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87

来源: atouchofzen 2017-04-28 16:08:1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8129 bytes)

大明王朝1587

atouchofzen

公元1587年,大明万历朝的第十五个年头,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平平常常的一年,没有英雄辈出的轰轰烈烈,也没有名士才女的绝代风华。黄仁宇先生曾带我们穿越到这个最容易被忽略的年头,去触摸了一把余温尚存的历史质感。从此,很多人都把这最为“无关紧要的一年”当作活生生的“历史的切片”,以此透视中国煌煌历史大势之下各种涌动的潜流和暗礁。

当我们走入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个平庸帝王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里,是一种怎样的观感?我们几乎看不到什么至高无上的权力或是惊心动魄的斗争。而只有一位落寞无奈的君主的孤独身影,他身居高位却身不由己,在自己的世界里痛苦挣扎着。曾经的宏图大志一天天变成了得过且过,一腔热血也沦落为酒色财气……折磨、挤压着他的不是社稷忧患,也不是外侮强敌,而是一个泱泱大国由来已久的惯性。

身处这个泱泱大国的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们看到的朱翊钧是一个内心脆弱、聪颖过人而又敏感悲观的人。然而孤独敏感的他绝非是偶然的个案,遍历明史,你会发现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们几乎一个个都是那么消极懒惰萎靡不振。这简直就是一个宿命,让人不由得不怀疑这个体制的骨髓里一定隐藏着某种魔咒一般不可抗的力量……

…………

明朝这个朝代,是中国皇权社会进化到最为巅峰的时代。明朝皇帝的生存环境没有秦汉时期那么恶劣,他们不必每日处在被权臣外戚军阀们阴谋暗杀的担惊受怕当中。但越是这样一个稳定体制下的太平皇帝,越是象一个重重枷锁困住的囚徒。在他登临到天下万万人之上的同时,也就背负起万万人的枷锁,终其一生,也只能背负这个枷锁匍匐而行。

从他被宣布成为皇太子的那天起,朝堂、后宫的各种操控之手就开始试图对他施以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帝师们对小皇帝的谆谆教诲,其实不啻为一种折磨,这种皇家教育的内容没有多少诗歌文艺的陶冶,而更多的只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的灌输。这种思想理论学习伴随着皇帝的一生,成年临政后的他依旧必须对各类经筵日讲活动每日不辍疲于应付。

各类祭祀典礼更不间断地举行,主持这类活动对于皇帝来说责无旁贷,而各种繁文缛节所要求的体力强度使皇帝必须付出巨大的耐心和自控力。文武百官们对皇帝陛下的坚忍顽强自会有一番辞藻优美的歌功颂德,却不会从同情心的角度施舍半点怜悯。

在完成了每日枯燥的工作以后,皇帝也很难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他的个人生活也要受到全方位的监督,皇家无小事,皇帝的饮食起居业余爱好,甚至闺房隐私也都被纳入到国家体制的规范当中来。很难想象那是怎样一种禁锢,在每日无分上下班全年无休日复一日的折磨下,心理会产生何等的扭曲可想而知。

尽管文官们对皇帝在礼仪道德和学业上有近乎变态的苛求,但似乎却并不对皇帝的治国才能有太高的奢望,他们通常会认为为人君者的本份只需做好道德表率,并且有一个勤政爱民的姿态即可,制定国策、缜密思考、审时度势……这些都是臣下的“义务”。因此文官们往往对于皇帝在政务上那些富有创意的个人意愿是极尽遏制之能事的。与清朝皇帝的政无巨细乾纲独断不同,一位明朝皇帝是绝无可能心血来潮为所欲为的,尽管他的动机是出于有利国家社稷的,通常文官集团也都会以各种“不合成例”或“祖宗规制、法理”等理由驳回皇帝的种种他们认为“不靠谱”的企图。可见,所谓皇帝拥有帝国最顶层的绝对权力的说法,其实是指政事经过文官们一轮预先决策之后,留给皇帝几个被预留的决策选项里选择的权力(即票拟制度)。因此,现代政治学里才有“决定权力决定什么的权力要凌驾于直接权力之上”的说法。

当皇帝在权力上被架空以后,他的剩余价值除了作为执政合法性的象征符号以外,另一大功用就是充当政治风险的挡箭牌。即,把皇帝当作执政失误的责任承担者。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常见到臣下替皇帝背黑锅的情形不奇怪。然而唯独在明朝,却开启皇帝替属下大臣们背黑锅的先河,此一风气居然代代相传形成惯例。说来其实不足为奇,背黑锅这种行为,常常是掌握实权的人犯下过失之后,由不踞有实权的人替他担当罪责。可见,明朝皇帝无实权,而文官们不仅实际掌权,同时还拥有话语权,动不动就口诛笔伐、落于文字。晚明诸弊如党争、阉患、金融崩溃及农民起义等,往往都以皇帝昏聩无能盖棺定论,一并写进了史书。

作为一位皇帝,在体制无处不在的重压下过着一种无可遁形的生活。他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自我约束,才能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博得一个勤政体民的好名声,而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已可堪称是天纵奇才了。这就是为什么在明代常常看到一个的怪现象:即对文官集团采取不合作态度的皇帝特别多。正德、嘉靖、万历、天启…… 其中,善于恶作剧的正德朱厚照和三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朱翊鈞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

明代的帝王往往给人一种很奇特的印象,主要是由于他们与小说戏曲中的帝王的行为模式特别不一样:他们没有一点“君父”的慈祥和睿智,更没有机会表现他们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有的只是他们被高压控制下徒劳的人性挣扎。

明朝的皇帝的面孔,或许应该出现在这样一副画面里:在一大群表情严肃的官员当中,夹杂着一张冷眼旁观、嘿嘿冷笑的忧郁的脸。这副表情下似乎只有一句潜台词:“折腾吧,这一切与老子有何相干!”。

…………

所有这些与我们历史观迥异的观感,似乎都让我们得出一个腐朽到根子的判断:大明朝因为昏君太多,致使这辆破烂不堪的“老爷车”随时可能崩盘和倾覆…… 可不合情理的事情却又出现:大明朝不仅在“岌岌可危”中延续了将近300年,而且还一度出现过“中兴”的局面。即使消极懒惰,甚至调皮捣蛋的皇帝一再出现,好像也没有多少影响过大明朝这架政治机器的正常运转。老百姓马照跑、舞照跳、该经商经商,该务农务农、官僚们依旧行使着他们的职责,将士们依旧驻守边关……这一时期,居然还一再出现了令人大跌眼镜的盛世奇观:“万历三大征”、商品经济大繁荣、民间文化昌明,学术界思想大解放……

于是不得不追问对明朝那种“岌岌可危”的印象到底是怎么来的?那或许是与现代人历史观里的一个常识相关联:即明朝就是中国皇权专制最彻底最黑暗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国家事务上上下下事无巨细一股脑垄断在皇帝手中,因此皇帝不成则天下必乱。然而背后的逻辑真的是如此吗?另外,由于绝对集权,皇帝所拥有的必定是一种凌驾于一切的超然自由。可从大多数明朝皇帝的“悲情”人生里,缘何根本看不到这种超然自由的影子?

…………

当中央集权体制从有秦以来,一路发展到明代,似乎始终有一个语焉不详却欺骗了我们多年的假象:即,从来就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个人的绝对权威,神圣不可亵渎的天授君权似乎其实只是某种对民间的蒙蔽。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怀疑是因为:当回到很具体的历史情境里,很难想象一个虽然血统纯正但资质平庸的皇帝,真的有驾驭全天下精英的能力,即使这个梦想偶然实现,也绝无可能代代相传延续数百年。因此可以断言:在中国最高权力决策层的暗室里,一定经过某种对权力重新分配的博弈,以及彼此让渡和讨价还价的过程,进而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且随时间沉淀,固化到法理之外的潜规则里。

绝对集中的皇权,其实是一个皇室与精英集团共谋的产物。内在真相是一套现实功利的秘密交易,皇帝最终被精英集团瓜分掉绝大部分权力;外在表现,则是纯粹到不掺任何杂质的绝对忠君。僭越的精英集团能够顺畅地行使着权力而不受非议和合法性质疑,则必然需要假托皇权独大的名义,在民间则更要制造一种皇帝拥有无上权力的假象。

因此说,绝对皇权其实是一种深深植入意识形态中的愚民观念,或者说其实仅仅只是全民的抽象意义上的共同想象,也是民间知识分子们的一厢情愿的儒家伦理信仰。秦皇汉武大权独揽的霸主时代在历史上从来只是短暂的一瞬,或者说是某种历史变数,而更为常态化的真相,则是皇帝的事实上的被架空以及权力集团的实际操控。

这个权力集团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群?在明代,为其代言的是一个叫做内阁的机构。内阁是明朝的行政中枢,内阁辅臣为一至七人不等。内阁的决策实际上也并非是某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密室私断,而是要受到御史、九卿、六部堂官们以及礼制、成例、伦理宗法之类的意识形态的制约…… 这种权力格局基本上是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决策机制,如此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不能让任何一种势力在没有制约的条件下任意地滋长而逐渐走向不可控的反面。

…………

对整个大明王朝政治体制的设计要回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明太祖一举废掉丞相一职,把丞相的权力稀释给了内阁和六部,内阁和六部再由皇帝直接掌管。因为当威信过于集中在丞相个人身上时,造成丞相在职能上相当于“副皇帝”的事实,在皇帝孱弱或幼小时,被颠覆的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这一举措的目的无疑是为了由皇帝直接控制相权,进而控制天下,实则仅仅实现了除去丞相这个过于权力集中化的政治角色。

当丞相被废除后,他的权力被一个由4-6个人组成的内阁分享,一个由多人组成并不断轮换的内阁,其政治威胁显然已基本消除殆尽了。同时,内阁阁员在不断轮换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拆解了权力与阁员个人的关联,从而实现权力的职能化、去个人化,把政治风险降到最低。

明太祖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或许是为了子孙的大权独揽。然而,历史却走向了一个他始料未及的方向,即一手造就了一个虽一心维护皇权正统,实则对国家大权全面掌控的文官集团。这些国家精英们,一方面拿着极其微薄的官俸,另一方面遵奉着虚无抽象的道德…… 在这种极富大明朝特色的官僚生态里,他们自然而然走向一种立场的联盟,并板结成一种顽固的势力。他们的博弈和挤压的对象自然而然地指向了皇帝。皇帝于是成为了他们既要高高捧上神坛又要牢牢控制在手心里的政治工具。

这是一个长期的此消彼长的博弈过程,文官集团的日益张牙舞爪,也迫使皇帝开始培植加强与其抗衡的势力。在明代的政治舞台上,宦官,即太监逐渐变得重要起来,这些皇帝的“家奴”们,一方面充当监督官员们的“特务”,同时又史无前例地大规模参与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他们无孔不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宦官这种政治产物从一开始就是皇帝为了延伸自己的控制力而设立的。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最活跃的一个时期。这一畸形反常的现象一方面恰好从反面说明了文官集团势力的变态强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皇帝的控制力在体制内基本是无法光明正大顺畅无阻地贯彻落实的,而一定要采取宦官监国这种病态扭曲的非常手段。

至于明朝的宦官们是否真如史书和影视中描写的那样坏事做绝?历史上那些著名的邪恶太监们: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他们真的是大奸大恶之徒?结论或许也未必。正是由于皇帝与文官集团的斗争之激烈,而这场经久不衰的斗争之优势往往在文官集团一方;同时,话语权、政治正确性、道德制高点也牢牢把控在文官集团的手中。因此,是非善恶的评判带有严重的倾向性就不足为奇了。宦官在整个明朝历史中以一个阴暗、邪恶且不光彩的形象登场和谢幕,本身就说明了皇帝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权夺势的战争中的始终处于败势。

明太祖朱元璋或许从一开始就不对子孙能够大权独揽抱有多少希望,他或许也隐隐觉得那可能也并不是子孙基业长久持续的最佳选择。事实上明朝政治的奇特局面的形成,也与明太祖的设计初衷似是而非,但也确是因为他无心插柳一手造成的:恰恰是他针对避免大权旁落而设计出了一个过于“完美”的布局,反而造成政治格局的失衡并催化了各种潜在势力的滋生。

历史也许并没有那么多因缘巧合,有的只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逐渐趋于合理化的必然结果,一个大一统的太平盛世里,大明王朝一步步形成了一个扭曲病态但同时又合理和顺畅运转的政治体系:这是一个最大限度平衡各种势力的权力协作系统。每种势力都可以在这个协作系统中找到他的位置并分到他们应得的那杯羹;他们构建一个契约同盟,在这个同盟里,皇帝、文官集团、太监都是被契约绑定的对象,互相依存、彼此支撑、微妙平衡……

从好的方面来看:权威虚化+精英治国+全民性的选贤任能。明帝国就这样依靠着持续流动的内循环系统健康运转着,并且以一种几乎近似于后世的君主立宪的体制延续了二百多年。

…………

至此,可以回到起初的那个问题:皇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应该说他的的权威性起码相对一般认知来说是大打折扣的,世袭给予他皇位的合法性,但世袭的元首仅仅是为了维持这个国家在精神上的统一,现实常态中的皇帝则更像是作为一种道德和权威的象征符号,他的角色意义几乎就是他的全部意义,而这个角色背后的皇帝本人,则越来越像是那架机器上的一个可以自由更换的部件,当发生故障时,随时可拆卸、热插拔、自动向下兼容…… “土木堡之变”中被弃于漠北的英宗、正德驾崩之后替补上位的嘉靖……都说明了皇帝几乎快要演变成仅仅只是一份职业,皇帝本人则变成一位职业经理人,这个体制最大程度地摆脱了对于皇帝本人的依赖。当执政合法性即皇权正统被锁定在朱氏皇族血统以内,则千千万万的朱元璋子孙们都可以被当作那个部件的备份。

中国古代政治,在历经无数次实验、革新、回归保守、再探索的过程里,一路走到瓜熟蒂落的明朝。这个时代的政治体制,已进化成仿佛一架巨大的机器。在这架机器中,皇帝、文官、宦官、礼制、伦理、学术…各种硬件软件互相嵌套交缠在一起,组成它的完整形态。数千年来的百万儒家精英是这架机器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他们像蜂巢里的工蜂一样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这架巨型机器世世代代不厌其烦地修修补补,将其打造成一个成熟强大且精密到令人发指的完美系统,它的稳定性、高效性,与其无所不在的控制力一样令人惊叹。

…………

万历十五年,是万历皇帝朱翊鈞的皇帝职业生涯的转捩点。他由一个励精图治试图改良整个体制的一代准英主,变成了一个消极、不合作甚至恶意捣乱的“昏君”……从奋发到迷惘到失望再到绝望,鲜活的朱翊鈞已不得不隐匿到历史迷雾之后,变的面目模糊,最终成为一个呆板的标签。个人悲剧虽是历史的牺牲品,但换个角度看,这一切又何尝不是一个制度向成熟和理性逐渐进化的体现,至于那个制度是否是腐朽反动的评判只是今天的价值判断。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到底需要一个伟大的一代明君来管理国家,还是一个可靠的体制和一群正常的人,结果再明显不过。

所有跟帖: 

中国文化中最大的糟粕是中庸,缺乏创新精神。 -梦游情伤- 给 梦游情伤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4/28/2017 postreply 18:16:36

创新意味着风险。中华文明得以延续5千年,与中庸之道似有点关系。 -coolwin- 给 coolwin 发送悄悄话 coolwi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8/2017 postreply 18:41:08

儒教就是让人听话,循规蹈矩的。 -Minor- 给 Minor 发送悄悄话 Minor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8/2017 postreply 18:50:17

儒教是要当官的施仁政,才能使人民以仁为重。“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利以民心”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8/2017 postreply 20:52:20

"仁政"这种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中都作为统治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28/2017 postreply 21:00:0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