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的军队

来源: 2018-04-05 17:10:10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清代到民国,军队性质其实就是“雇佣军”。当兵就是为了吃粮拿饷。无论是绿营,还是后来的湘军、淮军、练军、新军,在这点上没有区别。军队和士兵唯一的联系就是工资(军饷)。军饷成为士兵待在军队里、服从长官命令、进行作战行动唯一的理由。这就是典型的雇佣军。民国时无论北洋军阀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在这点上也没有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士兵利益只和军队本身有关,与军队的作战行为无利益关系。只要我每个月的军饷有的拿,我就无所谓谁赢谁输,甚至也不在乎跟谁混。共产党军队之所以能打破这一点,借助于给士兵分田地和士兵的思想工作,使士兵认识到自己命运绑定的不是军队本身,而是战争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士兵得以在脱离薪饷的情况下仍能奋勇作战。


从晚晴到民国,发得出军饷的一方,在战争中的优势几乎是决定性的。湘军淮军军饷待遇高于绿营,故湘淮军士兵作战更加积极,更服从命令,逃亡数量也较少。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士兵的军饷是每月20大洋,高于军阀军队。所以军纪容易维持,服从性强,士气也高,作战卖力,且不易被策反。 ???? 中共早期武装斗争主张打大城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城市容易筹钱。大城市有银行、税务局、财政局,还集中了大商人、大资本家,容易收缴到资金。南昌起义时,起义军比较顺利地控制了江西银行,收缴得大量现大洋和纸钞,为起义军进一步活动奠定了经济基础。广州起义时,攻打中央银行是一个重要目标,但未能成功,导致起义军款项无着,起义失败。而如果有钱,甚至不用打仗就能赢。起义时被俘的国民党士兵曾说:如果你们这边每个月军饷能开到20大洋,我们打都不用打,早就集体投诚了。而农村怎么看也不像有钱的样子,所以武装斗争对农村兴趣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