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破例赴宴

来源: 2018-11-08 10:13:3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胡耀邦这个人太有个性了,他思维敏捷,做事果断,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他就一定要做。

1983年11月,在胡耀邦访问日本以后的第九天,外交部举行宴会,答谢日本各方对胡耀邦一行的热情接待。这本是一个礼节性的活动。胡耀邦听说以后,主动要求参加。礼宾官告诉他:“在外交史上没有这个先例。这应该是外交部长的事。”他争辩说:“一个共产党的总书记到日本国会去演讲,不是也没有这个先例吗?”

说起这次采访,我的印象深刻。

1984年12月的《广播节目报》的编者按语说:本报全文发表本台《新闻报摘》节目播出的本台记者的现场报道《吴学谦外长为胡耀邦总书记访日成功举行答谢宴会》。这次报道打破了时事政治的公式化,有景有情,把现场的亲切、活跃气氛反映出来了。外交活动,往往有一定的礼宾规格、程序,新闻报道也要按一定的格式来写,但是,有些场合,新闻报道可以不受这种限制。这要靠记者解放思想,勇于创造。

本报发表此稿,还有一个用意,就是向我们的广播听众介绍广播宣传的特点以及它和文字宣传的区别。记者的现场报道,是广播宣传的一大优势。近年来,本台记者采制的现场报道有所增多。这也正是听众所期望于本台的。

12月9日下午,我接到外交部寄来的请柬。 我原以为是答谢我访问日本期间的辛苦,请我去好好吃一顿,放松一下。没有发稿任务。16点,我正在写政法方面的稿子,总编室来人通知我:“你要发稿啊!”我“啊”了一声,赶快做发稿、换衣服的准备。

当时,我想,听众也会祝贺胡耀邦访问日本的圆满成功。28篇报道都发了。这是总书记访问日本的最后一篇报道,质量不能太次。促使我做现场报道的动力是宴会地点在中南海。这是少有的事,一般都是在人民大会堂或者北京饭店。

晚上,我到中南海202室。经常接待外宾的大厅摆上了与中日有关的道具。这是我解说的内容。餐桌上的食品更为蹊跷,也能体现中日友好这个主题。

我举着话筒说:“各位听众!当首都电报大楼的时钟指向晚上6点半的时候,我来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办公的地方——中南海。不久前,随同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日本的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现在请一些日本朋友到这里,参加一个有意义的宴会,目的是为了感谢日本政府和人民对胡耀邦同志的盛情接待。”

“这里也是开创中日友好的老前辈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工作过的地方。”

“满载着日本朝野和各界人士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胜利归来的胡耀邦同志还是那样兴致勃勃,精神焕发,以他那真挚的热情接待日本朋友。”(实况:日本大使把中曾根首相写的字转送给耀邦同志。报道中有现场音响。)

“要永远友好!日本首相中曾根写的这个题词,是请鹿取大使带回北京,转致胡耀邦同志的。”(现场实况:宾主走入宴会厅的掌声)

“宴会地点和菜单都是胡耀邦同志亲自选定的。在接见大厅里,摆着日本天皇浴仁这次送给他的一对金属花瓶。我还看到餐桌上摆着日本的名菜生鱼片、日本的火锅和日本的白薯卷、小豆米饭。这说明胡耀邦一行在日本的访问虽然已经结束了,但东京那蒙蒙秋雨,札幌的纷纷瑞雪、京都的如丹枫叶、长崎那蓝色的海湾,以及日本人民同我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的共同心愿,都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现场实况:掌声、吴学谦祝酒声)

“吴学谦在宴会上致辞,感谢日本政府,各界、各地方的日本朋友的隆重、亲切的接待。”(现场实况:我想今天来敬杯酒。这杯酒,是为了这次胡总书记为首的一行访问日本取得了非常圆满的成功。这成功,表现在各个方面:胡耀邦总书记同中曾根首相的两次会谈是很成功的;在国会和青年集会上的两次讲话也是成功的;访问外地五个城市也是很成功的。胡耀邦总书记这次访问之所以这样的成功,首先要感谢中曾根首相、安倍外相以及在我们访问中接触到的朋友们;还要感谢鹿取大使以及日本新闻界的人士。这次报道也是很成功,非常及时,使我们中日两国的友谊,通过这次新闻报道传遍了全世界。实况:录取大使讲话声音衬入。)

“鹿取大使在祝酒的时候说:“,胡耀邦总书记这次访问,在日本对外国领导人的接待中是最为成功的,最有成效的一次。他说:这次访问,由于确立了中日两国的相互信赖关系,确立了日中友好长期稳定的发展,而具有世界史上的意义。”

“宴会开得亲切愉快。胡耀邦同志举起日本的清酒,祝愿中日两国的关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推向前进。”(现场掌声突出)

胡耀邦同志祝酒实况。以下为胡讲话实况:

他说:“今天呐,主人是我们的外长。日本朋友叫外宾。我嘛,算内宾(场内笑声)。日本外宾是吴外长诚心诚意请来的。我呐?我是内宾啊,是自己报名要来的(场内笑声)。有人说:外长请客,你去,外交部从来没有这个先例。我再三说,我这次访问日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掌声),我借吴外长的酒敬各位一杯,都要喝啊!”(现场笑声和碰杯声)

耀邦同志特意到记者席上同新闻界的朋友碰杯。

我的座位左边是日本广播协会驻北京记者竹田纯一,右边是《每日新闻》北京分局局长山本展男。他俩都会说中国话。一看到餐桌上我的名字,都对我说:“哦!是你呀?你在日本的报道,我们天天听。”竹田先生说:“听晚上8点的新闻,是我每天雷打不动的。你的报道我全录了音。”

我征求他们对本台节目的意见。我对本田说:“我在东京看到《每日新闻》上刊登的齐怀远谈中日领导人会谈的消息,就是根据我们电台的广播抄收的。”他说:“我们要从广播中找新闻。”这两位记者拿着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菜单请胡耀邦签字。

日本驻中国大使馆一等秘书淡路均请胡耀邦写句话。胡耀邦写下了“中日两国青年的团结友谊万古长青!”淡路均举起这有意义的题词跑回自己的桌前,大家都为他高兴。淡路均说:“这也表达了我们的心愿。”

胡耀邦曾经说过:“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未来主宰者。”68岁的他,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