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一下“Dudaan”网友“10字评论”后面的文化现象

来源: 文革传人 2018-02-11 22:25:2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340 bytes)

昨天在坛子里转了一篇“世界日报”的专栏短文“凭证供应”。该短文说茅台酒公司在北京凭证以低于“市场价”卖酒的事件。

对此帖子,Dudaan网友评论说:“一看就是海外的人乱说。”

十个字,三个要素,“一看就是”,“海外的人”,“乱说”。

“一看就是”,快速价值判断,也可以说是“条件反射”。

“海外的人”,出于“地理”的分类。

“乱说”,口号类定性。

这基本上是文革类文化的一个范例:对事情按主观界定分类,然后条件反射的“口号”处理。

这里,“海外的人”是一切的关键。因为是评论“北京的事儿”,认为“海外的人”了解不透彻有一定道理。但是,这种笼统“分类”是思维错误的一个要点。要知道,在“北京”没有不被“控制”的新闻,许多北京的消息,都是从“非北京当地”的消息渠道发出的。包括“文学城”,也就是所有这里的发言,都是“海外的人”在说。如果说“海外的人”发言说北京的事儿本身就成为“不对”的条件,这10个字也就“不对”了,自我否定。另外,任何正常经营的“报纸”,都有“驻外记者”,“世界日报”也是。至于该报有没有常驻北京记者,本老汉不确定。

对“快速价值判断”或者说是“条件反射”,是大多数网友发言的常规,包括本老汉。这种出于经验的反应,有很大的失误空间。不是每次都“错”,但“错”的可能在那儿。

至于“口号”定性,很粗糙的文革办法,属情绪宣泄,一般不能服人。

这种“对事情按主观界定分类,然后条件反射的‘口号’处理”,是典型的文革文化。只要是文革“过来人”,都有此种文化的印记在身,包括本老汉。

谨与Dudaan网友共勉。

又及:此处比这个“案例”经典若干倍的“文革文化”常现,但大多超出能讨论的范围,just saying^_^

所有跟帖: 

对“文革文化”有变态反应的人,并不能正确定义“文革文化”;如孔乙己“传人”,更何况对“文革”只有“红卫兵小报”水平的“传人”。 -宜城渔翁- 给 宜城渔翁 发送悄悄话 宜城渔翁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2/2018 postreply 00:40:03

我发现他现在正在巴结文汇报的老职员,估计要把收藏上档次了。 -酒色夫- 给 酒色夫 发送悄悄话 酒色夫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2/2018 postreply 04:42:17

你那个基本等于“大陆人连茶叶蛋都吃不起”,不值得认真分析 -dudaan- 给 dudaan 发送悄悄话 dudaa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2/2018 postreply 09:44:20

文革精神如同核辐射,文兄经历过了,精神变脆弱,有些放射病,可以理解,但是,需要特别消消毒了。。。呵呵。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12/2018 postreply 10:21:0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