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的“贪得无厌”,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力量

来源: 快乐生活---大卫 2018-12-12 01:47:2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5340 bytes)

在教育中的“贪得无厌”,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力量

原创 素质教育观察 2018-10-30 19:38:29

01 在教育中的”贪得无厌”,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力量

大人对孩子的要求,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当孩子表现越来越差时,我们就会把期望越降越低;而当他的表现越来越好时,我们的要求却变得越来越高。

几乎每个孩子在刚出生时,父母都会对他抱以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幸福、成功,可以超越父母,过上一种理想的生活,实现我们难以实现的愿望。

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的很多期望渐渐落空。当孩子越来越普通,甚至很多地方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从痛苦抓狂被迫转为接受,渐渐地,把期望越降越低,最后变得没有要求,只要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就好。

有一个二胎家庭,哥哥因为父母把注意力放在比自己小2岁的弟弟身上、不再关注自己而拒绝长大。

他希望自己变得和弟弟一样小,以求得同样的关爱。从弟弟出生后不久,他渐渐变得不吃饭,身体越来越差。

妈妈非常苦恼,她的唯一要求变成了:只要哥哥肯吃饭就好。

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妈妈开始关心男孩,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和弟弟不一样的,他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于是他不再拒绝吃饭了。

照理说,妈妈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她应该满意了。

可没过几天,妈妈又不满足了,着急地把要求提高,希望他能够专心吃饭,能够吃得又快又好。

这就是教育中对孩子要求的”贪得无厌”心态:好了,要求更好;进步了,希望进步更多更快。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停止努力,不再进步。

因为他不想自己越进步,压力越大。要让自己处于一种比较舒服的状态,他就只能停止进步。

在教育中的“贪得无厌”,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力量

 

Sunflower sprout on green bokeh

02教育孩子,请不要丢失了初心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由最初的爱渐渐演变成了想要”回报”的欲望,渐渐丢失了初心。

因为功利和攀比迷惑了内心,焦虑几乎成了他们的通病,并把这种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例如,家里有一个孩子,平时表现本来不错,可是有一天家长发现同事家的孩子英语讲得比自家孩子好多了,就开始要求孩子提高英语成绩,向同事的孩子靠齐。

别人家的孩子,常常被父母做为要求孩子的参照:为什么人家可以做到,你不能做到?

可孩子真正擅长什么,他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了人,却很少人去关心和在意。

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要求孩子,就很容易丢失了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初衷。

而孩子,因为要按照别人的标准来活,自我体系无法很好地建立起来,长大后很容易活成一个空心人。

他的内心不会有力量,因为原始的生命动力被人为瓦解了,内心世界已被外界各方拉扯得七零八落。

长期的身不由己之后,他已经不再是自己,需要外界与他人的肯定来维持自己的价值感和动力的。

这样的人生很脆弱,只要别人不再支持和肯定,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世界瞬间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长大后随波逐流、浑浑噩噩,甚至有的孩子一遇到小挫折或不如意就轻易地放弃生命。

如果一个人自己的体系没有构建起来,父母再怎么使劲和着急也白费。就像是一扇门,里面的人如果不开门,外面怎么用力敲门都没有用。

在教育中的“贪得无厌”,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力量

03我们的力量不在于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人生真相有多近

父母是孩子自我体系的最初构建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初心,才能塑造出真正有力量的生命。

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期12岁之前,不要过多地去人为干涉、包办和打断他的正常行为,那是他们用自身的参与和体验在探索世界、构建自我。

如果他们总是被别人的系统来干扰和要求,被别人安排而不是自己内心的决定,渐渐他们就会失去了决定的能力,最终迷失自己,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十几岁,正是孩子寻找人生方向的关键期,父母的正确引导,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她在一个融洽而优裕的环境中长大,年轻时不知世事。当她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时,父亲告诉她:”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她照做了,成了一名作家。

而能够倾听内心声音的前提,是没有失去自己。

白岩松在《光阴的故事》演讲中说:

每一个人偶尔要拿自己的18岁来问问自己:你是当初自己要活的那个样子吗?

18岁那年,他买了《朦胧诗选》,听了崔健的《一无所有》,看了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多年后发现自己的文字风格和性格受到的最大影响就是朦胧诗、摇滚乐、古龙。

18岁你遭遇了什么,你就可能携带什么上路。

在教育中的“贪得无厌”,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力量

04 不迷失自我的孩子,才能顺应时代的呼唤,赢在未来。

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写道,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但多半都没用的世界,保持清晰的见解和质疑的精神,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力量。

我们无法给孩子把控一辈子的方向,教育也是一样。

面对越来越没有确定性的未来世界,家庭教育中的很多经验将不再灵验,大人的话不再是安全选项,甚至还可能是过时的偏见。

学校教育里教给孩子的很多信息和既有技能也将会很快过时。

当人生的”非线性”渐渐成了常态,稳定也将会成为一种奢侈品。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大量闻所未闻的新工种不断涌现,旧工种则不断被淘汰,一个人可能每5年就得换一次行业。

这样的形势下,家长和老师要教给孩子的是拥抱变化的能力,而不是知识信息和某些具体技能。

这样的时代和未来,更需要孩子具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和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

因为,随着生物技术和机器学习的不断进步,人类最深层的情绪和欲望也将会随时被掌控和操控。

到时我们的孩子要靠什么来立足于未来?

这就需要他们清楚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方向,为自己的人生保留决策权,才能不被无孔不入的各种迷惑信息所侵蚀和瓦解心智。

赫拉利说,当未来的机器替代了人类的大部分工作,人类作为一种具有虚构能力的生物,对人生的满意度将主要来自对自身意义和社会认同的追求,这可能比对工作的追求更为重要。

 

网友点评1:
西方哲学:概括为一个字: 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爱智慧!!!
网友点评2:
中国哲学:概括为一个字:吃。
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吃过吗?吃了吗?
网友点评3:
人类的三个问题: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
1、人和物之间的问题,
2、人和人之间的问题,
3、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网友点评4:
西方哲学的四个问题:
人类面临有四大问题。
1、我和物之间的问题,
2、我和他人之间的问题,
3、我和自己灵魂之间的问题。
4、我和自己灵魂和上帝三者之间的问题。
网友点评5:
应该杜绝中国特色的,自我封闭的,长城思维模式。
网友点评6:
应该杜绝中国特色的,自我封闭的,长城思维模式。
应该杜绝用无数的,中国特色的,自我封闭的,长城思维模式。封闭我的灵魂。
应该杜绝用无数的,中国特色的,自我封闭的,长城思维模式。封闭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