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残梦

来源: 帕格尼尼 2020-01-19 13:09:1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549 bytes)

1969年1月19日我离乡背井去陕北插队。11年前,为了纪念插队40周年,陕西宜川壶口公社的一些知青集体撰稿,出版了一本书《壶口残梦集》。这本书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并已经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去年为了纪念插队50周年,我在文学城里发表《有一个地方叫西塬》和《回家过年》,都是此书的一部分。今年又到那个刻骨铭心日子了,为了纪念,将陆续节选书中其他篇章。

 

序言

《壶口残梦集》问世了。这是一部曾经在陕北宜川县壶口公社插队的一些北京知识青年自费印刷的回忆录。它没有得到官方审核批准的正式出版书号,就象当年知识青年到陕北插队后,回到北京没有城市户口一样。

这是一部现代手抄本。它和当年插队时在地下传阅的各种手抄本一样。只不过这部手抄本的制作手段更先进,质量更高,阅读条件更好。毕竟时代进步了。

当年我们在插队时的求知欲如火中烧。如饥似渴都不足以形容我们对书和对知识的追求。在村里看不到报纸,读不到书。可谁也想不到在远离政治旋涡偏远的桃曲村,一本雨果的《悲惨世界》在地主家大门的阁楼上静静地躺着,落满尘埃。我们如获至宝,在昏暗的窑洞里,摇曳的煤油灯下,反复阅读,直到把书翻烂为止。读罢我们禁不住热泪盈眶。法国大革命对人性的呼唤和中国文化大革命对人性的摧残,让我们的心灵沉落到了一个更加悲惨的世界。

几乎封闭的山村生活是出奇的平淡。可是体力上的透支和精神上的空虚使人不免产生了一种无助、无奈和无望的感觉,有时让我们不知所措,看不清前途和方向。然而淳朴、勤劳而狡黠的陕北农民却给了我们最无私的同情和帮助。“北京娃儿惜活(可怜)得很”就是村里婆姨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老乡们可能不真正明白为什么我们非要从遥远的北京来到这贫瘠的山窝窝里来受罪。可是对于一捆柴,一马勺水,一个鸡蛋,一碗酸菜,他们倾其所有,毫不吝啬。

本书的作者之一莫鲁安在他的“知青手记”一文中写到:“陕北老乡对北京知青,说句良心话,实在真是太好了。当年他们在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收容了大批知青,照顾了我们。陕北老乡大多没见过世面,有些人连公社地界都没有出过。正是这样,他们的精神和天性,没有受到大城市那种世俗的污染。陕北人对生命的认识比我深刻;他们的善良和大智慧让我惭愧。到陕北后,我才认识了社会,学会了做人;才知道以前被灌输的,是什么样的骗人鬼话。陕北的老乡,使我成人。”

陕北老乡同样对北京插队知青有一种难忘的印象。数十年后,当一个村里地主家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和知青们重逢时,他说,村里的乡亲们都十分想念你们。只有两个历史事件能让村里的老乡们津津乐道,难以忘怀。一个是当年红军土改“闹红”,另一个就是你们北京知识青年下乡插队。

两个不同时期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都打破了陕北农村超稳定的节奏和宁静,给了所有老乡及其后代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身历其境的人们来说,它是残酷的和残忍的。没有被摧残而侥幸残存的生命则继续苟延残喘着。而几十年后,这种风烛残年的记忆已经开始变得残缺不全。

虽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可以名垂千史,但我们觉得有必要把那段艰难的生活历程记录下来,给历史,也给自己和陕北老乡,一个交代。

 “残年莫道寻天意,梦境壶口唤我情”,这就是《壶口残梦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