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杨继绳先生说文革结束前后城市工人的生活状况 (天地翻覆)

来源: 文革传人 2018-10-08 23:36:5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742 bytes)

1975年,筆者在天津调查时发现,工厂的生产第一线的工人70%以上是二级工,月薪为41.5元,再没有其他收入。城市居民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职工家里没有任何财产,成了名符其实的“无产阶级”。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些基本生活用品是城市居民梦寐以求的“三大件”。以下是筆者在天津第一棉纺织厂调查所得的职工生活情况:

 

【可否將以下資料改用表格顯示?如附表】

  时间:1975

天津棉纺一厂电动车间在编人数345人,家庭月收入情况如下:

  人均收入10元以下的8 占总人数的2.32%

  人均收入10-11元的6人占总人数的1.74%

  人均收入11-12元的7人占总人数的2.02%

  人均收入13-15元的28人占总人数的8.11%

  人均收入15-20元的65人占总人数的18.8%

  人均收入20-25元的231人占总人数的66.95%

其中,人均收入达25元的只有几户。

 

天津棉纺一厂在当时是待遇較高的国营大厂,其他不少单位职工的收入比棉纺一厂低很多。

此外,由於经济停滞,就业机会少,政府只好强制1,600多万城镇青年上山下乡,将城镇就业矛盾向农村转移。下乡知识青年不能维持生活,城镇的工人父母不得不给以接济。

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极端恶劣。1985年,上海市区180万户。按国家所公布的标准,有89.98万户为困难户,其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4平方米的有21.6万户,住房不方便(大儿大女同室)的有24.3万户。这是改革以后七八年的情况,比改革前还是有所改善。

據筆者1972年在天津房管部门調查得知,在天津,祖宗三代人挤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的情况十分普遍。一到晚上,中年夫妇睡在床上,已经成年的孙子上了小吊楼,年老的爷爷奶奶和已经成年的孙女儿打地铺。这种情况到1980年代中期还没有大的改变。1972年,筆者到天津钢丝绳厂调查得知,这个厂六至九口人住13平方米以下的有82户,老少三代住一间房的有29户,婚后无房的有47户,无房结婚的8户,危房待修的7户。这些工人都要上夜班,白天需要睡觉。但在这样的居住条件下,白天他们是无法睡觉的。1950年,天津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72年,天津人均住房面积下降到3平方米。1950年代初为工人修建的工棚式临时住宅,一直住到1980年代。夏天,在这拥挤、破旧、肮脏的工棚里,做饭的煤球炉都排在1米宽的公共过道里,过道的温度高达摄氏39度。中年妇女脱光了上身,随着炒菜的锅铲掀翻,硕大的乳房在晃动。这是筆者和同事杜润三在天津佟楼附近一片工人住宅区目睹的情景。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