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晚清, 那些真真假假的中国名菜zt

来源: 头发与财富成反比 2018-02-17 20:41:1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674 bytes)

别看晚清国力不济,对外又太窝囊,但在吃上并不弱。吃,历来是中国人的强项,晚清时期也同样如此。晚清的吃,人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慈禧的奢靡,诸如一顿饭上百道菜。殊不知,正是这个时期,中国菜真正走出了国门,并让外国人喜欢上中国菜。也正是这个时期,诞生了中国国菜的概念。如今国人熟知的几款名菜也与这个时期有关,但他们有真、有假。

外国人最熟知的中国菜是什么?今天或许可以说是火锅、北京烤鸭,但在晚清时不是这样的。以美国为例,美国人最熟知、也是最喜欢吃的中国菜竟然是杂碎。对,杂碎,不是猪杂碎、也不是羊杂碎,而是乱炒,大杂烩。关于杂碎的流行,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和李鸿章访美有关。

1896年8月,李鸿章抵达美国。李鸿章的到来,在美国引起了轰动。人们都希望一睹这个神秘东方大国领导人的尊容。美国自然会以最高规格接待这个“李中堂”,美国的招待是以西餐为主,李鸿章吃不惯。后来,轮到李鸿章做东,宴请美国政商两界名流,李鸿章选择了唐人街的中餐馆。

吃中餐,据说美国人兴趣很大。面对东方的美味,他们胃口大开,吃得腰肥肚圆,一直不肯下桌。最后尴尬了,规定的菜都吃完了。李鸿章急中生智,吩咐厨师把剩菜掺到一起乱烩,然后再重新端上来。也有一种说法是,厨师擅做主张,直接就搞了大杂烩。总之,美国人大赞美味,当他们询问菜名时,李鸿章一时想不出来,就说“好吃多吃”。这几个字的发音又恰好与英语杂烩(Hotchpotch)相似。于是,美国人后来就把这道菜命名为“李鸿章杂烩”。

李鸿章杂烩

其实,这事只是民间传说,根本禁不住推销。首先,作为正式宴请,美国人怎么可能吃起来没完没了,还不肯下桌。一帮政商名流都沦为了吃货,这太搞笑了。再者,中国人请客,一直都是丰盛有加,不剩不算够。怎么可能最后没菜了。没菜了,不炒新菜,还给客人吃剩菜。别说这种高级别的宴席,就是普通百姓也不会这样干。中国人一直都非常好面子,怎么会在国际场合上干出这么丢脸的事呢?这事让天朝上国的面子往哪搁?

其实,李鸿章访问美国的时候,中国“杂碎”早已在美国流行,并上升为国菜。这道菜最早要追溯到19世纪中叶,大量中国劳工被送到美国,中国料理自然也就带到美国。最早美国人对中国人的饮食非常厌恶。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慢慢美国人开始接受中国菜,他们最喜欢的恰恰是中国的乱炒,就是将各种蔬菜与肉混合到一起炒熟。

在李鸿章访美的前十年,杂碎就成了美国人的最爱。1885年,《美华时报》创始人王清福曾发表文章,说美国白人都喜欢到纽约且林士果广场与佩尔街之间的勿街街区内的中餐馆吃杂碎。杂碎的发音与英文的杂烩也不同,最早在美国是“Chow Chop Suey”,后来又变成了“Chop Suey”。所谓的杂碎,当时就是鸡杂、鸭杂加蔬菜的混合,如鸡胗、鸡肝炒豆芽、木耳、芹菜等。

李鸿章访美时,根本没有吃杂碎。当时美国人认为,杂碎既然是中国的国菜,招待李鸿章必须要上这道菜。结果,李鸿章根本没吃。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更不可能在宴请美国人时再上杂碎这道菜。因为这道杂碎,在中国人看来根本不入流,不上档次。当时美国人都知道杂碎是中国的国菜,正赶上李鸿章访美,结果,加上媒体的炒作,杂碎再次大热。或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李鸿章杂烩”的说法。估计是“李鸿章杂碎”不好听,像骂人的话,才改成了“李鸿章杂烩”。堂堂一个大清中堂,结果被一勺烩。

今天的“李鸿章杂烩”却是合肥菜。难道说李鸿章是合肥人,这个菜就归为合肥菜吗?按说,这个菜如此大红,一度上升为国菜的高度,不应该简单归类为地方菜。但当时的中国并不流行这个菜,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才把它归类为合肥菜。这个合肥菜说起来就很搞笑了,李鸿章根本不爱吃,结果还以李鸿章的名字命了名。

躺枪的事还不止李鸿章一人,还有左宗棠。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你说他和鸡有什么关系?没有史料记载说他爱吃鸡,也没有说他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与鸡有啥关联。结果,这烹饪界就愣是给左宗棠叫了一个“鸡”。

左宗棠鸡的诞生缘于一个湖南老厨子彭长贵。彭长贵是湖南人,自小学习厨艺,擅长做各种湘菜。偶然的机会,他在国民党军队里当厨子,由于厨艺精湛,一度成了蒋家的私厨。

大概在1952年,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雷德福到访台湾。为了款待美国人,彭长贵采用了西式做法,先将大块鸡肉锤松后进行油炸,再用西式甜酱做调味。这就是左宗棠鸡最早的雏形。据说,当时并没有正式命名。但那么重要场合的宴席,一个菜总要有个名字,否则也无法解释这个菜后来在美国流行的事实。此时,左宗棠鸡算正式诞生,距离左宗棠他老人家去世已经过去了近七十年。自己命名的菜一口也没尝到,而且还是只鸡。

据说到了70年代,彭长贵曾给蒋经国炒过一个鸡腿炒辣椒。彭长贵很会编故事,就说左宗棠当年非常爱吃这道菜,因此得名“左宗棠鸡”。于是,“左宗棠鸡”不胫而走,流行于台湾。其实,他给蒋经国做的与给美国人做的根本不一样。给美国人做的完全是美式料理,给蒋经国做的却是正宗湘菜料理。

为什么非要叫“左宗棠鸡”而不叫“曾国藩鸡”呢?史料中没有给出答案,或许彭长贵的老家与左宗棠的老家挨着更近。新闻中说,彭长贵生于沙坪农家,不知道是不是桃源县的沙坪镇,这个地方而距离左宗棠老家的湘阴县大概不超过二百公里,两个地方都属于湘北。这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会编故事的厨子不是好厨子。

李鸿章躺枪,左宗棠更躺枪,都是子虚乌有。其实,要说晚清时期诞生的真正名菜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宫保鸡丁”。这个菜与曾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的丁宝桢有直接关系。相传丁宝桢在山东时,就非常爱吃一种类似酱爆鸡丁的菜。到了四川后,丁宝桢仍然不忘这道菜。于是,结合四川口味,就有了辣椒、花生米爆炒鸡丁。由于丁宝桢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人们大多称他为“丁宫保”。后来,丁宝桢爱吃的这道菜,就变成“宫保鸡丁”。

有意思的是,丁宝桢是贵州人,但宫保鸡丁既然不是山东菜、也不是贵州菜,而是四川菜。不像李鸿章杂烩,只因李鸿章是合肥人,就把李鸿章杂烩算作合肥菜。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