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马可- 曲红人不红的音乐家代表

来源: jianadaren 2018-12-08 14:35:5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8949 bytes)

曲红人不红的音乐家代表

Siberia 音乐之友
 
 

有一位中国音乐家,他谱写的中国民族交响乐经典跨界东西方,他的作品被亿万人传唱,但如今记得起他的名字的人可能寥寥无几。他是音乐家马可。

 


“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这句广为流传的歌词源于《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出自1953年的歌剧《小二黑结婚》,这部原本为配合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而创作的歌剧。它以充满民族气息、朗朗上口的曲调,最终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

 

▲ 音乐家马可

 

这部歌剧的曲作者就是马可。现在的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个名字,这和他作品的曾经家喻户晓有着天壤之别。

 

 

 

 

▲ 音乐家马可

 

 

马可58岁去世。他在职业生涯中创作了民族歌剧《白毛女》、歌剧《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及被频繁使用的葬礼音乐《哀乐》(罗浪编曲)等,作品总数达200多部。从那些熟悉他的人的口中,我们渐渐还原出马可短暂又忙碌的一生。

 

 

▲ 第一版《小二黑结婚》剧照

 

歌唱家郭兰英介绍道:“他的生活很简单。不逛街,不出去买这个那个什么的。老在胸口别一根钢笔、兜里揣着几张纸,随时随地寻找着创作灵感。”

 

 

▲ 歌唱家郭兰英

 

郭兰英是第一版《小二黑结婚》当中“小芹”的扮演者。马可的许多创作灵感都来自于她的歌声。至今,郭兰英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创作的场景。

 


 

“在夏天的大太阳底下,很热很热的,他就拿着一个小板凳和几张纸,就在那坐着。我就一会儿山西民歌、一会儿山西晋剧、梆子什么的在那瞎唱。他就光着膀子,一条毛巾搭在身上满身大汗地在那写。如果当时有人在场,一定想不到我们是在创作歌剧。”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歌剧还是一个很洋气的东西。不过这个细节,也恰恰反映出马可的创作特点,那就是接地气。哪怕写的是歌剧这种“舶来品”也一样。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这位在郭兰英眼中土得不得了的作曲家,确是在教会学校接受西式教育长大的,曾经极为痴迷西方古典音乐。然而这一切,在马可21岁那年改变了。

 

 

▲ 鲁迅艺术学院

 

1939年,21岁的马可在延安加入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是全国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立志要走音乐救国道路的马可,放弃了自己热爱的化学专业,在鲁迅艺术学院半路出家学起了音乐,但是,刚刚入学的他却对学校的安排感到失望。

 

 

▲ 当时的民众剧团

 

马可的女儿马海星介绍道:“当时组织秦腔民众剧团下乡演出啊,把我父亲派去,他一开始是不情愿的。因为本来是想来学技术的,怎么排到基层了呢?而且父亲一开始并不喜欢秦腔的表演方式。”

 

 

▲ 鲁艺初建时音乐系练习场景

 

当时鲁艺汇集了很多追求思想进步的艺术家,很多都是留洋的高材生。他们之所以要走向民间,是因为在鲁艺建成之初它的教学风格一度受到诟病。“关起门来学技术”大概可以说是当时鲁艺的大环境,并没有很多地去宣传抗战,与当时的环境形式脱节,所以老百姓很是反感。老百姓看他们学习和排练的情况,编出了顺口溜讽刺他们“音乐系哭爹叫妈,戏剧系装疯卖傻,美术系画他爸爸”。

 

 

▲ 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号召艺术家从“小鲁艺”走到“大鲁艺”。当代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回忆当时的中央思想“目标是为人民服务,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学习民间文艺,学习采用民歌这种形式,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提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延安文艺座谈会

 

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于当时的艺术家们来说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响应号召,下到基层,跟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虽然很多人当时不愿接受,但出于革命者的责任感,马可还是跟随演出队下了乡。他教老百姓抗战歌曲,也学老百姓唱民歌。让马可想不到的是,这段经历却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 黄土高原

 

当嘶哑的秦腔唱响在辽阔的黄土高原时,昔日他觉得无法入耳的旋律顿时变成了震撼心灵的呐喊。后来,在马可的文章《我的音乐老师》中写道:“在炕头上跟老百姓学习一首民歌,胜过在课堂上学100首歌曲。给予我一生源源不断创造力的老师正是这些民间艺人。

 

 

▲ 《东方红》剧照

 

从此,马可的创作有了根本性的转变。1964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由郭兰英演唱的《南泥湾》很快就红遍了中国。近50年后的今天,包括周华健、崔健、徐小凤在内很多歌手都曾改编演唱过《南泥湾》,而这段广为流传的旋律正是马可在延安时期的代表作品。

 

 

反映那个时代的声音,这是马可做出的尝试。深受民歌感染的他,打破西洋音乐的结构方式,采用当地流传最广的分节歌形式与交响乐的作曲手法相结合创作了《南泥湾》。这部歌剧的出现,打破了一直以来将西方音乐奉为经典的局面。马可的音乐实践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 《白毛女》剧照

 

在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中,马可大胆摒弃了西方歌剧传统的起承转合方式,而采用梆子、落子等多种民间戏曲的曲调,并加入了大量念白的段落。正是这样全新的尝试,让很多人公开指出《白毛女》根本不是歌剧而是话剧加唱。

 

修改《白毛女》的呼声曾一度很高,但是马可却不为所动。马可的女儿马海星说道:“多年以来,很多人始终觉得中国的东西是愚昧的、落后的。我父亲就这一点始终憋着一口气。当然不是“斗气”的气,而是因为他觉得中国民族音乐太深奥了。

 

他特别不喜欢按照西方流传过来的创作规律去创作。当然他绝对不排斥这些东西,他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喜欢得不得了。我们家放的最多的就是《茶花女》、《天鹅湖》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几部作品。虽然他喜欢,但是他说“我们不能跟在别人后头爬,必须得写出中国自己的东西来”。

 

 

为中国老百姓写自己的音乐。今天看来,正是马可在各种非议中的坚持,才有了包括《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老百姓喜闻乐见并传承至今的民族歌剧代表作,才有了“中国民族歌剧”这个名词。


马可58岁去世。他在职业生涯中创作了民族歌剧《白毛女》、歌剧《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以及被频繁使用的葬礼音乐《哀乐》(罗浪编曲)等,作品总数达200多部。从那些熟悉他的人的口中,我们渐渐还原出马可短暂又忙碌的一生。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郭兰英大姑娘的的时候,蛮好看。田华也不差。喜儿边上的黄世仁,应该是陈佩斯他爹。 -多哥- 给 多哥 发送悄悄话 多哥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8/2018 postreply 15:01:09

延安还挺有钱的,农民负担这么重,他们还搞什么鲁迅艺术学院, 养这么多脱产人员 -aebny- 给 aebny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08/2018 postreply 16:55:19

艺术学院多少还能培养些宣传人员,党让徐特立办什么延安自然科学院就纯属糟蹋老百姓粮食了 -aebny- 给 aebny 发送悄悄话 (351 bytes) () 12/08/2018 postreply 17:09:05

你太有意思了。你应当这么说国民党,江山保不住,国民党的大学白办了? -- 给 吾 发送悄悄话 吾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08/2018 postreply 18:49:55

鲁迅艺术学院用的是天主教堂,那时延安这么落后怎么教会就有人力物力建这么宏伟的建筑? -aebny- 给 aebny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08/2018 postreply 18:28:27

人们可以问你,你书读这么多,还穿什么衣服啊?干脆,饭也不用吃了 -- 给 吾 发送悄悄话 吾 的博客首页 (170 bytes) () 12/08/2018 postreply 20:16:23

这个你要去问传教士啊,他哪来的钱造的 -桂雨1- 给 桂雨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08/2018 postreply 20:27:16

1977年马克创作了组曲“大寨”,我很喜欢,现在还记得一些‘甩起一串鞭花“的旋律等。还有李劫夫(沈阳音乐学院院长)也是创作了大量 -不好吃懒做- 给 不好吃懒做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09/2018 postreply 14:38:0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