关。

六部是旧时中央行政机构中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形成于隋唐时期,是尚书省的直属单位,明清时期废尚书省,六部直接归皇帝统领,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

清代的六部位于天安门外千步廊东西两侧,而六部口就在天安门千步廊以西,距天安门只有半袋烟的路程,据传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一般都在六部口一带候着,一接到旨意,就会从六部口超近路往东经绒线胡同、兵部洼胡同直达六部。

1865年北京地里全图中的六部口和六部的位置。周培春 | 绘

这样看来,这里就相当于进出六部的巷口,因此就被叫做“六部口”了。而后,又被析为大、小六部口两条胡同。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中的大六部口、小六部口和耳朵眼儿胡同,后耳朵眼儿胡同被并入小六部口。

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这里过去是大、小六部坑,随时间推移,胡同常住人口增多,“坑”便逐渐填平,形成胡同,名字也随之变为大、小六部口。

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中的六部口,西侧确实有水坑。

清嘉庆时期京城全图中的六部口和六部衙署。

胡同真正的起源,根据现有资料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六部口确实距离六部比较近,说是进出六部的巷口,似乎不无道理。

据传过去那些来京办事的人,都是各地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他们很多都选择在六部口吃住,想来当年这里一定茶馆酒馆饭堂旅店一应俱全,鱼龙混杂人烟辐辏,熙来攘往车马喧嚣。

可能比不得“东四西单鼓楼前”的豪华与大气,也没有老天桥那种接地气的拥挤与热闹,六部口却自有一种“小家碧玉”的亲切气质。

六部口地区的胡同景象。图源 | panf

胡同里都是青砖灰瓦,曾经汇集了十几家风味各异的饭馆:

春天可以吃着湘鄂风味,领略南国风情。

夏日可以点上一锅水煮鱼,再上盘花毛一体,倒上一杯冰镇的燕京啤酒,绝了!

秋天还可以进四合院里,点上几个北京菜,就着二锅头,也很爽心。

寒冬来临,躲进西域美食,烤上几个热馕,要上一锅羊杂汤,几口下肚,驱走一身寒气。

图源 | 蓝调正品

不长的胡同里,还有数家旅馆,虽说都不大,却因为地理优势,家家爆满,少有空房。

大六部口街北侧的北新平胡同里有家建苑宾馆,宾馆内有一方天井,鱼池、盆景、绿毯、瓷桌瓷凳,颇有古意。每到夏日,棚架上都会爬满藤条,偶尔能看到几跟葫芦瓜。夜幕降临,晚风和煦,约三五好友于此,品茗赏月,促膝长谈,好不惬意!

建苑宾馆 图源 | 美篇@卡米拉耶曼

胡同毕竟占尽地利,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拿出来说道说道。

比如西长安街对面的电报大楼,它的钟声早已成为附近居民的“作息铃”,在无数人的童年回忆里挥之不去;

比如胡同北口的首都电影院,作为长安街上“独一份儿”的老字号影院,曾是无数街坊四邻看电影的首选之地;

1955年的首都电影院,影院门口挂有“‘华沙美人鱼’首映招待会”的字样,图源 | 微博@颐和吴老。

再比如胡同东侧的北京音乐厅,是我国第一座专业音乐厅,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大家欣赏高雅音乐的好去处,直到不远处的国家大剧院落成,这里才稍显落寞……

图源 | 网络

除此之外,胡同北口西侧还曾有京城最大的棚铺——陈记六合棚铺,北口东侧的西长安街邮局曾是集邮爱好者的淘换心爱之物的市场,胡同南部东侧有六部口交通队,后被并入中心区,有着“神州第一岗”之称,胡同14号里还住着一位文学、电影、戏剧大家夏衍先生,在这里走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六合棚铺 买卖做到了皇室和军阀政府

先来说要说的就是清末民国年间京城最大的一家棚铺——陈记六合棚铺。说它大,不仅指店铺的规模,更是指他家的买卖,都做到皇家和军阀政府去了。

光绪初年,六合棚铺的少东家是在清内务府当过差的旗人陈毓山,早年在奉宸苑管理三海修缮工程。因为职务便利,他父亲承应了三次皇室的大买卖,即慈禧太后的两次“万寿庆典”和光绪皇帝的“大婚”喜庆用棚,并承包了“万寿”的点景工程以及扎彩子等活。

皇帝大婚图。图源 | 网络

自此,六合棚铺一举成名。据传他们家承办慈禧万寿庆典挣的银子,用大车往回拉,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棚铺,是指旧时专门为办红白事的搭建棚席的行业,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娶亲嫁女,要搭喜棚;出殡埋人,得搭丧棚;过生日,搭寿棚;正月的厂甸庙会,搭画棚;四月里去妙峰山,沿途有茶棚;六月里什刹海荷花市场开市,要搭饭棚、书棚;赶到冬天,还要搭粥棚……

崇文门大街上商户搭起的凉棚,摄于1917-19年,图源 | 美国杜克大学。

北京有句老话讲“天棚鱼缸石榴树”,这说的是四合院的基本配置,天棚在首位,足以说明其重要性。

天棚鱼缸石榴树 图源 | 张儒刚张石

过去北京的棚匠,也是一绝。平日里搭棚,不论多高多大,不用挖坑,都是平地起杉蒿,也不用梯子,绳扣系得既简单又结实。

清道光年间杨静亭就曾在《都门纪略》中记载:“京师搭盖丧棚工细绝伦,点缀有花木鸟兽之形,起脊大棚有瓦垅柁头稳兽璃头之别,以及照墙辕门、钟鼓楼高插云霄”。

怪不得嘉庆年间文人硕亭赞叹:“京师棚匠之巧,当为天下第一。以芦席做成玲珑窗槅舍宇牌坊,无不逼真,可称妙手。”

彩牌楼,摄于1917-19年,图源 | 美国杜克大学。

辛亥革命之后,六合棚铺还给慈禧太后逊清皇室和北洋军阀理解政府搭过不少大棚。

不过,由于连年战争,时局混乱,六合棚铺最终也没能挺过去,到1945年正式歇业了。

 

西长安街邮局:百年老邮局 曾是集邮市场

六部口北口东侧不远曾是西长安街邮局,曾是中国邮政的对外形象的代表,有着“西长安街第一局”称号。

这是家百年邮局,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大清邮政设立的第六个邮政网点,位于西长安街邮传部的西隔壁。自此之后,这座邮局便扎根于此,直到2009年4月1日被拆除,一起被拆除的,还有旁边的摄贸金广角,也曾是京城第一代摄影发烧友的摇篮。

西长安街邮局和旁边的金广角。图源 | 北京晚报

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西长安街邮局曾服务过清政府、民国及国民党执政时期,北京解放后又为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中宣部、新华社等80多家市级以上机关单位服务。

1982年,十二大以后,人民大会堂邮电所划归西长安街邮局管理,每年大会堂举行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西长安街邮局都会启动最高规格的邮政通信服务。

图源 | 蓝调正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京城曾出现过一段集邮热潮,价格疯长的日子里,人民甚至认为“存钱不如存邮票”。

当时的集邮市场大多为民众自发聚集形成,六部口北口东侧不远的家西长安街邮局,和东华门、三里河、礼士路、黄庄等地就是其中代表。

图源 | 北京的青格尔

和如今宽敞明亮的集邮市场相比,当年的集邮市场要简陋的多。大多都是露天的,有以票易票的,也有直接买卖的。其中最正规的,要数六部口这家。

但那也不过是几十平米的两间屋子,就在西长安街邮局东侧,经常挤着几十到上百的集邮爱好者,他们来自京城各处,每个人都拿着邮册,互相传看、买卖和交换邮票。

据了解,当时在和平门邮票总公司门前,每天也都云集了数以百计的集邮爱好者们,甚至到了阻塞交通的地步。

1991年1月5日,北京和平门南区邮电局外,等待购买生肖邮票的市民。“猴票”的身价倍增,引发生肖邮票热,并

终于,在1987年,第一个正规的邮票市场在月坛公园诞生,后来邮市数次搬迁,最终落户马甸桥东附近,大家习惯称之为“马甸邮市”。

如今,人们动笔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写信,似乎已经成为“古人”才会干的事情了,人们去邮局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2009年4月1日,正好是愚人节,这座存在了103年的邮局轰然倒塌。

西长安街邮局职工在墙上留下的话语。图源 | 央广网

一起被拆的,还有附近胡同里共100多个门牌。图源 | 开心的老傅

同年6月6日,在宣内大街6号重新开业。

不过,如今您要是再查地图,西长安街邮局已经搬到了西绒线胡同东口的北京昌盛大厦里了。

2017年西长安街邮局在北新华街北京昌盛大厦重新开业当天发放的纪念封。图源 | 兵团战士btzs

如今,六合棚铺是我们口中遥远的过去,西长安街邮局离开了西长安街,电报大楼也早已停止营业,北京城大变样,老房子变成了一幢幢高楼大厦。

所幸,六部口的胡同还保留了不少,走进胡同深处,似乎还留有旧日时光的模样。

等北京的疫情结束了,一定再去那里看看。

胡同里的喵,像是在威严地巡视着自己的领地,图源 | ZOL论坛@yishouguo。

限于篇幅,本文只是六部口内容的一半。六部口交通队原来是“神州第一岗”的前身,大六部口14号曾住着我国第二个“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夏衍……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明天下午为您带来的下篇。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