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来源: 宜城渔翁 2019-09-10 08:30:0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746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宜城渔翁 ] 在 2019-09-10 08:43:10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1956.06)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逝者如斯夫”,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上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不分昼夜的流去了。”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个背景,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通观《毛选》五卷,引用中国古籍信手拈来,触目即是。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到诗词曲赋、历史小说、各家笔记等,能找到几百条成语典故。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一生的主要思想土壤。

 

    这些成语典故来源于古籍的,三十条以上者有《左传》,二十至三十条者有《论语》、《孟子》、《史记》、《汉书》、《朱子语类》等,其它十条左右者有《大学》、《中庸》、《战国策》、《后汉书》、《三国志》、《孙子兵法》、《诗经》、《晋书》、《尚书》、《老子》、《易经》、《国语》等。

 

    和其它接受传统教育的中国人一样,毛泽东自幼便学习儒家经典。1936年他和斯诺谈话时回忆说:

  

   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里读书,一直在那里读到十三岁。清早和晚上我在地里劳动。白天我读儒家的《论语》等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

  

   1964年8月18日,他在《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也说:

  

   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

  

    “一师”的伦理学教员杨昌济以自编的《论语类钞》作为教材,对毛泽东言传身教,使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对斯诺回忆说: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他讲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 但是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一个公平正直、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在他的影响之下,我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而且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我当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那篇文章,给了我100分。

 

    毛泽东虽然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他并不盲目崇拜西方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事实上,毛泽东是把孔子当圣人看待的。

 

    1917年4月,毛泽东第一次在《新青年》发表文章,题为《体育之研究》,征引四书五经就有八处之多。他在文中称孔子为圣人,认为他讲文明重卫生。他说:“有圣人者出,于是乎有礼,饮食起居皆有节度。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此语出于《论语 述而》 “食饎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论语 乡党》);“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礼记 射义》)。 在批评“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的观点时,毛泽东说:“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接着他又举了释迦和穆罕默德,称“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 在他看来,议会、宪法、军事、实业、教育俱为枝节。他希望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一样,改变天下的大本大源,以动天下人之心,所谓“大本大源”,就是“宇宙真理”,也就是“思想道德”。

 

    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

  

   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贤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孔孟对答弟子之问,曾不能难,愚者或震之为神奇,不知并无谬巧,惟在得一大本而已。虽然他后来接受“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是事实。不似唯理观之不能证实而容易被人摇动”,但毛泽东希望以个人力量动天下之心的思想,直到他的晚年仍然没有放弃。在生活作风上,毛泽东也十分推崇孔子。孔子曾称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毛泽东也曾设想“拟效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画粥”。毛泽东虽然“身无分文”,但“心忧天下”。他尽量节省生活开支来兴办学校。他反对奢侈,崇尚节俭,不屑和追求生活享受的人交朋友。

 

    1920年4月,毛泽东为驱逐张敬尧事从北京往上海活动,虽然他一贫如洗,还是不避艰辛,绕道去曲阜和邹县拜谒孔孟的故居和陵墓。他后来在与斯诺的谈话中回忆说:

  

  在前往南京途中,我在曲阜下车,去看了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濯足的那条小溪,看到了圣人幼年所住的小镇。在历史性的孔庙附近那棵有名的树,相传是孔子栽种的,我也看到了。我还在孔子的一个有名弟子颜回住过的河边停留了一下,并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

  

  从这段追叙中,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对孔孟故乡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8月,他因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事宜到北京。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手下当一名助理员。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各种西方思潮在校园竞相传播。毛泽东在李大钊指导下,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他参加哲学会和新闻学会,尽量了解各种新学说。从长沙到北京,他又一次开拓了视野,使其思想日趋激进。1919年4月,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回到长沙。全力参与并领导学生运动,再也无暇去读经、史、子、集。

 

    代表毛泽东主席对孔子态度的,恐怕是他给两个孩子用《论语》当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名言,分别起名叫“李敏”和“李讷”。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通过之后,其发表的讲话明确指出,自己赞成郭沫若《十批判书》等著作中的观点,认为孔子是一个革命家,决不能“简单的打倒孔家店”:

 

    我个人是比较相信郭沫若副总理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产生封建制的主张的。郭沫若曾经用很多材料证明,孔夫子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是革命党,到处参加造反。说孔夫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是孟子讲的。其实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就是哪里造反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想革命他就到哪里去。所以此人不可一笔抹煞,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1974年“批林批孔”是政治,不是学术。毛泽东主席从“尊孔”到“反孔”的变化,是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支持不同的学术观点来进行舆论引导。

 

    就孔子的评价问题而言,不管是新中国成立以前,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最大敌人都是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文化界当中最大的问题都是胡适为代表的西化分子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认为中华民族是个劣等民族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观点泛滥。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自然要多讲一些孔子的好处,以反对文化界当中盛行的全盘否定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

 

    到了70年代形势发生了变化, 毛泽东主席通过支持批判孔子的观点来进行舆论引导,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在他看来,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规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障碍,只有打破传统规范的束缚,才能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

 

    今天应该怎样评价孔子呢? 还是应该学习毛泽东主席的态度。毛泽东批判继承孔子,继承孔子实事求是精神和教育思想,批判其道德论。他既尊过孔,也批过孔。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即使曾经是真理,如果变成了教条和束缚,那还是要批。批了以后才能还原出真理的本色。 -动不动- 给 动不动 发送悄悄话 动不动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0/2019 postreply 16:28:4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