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的两极分化和炫富

来源: 2017-10-13 12:18:3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在北京一所非常有名的小学上学,班里的同学不少家里有来头,但也有普通的工人子弟,他们住在低矮黑暗的小平房内,墙壁常常是用旧报纸糊的,烧不起煤,只能捡煤核。

班里的大队委是“革干”出身,爸爸是30年代入党的文化人,解放后任某文化机构的党委书记。他胖胖的,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今天又吃鸡了。”那时许多人一年才能吃一次猪肉,鸡更是奢侈品。当时学的一篇课文里讲资本家(或地主)脑满肠肥,所以同学给他起外号叫“肥肠”,因为大家学到“脑满肠肥”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另一位担任中队委的同学爷爷是拿定息的大资本家。他绘声绘色地说,鲤鱼只能吃活的,但刚捞上来的土腥味太大,所以他们家有个大鱼池,永远养着十几条鲤鱼,用一周左右的时间让鱼把泥吐出来再吃,不断有人送过来。他还说,红烧是穷人的吃法,真正新鲜的鲤鱼要切成片涮着吃,听得其他同学直流口水。

我属于“高知”家庭出身,父亲是49年海归,所以从来没受过苦,天天喝牛奶(困难时期可能断了一小段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到崇文门内的“国际”去买培根和瑞士奶酪等,暑假的时候可以住在香山或颐和园内的特殊公寓,春节会到人民大会堂参加晚会。50年代末家里就有了电视。但我从来不敢炫富,反而有负罪感。

当听到上述同学或者类似的同学炫富的时候,可以感到工人和城市贫民家庭出身的同学眼里闪着仇恨(更准确地说是现代流行语“羡慕嫉妒恨”),这种仇恨在文革时爆发,那位领导干部在胡同里戴高帽游街,挨了不少打。养鲤鱼的资本家更惨,被活活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