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中被迫害的英雄们

来源: 华峥嵘 2010-08-14 18:10:0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674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华峥嵘 ] 在 2010-08-15 20:09:5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两弹一星中被迫害的英雄们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中国政府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发给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 
“两弹一星” 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另一说则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这23位科技专家当时还健在的有十六位: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他们有幸在有生之年,不但亲眼目睹自己的科技梦想成真,而且亲手接受这迟来的荣誉。另外的七位: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则已不幸离开人世,其中王淦昌、邓稼先、钱骥、钱三强等四位,有幸在生之时目睹自己的科技梦想成真,但无缘亲手接受这迟来的荣誉,郭永怀则在1968年12月5日因空难逝世,在飞机失事的最后一瞬间,郭永怀与警卫员抱在一起,用身体夹住了装有宝贵科研资料的公文包,科学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以血肉之躯,保护了用无数脑汁血汗换来的科研成果。在郭永怀去世之前的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这次核导弹的试射成功,郭永怀作出了巨大贡献,总算在生前亲眼目睹了自己的部分理想成真。赵九章、姚桐斌两位则在文革中被残酷迫害致死,怀才不遇,有功而受戮,情何以堪。


I.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获奖者

赵九章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浙江吴兴人,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5年赴德国留学,1938 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九章促进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组长,1958年,中科院成立581组,组长钱学森,副组长赵九章、卫一清。581组下设技术组,由赵九章主持,成员包括陆元九、杨嘉墀、陈芳允、马大猷、贝时璋等十多位专家,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1967年,中国科学院“造反派”开始夺权,赵九章自然首当其冲。每天他都被押到大街上游逛一趟,而且脖子上还要挂一块方方正正的广告牌,上写“反动学术权威赵九章”几个大字。等游街完毕,再回到科学院接受批斗,然后晚上还得赶写检查和交待。每次批斗,他都必须低头弯腰,老实认罪。1968年春节刚过,赵九章就被押送到北京郊区的红卫大队劳动改造。造反派在他脖子上挂起一个大牌子,上写“打倒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赵九章!”然后再在上面打上一个大黑叉,1968年10月26日凌晨写完检查后服安眠药自杀。 终年61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50822.htm


姚桐斌

姚桐斌,1922年出生于无锡黄土塘镇, 1945年姚桐斌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4月至9月在联邦德国冶金厂实习。在德期间,除进行紧张的技术工作和学习外,还对联邦德国的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积极关心祖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
1962年组织制定了国防部五院材料工艺的研究方向,并按“材料要先行”的要求,安排组织材料工艺的预先研究。在此前后的4年中,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1968年6月8日,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无端遭到坏人毒打,不幸逝世,年仅46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57080.htm?fr=ala0_1_1

他是“两弹一星”功勋中最早被毛泽东的红卫兵打死的,他和赵九章被批斗致死后,周恩来总理要军管会开列出了一份《重要科学家保护名单》,名单报上去后,总理说:“名单上的每个人,你们要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出了问题我找你们!”所以,钱学森每每忆及此事,都情不自禁地说:“‘文革’中,如果没有周总理保护,恐怕我这个人早就不在人世了。”(这段谈话引自国防科工委的《双星辉映 伉俪情深——钱学森和夫人的故事 》)
http://tieba.baidu.com/f?kz=123206040



II.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但未致死的获奖者

属于这一类而有文字记载的科学家有:邓稼先、于敏、陈能宽、杨嘉墀、彭桓武、屠守锷等六位。
他们六位的事迹简述如下:

邓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1941年 17岁,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 21岁 8月,邓稼先大学毕业
1948年 24岁 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物理系读研究生。
1950年 26岁 8月20日获得该校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氘核的光致蜕变》(The Photodisintegration of the deuteron)。8月29日,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返国。9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1957年 33岁 8月,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任理论部主任,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从此,邓稼先隐姓埋名工作28年,直到去世。
1971年 47岁 由于“文化大革命”侵袭九院,许多建立过大功的科学家蒙冤被整,邓稼先和于敏、胡思得等人也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斗。
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说,那时“四人帮”有个计划,要把搞核武器的人打掉。很多忠实可靠、功劳很大的人都被打成了特务。当时有个口号: “会英文的就是美国特务,会俄文的就是苏联特务”,可见迫害之烈。他们把邓稼先调到青海的“221基地”去,组织了一批对科学什么都不了解的士兵和工人去斗他,理由是有两次预备性小试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实,那只是因为仪器放歪而未测到中子。就在这危急的时刻,杨振宁要见他。周总理命令把邓稼先召回北京,于是,那边的事情就走漏出来了,于敏、陈能宽、胡思得等一批人也就得救了。从此之后,“221”就再没有打死过一个人。如果不是邓稼先的邻居和好朋友杨振宁1971年回国要见邓稼先,由周恩来将邓稼先召回北京,邓稼先也可能被迫害致死。
许鹿希感叹道:“杨振宁与邓稼先的会见无意中救了中国一大批人。我为此非常感激他!”
许鹿希感叹道:“我尽管不信佛,但是对这件事情总觉得冥冥之中上天有个安排,让杨振宁来救邓稼先一命!1990年我去美国时,与杨振宁谈起,他大吃一惊:‘有这样的事?’其实,无意之中他还救了一大批中国搞核武器的人”。
许鹿希:某人发动的文革差一点把邓稼先整死
http://baike.baidu.com/view/3704.htm
http://bbshistory.new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5774
http://www.318w.com/rj.asp?qq=183841960&id=1257433996


于敏

1944年于敏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
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
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张宗遂先生的研究生。后张病了,指导他学业的便是胡宁教授。他的学术论文就是在胡的指导下完成的。后来,于敏被彭桓武、钱三强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彭桓武对于敏的评价:“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http://baike.baidu.com/view/45815.htm


陈能宽

1923年5月13日 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
1942~1946年 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矿冶工程系学习。
1946~1947年 在天津炼钢厂当分析员。
1947~1950年 在美国耶鲁大学学习。1949年获物理冶金学硕士学位,1950 年获博士学位。
1950年6月~1955年6月 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机械工程系任物理冶金副研究员2年,助理教授3年。
1955年6月~1955年11月 任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研究实验室研究工程师。
1956年~1960年 任中科院应用物理所(后改名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
1960年6月 调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即九院)历任室主任,实验部主任,
1964年2月 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核武器的发展研制工作中,主要领导组织了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和装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及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
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核装置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和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了技术难关,实现预期结果。
http://baike.baidu.com/view/57183.htm


杨嘉墀

1919年7月16日 生于江苏省吴江县。
1932—1937年 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学习。
1937—1941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1941—1942年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
1942—1946年 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工务员、助理工程师。
1947—1949年 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和应用物理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50—1954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副研究员。
1954—1956年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56—1958年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兼室主任、副所长。
1958—1966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1968—1981年 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二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杨嘉墀被停止了一切行政职务,但他不屈不挠,在可能的条件下坚持工作。文化大革命”中的杨嘉墀,白天要写检讨,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能悄悄地到实验室工作。
1975年至1987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10颗返回式卫星,卫星上使用的都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
http://baike.baidu.com/view/57174.htm



彭桓武

彭桓武(1915-2007),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1915年10月,原籍湖北麻城,生于吉林长春。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45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http://baike.baidu.com/view/4375.htm


在文化大革命中,与邓稼先同为原子弹研制负责人的研究院副院长彭桓武被造反派揪斗。
http://bbshistory.new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5774


屠守锷

屠守锷,火箭专家。
1917年12月5日生于浙江湖州。
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1941年赴美国留学,
1943年获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在美国布法罗寇蒂斯飞机工厂任工程师。1946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从1957年开始从事火箭总体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一分院副院长。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1982年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0年任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长期从事火箭总体研究与设计,领导并组织了近、中程火箭的研制,成功地主持了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和全程飞行试验。
文革期间,屠守锷常常被无端拉上主席台,接受批斗。后因名列《重要科学家保护名单》,幸免于难。
http://baike.baidu.com/view/57151.htm?fr=ala0_1_1



郭永怀的夫人-李佩

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奖人,他的夫人李佩并未因为丈夫的光荣牺牲而受到丝毫礼遇,反而受到了毫无人性的迫害。
1966年“文革”开始,郭永怀因承担重要工作而受到特别保护,但是他的夫人李佩未能幸免。留学美国的经历让她成为“美国特务”,在单位接受审查,从1970年到1973年底,她在科大接受隔离审查,监督劳动,不能工作,来往的信件也要被检查,只是没有人贴她的大字报。
http://baike.baidu.com/view/419556.htm



III。非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奖人,但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科学家及工程师

在前文姚桐斌的子题中提到,姚桐斌和赵九章被批斗致死后,周恩来总理要军管会开列出了一份《重要科学家保护名单》,名单报上去后,总理说:“名单上的每个人,你们要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出了问题我找你们!”。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红卫兵小将们秉承娘娘懿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广大的科学家们及工程师们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周恩来深知要保护所有的科学家及工程师是不可能的,因为毛主席绝不允许臭老九以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头衔作为保护伞,逍遥法外,周恩来只好选择性地保护部分最重要的科学家及工程师,如果你在保护名单出炉之前,不幸命丧红卫兵之手,就只能怪你命苦,如果你在保护名单出炉之前,侥幸活命,但又名列保护名单之外,也只能怪你命苦。

我在这里就简单地介绍几位未获奖的科学家及工程师,在文革中所遭受的迫害。有的人活过了文革,有的人没活过,如果没有文革,没活过的人也可能在两弹一星中立下大功,然而文化大革命又确实发生了,他们怀才受谤,能不得展,赍志以终,是常被世人所遗忘的英雄们。

1.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物理学家

叶企孙

叶企孙(1898.7.16~1977.1.13) 上海人。
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旋即赴美深造,
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2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4年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
1967年6月被北大红卫兵揪斗、关押,
1968年4月到1969年11月,被中央军委办事组逮捕、关押,释放后又被隔离审查到1975年 。于1966~1976年的十年间,受尽凌辱,以至被捕入狱,并身患重病;1977年1月13日含冤而逝,1980年平反昭雪。
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有 9人是他的学生,有2人是他的学生的学生,还有2人的事业也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
http://baike.baidu.com/view/187802.htm?fr=ala0_1_1



张宗燧

理论物理学家。浙江杭州人,1915年生,张东荪次子。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及物理研究室主任,全国政协委员。1969年清队时因对毛的“物质无限可分”有异议而被迫害,在北京中关村中科院宿舍中上吊身亡。 终年54岁。
1930年,张宗燧年十五岁,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次年转清华大学。
1936年,张宗燧于剑桥大学数学系,受业于著名统计物理学家福勒(R.H.Fowler),两年发表了论文七篇,获博士学位。
1939年,宗燧到瑞士高等工业学校,在泡利身边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受李约瑟推荐,张宗燧再次赴英工作,时年三十岁。四六至四七的一年间,他在剑桥完成四篇高水平的论文。
1951年,“思想改造”和政治运动接踵而来,张宗燧受父亲张东荪的株连,遂成北大批判的重点。他不明白在美国发表学术论文是“不爱国”的道理,因此不断地检讨,却又不能过关;
例如在大跃进期间,他和数学所的许多人一起去参观徐水人民公社的万头养猪场,回来后大家开会谈体会和所受教育时,他却说,为什么那里的猪那么多,而菜市场上却买不到猪肉?这当然引起大家对他的批评。又有一次,在大跃进开始以后,中、苏关系出现紧张,并日益恶化,在数学所开的一个会议上,大家批判苏修的技术、科学是“老、大、黑、粗”。他却说,不要以为苏联的科技都不成,有的领域是很好的,这当然又招来一阵对他的批判。
数学研究所当时的一名研究生说,记得1965年10月后,报纸上批判吴晗的京剧剧本《海瑞罢官》,并且登出关于吴晗过去的“反动历史”的文章。张宗燧当时生病住医院,在病房里和人谈话时说:“翻吴晗的老账干什么?人人的老账都有黑点。”这些话被报告到数学研究所,成为他的“反动言论。
1969年,张宗燧服安眠药自杀。
在文革中,张宗燧的父亲张东荪被关进臭名昭著的秦城监狱后死在监狱中,他的哥哥张宗炳也被关进秦城监狱并在其中精神失常,他的另一个弟弟张宗颖和妻子吕乃朴自杀。
张东荪的长子张宗炳大学毕业后,以第一名成绩考取当时的公费留学,到美国的康 乃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朋友们都说他是绝顶聪明的人,流传着关于他的过人才智的有趣故事。除了生物专业上的成就,他还会数门外国语,并且在诗词绘画书法上 都很有造诣。他口才也好。因此,张宗炳和陈同度教授一起,文革前被认为是北京大学生物系讲课讲得最好最生动的两位教授。
http://baike.baidu.com/view/138940.htm?fr=ala0_1_1
http://spaceking.blog.edu.cn/2007/193364.html




1949年9月30日,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夕。
集合中共党内党外 人士、包括诸如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576名代表,在这天选举新政府主席。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次 不记名投票中,唯一只有一票没有投予他的,据写作“历史调查新闻”的北京异议记者戴晴依仅有的考据,是时任燕京大学教授的张东荪——唯有他一人,这位在该 年初才居中共与国民党中间谈判,促成北平“和平解放”的民主人士,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热闹至狂欢中,冷静地投下自己由衷的一票。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memory&MsgID=307214



饶毓泰

物理学家、光谱学专家。江西临川人,1891年生。
1891年12月1日 生于江西省临川。
1913—1922年 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18),后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2)。
1922—1929年 任南开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
1929—1932年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大学天文物理实验室从事光谱学研究。
1932—1933年 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员。
1933—1968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33—1952)并兼任理学院院长(1936—1949)。
1937—1944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
1944—1947年 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俄亥俄大学从事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
1948年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院士)。
文革爆发后,遭受迫害,1968年10月16日 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的自来水管子上上吊自杀,终年77岁。
饶毓泰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严肃地指出,学术问题不能一概否定。由于遭到“四人帮”的迫害,于1968年10月16日含冤逝世。打倒“四人帮”后,饶毓泰昭雪平反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http://baike.baidu.com/view/187792.htm?fr=ala0_1_1


2.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物理学家

赵忠尧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但没有因而致死。
1902年6月生,浙江诸暨人。
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并入清华大学任教。
1927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留学,
193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193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访问。回国后先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云南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
1946年赴美国一些核物理实验室访问并进行研究工作。
1950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系主任
"文革"中,由于曾滞留美国的经历,赵忠尧被戴上"特务嫌疑"的帽子,关进了牛棚。
进入上世纪7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决定狠抓高科技,加强国防建设。1973年,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赵忠尧恢复工作,担任副所长并主管实验物理部的工作。
http://baike.baidu.com/view/81606.htm?fr=ala0_1


胡思得

中国核物理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36年3月3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
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9月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副院长等职,
1994年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在状态方程、内爆压缩和核装置设计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曾担任多个核装置型号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与物理实验紧密结合,攻克了一些重要关键技术,提出了核试验中新的物理诊断项目;参与编审《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的有关条目。担任副院长、院长后参与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组织领导核试验的实验,扩大中物院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指导军控核查技术研究,为中国核武器设计技术跃上新台阶和核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部委级科技
  进步奖一等奖多项。199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主要著作有《原子弹设计理论》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55056.htm?fr=ala0_1


文革中,邓稼先和于敏、胡思得等人也被集中到青海基地遭受批斗。
http://baike.baidu.com/view/3704.htm


3.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化学家

曾昭抡

曾昭抡,化学家、教育家。湖南湘乡人,
1899年生。曾祖父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
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1926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主任。
1946年后,曾任联合国原子能管理委员会中国代表,在美国原子能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全国科联副主席、化学研究所所长。
1957年划为“科学界大右派”,下放武汉大学任教。
1957年,党中央根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公开号召党外人士帮助党整风。曾昭抡作为民盟中央常委和其科学规划组的召集人,积极响应了这一号召。
  为了解决当时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曾昭抡和千家驹、华罗庚、童第周、钱伟长等经过调查和座谈,向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写了一份《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的报告,就关于保护科学家,关于科学院、高等院校和业务部门的研究机关之间的分工协作,关于社会科学,关于科学研究的领导和关于培养新生力量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光明日报》在1957年6月9日发表了这份报告,并加了“互相监督,开拓新路”的短评,予以推荐和称赞。
  这个报告指出了当时在我国科技体制和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提出了一些办法和建议。例如,针对一些科学家脱离科学的偏向,提出要协助他们妥善解决时间、助手、设备、经费以及合理安排使用等问题;针对科学院、高等学校和工业部门之间存在本位主义,提出了合理使用人力和协调彼此关系的建议;针对在升学、升级、选拔研究生和留学生时片面强调政治条件的倾向,提出了今后应当业务与政治并重、人民内部在培养机会上应一视同仁等建议。
  曾昭抡主持起草的这份报告,与后来我国制订的《科研工作十四条》、《高教工作六十条》等科学、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可见他们是有远见卓识之士。然而这些宝贵意见在当时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被视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批判。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灾难又降临到他的身上。他的夫人——北京大学西语系著名教授俞大絪首先被残酷地夺去了生命,他也被作为“大右派”、“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斗。当癌细胞开始转移、病魔严重威胁着身体时,他不仅得不到必要的治疗,也逃脱不了被隔离审查和批斗的命运。不仅在肉体上受到了摧残,而且在精神上受到了折磨。他终于在1967年12月8日默默无闻的离开了人世,终年68岁。
1981年3月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教育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追悼会,为曾昭抡平反、恢复名誉,
http://www.zengshi.net/bbs/MINI/Default.asp?10-880-0-0-0-0-0-a-.htm
http://www.renwuzh.com/renwu/71/9502.html




萧光琰


萧光琰是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於民族资产阶级家庭,
一九二O年生於日本,後移居美国。
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於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於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
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
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
一九六八年十月五日晚九时,化学物理所的工宣队派出由二十名彪形大汉组成的专政队,全副武装,如临大敌,驱车萧家,把正在病中的萧光琰抓进“牛棚”。同时,抄收萧家一切值钱的财物。
  严厉的、无休止的“审讯”开始了。
  “萧光琰,你在美国挣那么多钱,生活那么好,为啥回来?”
  “你能把美国的资料弄到中国来,一定也能把中国的资料弄到美国去,你老实交待,为美帝国主义搞了多少情报?”
  仍然是十八年前的老问题。对这样的问题,萧光琰当然对这些人说不清。可是,“专政队”对他的待遇已不再只是怀疑和控制,而是用“三角带”特制的刑具猛力抽打,他只能用惨叫来应合人们的嘲骂了。
  “专政队”的一个工人暴徒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白屎”。因为旅大人把“白”念成和“博”同音,於是当年的博士终於演化成为“白屎”,任人践踏。他在斥骂声中,被迫写下了二十六份“交待材料”。当然,每交上一份得到的是一阵斥责,以至“抽你的筋,剥你的皮”的威吓。
  在“放风”时,人们听到,他像梦呓般地反覆著一句话:“共产党的政策不是这样的……”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六日,在他挨过一顿皮鞭抽打之後,精神特别坏。“放风”时,他用微弱的声音,喃喃自语:“共产党的政策是会给出路的……”此时,他已经把平生希望缩到最少的限度只求给出路了。
十二月十日晚,又是一次严厉的“审讯”和更凶暴无情的皮鞭抽打。十二月十一日晨,当“专政队员”厉声喝令“牛鬼蛇神”起床时,萧光琰再也不会爬起来,他死了。验尸结果:服过量安眠药--巴比妥自杀。然而毫无人性可言的“专政队”却认定:反革命特务分子萧光琰畏罪自杀,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胜利,并贴出了“特大喜讯”晓喻全院,决定“乘胜前进,深挖一切阶级敌人”。
於是,当天下午就把萧光琰的妻子,正在营城子农场劳动改造的海运学院英语教师,中国血统美籍华人甄素辉拉到化学物理所,向她严肃地宣布:“反革命特务分子萧光琰畏罪自杀,他的问题是敌我性质的。你要继续交待。”
  甄素辉没有表示她将怎样继续交待,也没有哭,只是向丈夫的尸体看了一眼,请求准许她请两天假,回家照料多日不见的孩子,甄素辉的请求真的被批准。她当天就回家了。
  萧光琰和甄素辉的十五岁的女儿小络连在父母被揪斗後,在嘲骂、追打中过著痛苦的孤独生活。人们无从知道甄素辉母女相见的情景。第三天(十二月十三日),一直不见这家人的任何动静,敲门也不应。把门弄开,看到的是:母女双双躺在双人床上,盖著被,母亲紧紧地搂著女儿,他们早巳停止了呼吸。经检验,认定是服过量巴比妥致死,当然又是自杀,他们随萧光琰一同而去!
  自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萧光琰一家三口,相继自杀身亡。当时,对於萧光琰和甄素辉,人们当然不肯也不敢说一句表示怜悯的话,因为他们是从国外回来的呀,谁知是什么人呢?但是对小络连,邻居们却忍不住地一洒同情之泪。这孩子实在招人喜欢,她热情,聪明,美丽而健康,十五岁的孩子就长得像成年人的身材,而且特别爱学习,念小学的时候,就自己装半导体收音机……在死的前一天,她把自己的照片郑重地赠给要好的小朋友“留作永久的纪念”,在历经屈辱、折磨以至行将结束这幼小的生命之时,她还有著多么强烈的生之留恋啊!
  三天之内,死了全家,但又成为“专政队”和一些人的“辉煌战果”。向上级报功,并决定“继续深挖”,由大连化学物理所,大连海运学院,大连运输公司、大连妇产医院组成了联合专案组,并命名编号,把以萧光琰为中心的(三O一)特务集团案列为重点大案,进行紧张的内查外调,株连所及达十一个单位二十六人,其中当然包括照顾过小络连的老邻居夫妇,曾和萧光琰交换过热带鱼的老理发员,以至给萧博士打过针的护士,等等。当然,他们又说这是“清队的重大收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但可惜的是,任你怎样“政策攻心”棍棒启口,硬是搞不到一点像样的证据。所以,“三O一”一案实质上毫无结果,以至不了了之。然而可恶可卑的是,“专政队”的暴徒及其幕後指使人支持者的“功劳”却不减。因为不管是真是假,是有是无,只要“挖出”了特务集团,就是“特大胜利”。大连化学物理所已经得到“上级”的重视,不久,他们就成毛远新亲自抓的“典型”,做为“工人阶级占领科研部门”的活样板,把他们的“经验”赫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http://baike.baidu.com/view/306356.htm?fr=ala0_1


4.为核弹做出贡献,但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专家

钱晋

钱晋(1922-1970),浙江海盐人,
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应用化学系,
1946年赴晋冀鲁豫边区。曾任北方大学工学院教师、华北大学工学院副教授。
1954年后,历任北京工业学院副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研究员。领导研制成功多种高级炸药、塑料粘结炸药,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贡献。
  1961~1962年,核武器研究所在王淦昌、陈能宽等指导下,开展了起爆元件的设计和波形会聚流体力学过程的实验研究及爆轰波传播规律和高压状态方程的实验研究。该所钱晋等人在北京工业学院等单位的协作下,研制成功性能良好的高压雷管。
1969年11月至1971年11月,被告人赵登程与国防科委副主任赵启民担任国防科委工作组负责人,在国防科委9院221厂查破案件时,说“221厂特务,反革命一伙一伙的多”,“不杀人打不开局面”,布置“追组织”,“抓后台”,“抓反革命集团”,私设监狱40余处,自制手铐二百余副,大搞刑讯逼供,先后制造了“国民党西北派遣军”和“赵传国反革命阴谋集团”等假案。赵登程逼迫第2生产部主任,副教授钱晋交代“国民党西北派遣军”的问题。当时有两个口号:“会英文的就是美国特务,会俄文的就是苏联特务”,可见迫害之烈。他们拷打要他承认是特务,他坚决不承认,结果钱晋被活活打死。

1983年11月2日,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判处被告人赵登程有期徒刑15年, 剥夺政治权利3年。
http://baike.baidu.com/view/311332.htm?fr=ala0_1
http://bbshistory.new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5774



刘允斌

刘少奇长子,1955年,刘允斌获莫斯科大学核物理专业副博士学位,在包头某国防工厂任副总工程师,一九六七年底卧轨自尽。
1957年10月,冲破重重阻力的刘允斌,背着简单的行李,毅然踏上返回祖国的旅程。
1961年,原子能研究院一院部分科研人员调入中国核燃料元件厂,刘允斌所在的原子能四○一所元件工艺室并入该厂,成立第二研究室。刘允斌奉调前往中国西部二○二厂组建第二研究室,负责热核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1978年的一天,刘允斌的遗像挂在二○二厂俱乐部舞台的幕布上,为他平反的追悼会隆重召开。哀乐如诉如泣,人们鞠躬致哀。一旁,刘允斌的妻子李妙秀悲泪满面,呜咽不已
http://baike.baidu.com/view/2687954.htm?fr=ala0_1_1



5。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航空工程师

徐舜寿

飞机设计师。浙江吴兴人,1917年生。
1933-1937年,在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
1944-1946年,在美国韦德尔飞机公司学习塑料零件生产技术,后转麦克唐纳飞机公司任雇员。参与FD-1、FD-2飞机的设计工作。1946年初入华盛顿大学主攻力学。同年8月回国后,在南京国民政府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从事气动力研究和飞机设计,担任中运2号和3号飞机的总体设计和性能计算工作,被破格提升为研究课长。1949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命令他准备搬迁台湾,徐舜寿在我地下党的帮助下,毅然举家辗转来到已经和平解放的北平(今北京市)。
1956-1964年,沈阳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研究所技术副所长
1958年大跃进,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机会主义”,全国狂热地追求高速度,使航空工业遭到很大的损失,徐舜寿出于对工作负责,对上级下达脱离我国工业基础实际的飞机设计指标表示忧虑和反对,而被指控为“右倾机会主义”代表人物,受到大会批判,被迫停止了工作。1961年,党终于给他平反。
1961年8月,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他被任命为第一任技术副所长,协助所长刘鸿志负责研究所的技术工作,并开展对苏制米格一21飞机的“摸透”和为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的自行设计进行方案论证、预先研究工作。
1964-1968年,西安重型飞机设计研究所技术副所长、所长兼总设计师。
1965年10月,中国开始酝酿自行设计运输机,徐舜寿经过对多机种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提出“以安-24为原准机,自行设计运-7飞机,作为中国研制民用飞机的起点”的建议,为我国运输机研制的正确选型做出了贡献。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非常正确的,运-7飞机已在我国航运线上大量使用。
第一颗氢弹的爆炸与此同时,徐舜寿还接受并领导了中国供核试验用的取样器的设计和利用飞机投放氢弹的可行性研究。他先后设计了5种型号,圆满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氢弹爆炸的取样任务,并被后来的历次试验所采用。为研究氢弹爆炸对载机的影响,徐舜寿亲临模拟试验现场指导试爆,实测数据,分析研究,采取措施,得出正确结论后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报告,为中央下决心用飞机投放氢弹提供了重要依据。
十年浩劫中,已担任飞机设计所技术所长的徐舜寿,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戴上“三反分子”帽子。徐舜寿累遭残酷批斗,于1968年被迫害至死,终年51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305627.htm?fr=ala0_1_1
http://jilu..cn/yinyingqishi/videopage/index.shtml




马明德

1915年12月12日 生于北京市(原籍安徽省滁县)。
1934—1938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航空门学习,获学士学位。
1938—1939年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1953年1月,马明德到哈军工报到。当他被任命为空军工程系空气动力教授会(即教研室)副主任时,自愿兼任空气动力实验室主任,
从1957年2月起,马明德兼任空军工程系工程科主任
1966—1969年 任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教授、系副主任。
1964年马明德兼任空军工程系副主任,抓全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同年末,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5年12月被任命为军事工程学院空气动力研究室主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马明德的全部教学和科研活动被迫中止。1968年的8月,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和“特务”等莫须有罪名对他进行政治诬陷并被隔离、抄家和逼供。以至于1969年1月13日在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隔离室被迫害致死,终年54岁,这一冤案于1978年12月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http://baike.baidu.com/view/312435.htm?fr=ala0_1_1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2044854





虞光裕

1918年8月23日 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现金坛市)。
1929-1932年 在江苏省金坛县书院小学学习。
1932-1937年 在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学习。
1937-1941年 在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
1941-1944年 在成都航空研究院任技术员。
1944-1946年 在美国圣路易城麦克唐纳飞机工厂实习。
1946年 在美国圣路易城华盛顿大学工程研究院学习。
1946-1949年 在英国格罗斯特尔飞机厂任设计员。
1949-1951年 在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工作。
1951-1954年 在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任设计科代科长。
1954-1961年 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任设计科科长、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副主任。
1962年11月,设计所开始涡扇5发动机自行设计工作。虞光裕兼该型号的总设计师和总检验师。

在1964年至1968年设计所进行的涡喷7甲发动机和涡扇6发动机自行设计中,虞光裕虽不主管这两个型号,但也参与审查部分图纸,发现问题,提出了许多改进意见,从而提高设计质量,使后来的研制工作少走弯路。

1961-1970年 在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任总设计师。
飞机发动机设计师。江苏金坛人,1918年生。曾任航空发动机设计室主任、主任设计师,中国航空研究院发动机研究所总设计师。在“文化大革命”中,虞光裕遭受到迫害,到车间劳动。1970 年5月25日,在拆卸旧锅炉劳动时,不幸被掉下来的通风管道砸伤,因流血过多,经抢救无效,于1970年5月30日停止了呼吸,终年52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318184.htm?fr=ala0_1_1




6。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航空工程师

吴大观

1942年吴大观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1944年赴美国,先后在莱可敏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和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实习。1947年回国。曾任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广州分厂技术员、北京大学讲师、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工程师。
1978年底组织上调他到西安430厂任副厂长兼任厂设计所所长。
1979年底,斯贝发动机在430厂顺利通过了150小时持久试车。
1980年初,吴大观为技术领队带领20多人的技术队伍,将发动机送到英国罗•罗公司进行高空模拟试车和部件考核试验。他严格按照合同规定,逐项进行试验考核,碰到质量问题一追到底,及时解决。在英国的半年中,吴大观带领这支技术队伍,技术上精心指导,工作上严格要求,学习上分秒必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国的高空模拟试验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并收集了一批技术资料,为我国今后自建高空台提供了技术储备。
1978—1982年,吴大观负责430厂英国斯贝发动机专利仿制工作,任斯贝发动机总装、持久试车、部件强度考核和整机高空模拟试车台考核试验的中方技术负责人。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把英国交来的斯贝技术资料,进行整理、清账,把原来无人管理散失在外的英国培训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专题组织讲课,提高了设计人员的责任感和技术水平。
在他的领导下,制造出了涡扇5(ws-5)涡扇6(ws-6)涡轮风扇发动机,并为昆仑发动机和太行发动机的定型起了很大影响。
长年的劳累,使他染上严重的眼疾。在吴大观左眼手术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又遭受摧残。从那以后,他的左眼永远失去了光明。
2009年3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317931.htm?fr=ala0_1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吴大观以“走资派”和“特务”的双重罪名被关押批斗。他因长年劳累导致视网膜脱落的左眼,被说成里面有搞特务活动的照相机,3天3夜被强烈的灯光照射着交代问题,并强行停止治疗,最终彻底失明。他早年的胃病也犯了,开始吐血。最让他痛苦的是他失去了搞发动机的权利,每天的任务是清扫厕所。
他唯一牵挂的是妻子华国。很久以后才知道,她因为拒绝与他划清界线,遭无情殴打,椅子腿打断三根,昏过去,再用冷水泼醒
http://www.gkong.com/html/news/2009/7/37077.html


动乱年代,吴大观又被关进“牛棚”9个月。在那里,他被批斗,被鞭子打,罪名是“走资派”、“三反分子”、“特务”。结果,他的胃病犯了,胃出血。
后来吴大观多次提到一个人,他说:“好人总是有的。在关‘牛棚’的时候,有一位看‘牛棚’的工人,就偷偷地关照我。我的胃不好,他私下给我买蛋糕,悄悄地递给我。每个礼拜买一斤,一两个月后,我的胃好了一些,慢慢地不出血了。”
之后,造反派“搞”得也没有兴趣了,就派他去劳动,打扫厕所。冬天,厕所里到处结冰,用镐刨的时候,粪便结成的冰碴会溅一脸,但他还是认真地打扫,把厕所搞得干干净净。
“文革”的损失令人痛心疾首,吴大观说:“‘文革’对我们的国家破坏是相当大的。我恢复自由以后,翻阅一些杂志,看到国外在我们搞‘文革’的10年中,电子技术、工业化发展非常之快。就是这10年,我们与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拉开了更大的距离。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但是,吴大观也说:“‘文革’给我的一个好处,就是承受压力的能力增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挫折时,我就想,比起关在‘牛棚’的时候,这点坎坷算得了什么呢!”
http://www.chinataiwan.org/twrwk/ywysh/201005/t20100521_1380970.htm


温俊峰

(1929.4~ )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航天推进系统设计专家。曾用名温秀河。山东冠县人。
195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2月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班,即留校任教。
1960年2月被选送到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
1962年2月回国后,曾任北京航空学院讲师以及发动机构造研究室和强度实验室主任等职。
1966年文革开始,温教授也受到冲击、批斗,被下放到贵州的大山洞一呆就是20年。时任贵州航空发动机设计所总设计师的温教授,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先后主持研制成功了十几个型号的歼7、歼8发动机
http://www.lcllzx.cn/list_Content.asp?ArticleID=1664




7。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电子信息工程师

慈云桂

1917年4月5日 出生于安徽桐城(出生地今属枞阳县) 。
1943年 湖南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当研究生。
1946—1950年 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
1950—1953年 任大连高等海军学校指挥系副教授。
1953—1954年 任大连高等海军学校雷达通信系副主任、副教授。
1954—1955年 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系雷达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55—1966年 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
1966—1970年 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系主任、教授。
1961年9月,慈云桂发明了高可靠、高稳定的隔离阻塞式推拉触发器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电路上的问题。
1964年末,用国产半导体元器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441B/I。
1965年2月该机通过国家鉴定,连续运行268小时未发生任何故障,稳定性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1965年末又研制成功441B/Ⅱ型机。441B系列机在天津电子仪器厂共生产了100余台,及时装备到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平均使用10年以上,是我国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主流系列机型之一。曾经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
http://baike.baidu.com/view/50866.htm?fr=ala0_1


“文革”一开始就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关进“牛棚”。
http://wfwdh2009.blog.163.com/blog/static/126909618200982692423975/



童志鹏

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赴美求学。
1950年9月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电工学博士学位后,返回祖国参加新中国电信工业建设。
50年代至70年代历任四机部第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所长等职。
80年代出任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直接指导与领导了我国多项电子装备与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获得了国家多种奖励电子信息系统工程专家,曾经主持完成了我国航空专用电台、航空雷达、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设备以及“两弹一星”的很多配套电子设备。
http://baike.baidu.com/view/318395.htm?fr=ala0_1_1


“文革”一开始,就被打成“特务”,在研究所监督背了6年的砖、砂石,许多次发着高烧还要背运50公斤重的水泥。
http://wfwdh2009.blog.163.com/blog/static/126909618200982692423975/



张世龙

1958年带领北大师生自行设计研制成功“北京一号”小型数字计算机,交付空军使用。并领导了北大“红旗”数字计算机的总体设计和工程设计工作,是国内最早自行设计、指标先进的数字计算机之一。 1959年作为右倾的“党内专家”,受到了激烈的批判和处分。“文革”期间又因“特嫌”而隔离审查。
http://wfwdh2009.blog.163.com/blog/static/126909618200982692423975/




董铁宝

董铁宝,力学家、计算数学家。长期致力于结构力学、断裂力学、材料力学性能、计算数学的研究和教学,是我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
193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即奔赴抗日大后方,参加抢修滇缅公路桥梁,曾冒着日本飞机的轰炸,出生入死地和桥梁工人一起生活战斗。这些实际工程工作使他在工程方面有很好的训练。由于对当局的腐败不满,
1945年去美国,后来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参加研究工作,
1949年取得博士学位。在和N.M.纽曼克(Newmark)等著名学者一起工作时,他有机会参与了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伊利亚克机的设计、编制程序和使用。工程科学的训练、先进的计算工具、个人对于数学的钻研,使他后来能够对理科和工科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1956年回到中国,任职于北京大学。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程序员”,
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中,我国的计算机事业还处于创业阶段,当时计算机科学这个名词也还未形成。董铁宝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计算数学教研室工作,从计算力学、计算数学,一直延伸到程序编制、计算机设计的原理等都是他从事的工作。
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指控为“特务”,被关押在北京大学28楼“隔离审查”。
1968年10月18日从28楼出走,在学校附近的一棵树上吊死。
http://www.gmw.cn/content/2005-12/28/content_351817.htm
http://wfwdh2009.blog.163.com/blog/static/126909618200982692423975/




8.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核潜艇专家

王荣瑸

王荣瑸:1903年10月30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曾作为“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团员,先后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海军内燃机学院研究内燃机,及纽约海军造船厂实习造船。1946年2月回国后,在海军江南造船所主管轮机厂工务。1948年10月至1949年6月,兼任同济大学造船系教授。
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积极参加了“反搬运、反疏散、反破坏”斗争,为国家保留了大量珍贵的造船资料,并鼓动和劝说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不去台湾毅然留大陆为新中国造船事业服务。
在中国第一代潜艇建造过程中,王荣瑸始终担负着组织生产和技术领导工作。他先后采用旧厂房改造、旧设备非标改装等措施,解决了潜艇线型放样、大型加工设备短缺以及潜艇耐压壳体液压试验、产品焊接点质量等工艺、技术难题;在与苏联专家的合作中,他不崇洋媚外,坚持"技术引进不照搬,要用科学分析以加消化和提高"的工作方法,并为选择建立潜艇试验基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9年,王荣瑸被打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美帝苏修双重特务"和"国民党残渣余孽",被造反派赶进"牛棚"隔离审查,并遭到了造反派惨无人道的揪斗和抄家。他1938年冒着生命危险从德国拍摄并带回国的潜艇资料底片,也被造反派抄走。
http://wfwdh2009.blog.163.com/blog/static/126909618200982692423975/




黄旭华

黄旭华:1926年3月出生于海丰田调镇,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曾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主持设计制造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根据他的自述:文革时候,我们白天受批判,晚上再加班加点干。
http://wfwdh2009.blog.163.com/blog/static/126909618200982692423975/


9.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金属材料专家

桂业炜

桂业炜:中国金属材料专家、核弹元勋
桂业炜是湖州南浔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核工业部工作。
1959年.正当我国原子能研究起步时,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在这个艰难的时刻,钱三强把一项十分机密的任务——铀分离膜的研制交给了年仅27岁的桂业炜。铀分离膜是生产核燃料的一个关键部件,当时世界上掌握浓缩铀分离技术的,只有美英苏三个国家。短短两年过去,桂业炜与同事们成功试制出了第一批分离膜,为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立下了奇功。
http://zt.hz66.com/Html/3rdBrush/culture/2005082510173028.htm


文革期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干了10年的勤杂工。
http://wfwdh2009.blog.163.com/blog/static/126909618200982692423975/



叶诸沛

冶金学家。福建厦门人,1902年生于马尼拉。曾任国家重工业部顾问、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人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解放初期被诬为“反苏分子”,文革时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苏修特务”,遭受迫害逝世,终年69岁。
1921年叶渚沛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科罗拉多矿冶学院矿业系,后转学冶金与化学工程,1925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并获金属物理化学博士。1928年受聘于美国联合碳化物研究所和中央合金钢公司任工程师。后又在美国机器铸造公司担任工程师,及该公司冶金部主任和顾问工程师等职。从1931至1933年,他在美国与英国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10余篇有关铁、钢与合金的化学热力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的学术论文,引起当时国际冶金界的注意。
叶渚沛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而这位科学家当时想到的仍是科学研究与写作。1971年,他因患癌症住院,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自1966年至1971年,他系统地写出了《发展超高温新化工冶金过程的前途》、《超高温炭热新技术》、《高温冶炼磷酸盐矿制磷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高温石球热风炉》及有关农业问题等20余万字的论文及资料。1971年他刚平反不久,就上书毛主席,要求保留化工冶金研究所的科研性质,不能把它“打烂”,信中还建议加强超高温炭热新技术的研究,却没有提到他本人的遭遇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28768



IV.总结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奖者,有两2位被迫害致死,占8.7%,遭受迫害但未致死者6位,占26.1%,两者合计占34.8%,超过三分之一。

本文所列的其他遭受迫害的科学家及工程师,虽未获奖但也有很多是大师级的人物。

还有许多献身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及工程师,遭受迫害但未被本文所收录者,又有多少呢?其中遭受迫害而致死的又有多少呢?
为两弹一星献身而遇害者,都是在文革以后才得到公开平反,在文革中公开平反的一个也没有。

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了30多年,还是有些人为它唱輓歌,也有人为它招魂,他们的最大理由是,两弹一星就是文革的成果。事实是真的这样吗?
难道是因为文革整死了这批科学家工程师,两弹一星才得以成功?难道那些冤死的两弹一星英雄们是两弹一星的绊脚石,他们不死,两弹一星就不能成功?这是对文革中惨死的英雄们莫大的侮辱,是既无人性又无血性的谬论。
对于那些遭受迫害但侥幸存活的科学家工程师,难道是因为文革批斗了他们,两弹一星才得以成功?难道不批斗他们,他们就不肯尽心卖力干?这是对文革中幸存的英雄们莫大的侮辱,也是既无人性又无血性的谬论。
事实是,伟大的中华儿女们,一面要对抗文革的残酷斗争,一面还要顶住文革的荒谬干扰,但是他们以无比的毅力和智慧,最终完成了两弹一星的伟大使命,文革是阻力而不是助力。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