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与辽沈战役(ZT)

来源: 财富001 2018-06-21 19:49:2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4262 bytes)
作者:刘鹏程Sai.L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88947/answer/340744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辽沈战役的真实情况因为林 彪叛逃事件,和解放后神化毛的原因。导致大多数人都认为当时是毛高瞻远瞩,林鼠目寸光。其实真相不是这样的。

关于题主的问题中,锦州战役和长春围困战的军力对比,其实攻城之前,国民党军在长春的总军力是10万守军,在锦州也是10多一点的守军。只是长春被围之后,沈阳方向的国军没有进行增援,而在锦州战场有增援部队,算上增援锦州战役国军总兵力是15万。但是长春是10万对10万,锦州是10万对15万。在统帅方面,长春是郑洞国,锦州是范汉杰,水平上和军内地位上,范汉杰都是高于郑洞国的。城防问题上,锦州虽然是战略要地,但是长春是伪满洲国的首府,在日据时期多年经营之下,长春的城防体系优于锦州,长春当时号称“防务坚冠全国”。我军在打过长春围困战之后,装备,士气和围城战能力都有明显提升。所以快速拿下锦州并不奇怪,同时锦州会战不仅仅是拿下锦州城就标志着整个大局以定,国军在失去锦州之后进行了强力的反扑,于是我军组织了辽西会战,从东北野战军9月12日从河北滦县动手切断北宁路开始,直到10月28日,生擒廖耀湘,结束辽西会战为止,才是整个拿下锦州的过程,前后用时一个半月,算下来也不是极短极快就解决了锦州问题的。只是后来宣传中强调8天拿下锦州城,一是为了显示我军的实力。二是为了恐吓国军军心。实际上锦州会战并不能代表整个锦州争夺过程的。中央要的是以锦州为代表的北宁线而非锦州一座城。

我们如果站在中立的角度,仔细解读当时中央和东北野战军的电文往来,其实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例子,毛在东北战场前期的战略问题上是明显有轻敌冒进的问题的,林彪的反对和拖延也不无道理。因为我们看到电文中最早毛就要求打锦州,后来我们有上帝视角看到长春围困战的漫长和锦州战役的顺利和关键。我们会觉得毛好像是对的。
但是我们退回到当时东北的情况,在不知道后面发生什么情况下再分析,你会发现情况完全不同。
辽沈战役中林彪和毛的对于打法的分歧前后一共四次,其中有真正的战略眼光对错之分,也有林彪其实和毛思路相近,但是为讨价还价而故意制造分歧的情况。

首先抗战胜利之后,苏联进入东北,之后阻挠国军接手东北,将共军在晋察冀和晋冀鲁豫地区的军队就近放进东北。但是苏联撤走之后,蒋介石第一时间派出精锐争夺东北,由于接手时间短,准备不足,缺少武器装备等原因被国军打得差一点就退到苏联和朝鲜境内去了。但是由于东北成熟较多,国军为了防守城市,军力在整个东北逐步摊薄,同时暂时控制不住广大农村地区,这才给共军留下一口气。共军在后来的将近三年时间里,拼命土改和发动群众,但是一直都没有实力和国军正面对垒。直到陈诚送了林彪一份大礼,那就是陈诚裁军,裁掉了原来日据时期搞起来的伪满军队,这些军队其实已经被编进了各主要城市的地方安保和城防部队,但是陈诚出于对伪军的延误和经济因素的考虑,一下子把这些部队撤掉。这群人没有了军饷可拿,回家里土地又被共军土改分掉了。最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入共军。这些人是多少受过日军的军事训练的,同时熟悉国军城防体系。加上之前47年有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的铺垫,长春外围据点基本被扫清,国军方面赶上东北行辕临时换帅。共军还没有拿下大城市的经验的情况下,先打比较容易的长春,试探国军方面的最高决策绝对是一步好棋。
我们看一下东北的地理环境,

长春外围都是平原,进可攻,退可守,背后是整个黑龙江和苏联方向,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敌军的增援方向只能是从沈阳一个点出发,路线完全有迹可循。围城没问题,打援也只面对一个方向。
但是所谓辽西走廊咽喉的锦州,一面是山,一面是海。国军从沈阳方向,平津方向,和营口这一端的海上增援都有可能,甚至同时进行也没问题。而共军可以选择的增兵和补给线相对单一。甚至国军可以玩空城计,把东北野战军放进锦州城。你只拿到一座城市毫无战略价值可言,但是保住这座城市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物资。这样会造成一种反围城打援的情况。对东北野战军将极为不利。

 

1948年2月7日,此时东北解放军的冬季攻势尚未结束,毛泽东就在致东北我军前线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提出,东北解放军的下一步作战应当是南下北宁线,阻止东北国民党军撤退,将其就地歼灭。
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进攻北宁线企图以上来就掐死国军的咽喉的想法无异于乱命,完全有中央贪大求全的思想因素在其中。
而且,林彪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过北宁线,因为在夏秋冬攻势中,林彪做了很多威胁北宁线周围重镇的动作,
47年10月10日,7纵连克大虎山、黑山、新立屯,17日又克阜新。这时,华北李宗仁部和傅作义部五个师东进反扑。林彪决心以8纵、9纵歼灭该敌。23日,9纵攻击朝阳,诱敌西援。92军军长侯镜如率21师和43师冒然西进,在义县西朝阳寺一带,被8纵、9纵包围。激战三昼夜,歼敌21师部和43师一部。

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副政治委员罗荣桓,为不给国民党军以喘息之机,决心趁江河封冻,便于部队行动之机,集中最大兵力发动冬季攻势。首先对北宁路(北平至沈阳)锦沈段及其两侧之国民党军展开进攻,调动并歼灭其援军。

所以说林彪求稳可以,但是说林彪目光短浅没重视到北宁线和锦州的战略价值简直就是扯,因为秋冬季攻势中把国军逼进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地的主要决策者就是林彪。他是清楚北宁线的价值和意义的。为什么不同意先锦州后长春,关键还是时机不到。
有人说先打锦州远远高明于打长春,因为打长春国军能猜到,打锦州国军会措手不及。先不说第一时间打锦州,能不能奇袭成功一举拿下。即使是一举拿下锦州城,后面怎么办?战争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仅仅拿下锦州城只是开始,后面一系列国军反扑拿什么应对?

关于辽沈战役打法,中央和东北的争论一共有四次,我们逐一对往来电文和各方面态度进行分析
第一次争议,时间48年2月,争议焦点先打长春还是先打北宁线
1948年2月7日,此时东北解放军的冬季攻势尚未结束,毛泽东就在致东北我军前线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提出,东北解放军的下一步作战应当是南下北宁线,阻止东北国民党军撤退,将其就地歼灭。
对于毛泽东将东北国民党军就地 歼灭的建议,林彪并无异议。2月10日,林彪致电毛泽东:“我们同意与亦认为将敌堵留在东北各个歼灭,并尽量吸引敌人出关增援,这对东北作战及对全局,皆更有利。今后一切作战行动,当以此为准。”

从电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在是否在东北就地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分歧的,关键在于先从北边的长春打还是奇袭北宁线。
我们先看中央的想法,这个时间点上,全国的战略反攻已经开始,同时在东北共军人数上占优,为了保证一个敌人都不放进关内,中央要求直接掐死北宁线。这是从全国战局的角度出发。
但是回到林彪的位置上我们再看,前面已经分析过打北宁线的难度和后续死死掐住北宁线的代价。那么打长春有什么好处?林彪的想法其实不能只从他的表态来看,主要应该看他的行动。林彪的想法一开始就不是全力拼死拿下长春,但是如果他直接要求围困长春的话,中央有不会同意,所以这个事上林彪是留了心眼的。
为什么林彪要这么做,首先林彪一直在强调围城打援,希望在长春外围大规模消耗掉据守沈阳的国军,这样拿下长春的时候,沈阳方向的国军就已经极度虚弱了,这时候再掐死北宁线,沈阳方面一来被削弱很多,二来刚刚增援长春失败,没有士气和勇气去全力增援锦州一带,这样会把国军在东北的防御核心——沈阳守军消耗在城外。沈阳一垮,国军在东北整个扁担形的三城市呼应系统就报废了。不仅撤退不能协调,自保也没有指望。
如果长春不能顺利一举拿下,但是沈阳方向的国军已经被调动出城,林彪还有应对之策,那就是拖住沈阳援军在原地不动,暂缓攻打长春。同时秋冬季攻势中占领了北宁线附近要地的共军在整个北宁线发起全线的骚扰和蚕食北宁线的攻势。这样国军首尾都挨打,要么选择撤援长春,回头整固北宁线,要么马上沈阳方向全军出击,在四平一带和共军大决战。赢了回头收拾北宁线,败了就马上得收拾东西准备滚出东北。
这样来看,打长春引沈阳方向出洞之后,林彪有两套极为主动的方案,如果直扑北宁线,面对敌军的应变,东北方面没有比较主动的对策可行,因为面对锦州久攻不下,骚扰长春的话,国军暂时耗得起,有可能陷入被动。
所以在第一次争论中,我个人倾向林彪的方案远远优于中央的方案。

于是我们看到从2月10日开始到4月22日中央同意先打长春,一方面是林彪的坚持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另一方面蒋介石的态度帮了林彪一个大忙。
1948年3月8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公然宣称要确保东北,妄图以此牵制东北解放军主力。经过反复的争吵和协调,国民党统帅部最终确定其东北地区部署是“固守目前态势”,即凭借坚固城市工事,固守长春、沈阳、锦州三点。

既然蒋介石下定决心保住东北,那么中央就不用过度担心,国军会近期从北宁线撤回关内,同时蒋介石要东北这个面子,中央很希望就地狠狠的打蒋介石的脸,为全国局面提升士气。
于是争论到了4月下旬,中央最终同意了先打林彪长春的要求。

在攻打长春的过程中,第二次大争论开始了,这次争论的时间是5月29日到6月29日,焦点是长春是快攻还是围困。
1948年4月18日,中共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就打长春进行讨论,并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计划从5月中旬开始进行长春战役,用九个纵队攻打长春,以围城打援手段,准备4万人之伤亡,在10-15天内结束战斗。4月24日中共中央军委同意攻打长春提议。


未完待续
 
1、千里跃进出其不意,长春沈阳锦州三块被东野分割包围的时候,林彪和东野的想法就是先打长春免除后顾之忧在南下争夺锦州,这点和国民党方面的判断基本一致。但以高祖认为应该直接挥戈南下越过沈阳直驱锦州,这一招非常的冒险,如果沈阳的卫立煌和平津的傅作义全力出兵夹击,东野主力很可能有去无回。东野和高祖在这方面的争论《大决战》都描绘的非常清楚了。但战略冒险也会带来极大的机遇,国民党首先就在思想上就没有这样的准备,范汉杰同学压根就没想到作为后方的中转和前进基地的锦州瞬间变成主战场。再者范汉杰压根就没想到来的东野最强主力,甚至带来了全部的炮兵,虽然最后拼凑15万守城军队,但面临东野主力25万人的疯狂进攻,最终还是力所不逮。所以高祖在这方面是有充足理由的,只要东野能贯彻他的战略意图兵临城下,攻克锦州将不再是难事。
2、统帅方面,毛林罗刘就不必说了,要战略有战略要战术有战术,可谓是中共最强阵容,反观国民党方面,不乏像杜垏明廖耀湘一批有头脑的精英军人,可老鼠屎往往就害了一锅汤。先不说国民党作战厅里中的潜伏中共人员,但就说作为国民党东北最高军政长官卫立煌就非常可疑,继任东北剿总司令后作战一直极为消极,锦州战役爆发后,在西进兵团的组织上他就阳奉阴违,后廖耀湘带领西进兵团救援锦州的过程中处处掣肘,锦州失陷后,廖耀湘计划领兵突袭营口,夺取出海口,又是他百般阻挠,最终葬送廖耀湘兵团。如果西进兵团的出击时间能够提前,东北剿总通力配合,锦州会战可能是另一个局面,再不济廖耀湘兵团也会在给东野主力造成重大杀伤后顺利退出东北战场。郑洞国同学也是,在卫立煌的坚守长春,无令不得擅出的命令下,终究无力回天,活活的困死长春城中。所以卫立煌到底是不是中共的人,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吧。
3、指挥方面,林彪的指挥能力就不用再说了吧,精准稳健一向是他的风格,辽沈战役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基层指挥员中多数是从抗战后从山东和晋察冀等地抽调入关的老八路,作战勇敢战斗经验丰富,再加上和国民党的多次交锋后,尤其是几次四平战役下来后,中基层指挥能力提升非常显著。国军前面提到廖耀湘,不愧是法国圣西尔军校的高材生,同时又是印缅战场的浴血悍将,战役中的表现非常抢眼,几次战略判断都非常准确,如果说非用什么词来形容他的命运的话就是运气不好,狼对手和猪队友统统有了,甚至在胡家窝棚这个鬼地方还遇到中共小股部队的突袭,一急之下使用明语呼叫,加速了兵团覆灭,当然这与这哥们脆弱的心理素质有一定关系。再说说范汉杰同学,他基本上没有参加几次较大规模的对日作战,只是在中条山打了几年游击,指挥水平很难评价高,这哥们在战役中的非常坚定的认为蒋介石督战下的东西两个兵团对进必可化解锦州之围,可见其对全场战局的把控力和对对手的了解方面还欠缺很多。在全城城防被破之际,蒋介石还询问是否要掩护突围,可他依然坚信东西兵团必然会到,指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4、城防方面,锦州的城防是日本人当年修的,范汉杰又紧急加固,配水池之战可见日本人当年修公事还是比较在行的。按理范汉杰指挥能力和15万的军队坚守个把月不是问题,但很不幸的是,林彪几乎带了他们在东北搜刮和缴获的所有重炮,朱瑞同志也亲临前线最终还踩了地雷,以这样的炮兵规模,中共也自称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为庞大的炮火准备,再加上范汉杰的指挥水平,失守也就是一两天的事了。
5、参战部队方面。其实在东北的国军自从进入之后便能指挥得力配给给力,林彪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毕竟都是国军的战斗力上乘的部队,尤其是廖耀湘兵团下的新一军新六军,但就是因为多方掣肘,在和共军的多次无意义的惨烈交锋中,部队减员严重,精锐部队被稀释的情况也非常严重,等到会战爆发的时候,也就是原先五成的战力而已。范汉杰指挥下的锦州驻军,谈不上东北剿总的主力,93军为滇系部队,内战爆发前,蒋介石就收拾云南王龙云,滇系部队被肢解充当内战炮灰,战斗力和向心力可见一斑,仅有新六军的一个师战斗力不错。相比中共来说,入关的老八路底子就不赖,都是抗战各军区的骨干力量,退至黑龙江后,一方面大肆搜刮日伪的火炮,在配合缴获的美系榴弹炮,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迅速崛起。中共喜欢走土地路线,解放了大批贫苦兄弟,部队扩张速度非常之快,血战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不断的刷经验,林彪的军事战术思想也使得东野部队整体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等到辽沈战役之时,东野成了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
最后说点题外话,我认为整个锦州之战是国共内战的核心之战,锦州会战走向导致国共内战的最终结果,但历史毕竟不是可以假设的,重新看这个历史真是唏嘘不已啊。
以上是我的浅见,欢迎和大家探讨!

总结一下我认为的原因:
一,锦州战役前,东北解放军实力已经远超过了国民党的想象。已经正规化,和国军能力相当。和我们印象中的土八路完全相反~
二,锦州战役前的大练兵,直接大幅度提升了部队攻坚能力。
三,锦州战役前,炮兵部队水平大幅度提升,步炮协同演练精进。极大的加速了战役进展。
四,林彪突然南下,国军在十月一日义县战役后才明确共军企图。临时准备不足~
如果有第五点,那就是军心所向吧。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和阶级性。决定了解放军完全是荣誉第一,性命最后。这不是今天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所能理解的。国军战斗意志也不差,但是为自己打天下和为别人守天下,终究是不同的,虽然在塔山国军光着膀子的军官带队集团冲锋,也根本不可能前进一步了~

有些人提到苏联援助坦克和几千门重炮,甚至还有几百架飞机。在此重申,攻锦的坦克是日军遗留在东北,打算日后反攻的坦克。重炮群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东北解放区工业生产,以及日军散落野炮的残留。苏联在解放军渡江的时候还希望南北分治,会全力支援林彪吗?而且就算你给塔利班航母和战斗机,他们难道就会用吗?战争不是拿着高科技武器就能无脑往前冲的。俄军大兵压境,还不是在车臣吃尽苦头?解放军自身素养提升,攻坚能力大幅度提高才是根本!

 

后面简单的概括了三年东北战场的概况。因为前面四点的达成,其实是林彪坐镇东北,三年发展的必然。不得不承认林帅的指挥功不可没,当然其他高级干部和将领的协助,以及东北解放区政治动员能力,工业生产能力,人民支持度都是密切相关的。

------------------------
部分小红粉总喜欢攻击副统帅胆小怕事,不敢打四平,不敢打长春,不敢打锦州,差点让蒋介石五十五万大军跑了。以至于把辽沈的胜利全部当做中央的高瞻远瞩,而把黑锅全部往林身上推。然而,林彪在这帮人各种逞口舌之快的时候,一点点的把来自山东的老八路和东北的新战士打造成一只正规的的百战之师。十万入关之士出关时候还是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部队,入关的时候已经是百万狗皮帽子,亮锃靴子,美械装备,百辆坦克,千门火炮,见到国军像见到猎物一样嗷嗷叫的虎狼之师了。实际上在大决战之时,解放军其他三个野战军加起来,一野不到十万,二野二十多万,三野也不过六十万,而东北早已雄兵百万,机动部队70多万,有十二个纵队,有自己的炮兵纵队,铁道纵队,坦克部队,飞行部队都在培训了。作为这只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的虎狼之师的缔造者,林彪作为解放战争的“韩信”当之无愧。
---------------------------------------------------------
有人问18个集团军为什么四野留下来的部队最多?因为辽沈战役之后,四野一个师的重装备,往往都超过了二野一个纵队的装备。其作战斗志,装备,给养,训练,也已经超过了华北地区最好的国民党部队,更不是华北野战军和三野能比。当时华北国民党看到狗皮帽子的部队,都闪避不及。如果不是东北解放军南下,傅作义才不会那么深明大义的投降呢~!(我其实是二野人,二野和三野四野比确实太弱,也确实沾了老邓,李德生等老将军光,本家12和16作为六纵一纵一直是二野主力,各种大战。13对印度,14打越南,尽忠守边,一直打的很有骨气,15军更是上甘岭打出风采,否则现在裁军早就裁没了) 但是,四野如此之肥的原因,在于当时东北集中了中国重工业的90%,光辽宁就占了全国的70%,东北又是城市化最高的地区,又是最大的产粮,煤,铁区。有这么强的战斗力并不奇怪。
----------------------------------------------------------

林彪本来是要去山东战场带他的老部下115师的,但是毛临阵点将去了东北,屁股还没坐稳,国民党最精锐的美械部队就打过来了。之前疯狂扩张的共产党很快就众叛亲离,一败再败。然而林彪在最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慌乱,在46年秀水河子战斗开始实践自己的“一点两面”,“三三制”,一扫前期屡战屡败的阴霾。随后果断的放弃四平和保住半个东北的幻想,一路北撤,哈尔滨都没打算要。想的就是要建立根据地,稳定后方,发展群众。这个路线一确立,东北实际上已经胜负逆转。为什么?因为东北战场很有意思,国民党虽然初期军队都是精锐,但是人数不足,根本不可能控制整个东北几百个城市。蒋介石忙着关内大打,实际上也已经抽不开兵。而国民党政府的性质,在东北这块它根本没有根基的地方上也不可能有效的统治。这决定了它根本不可能在东北召到足够的兵员和战争资源。所以只要共产党在广袤的东北乡下拥有了稳定的根据地,土地,财富,人口几乎都是无穷无尽的,而且远远超过打的一团乱遭的关内。只要一进行土改,东北战场以至于全国战场的天平就已经倾斜了~东北军队后来发展到150万之众,武器给养之精良,关内的解放区甚至国民党都维持不起~这全靠东北发达的经济军事撑起来的。所以现代战争,归根结底还是拼经济~

在危急关头,毛给了林最大的支持,使他一人兼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和东北局总书记。接下来林彪很快就告别哈尔滨,立马扎头入乡,打土匪,搞土改。很快就稳定住了被国民党压着打的局限。接下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磨盘战术一点点磨死了杜垏明先南后北的计划。当时有快板云:

“国民党,兵力少,
南北满,来回跑。
北满打了它的头,
南满打了它的腰。
让它来回跑几趟,
一筐豆子筛完了。
筛豆子,大家干,
咱把反动派筛几遍。
南满消灭它几个师,
北满消灭它几个团。
机动兵力筛完了,
用筐再打歼灭战。”

后来的三季攻势也没啥好说的。东北国民党军虽是精锐,但是兵力根本不足。只能一个个固守城市,然后被掌握农村的优势共军要么各个击破,要么围点打援。除了陈明仁制造过点麻烦以外,三季攻势几乎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加上陈城这个草包及时送助攻,东北国民党部队用一年功夫就把战场下成死棋了~解放战争,死守城市的最终后果,就是被围歼。要想获胜,必须野战消灭对面的机动部队。然而,没有群众基础,没有先进侦查技术的国军出城野战,无异于摸黑送人头。这个道理,解放战争中几乎就没有违背过~

然而,我们今天看这些战争,觉得小菜一碟,没啥技术含量,和韩信一夜破赵齐几十万大军相比根本不刺激,底下评论也认为我是林吹。我们必须看到,东北战场和关内战场完全不同,由于东北共产党出色的组织工作,实际上已经实际控制了绝大部分地区和资源,东北战场的国军在三下江南之后就已经失去了战场的主动权,被迫走向防御。而林彪就要反手进攻了~进攻战永远是比防御战难打的,必须考虑全局,调动并集中优势兵力,而这就是林彪的优势。他打仗就是一个精确的计算机,通盘考虑,是一个微操上万,大局观又极为良好的AI。他对很多部队了如指掌,甚至比主官自己都清楚。也正是因为他头脑清楚,才会在后来的辽西果断的找到了廖耀湘的指挥部,一举击溃第九兵团。东北战场,三个东西在不停地转,一个是农家的磨盘,一个是行军的车轮,还有一个就是林彪那个始终计算得失,高速高压运转的大脑。要不然大家怎么说101老是心事重重,因为他在谋划东北全局啊。如果说彭帅打仗勇,刘帅打仗奇,粟裕打仗鬼,那么林帅打仗就非常细。也正因为这样,林帅才会被人诟病打仗不够果断,因为如果它还没有想好最佳的策略,他不会那么随意的投入战争。他的打法更适合双方都是都是精锐的黑土地,拼细节而非拼运气和勇气的东北平原。如果在关内,他可能因为对手过于草包而丧失一些机会了~(也就关内有张灵甫等贪功冒进的军阀,直接断送战局,然而果粉想的不是送上军事法庭吊死,而是各种瞎粉,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中国人都很崇拜那些军事奇才,掐指一算就能左右战局。而这在东北战场是不成立的。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如新一,新六,新七,都是当年在缅甸和日军啃过硬骨头的军队,军官军事素养很高,军士战斗意志极强,军纪在一开始要远好于共产党部队,号称打仗一个连只剩七八个人都不投降,和关内杂牌国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不是东北共军战法的当,一再获胜,消了他们的锐气,加上锦州丢的实在太快,兵团部和军部被先干掉,又怎么会几天之内被全部端了?

------------------------------------------------
"林彪用红蓝铅笔在介绍某班减少伤亡的油印小报上作了许多记号,并不顾连续几天的山地行军,冒着严寒到前线主力团,观察部队的战斗动作。他总结这次战斗和后来秀水河子战斗的经验,提出"一点两面"和"三三制"。林彪多次给军事干部讲战术,说现在不同于抗战打日本,敌人是美械装备,火力猛,又是精锐,不能像过去那样搞人海战术,一打一冲。在战略上要集中兵力,战术动作上却要分散兵力。

  他根据战士的经验,总结出六大战术原则:"攻城的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解决攻城巷战的四组一队","追击的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这些战术,都是根据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原则,从部队的实战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服从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总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这一基本原则。部队运用这些战术,常常将敌人上自司令官下到普通士兵一网打尽。在东北战场上,廖耀湘兵团的高级将领差不多都被活捉了。新六军军长李涛愤愤地说:"你们共产党打仗狡猾。"
------------------------------------------------
至于长春围城和不打锦州。长期的争论在于林彪不够果断,不遵守毛关门打狗的指示。但是,长春真的有那么好打?伪满十多年的运营,使得长春早就成为了军事要塞。而让48年春的东北军队去立马打锦州沈阳等大城市,也根本是不现实的。

从47年秋季攻势结束到9月的时间内,林彪大量训练部队克服城市战斗的种种缺陷,广泛的开展战术训练,教授各种攻城的战法,加上共军的炮兵部队已经训练成熟,在锦州战之前已经达到初步的步炮协同的地步。到了决战的时候,林彪秘密运动大军,突然直扑锦州。而当年16天打不下四平的东野,31个小时就干下了锦州,后来29个小时拿下天津。这里面的转变,绝不是上天不眷顾国民党,解放军自身攻城能力大幅度提高才是最关键的。至于苏援,情报,卫立煌通共,不过是失败者为了掩饰自己无能的借口,而胜利者心里也只会觉得好笑,才懒得跟其辩论呢~

至于锦州战役是否好打?我们对比一下后来的太原战役就可以了。东北的共军部队和山西的后方部队,在大城市攻坚水平上,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而国军主帅老西和范汉杰。傻子也知道老西军事才能根本比不上范。

至于锦州战役的意义是否高估,我只能说,锦州战役之后不久,长春的六十军和新7军很快就投降了。也正因为锦州被如此之快的攻下,本来打算待机而变,取渔翁之利的廖耀湘反而措手不及,手握重兵却不知道何处而去,稀里糊涂的送掉了东北战场国军最精锐的,也是最后的一只机动力量。(如果锦州像范汉杰吹的那样守一个月。恐怕就是廖追着林打了)而之后沈阳十五万守军直接拱手不战而降。随后百万军队入关,华北战场也瞬间天平逆转。后面的北平解放也都水到渠成了~

大决战的第一根多米罗骨牌,也就在此时倾倒了~

---------------------------------------------------

补充资料:

1. “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

 

秋季攻势刚刚结束,东北野战军参谋会议上,林彪明确提出这个新时期的军事指导思想。

  在以诉苦为主的政治练兵热潮中,共产党人以这种军事思想为指导,在黑土地上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军事大练兵。

  练“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老人们都这麽说。“九·一三”前的回忆录上这麽写。“九·一三”以後就不这麽写了,再版的文章也把这些字样删掉了,或是换上了别的文字。比如,“三三制”变成“疏散的战斗队形”。

  各级指挥员所练各有侧重。连队主要是练“四组一队”,练爆破,练土工作业,练攻城,练巷战。

  练兵中立一大功、三小功的黄达宣老人说,阵地和工事,都是按长春布防情况设置的,反覆演练三、四个月。白天练射击,刺杀,投弹,冲锋,翻院墙,爬城,晚上练夜行军和村落、街道攻防战斗。村头到处都挖的掩体、交通壕,人人练捆炸药包,安雷管,接导火索。

  破土地庙,烂房子,坡坎甚麽的,都成了“地堡”,爆炸声白天晚上响。怎样穿墙打侗,士墙怎麽炸,石墙怎麽炸,反覆研究、演练。怎样过外壕,壕那边有地堡,壕下有地雷,怎样把炸药包扔过去炸,绑在竿上伸过去炸。那兵练的呀,长那麽大头一回。

  黑龙江省军区原副政委张多树,当时是9纵25师73团政委,老人说,9纵没升级为主力时,在冀东没练过“一点两面”,“三三制”这些战术,这回从头练,赶紧练,打四平没攻下来後,上边是真下了狠心,下了也真练。不练不行,过去尽打野战,野战变攻坚,是门新功课。“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句话可不是挂在嘴皮子上的。

  每个老人对这场大练兵印象都很深刻,都说那几个月的汁水没白流。那战术动作、机灵劲儿和精神头儿,都和过去大不一样。

  谈到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老人们都说管用,就是那麽练的,那麽打的。

-----

2.            朱瑞不朽

  义县是锦州的门户。它可以控制北宁路,维护关内外交通,是南下大军,特别是炮兵、坦克部队和後勤供给的必经之地。欲图锦州,必先取义县。

  义县城墙高厚,工事坚固。一座座炮楼鼓凸在城墙外,里面有小炮,轻重机枪,每座都可以三面射击。城根还有许多暗堡。一条10馀米宽、近2米深的护城壕。壕外有几层铁丝网,铁丝网外,是地雷像秋後萝卜地的箩卜一样密密麻麻的雷区。

  这样一座城池,加上天上有飞机,城内有炮兵,构成密集的立体火网,攻城部队即使人手一个炸药包,也是难以攻克的。

  老人都说,义县和锦州攻坚,炮兵起了重要作用。那炮火之猛烈、准确,在黑土地和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主攻义县後,又在锦州担任重点突破的5师政委石瑛老人说,炮一响,那炮楼就一座座飞上天,剩下几座也没了模样。城门右侧被轰开个20多米宽的曰子,倒塌的城墙填平了护城壕,、梯子都不用架了。锦州也是一样,炮刚停,烟未散,部队就从城豁子冲进去了。

  翟文清和黄达宣老人说,打彰武和文家台时,那炮火就够令人振奋的了,可和锦州根本没法比。那炮打得长那麽大头一回见到。共产党哪来那麽多炮呀,别说敌人懵门儿,、自己也有点懵。当兵就吃炮弹,在敌人炮火下挨打,这回算是翻身了。

  范汉杰则从另一个角度谈了他的体会:

  在解放军猛烈的炮火下,电报电话不断遭到破坏。我常到锦州车站北面的小高地楼上和锦州铁路局辨公大楼上的观测所去指挥,那里就成了解放军炮击的目标。炮战之猛烈为过去所未有。

  後来我军炮弹接济不上,炮兵阵地已被解放军的炮火所控制,我军发了几颗炮弹後,解放军即集中火力向我军炮兵阵地及步兵阵地猛烈射击,士兵在壕沟里动也不敢动。⑵

  从出关时一个赤手空拳的炮校,到进关时金戈铁马的炮队,中国共产党这支最强大的炮兵在黑土地上的每个足迹,都倾住著朱瑞的心血。

  漫山遍野“拣洋落”,小板凳一放就是炮校。四平撤退,炮校从通化搬到牡丹江。爬犁拖,大车拉,冰天雪地中,土八路的土炮兵学会了走。

  怎麽打?过去是“大炮上刺刀”,把炮悄悄推到敌人眼皮底下,然後像守财奴数金币一样,把那几发“宝贝”放出去。若是没有打好,就拚死拚活往回拖呀,抢呀,有时连炮带人都交待那儿了。过去把这一概说成是八路的勇敢精神,其实很多时候是不得不如此。远战,间接射击,土八路不会打,打不好,炮弹落在自己阵地上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三下江南时,有的纵队司令破口大骂:娘卖X的,不打敌人打老子,炮兵有特务!

  攻打德惠,用了30个炮连。这是共产党在黑土地上的第一次炮兵大亮相。步兵振奋不已,炮兵自豪不已,都觉得这回能把德惠打平了。结果,四个步兵师东南西北各一个,四个炮团也不偏不倚一个师一个,再团营地往下分到连。各自为战,乱打一气,实施主要突破时,炮弹打光了。刘亚楼说:一人一套,这是发衣服呀?发衣服也不能乱穿一气呀!

一仗下来,对炮兵一肚子意见。再打仗时,有的就说:一边呆著去吧,别帮倒忙了。

 

毕业于莫斯科克拉尔炮兵军官学校的炮纵司令朱瑞,听著,记著,请教著,探讨著。有时也激烈地和人家争论。有话不说可不是他的性格。

  步炮怎样协同?人力怎样集中?怎样压制敌炮?怎样伴随步兵冲锋?要熟练掌握一支步枪,对于农民出身的士兵,也不是易事呀!

  “捡洋落”起家的炮兵像个学步的孩子,在黑土地上的风雪中摸索著学足、投步,踉踉跄跄,却是坚韧执着,充满信心地前进。

  夏季攻势後,基本走上正规。冬季攻势开始後,看见炮兵,步兵远远地就欢呼起来:咱们的炮兵来了!交通堵塞,无论自己任务怎麽紧,也都赶紧给炮兵让路。

  密集的火网中,用血肉之躯翻滚著去送炸药包——全世界都难找到一支军队,能像土八路那样喜爱自己的炮兵了。  凡是比较大的战斗,主攻方向的观察所和炮阵地上,都能看到朱瑞壮实的身影。那身影就是像他的性格一样活跃。阵地选择,兵力配置,主要火力点,他都要亲自观察、落实。部队突破後,经常要到突破口去观察炸点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义县城垣突破後,纵深战斗还在激烈进行,他就要到突破口去看看城墙厚度,多少炮弹才能打透,以便决定这种城墙究竟怎样打法更好。

  走到城门前,踏中一颗反坦克地雷。

  他是唯一倒在黑土地上的共产党高级将领。

---节选自《雪白血红》

锦州市内战斗,是重锤砸核桃,以东野攻城兵力来说,没有砸不开的道理。

三战四平的惨痛教训,在战役层面,是必须要有三个突击方向,两个不够。在战术层面,水平不够罢,多打多练就是了。

南下北宁线之前的犹豫,我一直都以为非常有道理。大军行动,首重后勤,七八个纵队几十万大军人吃马喂,不慎重怎么行?

东野日趋复杂的合成兵团的后勤体系没有经受过压力测试,南下之后铁路肯定要被截断,怎么连接?十纵可以守黑山,你让抢它彰武试试?

不犹豫,林总反倒让人看不起。

另外,林总对于自己手里的这把锤子有多重,没谱。这也不稀奇,之前三个大攻势,东野没有把主力集中到这个程度。所以会怀疑万一攻不动锦州怎么办。

林总不像粟司令,手持羽扇能掐会算,邱清泉和沈澄年不和,肯定不会救区寿年。

你说范汉杰一个胡宗南系统的外来户,跑到锦州领着滇军和新字头的远征军,没有力度嘛。但是庙算不能这么考虑问题。

于是锦州战斗,三个突击方向,五个纵队打两个军,绝对优势的强大炮兵,砸破外壳,锦州就交待。

外层围廓一经突破,炮火延伸,市内蒋军连起码的通讯都断了。还打个毛的巷战,国军哪有那么多军士队?

不要看碾庄双堆集打的惨,陈官庄打的慢。

一方面,黄伯韬的二十五军,黄维的十八军,杜聿明的五军,那都是各自麾下的铁杆儿棺材本儿,生死与共的关系,必出死力来战。范汉杰哪有这个?

另一方面,二野三野的技术和装备,也的确有点水。

其实在辽沈战役发动之初,共军的综合优势就比国军要强了。所以只要脑子清醒一点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共军赢国军败是必然的---这点甚至在国军高层都有不少赞同的。
问题仅仅是,如何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的战果而已,对于国军来说自然是反过来考虑的。

所以其实长春并不是打不下来,只是给国军(主要是宣布“长春是中国主权的象征”的蒋介石)一个念想,让他们迟迟不能下定决心,丢下一切,撤回关内。
而锦州则不一样,锦州就是关门打狗的最重要一步:关门。门关得不够快,把狗给吓着了,跑了,那这一切的布置就没有意义了。所以锦州不但是志在必得,而且动作必须够快。

所以,长春和锦州两地的表现不一样,主要是高层的策略不同,所以作战部署和作战决心也不一样。完全和战斗力什么的无关。

林彪当时有百万部队,不是打不下长春,而是打下长春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值得,尤其是打下长春之后,沈阳的廖耀湘兵团是不是会南撤,这个更是共军要考虑的问题啊

锦州战役,共军大约伤亡2万多,国军伤亡也是2万多,战损比基本对等的
而长春呢,共军伤亡也就是几千而已

锦州被打下来,对于东北就是歼灭战,而先打长春,东北可能就是击溃战,对于老毛这种军事天才来说,从来打的都是歼灭战

类似的还有淮海战役的末期迟迟不结束杜集团,也是为了把北平的几十万傅作义军队留在华北,而不让其南撤,最后在华北也是打个歼灭战

试想下,如果先打长春,那么沈阳国军可能南撤进入华北,这些是蒋的精锐,应该有机会胁迫傅作义在带上他的部队一起进入华东,那真的有可能划江而治了

那段时间发生的事大致是这样的

冬季攻势之后,东北共军的下一步作战主要有2个方向的选择,或打长春,或打北宁线

对于这两个方向的选择,中央(以毛为首)没有很明确的意见

林彪提出,以打长春最好,其他方向都不适合

毛回电同意打长春的确是最好方案,但是毛指出其他方向不是完全不可以打

然后,林彪试打长春之后提出长久围困之后再打

毛虽然再一次同意了林彪意见,但是毛内心认为长春是好打的,奈何林彪不敢/不肯打

围了一段时间(东北共军同时在大练兵)后,林彪再次提出放弃打长春,直接南下北宁线作战

毛再一次同意了林彪的意见

虽然毛内心依然认为长春是好打的,应该拿下长春再南下,但是林彪给出的南下前景太乐观,林彪认为南下有夺取北平、天津的可能

毛同意林彪的这个南下作战,但是毛强调,南下必须首选夺取锦州到唐山一线,这样才能防止林彪大军在进攻华北时,受到东北国军的两面夹击

这就是毛坚持打锦州的由来,和后来宣传的什么高瞻远瞩,关门打狗什么的完全没有关系

林彪南下后,自己又改变了之前提出的以主力入华北作战的思路,林彪以一半主力对付沈阳、长春,一半主力对付锦州诸点

毛谨慎了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既然是以主力入华北作战,夺取平津、那就应该置沈阳、长春不顾,首先夺取锦州--唐山一线

毛还专门为南下的第一战起了个名字叫锦榆唐战役,即夺取锦州到唐山一线的作战

但是林彪没有理睬,等到南边主力将锦州孤立之后,林彪正式提出了东北大决战,即此战可能夺取锦州、长春,并歼灭沈阳援军,有望一战夺取东北

这是第一次有人提出东北大决战

对于林彪这个全新的作战计划,毛没有表态

后来关内援军增援葫芦岛,林彪的兵力不够用了,原本同时对付沈阳援军、锦州、长春是有把握的,此时锦州那边已经无法保障,要不要放弃东北大决战,放弃之后是将主力南调去打锦州还是将主力北调去打长春,这些需要重新考虑

于是短暂考虑之后(就是著名的被批臭了的锦州犹豫),林彪重新下了决心,放弃东北大决战,全力保障锦州作战

打完锦州,廖耀湘3天没动,林彪提出回击廖耀湘,于是重新打成了东北大决战
说点题外话,以下摘自凤凰大视野 铁马冰河 辽沈战役全记录
林彪的劳师远征,让蒋介石看到了釜底抽薪的机会,一方面,他命沈阳的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率包括,新一军,新六军在内的十万精锐组成西进兵团,另一方面,从华北海运7个市十万之众,组成东进兵团,东西对进,意图在锦州城下重创东野。
当林彪的专列到达彰武时,他得到了这个坏的不能再坏的坏消息。
林彪火速调集两个纵队,由程子华带领,在塔山狙击东进兵团。程子华查看了塔山地形后,命令各部队按梯次配备,留下一半部队做预备队。这就是后来载入西点军校教程的塔山阻击战。
林彪善于用兵,林彪更善于用将,他把防守塔山的重任交给了四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四纵副司令胡奇才是一名善打硬仗的黑脸膛的猛将。
东进兵团方面,司令侯镜如是老共碟,后来还率部起义。
但是东进兵团里不乏精兵强将,罗奇带领的独立95师号称赵子龙师,抗战八年没丢过一挺机关枪,打遍华北无敌手。95师确实有些与众不同,他们采用波浪式冲锋阵法,轻重机枪集中使用,密集的火力让四纵的战士压的透不过气来。更为少见的是,冲锋时,他们都团营干部手持大刀,胸前挂满了手榴弹,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这在国民党的军队中是极其罕见的。
关键时刻,四纵的炮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重点拦截95师的第二波攻击,使国民党的攻势始终难以为继。

所有跟帖: 

辽沈战役前,东野已经累积歼灭国军57万多人。 -老生常谈12- 给 老生常谈12 发送悄悄话 老生常谈12 的博客首页 (477 bytes) () 06/21/2018 postreply 20:43:45

国共内战是中国人的大悲剧,死的都是中国人,没啥好重提的。 -衡山老道- 给 衡山老道 发送悄悄话 衡山老道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1/2018 postreply 22:54:01

嗯,以后楚汉相争,三国争霸啥的一概不准提。。。。 -401.king- 给 401.king 发送悄悄话 401.king 的博客首页 (53 bytes) () 06/22/2018 postreply 05:59:36

是这样的 蒋公赢的可以提 如4.12大屠杀 第五次围剿 湘江战役 等等 蒋公输的 就不要提了 -子凌滩- 给 子凌滩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22/2018 postreply 15:12:53

这种双方意图明显的对阵式战争,无论辽沈,淮海,渡江战役, -日月同行- 给 日月同行 发送悄悄话 (984 bytes) () 06/22/2018 postreply 00:27:59

按毛的指挥赢得这么漂亮,还有人在这里这么叽叽喳喳,真是死鸭子的嘴! -研究研究- 给 研究研究 发送悄悄话 研究研究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2/2018 postreply 07:57:26

都有一篮球控球后卫的道理 -tomcat801- 给 tomcat801 发送悄悄话 (556 bytes) () 06/22/2018 postreply 15:20:1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