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毛泽东手无寸铁,一招妙计俘虏3000溃兵,秘密在哪里

来源: williamsteng 2021-02-08 23:25:0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0838 bytes)

罗敷媚2021-02-06

 

众所周知,毛泽东戎马一生,统领千军万马,指挥击败无数敌人,本人却几乎没有拿过枪,也从不随身佩戴枪支。

现存史料中毛泽东曾拿枪的记录,或许只有两条,一是青年毛泽东参加湖南新军,在军事训练中摸过枪;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一次军事训练场上持枪打靶。

不配枪、不拿枪、不开枪,不代表不会打仗。恰恰相反,从不配枪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光耀千古,指挥能力无与伦比,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指挥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毛泽东很早就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青年时代,当他还是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意气书生时,就在一次危机中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军事谋略。当时,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手无寸铁,面对3000北洋溃军,他兵出奇谋,利用一招妙计,轻松俘虏3000溃兵,成功保护了湖南一师和整个长沙城。

24岁的毛泽东遭遇3000溃军,面临怎样的严峻局面?为何是他这一介书生站出来,保卫全城安全?毛泽东用的是何等妙计,一招制敌的秘密在哪里?本篇文章带你一起回顾青年毛泽东智勇双全,一招退敌的故事,领教一代伟人青年时期的杰出军事才华。

24岁毛泽东手无寸铁,一招妙计俘虏3000溃兵,秘密在哪里

毛泽东在读《孙子兵法》

投笔从戎,参加新军,奠定一生军事基础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留下一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刚刚步入青年的毛泽东立志求学,而且“学不成名誓不还”,他希望以读书提升自己,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目标——对年轻的毛泽东而言,他还不知军事的重要。

但毛泽东很快发现,眼前这个世界不是读书能改变的,一场革命的狂风暴雨很快袭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22日,湖南宣布独立;很快,全国各省陆续宣布独立。

在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中,青年毛泽东热血沸腾,他认为要彻底埋葬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一个新世界,需要更多更年轻的革命力量,脑海中突然想起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毛泽东毅然选择投笔从戎,报名参军,成为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旅第五十团第一营左队一名普通士兵,从此拉开了军事生涯的序幕。这一年,毛泽东还不满18岁。

“凡名将必起自伍卒”,作为新兵的毛泽东,没有当元帅的梦想,他扎扎实实,努力地听课、学习、操练,虽然没有荷枪实弹,真实战斗,但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奠定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基础。日后回忆起这段时光,毛泽东曾自豪地说:“辛亥革命时背过几天枪,什么立正、稍息、托枪还相当可以,单个教练、排教练、连教练、营的野外演习也搞过……”

但还没等毛泽东扛起钢枪上战场,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被袁世凯窃取了。

毛泽东敏锐地察觉到,所谓“革命党人”的革命决心并不坚定,特别是“南北议和”之后,真正的“革命”实质上已不复存在,继续从军已失去意义,加上新军中的旧军阀习气仍然浓重,毛泽东很不习惯,于是他再度做出人生抉择,选择弃军从学,解甲归校,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24岁毛泽东手无寸铁,一招妙计俘虏3000溃兵,秘密在哪里

少年毛泽东

重回校园,入学一师,展现组织领导才能

1913年春,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当时的湖南一师还没有完全脱离旧学校风气,课程陈旧,校规繁琐,毛泽东对此感到很失望,萌生了退学的打算,他找到新任校长孔昭绶,当面提出了退学申请。

孔昭绶是著名教育家,他思想开明,理念先进,正打算对湖南一师进行改革,在听了毛泽东的退学原因后,既没有批准,也没有批评,只是希望他再观察、等待一段时间。

果然,孔昭绶上任之后,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他提出“人格教育、国民教育、实用教育为实现救国强种惟一之教旨”,废除了许多陈规陋俗,引进了很多开明进步人才到学校任教,鼓励学生思考、质疑、活动、实践,将一股自由清新的空气带进了学校。

学校气象日新的变化,毛泽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孔校长的改革思路与毛泽东的想法不谋而合,这让毛泽东由衷地佩服孔校长,打消了退学念头,他一面认真学习读书,一面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举办工人夜校,教工人们读书写字,逐渐展现出自己杰出的组织领导才干。

毛泽东的才能很快得到孔昭绶的认可,在孔昭绶心目中,毛泽东已经成为湖南一师最闪亮的明星,这位青年才子拥有远见卓识、卓越才能,前途不可限量。

24岁毛泽东手无寸铁,一招妙计俘虏3000溃兵,秘密在哪里

湖南一师旧址

形势动乱,溃军四散,组织师生一心护校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湖南作为“中南重地”,引起各方军阀觊觎。

1917年9月,国务总理段祺瑞任命陆军次长傅良佐为湖南督军,试图彻底控制湖南,并以湖南为跳板,制衡南方各派军阀,此举招致桂系等南方军阀忌恨,由此引发了空前激烈的军事争夺,整个湖南陷入军阀混战的纷乱之中,省城长沙更饱受兵荒马乱之苦。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是在乱局之下,毛泽东才有机会首次展现自己的军事才华。

湖南一师位于长沙南郊,院落不大,但它位处交通要塞,后临湘江和粤汉铁路,是南上北下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重要,因此成为各路军阀争夺的焦点。孔昭绶任职期间,湖南一师屡遭兵灾,多次被军阀霸占充作兵营,严重影响了校园正常教学秩序。

针对这种情况,孔昭绶提出组建湖南一师“学生志愿军”的计划,想要把本校学生“武装”起来,进行军事训练,保护校园,正所谓“以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学术”。

布告发布后,学生们踊跃报名,毛泽东更一马当先,率先报名参加。

孔昭绶把全校学生整编在一起,组成一个营,下设两个连,孔昭绶本人任志愿军总指挥,平时在课堂学习军事常识,课堂外进行军事训练,练习“兵式操”。毛泽东有半年新军生涯的经历,又富有组织领导才能,在全校师生中享有很高威信,因此被推举为连长。

由于营长都是专门教练,毛泽东实际上是学生志愿军的“日常负责人”。在他的鼓动、带领下,志愿军学习知识,刻苦操练,巡逻警卫,保护校园,热情十分高涨。在当时军阀混战的形势下,毛泽东领导的学生志愿军为保卫学校,避免兵祸,维持秩序,立下了“汗马功劳”

24岁毛泽东手无寸铁,一招妙计俘虏3000溃兵,秘密在哪里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的课堂

面对溃军,力排众议,护校不离校

1917年11月,桂系军阀谭浩明在衡山一带大败湖南督军傅良佐的军队。傅良佐听闻前线战败消息,根本无心恋战,率余部撤出长沙仓皇北逃。

此时,桂军主力尚在衡山、湘乡一带,长沙暂时陷入无人主政的“无政府状态”,随着战事推进,更多傅良佐的败军向长沙方向溃退,一时间谣言四起,市民惊恐万分。

湖南一师是溃军北撤的必经之路,这些溃军被抛弃后,无组织无纪律,又没人发粮饷,很容易打劫抢掠,伤及无辜,为安全考虑,学校决定将全体师生撤到城东一带暂时躲避。

得知这个消息,毛泽东匆匆赶到校长室,恳切希望孔昭绶“不要弃校”

孔昭绶虽然欣赏毛泽东,却对这个建议不以为然,他摇了摇头,对毛泽东说:“我校师生手无寸铁,平日维持秩序尚可,面对军队绝无胜算,只能徒增牺牲,何况我们只是暂时躲避,待风头一过,便行返回校园。”

毛泽东激动地说:“校长,如今外面战事混乱,形势不明,外出躲避要到何日?万一外遇乱兵,恐怕凶多吉少。更何况学校一旦空虚,乱兵便会擅入打劫,学校也将难免荼毒!”

孔昭绶盯着毛泽东,问道:“那你可有何良策?”

毛泽东坚定地回答:“离校不如护校,一师墙高宅深,师生训练有素,只要利用这些优势,师生齐心护卫校园,定可保自身无忧,学校无虞。”

24岁毛泽东手无寸铁,一招妙计俘虏3000溃兵,秘密在哪里

 

接下来,毛泽东详细讲述了自己组织护卫校园的计划,听得孔昭绶频频点头,他权衡再三,觉得毛泽东分析精准,计划缜密,决定采纳他的意见,并公开向全校师生称赞毛泽东“足智多谋、浑身是胆”,指令由毛泽东协助校方,领导全校“学生志愿军”组织护校行动。

毛泽东立即行动,采取了以下防范措施:

1、将志愿军分成若干组,把平素表现良好的“尖子”选拔出来担任组长,委以带头重任;

2、组织全校师生把教室里的桌椅板凳全部搬出来,堵住所有与外界相通的校门,并利用砖石、桌椅板凳等在院内构筑壁垒;

3、组织从山上砍伐大量竹木,将竹片削成锐利的锋尖,遍插在学校围墙上,作为防护,这一招是“偷师”农民,当地老百姓喜欢用这种“土办法”看家护院,防范外人;

4、精选一些身体强壮的学生作为岗哨,在学校门口和各通道处手持标枪、棍棒站岗放哨,另行安排若干巡逻小队,排好班次,“昼夜巡逻,警卫非常”

如此全面缜密的防范措施,可谓穷尽一切手段,尽显青年毛泽东的军事天赋。

24岁毛泽东手无寸铁,一招妙计俘虏3000溃兵,秘密在哪里

湖南一师校友合影(第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智勇双全,冷静谋划,妙计擒溃兵

两天以后,一些零星溃兵陆续进入长沙城,徘徊于长沙街头。

这些溃兵三五成群,经过一师门前时,本想进入劫掠一番,但见学校围墙又厚又高,大门紧闭,门前和院墙四周都有威严的“军士”放哨巡逻,就没敢擅自进入。

接连几天,湖南一师很安定,师生们产生了松懈心理,认为溃军肯定不敢前来骚扰,只有毛泽东仍保持着高度警觉,他知道眼下只是一些游兵散勇容易对付,但根据近几日的枪炮声判断,前线还有大批军队,一旦他们溃逃回到长沙,湖南一师的安全就很难保证了。

果然,城外很快传来消息,有大批溃兵逃到了距离学校只有十几里的猴子石一带,还有人跑到附近百姓家抢饭吃,开枪打死了人,这一消息顿时使全校师生陷入高度紧张。

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毛泽东,眼神中透着恐慌,也有信任:全靠你了!

毛泽东十分冷静,他决定乔装打扮,亲自到猴子石一带探听实情。经过探查,毛泽东发现这群溃兵近3000人,既惊又疲,却都停留在猴子石一带徘徊,似乎在观望什么。

据此分析,毛泽东做出一个大胆的判断:这些“惊弓之鸟”刚从前线撤回,很可能不知虚实,不知道桂军尚未进入长沙城,才不敢轻易行动,一旦他们知道长沙是座“空城”,一定会大胆闯入,奸淫掳掠,为所欲为,届时长沙市民和一师校园便会遭受一场浩劫,无人可以阻挡。

形势摸清了,可接下来怎么应对?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主意,只能眼巴巴看着毛泽东,有的人被吓坏了,干脆“旧事重提”,提出抓紧跑到别的地方暂时躲避。

24岁毛泽东手无寸铁,一招妙计俘虏3000溃兵,秘密在哪里

20世纪初的军阀部队

毛泽东坚决阻止了这种提议,他的回应一语惊人:“不能跑,必须打!”

大家都惊呆了,打?跟3000全副武装的正规军打?凭什么打?他们虽然是逃兵,打不过桂军,但打起这些手无寸铁的学生,还是“轻松加愉快”的。

毛泽东镇定分析了形势,说道:“眼下溃兵不知虚实,必须趁其惊魂未定,主动出击,设法将他们赶走或将其缴械,一旦他们得知长沙是座空城,后果将不堪设想。”

以进为退,主动出击,此乃兵法要义。很大胆,也很冒险!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冒险的设想竟然得到了校方和全体师生的一致拥护。

经过这段时间的考验,大家都对毛泽东佩服地五体投地,已经把他当作无形的军事领袖,大家相信毛泽东的分析判断,相信以他的智勇双全,一定能带领全校师生顺利脱险!

吃罢晚饭,湖南一师200多名学生志愿军齐集在训练场上,他们身穿操练时的军装,个个昂首挺胸,精神抖擞,夜色之下,俨然一支士气高涨的正规军。另外,在校方协调之下,长沙市警察局派来100多名警察,他们荷枪实弹,严阵以待,也听从毛泽东统一指挥。

毛泽东的战斗安排是这样的:将300多人兵分四路,分进合击。自己亲率数100多人作为一路,迂回到溃军正面,拦截其进路;其他志愿军分成两路,分别从侧翼迂回,包抄溃军的后路和东路;另有数十名武装警察作为最后防线,扼守学校背后的制高点——妙高峰山头。

毛泽东作了简短的战斗部署和动员,一挥手发出了指令:出发!

24岁毛泽东手无寸铁,一招妙计俘虏3000溃兵,秘密在哪里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检阅部队

在毛泽东的精心策划下,一场战斗悄然拉开了序幕。

夜幕之下,一片漆黑,似乎什么也看不见。这正是毛泽东的刻意安排,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硬拼毫无胜算,他要借夜色掩护来一出奇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击败溃军。

很快,各路队伍“各就各位”,进入既定战斗位置。不久后,3000多溃兵队伍也出现了,由于人数众多,他们无法掩藏踪迹,很容易便被毛泽东发现了。

当溃军进入预设的包围圈后,毛泽东立即发出信号,埋伏在妙高峰山头上的警察部队闻讯,举枪鸣放三声,这是统一行动的信号。霎那间,山野上同时亮起众多写着“桂”、“湘”、“粤”字的灯笼,满山灯笼把溃军的身影完全暴露出来。

溃军见满山灯笼高燃,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接着又听到“噼里啪啦”一阵爆响,全是放枪的声音,夹杂着喊打喊杀声,远处还还传来一片锣鼓声,他们明白:自己这是被包围了!

其实,“激战”只是毛泽东制造的假象,他破敌的真正秘密是“以假乱真”

毛泽东手下兵力有限,枪支更少,真正拥有的枪支只有警察的100多条枪,噼里啪啦的枪声是毛泽东让学生找来几十个洋油桶,在里面大肆燃放爆竹产生的,洋油桶是铁的,爆竹声在油桶中被放大后,听起来很像是乱枪,足够以假乱真,造成大量伏兵的假象。

桂军溃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声、锣鼓声、呼喊声镇住了,顿时乱作一团。

毛泽东见好就收,他下令停枪,让几个桂林籍的同学高声喊话:“傅良佐逃跑了,桂军进城了!你们被包围了,赶快投降吧!只要你们放下武器,就放你们回家!”

桂军只当是自己被包围了,如同惊弓之鸟,不敢轻举妄动。

24岁毛泽东手无寸铁,一招妙计俘虏3000溃兵,秘密在哪里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油画)

毛泽东继续让同学喊话:“你们若是愿意缴械,我们派人下去谈判,如若不然,我们就不客气了!”

片刻后,溃军队伍中纷纷举出白衬衣,向山上摇晃着,表示愿意缴械投降。

毛泽东立刻派出代表前去谈判,承诺只要对方乖乖缴械,绝不为难,愿意当兵的,继续留下当差;不愿当兵的,每人发放遣散费,回家种田。

不一会,交涉完成,溃军决定缴械投降。

趁着夜色浓厚,毛泽东派人将3000溃军引到湖南一师前面的前坪,命他们就地放下武器,全体后退十步,并派人严加看守。3000溃军对真情懵懂不知,只得乖乖遵令行事。

与此同时,毛泽东派人迅速将消息报告给长沙警察局,警察局派出全部警力,带领湖南一师全体师生倾巢出动,把缴获的枪支全部收缴到学校礼堂,彻底解除了溃军的武装,然后迅速安排好3000溃军的食宿事宜,防止他们再度作乱。

毛泽东顾不上休息,在警察局的帮助下,他当晚就联系长沙商会向会长说明情况,筹集遣散溃兵的经费。长沙商会听闻消息,对青年毛泽东的智勇双全敬佩不已,他们担心溃军久留长沙,可能危害全城商户和百姓利益,当即慷慨解囊,捐出了一大笔款项。

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身着军装,将溃兵集合起来,向他们讲了一番道理,希望他们不再帮着军阀打仗,并统计原意回家归农的人数。这些士兵大多出身贫农,他们参军只是为了挣口饭吃,听说有丰厚的遣散费,纷纷表示愿意领钱返乡。

24岁毛泽东手无寸铁,一招妙计俘虏3000溃兵,秘密在哪里

毛泽东在军事训练场打靶

这样,每名溃兵都分到5至7块不等的大洋,大家喜气洋洋,纷纷各自回家,回家之前,还不忘向毛泽东等人千恩万谢。就这样,毛泽东手无寸铁地化解了三千溃兵的威胁,又兵不血刃地遣散了这支危险的队伍,换来了湖南一师乃至整个长沙城的安宁。

听闻毛泽东的惊人壮举,众人无不交口称赞,都说当年诸葛亮以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可24岁的毛泽东手无寸铁,带领一帮“秀才兵”缴了3000军队的械,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啊!

当然,也有人认为此事极为冒险,一着不慎便满盘皆输,毛泽东是在拿全校师生性命赌博。

事后,一位同学追问毛泽东:“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

毛泽东不假思索,自信回答道:“败军若有意劫城,当晚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归,只得闲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

不错,这就是毛泽东的信心所在,他是在冒险,但绝不是赌博,不是孤注一掷,他的头脑冷静,他的分析精妙,他的判断精准,他的胆识过人,他的谋划奇险,他的部署缜密……

《孙子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一切因素都在毛泽东的谋算之中,没有事前的全面谋算,就不会有战斗的成功。对这次战斗,毛泽东一直记忆犹新。多年后,毛泽东在与友人闲谈时言及此事时,笑道:“要说搞军事,恐怕那才真是第一次哩!”

24岁毛泽东手无寸铁,一招妙计俘虏3000溃兵,秘密在哪里

毛泽东在研究指挥军事作战

“兵者,诡也,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平生第一次军事行动,手无寸铁的毛泽东就无师自通,将《孙子兵法》精髓运用地出神入化,充分显示作为一个伟大统帅和军事家应有的超凡天赋。这就是青年毛泽东的智慧和谋略,也是他一招制敌俘虏3000溃兵的秘密所在。

谨以此文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缅怀毛主席!

所有跟帖: 

手指头。-:)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有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9/2021 postreply 02:56:40

刁参谋长放个P也是香的 -大阿牛- 给 大阿牛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09/2021 postreply 04:24:32

赞!-:) -有言- 给 有言 发送悄悄话 有言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9/2021 postreply 04:54:37

老毛这打靶姿势是专业的。 -gweipwu- 给 gweipwu 发送悄悄话 gweipwu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9/2021 postreply 07:07:27

老毛在延安打靶三枪三个烧饼(电影“巍巍昆仑”), 那时导演也忒胆大,放现在不被毛左们打死起码也打个脑震荡 -立竿见影-1- 给 立竿见影-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09/2021 postreply 07:29:31

三枪三个烧饼就是忽悠了。 -gweipwu- 给 gweipwu 发送悄悄话 gweipwu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9/2021 postreply 08:38:34

这段情节也是编造的,毛从不佩戴枪。 -XYZ94538- 给 XYZ94538 发送悄悄话 XYZ94538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9/2021 postreply 08:40:27

收缴溃军武器的具体细节,应该只是电视剧情节。 -白云蓝天- 给 白云蓝天 发送悄悄话 白云蓝天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2/09/2021 postreply 16:18:2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