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高小,文革前的初高中(直到80年代),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有个你考不考得上 以及值不值得上的问题

来源: 2016-05-29 16:36:20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们那里到文革后期,初中办到大队,免试升初、高中,学费极便宜(公社初中5.5元/期,高中6.5元/期),还是有交不起的,当然是极少数,但有很多贫困家庭,虽然还不至于交不起那5、6块钱,但认为反正读书无用,不如劳动挣工分填肚子重要。所以,文革后期,尽管一般人如果想读,就能上高中,但还是有很多人不上。我大姐就是初中毕业就不打算上高中了,恰巧一个有文化的亲戚到来,知道这个情况,力劝,家里才改变主意。但因没去参加学校寒假劳动,失去升学资格,还好因为大姐是班上成绩第一,又是乖乖听话型,老师本来也喜欢,费了不少好话,总算通融了。

77年后,初中又向公社中学集中,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仅50%,79年后高中又向县城集中,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25%,我们那个公社传统读书气氛比较浓,高中升学率能达到70%以上,因为有考大学的吸引力,再困难,借债也要上。

“解放前”,全县仅一所普通中学,叫湖南省立第N中学。有些家庭是经济问题,有些家庭经济没问题,但是考不上。当时有不少富裕家庭子弟为了躲避兵役(在校学生免兵役),20几岁还在念小学,父子同校的也有。有些甚至农忙时节是全日制农民,农闲或征兵时节,又是全日制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