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洞发现透明金线鲃 数量稀少处于濒危状态(图)

来源: 路小川 2009-02-28 01:47:5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740 bytes)

750) this.width=750' src=http://space.wenxuecity.com/gallery/others/20090227/Img262502701.jpg onclick=document.location='http://.com'>

  阿庐古洞发现透明金线鲃 数量稀少处于濒危状态

  数量稀少处于濒危状态

  如果没有光线引导,眼睛也就失去了它的用处,所以生活在深不透光的洞穴里,眼睛似乎成了多余的。在人类很少触及的洞穴黑暗地带,生活着一种俗称“盲鱼”的生物,这种天生就没有双眼的鱼类用它奇特的身体构造向我们展示了地球上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日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专家和云南大学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深入云南阿庐古洞的地下暗河中,幸运地找到了这种与世隔绝的珍稀“盲鱼”——透明金线鲃。


  透明金线鲃揭开盲鱼身世

  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鱼类专家崔桂华告诉记者,这种小鱼全身通体透明,身上血管清晰可见,鳃部鲜红,一呼一吸,非常漂亮。“它最典型的特征是背部具有一个发达、向前的锥状突,这一适应黑暗环境的特殊感觉器,具有部份代替触须、侧线的感觉功能。透明金线鲃既玲珑秀气,又神秘漂亮。”让人遗憾的是,虽然科研人员采取供氧等多种抢救措施后,依然不能让脆弱的透明鱼适应新的环境,不能让更多人看到它具有生命时的真面目。“它们将作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库的珍稀鱼类标本永远保存起来。”

  据崔桂华介绍,盲鱼是生活于洞穴或地下水环境中并表现出一系列适应性特征的鱼类,这些特征包括眼睛退化、色素消失、鳞片数目减少或消失,而感觉系统高度发达等。它们终生生活在无阳光的环境下,发生适应性演变而形成一群特殊的鱼类,共有全盲、半盲、眼显著变小等多种类型。 由于盲鱼独特的生存环境、离地表深浅及不同穴居类型,形成不同亚科的盲鱼,历来都是中外鱼类学专家争相研究的焦点。

  “其实生活在云南阿庐古洞暗河中的透明鱼,早在500多年前的《阿庐洞记》中就有记载,这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洞穴鱼类的确切文字记录,并被当地人世代传诵流传至今。”但科学的鉴定和命名,一直到1991年6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才获得两号宝贵的标本,才鉴定并确认为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一新种,并以最早记载的俗名命名为透明金线鲃。此后,透明鱼神秘的面纱才渐渐被人们掀开了,并确定了它的分类地位,真正进入了中国鱼类名录。

  盲鱼谜底仍未完全解开

  “通过此次考察,证明了透明金线鲃还未绝迹,依然能寻觅到它的踪迹,但数量稀少,处于濒危状态。”科研团队的另外一位队员杨剑博士说,希望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加强宣传保护,并且不要在洞内放生其他鱼类及生物,让大自然千百年来留给人类的这一宝贵自然遗产、珍稀的鱼类物种,能够永远存活下去。

  而目前来说,科研人员对洞穴鱼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我们知道洞内蝙蝠昼伏夜出,在洞外捕食昆虫后,回到洞内排泄的粪便,通常是洞穴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形成了独特的洞穴生态系统食物链。但自从阿庐古洞开辟为旅游区后,游客剧增,白昼洞内五彩缤纷的景光灯、游船撞击声、游客喧哗声,一改昔日寂静黑暗的环境,洞内蝙蝠和鱼类均受到直接和间接的生存干扰。”杨剑说,洞穴鱼类的食物往往是极其匮乏的,对于透明金线鲃的现状如何?旅游如何影响洞穴鱼类?生长速度如何?眼睛变盲的规律怎么样等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动物学专家们,作为科学探索的一个方向还在苦苦寻觅。

  同时作为透明金线鲃的栖息地,云南阿庐古洞同样散发着神秘的色彩。杨剑说阿庐古洞是个非常发达的石灰岩溶洞系统,它由“三洞一暗河”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地下溶洞系统。三洞分别是泸源洞、玉柱洞和碧玉洞,一暗河为玉笋河,河水最终流出洞外,注入南盘江,属南盘江水系。“透明金线鲃生活阿庐古洞地下暗河中,该鱼是何时进入暗河已经难于考证,不过从其适应性性状变化序列来看,这里无疑是一种高度特化的典型洞穴鱼类,它伴随洞穴演变的进化历程是十分漫长。"”(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