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2月16日:代表人类文明最高智慧结晶的广义相对论诞生100周年

来源: 降E大调- 2015-12-16 17:52:0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8307 bytes)

广义相对论百年

王令隽    2015年二月

         爱因斯坦于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至今一百年了。这是物理学界见证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整个物理学的理论系统,逻辑系统和思维哲学在20世纪都翻了一个底朝天。此前的经典物理学的时空理论,波动理论,粒子概念,势场概念,质能观,宇宙观,因果率,认识论,形式逻辑,科学实证主义等等,全都被彻底颠覆了。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由十几个理论明星造成的。爱因斯坦无疑是众多明星中的巨星。如果从物理理论本身的结构来看。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两大支柱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从中生长出了宇宙学和粒子物理。爱因斯坦只手撑起了相对论这根支柱,发展出了20世纪的宇宙学。同时,因为相对论的协变性原理和质能等价原理被引进到量子场论,其对微观物理的影响至深至巨。说爱因斯坦是对近代物理影响最大的里程碑性的人物,确实是实至名归。至于这种影响是功是过,则取决于20世纪理论物理的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的对错,取决于对经典物理的彻底颠覆的对错。而是非对错的判断最终落实到20世纪理论物理对于科学的其他分支到底是否起到了基础理论的作用,对科学其他分支的发展有没有起到推动作用。对此,我在一系列文章中有过一些分析和讨论。我想在这篇文章中着重谈谈广义相对论的问题。因为涉及黎曼几何,所以我想力图用一般科学工作者能够接受的语言将广义相对论的基本脉络,主要预言,实验检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宇宙学和一般物理科学的影响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希望抛砖引玉,邀请学界同仁一起来对一百年来的理论物理做出认真的总结评估,使新世纪的物理学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复兴。

对于广义相对论这个名词,有些学者有些异议 [1,2],认为应该称为几何动力学(Geometrodynamics),理由是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和狭义相对论没有太大关系。他们认为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是基于空间弯曲产生引力的思想直接建立在黎曼几何之上的理论,不是从狭义相对论推广而来。这种看法有些偏颇。黎曼几何只不过是数学工具。如果以数学工具来命名一个物理理论,那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岂不是要称为“代数动力学”?爱因斯坦之所以将他的引力理论称为广义相对论,是因为他知道广义相对论的一些关键概念是从狭义相对论继承推广而来的:1)在广义相对论中,时间间隔不是由 dt来量度,而是由时空间隔 ds 来量度。这是直接从狭义相对论继承下来的假定;2)光速不变原理也是从狭义相对论继承下来的假定;3)广义相对论的能动量张量是从狭义相对论的能动量矢量和相对论电动力学中的能动量张量继承而来。这对引力场方程的建立至关重要;3)等效原理假定引力时空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定域地变换到平坦的闵可夫斯基时空。这些都说明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的基因传承。这种基因传承当然是在爱因斯坦的子宫或者大脑中完成的。

一) 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建立

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受到两个主要思想的启发。第一个是马赫原理,第二个是引力使空间弯曲的思想。马赫原理认为:一个物体的惯性行为由全宇宙的能量-动量所决定。这种将地球上的现象归因于远在宇宙边际的物理量的“原理”本质上是星相学的,而且没有量化的表达式。所以有些学者为了维护相对论的声誉,尽量淡化马赫原理对广义相对论的影响。比如奥哈尼安说:“虽然爱因斯坦理论确实表明惯性对质量分布的某种依赖,事实上马赫原理对这一理论的影响是非常小的。”[2] 但是奥哈尼安无法否认,爱因斯坦确实是根据马赫原理,将能动量张量放在他的引力方程的一边。至于方程式左边表示引力的张量,根据引力使空间弯曲的思想,他认为应该和时空的曲率张量有关。这就是他建立新的引力方程的基本思想。很显然,这样的方程一定是一个张量方程。

但是曲率张量是一个反对称的四阶张量,有256个分量(21个是独立的),而能动量张量是一个对称的二阶张量,只有16个分量(10个是独立的)。不同阶的张量显然不可能相等。所以必须把曲率张量收缩成一个二阶的张量。张量的收缩纯粹是一个数学操作。我们知道零阶张量是一个标量,一阶张量是一个矢量,二阶张量是一个方矩阵。如果将一个方矩阵的对角线上的矩阵元加在一起,就得到一个标量,叫做矩阵的“迹”。这个数学操作把一个二阶张量收缩成了零阶张量。对高阶张量的收缩也类似。每一次收缩都会将张量阶数降低二阶。所以,将四阶的曲率张量收缩一次就得到一个二阶张量,称为里奇张量。

不过,直接将里奇张量等于能动量张量也不行,因为能动量张量的散度等于零,而里奇张量的散度不等于零。为了满足方程式两边散度相等,可以将里奇张量减去度规张量乘以曲率的一半,得到一个新的二阶张量,叫做爱因斯坦张量。爱因斯坦引力方程就是:爱因斯坦张量等于能动量张量乘以一个常数:

(1)    Gμν = Tμν

(1a) Gμν Rμν (R/2)gμν

此处 Rμν 为里奇张量,gμν 为度规张量,Gμν 为爱因斯坦张量,Tμν 为能动量张量,R 为黎曼曲率标量。爱因斯坦是这样来确定常数k的:在弱引力场的近似条件下,他的张量方程应该能够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这个“线性近似”条件要求:

(1b) k = – 8π G/c4

此处c为光速,G 为万有引力常数。在理论物理中为了方便,常用一种“自然单位系统”。在这种系统中将光速和普朗克常数设定为1。如果采用这种自然单位系统,方程式(1b)中的 c 就等于一,比较简单。

二)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解

方程式(1)形式上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二阶偏微分方程组。这个方程组包含几个独立的方程呢?可以简单算一下。一个四维二阶张量有16个元素。但是因为方程式(1)中所有的张量都是对称的,因此只有十个独立分量。另外,里奇张量还必须服从四个毕安基恒等式的约束条件,所以只有六个独立分量。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引力方程是一个包含六个独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方程组。这还不足以说明其复杂性。这个方程组包含一阶偏微分的平方(高度非线性)。如果把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复杂性加进来,任何数学家都只能望洋兴叹。简言之,爱因斯坦建立的这么一个极其复杂的张量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不仅不存在一个一般的解析解,就连寻求这样的解析解的一般方法都没有。难怪爱因斯坦建立了这个方程以后,自己都找不到解。

既然无法找到一般的解析解,那就退而求其次吧,看看能不能找到极为简单的边界条件下的解。不久,施瓦兹查尔德找到了一个最简单的边界条件下的解:球对称质量的静止引力场,称为施瓦兹查尔德解。这个边界条件之所以最简单,是因为它是静止场,因此所有对时间的微分都等于零;同时又因为球对称,所以对两个方位角的微分都等于零。这就使问题大大简化。求得施瓦兹查尔德解的演算过程,在一般像样的广义相对论教科书上都能找到。施瓦兹查尔德解的结果是 (此处用自然单位系统)[2]:

(2)ds2 = gμν dxμdxν = (1- 2GM/r )dt2(1- 2GM/r )-1 dr2 – r2 (dθ2 + sin2θdφ2)

此处dx0 = dt, r 为半径,θ 为极角,φ 为方位角,M 为质量, G为万有引力常数。施瓦兹查尔德度规张量元素为:

(3)g00 = 1- 2GM/r ; g11 = – (1- 2GM/r )-1; g22 = - r2 ; g33 = - r2sin2θ

所有其他度规张量元素都为零。

稍后,科尔找到了旋转球对称质量的引力场的解析解[3]:

(4)ds2=g00dt2 + g11dr2 + g22dθ 2 + g33dφ 2 +2 g03dφ dt

各度规张量元素为:

(5) g00 = c2 (1- kr/ρ 2 );           g11 = ρ 2 /H ;             g22 = - ρ 2 ;

g33 = – (r2 +a 2 )sin2θ – (a2kr/ρ2)sin4θ ;     g03 = g30 = (ackr/ρ2)sin2θ

此处

(6)ρ2= r2 + a2cos2θ

(7)H = r2 + a2kr

(8)k = 2GM

(9)a = J/M

其中J 为角动量, a k 都是量纲为长度的常数。 科尔解和施瓦兹查尔德解的最大不同是,科尔度规除了对角线元素以外,还有(0,3)和(3,0)分量不为零。如果角动量等于零,科尔度规退化为施瓦兹查尔德度规。

科尔解和施瓦兹查尔德解是我们至今知道的现实的物理空间中仅有的两个爱因斯坦方程的解析解。其物理意义后面再讨论。现在我们先看看引力方程的一个近似解。这个近似解虽然不精确,但是对建立引力场方程和剖析广义相对论的物理意义至关重要。

三) 线性场近似

线性场近似又叫弱场近似。因为引力场很弱,所以时空接近平坦,引力场的度规张量应该非常接近平坦时空的闵可夫斯基度规:

(10)gμν = ημν + hμν

此处 ημν 是闵可夫斯基度规, hμν 是 gμν  与 ημν 之差的无穷小张量。其次我们还加上一个近似稳态假设:所有对时间的导数都忽略不计。在这种假定下,短程线方程(运动方程)简化为(恢复c.g.s.单位系统):

(11)d2x/dt2 = – (c2/2) Grad(h00)

此处Grad(h00)为h00 的梯度。将方程式 (11)和牛顿定律相比较:

(12)md2x/dt2 = F =- Grad(φ)

立即得到

(13) h00 = 2φ/c2 =2GM/rc2

另一方面,同样因为稳态近似,速度可以忽略不计,能动量张量的显著元素只有(0,0) 分量,所以只须考虑爱因斯坦方程的 (0,0) 分量(计算从略):

(14) R00 = (4πG/c4) T00

在线性近似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

(15)  R00 = (1/2)  h00,ii  = (1/2) Δh00

此处 h00,ii  代表h00xi二阶导数,Δ 为拉普拉斯算符。由方程式(14)(15)得到

(16) Δh00 = (8πG/c4) T00

将方程(13) 代入(16),我们得到

(17)Δφ = (4πG/c2) T00 = 4πGρm

此处ρm为质量密度。(17)式和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高斯定理表述完全一样。事实上,这种一致是因为建立张量引力方程时将自由参数k选择为如式(1b)所示而达成的,不是巧合。又因为这种选择,使得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在线性场近似条件下对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的修正小得实验无法测量。实际上修正等于零。

人们通常根据线性场近似的结果跳到以下结论:因为在线性近似条件下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完全一致,而牛顿万有引力是为无数实验结果证实了的,所以也就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的正确。如此通过选择自由参数来靠近一个已经被证实了的理论以证明自己的正确,倒也罢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相对论者居然宣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只是近似正确的理论,只有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才是精确的理论。这些朋友如此武断地反客为主,一点也不感到脸红。如果一个新的理论仅仅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与一个已经为实验证实的理论符合,只能说明新理论在此特定条件下正确,并不能证明它在一般情况下普遍正确。比如说,我有一个理论:x +x = x2 = xx。这个理论在x = 2的特殊条件下是成立的,能不能说它在一般条件下就是普遍正确的呢?当然不能。要证明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正确,必须证明它在一般情况下的正确性。仅仅根据某一特定情况得到的正确结果来论断一个理论的正确性,对于诱导学生建立信心是有用的,但不是严格的科学证明。爱因斯坦在建立他的引力方程的时候,必须以在稳态弱场下能过渡到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为必要条件来调整参数,说明牛顿定律是正确的标准。说明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近似正确。要证明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比牛顿的理论正确,就必须证明在线性近似不适用的强场条件下牛顿定律是错的而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是正确的。有这种证明吗?没有。

有些理论家们可能会抱怨说,在一般的强场条件下要得到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精确解太难了。要证明爱因斯坦方程在一般条件下的正确性,有无*****服的数学困难。他们说,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实验证据来检验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那么就让我们就来看看教科书上所说的广义相对论的三个“经典检验”:1)水星近日点的移动;2)引力使光线弯曲;3)引力红移。

四)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实验检验水星近日点的移动

所谓水星的近日点,就是水星轨道离太阳最近的那一点。近日点和远日点的移动就是椭圆轨道长轴(或短轴)的移动。如果把太阳和行星都看成为质点,并且在计算行星轨道时,忽略所有其他行星的存在,那末行星轨道的近日点是不会移动的。可是这种理想的条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第一,太阳本身不是一个质点,而是一个扁球体;第二,太阳系里有九个行星和其他物质。它们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到任何一个行星的运动。所以行星的近日点都会移动,水星近日点的移动比较大, 最便于观察。实验观察到的水星近日点每一百年会移动5600弧秒[4]。其中大约5025弧秒(90%)是由于从事天文观测的地球坐标系本身的转动造成的[5]。 剩下575弧秒(10%)基本上是由于其他行星的影响造成的。

精确计算其他行星对水星近日点的影响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体问题。于是天文学家们就将问题简化,理论上将其他所有的行星打碎,变成围绕太阳的环形的均匀质量,而且这些质量落在同一个黄道平面上。根据这样的简化模型计算得到的水星近日点移动的理论值为每一百年532弧秒,结果居然非常接近实际观察的数值的剩余量575弧秒,误差仅仅43弧秒,相当于575弧秒的8%,5600弧秒的0.8%。

广义相对论的辉煌成绩之一就是算出了这剩下的0.8%。所以,说经典物理无法解释水星近日点的移动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经典物理学能够解释水星近日点的移动的。只是由于问题过于复杂,只能诉诸过于简单的模型进行近似计算,才使得经典理论的计算数值只相当于实际观测值 的99.2%,而广义相对论计算的结果只相当于实际观测值的0.8%。应该说,经典理论的成绩相当不错。

那么,广义相对论计算出来的0.8% 有没有意义呢?没有。除非实验观测和经典理论计算的误差大大小于0.8%,否则广义相对论计算出来的0.8% 的修正量便没有丝毫意义,这是误差理论的常识。相对论维护者要想确立相对论对水星近日点移动的解释的实质意义,就必须证明经典模型所引起的误差大大小于0.8%。

可是从来没有任何人对经典计算中过分简单的模型可能产生的误差做过误差分析。这种误差分析也没法做。按常理分析,这种过分简单的模型产生的误差非常可能超过10%。理由是:1)将行星简化为均匀的物质环是非常粗糙的模型,和绕太阳转的行星相差太大。行星的运动是动态的,集中的行星质量和水星的作用也是动态的不均匀的,而均匀的物质环是静态的;2)我们对行星的质量的测量不精确,对水星和土星质量的测量值仅有两位有效数字,误差大于1%;3)将所有的质量环放在同一个黄道平面上和事实不符。到底误差多少很难估计,除非解决了多体问题得到精确结果后才能知道。有些教科书或网站上列出五位有效数字的计算结果,给人以误差不到万分之一的假象。其实这五位数字仅仅是计算时保留的有效数字,他不反映因为模型简单化带来的误差。

一般相对论教科书提到此事时都不谈误差分析,不提及数学模型问题。更多的书索性不提经典计算的那部分。只说“牛顿力学不能解释水星近日点移动问题, 而广义相对论能够精确地计算出水星近日点的移动(43弧秒)。这说明经典力学需要修正,说明广义相对论正确”。给不知情的读者的印象是,水星近日点的移动每百年只有43弧秒,而不是5600弧秒。比如托尔曼就說“实验观测的数值為43弧秒,正好与广义相对论计算的数值吻合”[6]。这是非常不诚实的说法。正确而公正的报告应该是:

实际观测到的水星近日点移动为每一百年5600弧秒;

用经典理论近似计算得到的数值为5557弧秒;误差為43弧秒,小于0.8%;经典理论计算数值包括因地球坐标系转动造成的5025弧秒和因各行星造成的532弧秒;

用相对论计算得到的数值为43秒;相當于实际观测数值的 0.77%,誤差为实际观测数值的99.2%, 誤差等于相对论計算結果的130倍。

此外,还有其他可能造成水星近日点移动的因素,比如太阳本身并不是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扁球体,而且因为不能假定太阳体内质量分布均匀,所以它的总体偏心率可能比观测到的光球面的偏心率大。这就很容易造成1%的贡献。有人认为广义相对论计算出的水星近日点移动的数值正好等于经典理论计算的微小误差不过是巧合 [5,7]。总而言之,仅仅因为广义相对论算出了0.8% 的移动,就把它当作实验证据,是非常不严肃的。

因为广义相对论的这个实验证据不太雄辩,所以有人建议发射一个人造行星围绕太阳转[5],其轨道必须设计得具有很大的偏心率。因为难度实在太大,无法付诸实施,否则又将是一个烧钱的超大型项目。

五)广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实验检验引力使光线弯曲

广义相对论的另一个重要预言是引力能使光线弯曲。我们先考察一下这个概念本身是否有道理。

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光就是电磁波。光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媒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和引力是否存在毫无关系,因为在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组里面根本就没有万有引力的位置。如果强行在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组里面塞进万有引力,就将万有引力场和电磁场耦合起来了,因而它们也就不是独立的基本作用力了。可是无论从经典理论还是20世纪的理论物理的角度来看,万有引力和电磁力都是相互独立的基本作用力,万有引力场和电磁场耦合的概念都是没有根据的。

如果将光子看成是粒子,万有引力会不会对光子的运动产生作用呢?也不会。因为万有引力和相互作用的粒子的质量成正比。光子的质量等于零,因此任何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都等于零,也就不可能影响其传播方向。

许多不了解广义相对论的朋友误以为引力使光线弯曲是从黎曼几何严格推导出来的结果,而不知道这又是根据两个假设得出来的。第一个假设是:质量等于零的光子在引力场中的运动也像质量不等于零的物体一样,沿着引力场中的短程线运动。第二个假设是:在狭义相对论中没有引力存在的情况下的光线方程ds = 0也适用于引力场中的短程线方程。根据这两个假定,可以从短程线方程得出引力使光线弯曲的结论。

实验观测光线是否会被引力弯曲的最好办法似乎是日全食的时候照相记录太阳附近的恒星位置的变化,因为日全食时天空一片黑暗,摄影效果好。有些物理学家也确实这么做了。1919年,爱丁顿派出两个实验组去巴西和圭尼亚作日食观测实验,宣布实验结果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 [8]。泰晤士报立即在头版登出广义相对论被实验证实的消息,大肆炒作,成为相对论为公众接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爱丁顿也因此成了名重一时的相对论权威。

爱丁顿忘记了一个重要情况,就是太阳日冕对光线的折射。太阳表面结构比我们看到的图像复杂得多。我们看见的其实只是太阳的“光球面”。光球面外面是大约5000公里厚的“色球面”。色球面外面是“日冕”,日冕比色球面厚得多,可见部分约一万公里,不发光的部分一直延伸到星际空间几千万公里。日冕外面还有太阳风。掠过太阳表面的光线会因为折射而弯曲。太阳的直径比地球大一百倍,日冕的物质密度也比地球上的空气厚得多。掠过太阳的光线受日冕折射而弯曲的程度比地球大气层对太阳光的折射也要大得多。根据实验物理的原则,要得到光线因引力而弯曲的实验证据,应该在总的观测数据中减去因为色球和日冕折射而造成的弯曲并剔除其他可能的原因,或者找一个没有外层大气的天体(比如月亮)来做实验。否则这种所谓的“实验证据”就是假的。在爱丁顿和后来观测日全食的实验工作中,都完全没有对日冕折射造成的光线弯曲的独立测量和分析。

所谓“广义相对论关于引力使光线弯曲的预言已经被实验证实”的宣传完全是谎言。

六)广义相对论的第三个实验检验—引力红移

引力红移是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提出来的。不同的作者对此有不同的说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 [5,6,9] 。我们这里采用托尔曼的版本说明引力红移预言的来由。

假定在一个高度为h的电梯的地板和天花板上放置两个全同的时钟。如果没有引力,电梯不动,这两个钟的快慢就是一样的(这个假定其实已经违背了广义相对论)。如果从天花板向地板发出一条光谱线,天花板上和地板上测出的谱线频率都一样,等于 fo 。如果电梯在引力场中自由落体,那么从天花板上发出的光线到达地板上时,电梯已经下落了一个时间t, 地板上的接收器已经具有速度 v。由于多普勒效应,地板上的接收器收到的光的谱线会发生红移。其红移量为:

(18)-Δf/f = Δλ/λ= v/c = gt/c = gh/c2

根据等效原理,加速运动等效于引力场中的运动。因此,

(19)gh = - Δφ

(20) -Δf/f = Δλ/λ= - Δφ/c2

根据方程(20),光谱线在引力势低的地方会产生红移。比如说,太阳表面的引力势比地球上低,所以我们在地球上测量到的太阳表面的氢原子光谱会比地球上实验室里的氢原子光谱的波长稍微偏长,产生红移。

精明的读者在这里一定会问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太阳表面的势能比地球表面低,所以太阳表面相当于电梯的地板,地球表面相当于电梯的天花板。从太阳表面发射到地球的光相当于从电梯地板向天花板发出的光线,方向和上述托尔曼的电梯中的光线传播方向正好相反,因此光线到达地球表面被接收以后应该会产生蓝移,而不是红移。这岂不是和教科书上的结果正好相反?

逻辑上虽然如此,但是教科书上的作者们总能编织出一套议论,绕来绕去地绕到这么一个结论:太阳表面来的谱线会产生红移。我们还可以用施瓦兹查尔德解来解释引力红移,同样有一个对ds dt 如何认定的问题。同样存在势能高低到底会产生红移还是蓝移的问题。

现在我们将这理论问题和逻辑问题放下不管,来看看“低势能产生红移”的预言的实验检验问题。广义相对论计算的太阳光谱红移的理论值是 [5,6]

(21)   dλ/λ  = 2.12 x 10-6

最早观察太阳和恒星Sirius的伴星的光谱红移的是Adams [10] 和 St. John [11]。根据这两份报告,实验和理论符合得还好。但是这种符合存在很大的疑问。这里面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会产生系统误差[5]:1)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对运动可能产生红移。只要每秒0.6公里的相对运动速度就足以产生方程(21)预言的0.000002的红移。2) 太阳表面温度会造成等离子体中电子和离子的高速运动。估计碳,氮和氧离子的速度约每秒2公里,将产生三倍于理论预言的红移值。这将使谱线宽度为理论红移的六倍,使实验测量的可靠性大成问题。3)太阳表面不同地方的光谱红移不一样,有些地方的谱线甚至会产生蓝移而不是红移。一般将这种谱线移动的不规则性归因于太阳大气中分子的高速对流。可我们对这种分子对流速度的具体分布没有任何信息。因为这个关系,所谓的“红移的实验观测数值”就完全取决于实验者选择太阳表面的哪一点进行观测。“理论预言”的数值既可以是红移,也可以是蓝移,实验者都可以选择太阳表面的适当地方观测到理论“预言”的数值。

至于从白矮星Sirius来的光谱,一个严重的困难是我们很难直接测量它的质量,只能借助于天体物理理论间接估算,红移的计算当然也就受质量不确定性的影响。实验观测的数值和理论预言也符合得不是太好。

因为这些原因,人们并不认为太阳和白矮星光谱的红移足以证明广义相对论的正确。为了避免上述不确定性的影响,1960年,Pound 和Rebka [12] 在22.6m深的井口放置一个铁57 同位素的伽玛射线源。伽玛射线的能量为14.4 keV。在井底还是以铁57同位素作为接收器,通过莫斯鲍尔效应吸收伽玛射线。因为23米的井口和井底的势能相差很小,理论红移值仅为:

(22)   dλ/λ = 2.46 x 10-15

读者们看见10的-15次方的精度,应该有一种本能的警惕。确实,这条伽玛射线的相对谱线宽度约1.13 x 10-12,比(22)式给出的相对红移高出460倍!要从一条谱线中测出不到460分之一的谱线移动,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怎么办?实验者发明了一个技术,就是让伽玛射线源做上下正弦震荡,经过一些数据处理,他们宣布测量到了精确的红移数值,等于(22)式预言的4倍!

再怎么办?就像影视工作者的后期制作一样,实验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种解释,说红移的实验数值之所以等于广义相对论预言的4倍,是由于射线源和接收器所用的晶体不同,它们所处的温度也不同,等等。经过一些“不对称性”的处理之后,他们最终宣布:实验测量到的结果和(22)式的理论值符合得非常好,误差不到5%。

对于这样的“实验证实”的过程,人们不难想像,如果实验者们测量到的红移不是等于理论预言值的四倍,而是正好符合理论值,他们就会立即宣布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后面的所谓井口与井底的晶体不同造成实验值等于理论值的四倍的故事当然也就不会有了。如果加进这个故事以后,仍然不能得到与相对论预言相符的结果呢?他们还是会去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直到与广义相对论符合为止。总之,潜规则是:尽量折腾以得到和广义相对论预言相符的结果。如果实在折腾不出满意的结果,就不发表,或者宣布实验失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就会忘记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失败”,一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和美国费米实验室以前花了十几年探测上帝粒子的多次“失败”一样,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失败”的实验历史上曾经有过。由此可见这一类实验解释的任意性,以及人们对待实验结果的选择性标准。一旦一个理论成为了流行的权威性理论,凡是印证它的实验都会被认为是可靠的实验证据,而和权威理论相悖的实验结果就会被认为是不可靠的。也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科学家都知道厉害,凡是与权威理论不符合的结果索性不发表,以免影响到科研经费来源和学术名声。这样一来,支持权威理论的数据就越来越多,反面的数据即使不被驳倒也会被统计淹死。所以教科书上要列举一些支持理论的实验数据实在是太容易了。这些所谓的“实验证据”都是为了迎合权威理论而编织出来的“实验拥护”,而不是独立的实验检验。

虽然广义相对论的三个经典实验检验都站不住脚,但是因为相对论的权威地位,还会有更多的“实验证实”源源不断地发表,一如几千年后神迹仍然不断地被广大信徒见证一样。因为这些所谓的“实验证实”往往涉及到许多技术细节,证伪工作并不都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人们似乎接受这样一种逻辑:只要有人宣布他的实验证实了相对论,其他人就必须去证伪,否则这种“实验证实”就自动成立;只要世界上还剩下一个“实验证实”没有被人证伪,相对论就自动正确。好像证明某一“实验证据”是否无懈可击不是实验者本人的责任,而是别人的责任。这就给学界强加了一个不该担负的无法承受的负担。这种负担像电脑病毒一样占用电脑的时间,使得电脑无法执行有价值的任务。一个玄学理论一旦被证明逻辑背理或者违背基本的物理事实(比如无穷大发散,时空翻转,时光倒流,多重宇宙,违反转动相对性,违背自身的光速极限原理,违背能量守恒和物质守恒定律等等),物理学界已经没有责任和义务来为那些不负责任的噱头新闻负任何学术责任,正如我们没有必要为星相学家的理论预言和实验结果作出解释一样。

七)施瓦兹查尔德解的奇点,黑洞,白洞,虫洞,多重宇宙

从公式(2)可以明显看出,如果半径等于(恢复c.g.s.单位制)

(23) rs = 2GM/c2

则施瓦兹查尔德解(2)式的第二项分母为零,时空间隔或度规张量无穷大发散,整个解没有意义。这个特殊的半径值 rs 叫施瓦兹查尔德半径,是施瓦兹查尔德解的一个奇点。在这个半径以内的物体,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没有足够的能量克服引力而飞出,即使光子也不能飞出这个区域,所以这个区域叫“黑洞”。施瓦兹查尔德半径由天体的质量M唯一决定。太阳的施瓦兹查尔德半径约为3 km,大大小于太阳的半径(约700000 km)。

但是,没有光子飞出而一片黑暗并不是施瓦兹查尔德“黑洞”的最本质的特征。“黑洞”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时空翻转。如果 r < rs,公式(2)的第一项和第二项会改变符号,因此空间坐标微分 dr 变为时间坐标微分;而时间坐标微分 dtdθ,  dφ 一起构成三维空间坐标微分。如果测量不到时空翻转,就不能说已经测量到了黑洞。黑暗只是表面的现象。黑体辐射的黑洞就不辐射光子,但不是广义相对论意义上的黑洞。宇宙中看不见的物体多得很,质量特别大密度特别高的物体也多得很,但都不是黑洞。除非你能证明某一个天体中时间和空间翻转了,否则就不能说已经观察到了黑洞。正如摸到了一根柱子,不能说已经摸到象了。

施瓦兹查尔德解在奇点无穷发散是爱因斯坦引力方程的一个根本性的困难。所以拥护相对论的理论家们便想尽办法回避或者挽救。采取回避策略的一个代表是温伯格 [5,p207]。他根本否认施瓦兹查尔德奇点的存在,理由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的物体的施瓦兹查尔德半径都小于其实际半径,因此不在真空中,而施瓦兹查尔德解是真空中的解。这种鸵鸟政策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因为我们并不能说我们知道宇宙中所有物体的质量和半径。普林斯顿的一位物理教授约翰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认为,任何因引力坍塌形成的黑洞都可以用施瓦兹查尔德解描述。“黑洞”这个词就是他开始叫出来的。由于引力坍塌,可能使一个足够重的天体的半径小于施瓦兹查尔德半径。所以,施瓦兹查尔德解的奇点发散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理论问题。

1960年代,克鲁斯科(Kruskal)提出一个说法,认为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之所以会无穷发散,是因为坐标系选择得不好。如果我们选择一个适当的坐标系,便可以消除这个奇点。他提出以下的坐标变换,把时空坐标(r,t)变换到一对没有物理意义的抽象的数学坐标(u,v),叫做克鲁斯科坐标:

(24a) u = [(r/rs - 1)exp(r/rs)cosh(r/rs)]1/2 ; v = [(r/rs - 1)exp(r/rs)sinh(r/rs)]1/2 ; (r>rs)

(24b) u = [(1 - r/rs)exp(r/rs)sinh(r/rs)]1/2 ; v = [(1 - r/rs)exp(r/rs)cosh(r/rs)]1/2 ; (r<rs)

逆变换为:

(25a) (r/rs – 1)exp(r/rs) = u2 – v2 ; t = 2rs tanh-1(v/u) ; (r>rs)

(25b) (r/rs – 1)exp(r/rs) = u2 – v2 ; t = 2rs tanh-1(u/v) ; (r<rs)

img044

图一   克鲁斯科变换

从图1中我们看到克鲁斯科变换的几个特征:

1)空间的原点 r = 0 从一个几何点变成了一条最上面的抛物线。(如果把极角和方位角坐标也考虑进去,其实是一个三维曲面。)

2)施瓦兹查尔德半径被变换到了 u – v 坐标系中的两条对角线。但是奇点并没有消失。

3)整个时空宇宙占据了u-v 坐标系中以对角线 u= -v 为界的右上方和以抛物线 r = 0 为界的下面所界定的区域。

4)施瓦兹查尔德半径以内的区域变换到了两条对角线以上,原点抛物线以下的区域II。

5)施瓦兹查尔德半径以外的空间变换到了两条对角线右面的区域I。

从图表上我们看到,克鲁斯科变换并没有把施瓦兹查尔德半径变掉,而是变成了u – v 坐标系中的两条对角线。u-v 坐标系没有物理意义。真正有物理意义的是r – t 坐标。时空坐标系中度规是否发散是可以观测到的物理现象(万有引力无穷大)。一个无穷发散的物理现象不应该仅凭坐标系的选择而消除,这是常识,也是常理。克鲁斯科认为一个坐标变换就可以改变物理现象,是对相对性原理的根本违反。

克魯斯科变換不是1-1对应的变換。從逆变换式(25)可以看出,如果uv 同时乘以一个負号, r t 的数值不变。也就是說,变换式(24)也可以写成:

(26a) u = – [(r/rs - 1)exp(r/rs)cosh(r/rs)]1/2 ; v = – [(r/rs - 1)exp(r/rs)sinh(r/rs)]1/2 ; (r>rs)

(26b) u = – [(1 - r/rs)exp(r/rs)sinh(r/rs)]1/2 ; v = – [(1 - r/rs)exp(r/rs)cosh(r/rs)]1/2 ; (r<rs)

其逆变換同样是公式(25a,b)。如果把变换(26)画成图表,就是一張由图1绕原点(u=o,v=o) 旋转180度的图。整个宇宙充滿对角线 u = -v 的左下方,而对角线 u = -v 的右上方是空白。這两个图应该是等价的。选取哪一个只是个人喜好的问题。

可是克魯斯科认为不应该只选一个,而是两个图应该同时存在。將公式(24)和(26)同时画在一个图表上,就成了图2。这张图叫做“最大施瓦兹查尔德几何”(Maximal Schwarzschild Geometry)。

img043

图二  最大施瓦兹查尔德几何

克鲁斯科以两条对角线为界将 u-v空间分为 I, II, III, IV 四个区域(见图2)。区域 I 和II 属于一个宇宙,区域 III 和IV 属于另一个宇宙。 所以克鲁斯科通过一个坐标变换,一下子就变出了两个宇宙。他的理由是,只有同时保存两个宇宙,才能保持“拓扑完备性”。也就是说,他把曲面的某种拓扑性质置于物理现实之上,创造了另一个额外的宇宙。拓扑创造世界,拓扑创造宇宙。

注意,虽然在u-v空间中这两个宇宙在对角线u = -v 的两边,在现实的 (r,t) 时空中却是重叠的。比如说,图2中的两个点P和P’的时空坐标都是一样的(r = 0.7, t = 1.2),在现实世界中是同一个时空点,应该被认为是同一个事件。可是在u-v坐标中,却是宇宙中完全不同的事件。也就是说,当这个宇宙中的情侣们在同窗共读之时,另外一个宇宙的好汉们可能正在血溅鸳鸯楼。他们的身体和刀枪和我们的身体可以互相重叠穿透(相同的时间t和空间r),但是您感觉不到疼痛,也看不见他们的身影。不过拓扑学家们却可以将两个宇宙的时空坐标精确地画在图表之中,分析其中的奇怪现象。数学家的“物理学”就是这么神奇。

克鲁斯科解释说,区域 II 是黑洞,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宇宙中的区域 IV 是白洞,是这个宇宙的黑洞的时间反演。他把 v 坐标认定为 u – v 坐标系中的时间。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两条双曲线是球体质量的中心 (r = 0)。和质量中心 (r = 0) 相切的两条水平线分别是 v = -1 和v = 1。这两条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叫做“虫洞”,又叫时空隧道,宇宙脐带,爱因斯坦-罗申桥,施瓦兹查尔德喉管。人们可以通过这个“虫洞”以超光速从一个宇宙走到另一个宇宙。

1963年,科尔 (Kerr) 找到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另一个解,适用于旋转的球对称场。科尔解当然也有无穷大发散的问题。如果用克鲁斯科变换如法炮制,则会变出无穷多个宇宙。数学家们创造宇宙就这么容易。

在“最大科尔几何”(Maximal Kerr Geometry)中,旋转球体的半径居然可以为负数!宇宙的质量也可以为负数!真是荒唐至极。在半径为负数的一些区域,世界线会是封闭的曲线,也就是说,现在的事情慢慢发展,会回到过去,时光可以倒流,这就是“时间旅行”“时空穿越”的始俑。克魯斯科变换是理論物理中一個里程碑性的工作。除了因果律的倒转以外,他还在几个方面创造了先例:

1)时空观上的第二次革命。愛因斯坦首先颠覆了经典的时空观,将时间和空间从绝对自变量变成了速度的因变量,从时空独立变成了时空相关。但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至少还尽量保存时间和空间的物理意义。克魯斯科变换实现了时空的第二次革命,使時間和空間完全退化成了数学方程式里的参数,被剝夺了任何物理意义。克魯斯科用v 坐标作为时间,取代了现实的时间。v 时间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任何物理意义。

2)克鲁斯科开了数学创造论的先河。从此,数学家们以几何图形的性质(比如拓扑完整性)作为大自然规律的基础,将之置于物理基本定律和科学逻辑(比如宇宙不能创生)之上,可以在草稿纸上创造多重宇宙,创造白洞黑洞虫洞等等。理论物理研究完全变成了数学游戏,与现实世界根本绝缘。

3)技术上,将拓扑学引进到理论物理的时空研究和宇宙学中。理论物理成了应用拓扑学的分支。近年名噪一时的弦论和膜论是这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延伸。

自克魯斯科以后,数学家们在草稿紙上创造宇宙就成了家常便饭了。宇宙从经典物理中包罗世间万事万物的实体蛻变成了拓扑流性(manifold);理论物理蛻变成了应用拓朴学;時间和空间蛻变成了毫无实质意义的数学参数。时间可以变成空间,空间可以变成时间,因果律可以倒转,時间可以是由实时间和虚时间組成的两維空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数学是高尚的,伟大的。理论物理沒有数学絕对不行。牛頓和麦克斯韋都是数学巨匠。但是牛頓和麥克斯韋的数学从來都是为解决現实中的物理问题所用的工具。可是近代的一些数学家不是把数学当作解决物理问题的工具,而是把数学当作对现实世界实行专政的工具。他們強行要求对他们的数学参量賦予物理意义(比如克魯斯科的v 時间),强行剝夺真正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比如时间和空间)。他們可以根据“拓扑完备性”创造多重宇宙。他们可以在图表上划兩条线就创造时空隧道而建立宇宙间的超光速旅行。他们可以因为时空线閉合就宣称时间可以倒转,历史可以循环。古今中外的历史中,还找不出一个如此专断蛮不讲理的独裁者。

克魯斯科发明他的变換,就是想为爱因斯坦场方程解的无穷发散找一条出路以挽救广义相对论。克魯斯科变換所引出來的一系列荒唐概念恰恰证明了這条路是走不通的。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两个解析解的无穷发散的度规揭示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本質困难和不自恰。这种本質困难是不可能通过数学变换解决的。 也就是说,施瓦兹查尔德解和科尔解的不自恰证明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在一般条件下是不成立的。之所以在线性场近似条件下能够过渡到牛顿引力公式,是因为这些无穷大发散的奇点在“近似”过程中被不知不觉地忽略不计了。这种线性近似只考虑度规张量的(0,0)分量。无穷大发散的(1,1)分量和(0,3),(3,0)分量被大大方方地扔掉了。

七)黑洞国际产业的破产

如上所述,施瓦兹查尔德解在黑洞半径的无穷大发散和半径以内的时空翻转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根本性困难。克鲁斯科希望通过坐标变换的数学把戏排除广义相对论的度规发散困难,结果,度规发散困难没有排除,反而变出了白洞黑洞虫洞,变出了因果倒转和时空穿越。学界对此不仅没有质疑,反而掀起了研究黑洞虫洞和时空穿越的高潮,黑洞研究居然形成了一个国际性的产业。在黑洞研究的高潮中,霍金成了一个成功的弄潮儿和这一产业中的最大受益者。他的成名,就是所谓的“霍金辐射”。在上世纪60年代,主流天体物理学界没有什么人相信黑洞的存在。霍金在《果壳中的宇宙》一书中回忆说,“我有一次去巴黎给一个讲座介绍我最近的发现,宣布黑洞并不那么黑。结果遭到了冷遇,因为当时巴黎谁都不相信黑洞。法国人之所以持这个态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法文将黑洞翻译成 trou noir, 而这是一个双关语,它还有另一个与性有关的(按:淫秽的)意思。”所谓“黑洞并不那么黑”的意思,就是黑洞的表面也可能发射出粒子和信息。这就是所谓的“霍金辐射”。

霍金的这一“发现”,其实并不是发现,而是发明。不存在的东西是不可能被发现的,但是却可以被理论家们发明出来。霍金是如何发明出“霍金辐射”的呢?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深奥的东西,只不过是将海森伯测不准原理活用一下,掺杂到广义相对论的黑洞困难中而已。霍金假定,在黑洞边界外面的邻近区域,由于海森伯测不准原理的神奇功能,会从真空中无中生有地产生正负粒子对。其中一个粒子会进入到黑洞,另一个会跑出去成为信息的源泉。所以远处的观察者可以观察到黑洞,即是说,黑洞不那么黑。这就是轰动宇宙学界的“霍金辐射”。这里除了重弹海森伯测不准关系能够无中生有地创造物质的老调,并没有任何新鲜东西。算不得是霍金的新发明。可就是这样简单的将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关系和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拼盘炒作炼制出来的 “霍金辐射”,为霍金赢得了意想不到的名利。1980年他被聘为剑桥大学的Lucasian讲座教授(牛顿,狄拉克都曾任这个讲座教授),因而名声大噪。

2004年,霍金首次对他的黑洞理论认错。原因是所谓的“信息悖论”。霍金认为,由于“霍金辐射”,黑洞会慢慢失去能量,质量逐渐减少。这就是“霍金蒸发”。最终黑洞中的所有物质连同它们所带有的一切信息都会完全蒸发掉。霍金的论断直接与量子力学原理相违背。根据量子力学,这些信息是不会消失的。这被称为黑洞的“信息悖论”(Information paradox)。30年后,霍金承认自己的理论错误。

黑洞研究中的另一个著名问题是火墙悖论(Firewall paradox)。这个悖论起因于一个杞人忧天的假想实验。设想一位宇航员不幸掉入黑洞,根据“经典相对论”,他会穿过黑洞边界进入黑洞,越掉越深,并被越来越强的引力拉成意大利面条,最终撞到奇点(singularity )。这种杞人忧天的问题却正是玄学家们的本职工作。2012年,加利福尼亚州卡佛里理论物理研究所的一位弦论专家珀尔钦斯基(Joseph Polchinski)和他的两个学生阿尔姆海瑞(Ahmed Almheiri)和苏里(James Sully)开始认真思考宇航员在黑洞里的数学死亡方式。根据他们的弦论计算,黑洞的边界将因为量子力学效应而变成一堵由高能粒子组成的高温漩涡。任何东西碰到这堵火墙都会立即烧为灰烬,在被黑洞引力撕成意大利面条之前早就被黑洞火墙烧成了汉堡包。这和霍金和惠勒的预言—宇航员会进入黑洞并且被引力撕成意大利面条—显然互相矛盾。这就是黑洞理论中的所谓“火墙悖论”。

珀尔钦斯基的火墙理论还有一个忤逆爱因斯坦的大问题,那就是违背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各位一定记得所有相对论教科书上讨论等效原理时,往往举电梯里面自由落体的观察者为例,说明一个在引力中自由落体的观察者是感觉不到引力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和飘浮在没有引力场的自由空间中的观察者所看到的一样。如果取消等效原理,广义相对论就垮台了。珀尔钦斯基深知兹事体大,于是打算想出一个没有火墙的方案来避免根本冲突。可是代价太大:如果他想顾全广义相对论,就必须放弃量子力学。霍金是一个弦论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M—理论就是最终的万能理论,所以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黑洞理论和弦论相左,选择了抛弃黑洞理论。他認爲黑洞和量子力學不相容,说黑洞理論是他一生鑄成的“大錯”。2014年他在arXiv上貼出的文稿中说“不存在黑洞边界(event horizon)就意味着没有黑洞”。

霍金是近几十年来黑洞研究的领军人物。在他的旗帜下已经训练了一支庞大的理论队伍。黑洞理论和大爆炸宇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理论和实验队伍的伟大国际性产业。而今霍金突然认错,使得一直追随他纵横驰骋的战士们陡然失去了战斗目标,失落了战斗的意义。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面临着崩盘破产的局面。UCSB的量子物理学家斯蒂夫吉丁斯(Steve Giddings)说:“物理基础出现危机,可能需要一场革命来解决。”

霍金认错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有力地揭示了20世纪理论物理中严重的不自洽。曾经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最虔诚的信徒今天断然宣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互不相容,犹如在物理学天空划了一道闪电,对现今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大厦的破坏力自不待言。这两大支柱到底哪一个首先断裂,还是随着大厦的坍塌一起断裂,历史自会作出结论。

八)爱因斯坦空间的转动问题

在讨论转动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搞清楚一个问题:物理理论为什么要服从相对性原理?一个理论可不可以不管相对性原理?相对性原理包含那些内容?

物理理论之所以必须服从相对性原理,是基于真理的唯一性。比如说,我们要研究木星的卫星相对于木星的运动。我们必须知道这种相对运动的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等。我们可以在地球坐标系对这些参数进行测量,也可以在太阳坐标系中对这些参数进行测量。不管观察者在哪个坐标系,都必须得到木星卫星相对于木星的运动参数的客观数值。也就是说,不同观察者必须得到相同的答案,因为真理是唯一的。可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又围绕自己的轴自转。因此地球上的观察者测量到的木星和卫星的运动参数和太阳系的观察者测量到的运动参数数值是不一样的。不过,因为我们知道地球坐标系相对于太阳坐标系的运动,就可以通过坐标变换把地球上测量到的木星和卫星的运动参数变换成太阳系中的数值。这样变换出来的数值应该和太阳坐标系观察者测量到的数值一样。这就是真理的唯一性。如果将地球坐标系里测量的数值变换到太阳坐标系以后和太阳坐标系里直接测量的数值不同,那就说明坐标变换不对。所以,一个物理理论必须有正确的坐标变换,也必须有逆变换,否则真理就不是唯一的,否则运动就不是相对的,否则就只有某一个特定的坐标系中测量的数值是对的,其他坐标系中测量的数值都是错的,这显然荒谬,也违背真理的唯一性。

因为不同坐标系的相对运动既可以是平动,也可以是转动。所以一个完备的理论必须既有平动变换和逆变换,也必须有转动变换和逆变换。在经典理论力学中,平动变换就是伽利略变换,转动变换就是欧拉变换。缺一不可。对于平动转换的必要性,好像大家都能理解。可是对于转动变换的逻辑必要性,人们并不是太熟悉。有些在大学执教的物理教授居然会问:“为什么一定要转动变换呢?”

相对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可能有转动变换。我们以地球的引力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地球是不动的,所以地球的引力场应该由施瓦兹查尔德解,也就是张量(3)的gμν 来描述。可是,对于外层空间中相对于恒星系静止的观察者,地球是转动的,因此地球的引力场应该由科尔解(4)来描述。其度规张量g’μν 显然和(3)式不同的。可是地球的引力场是不依赖于观察者的客观存在,所以必须存在一个转动变换 A, 能够把施瓦兹查尔德解变换到科尔解,当然也必须存在逆变换,这两个解才能相恰。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转动坐标变换A

(27) x’ = A x

将施瓦兹查尔德解变换到科尔解:

(28) g’λρ = ATgμν A

此处A 是一个4×4的矩阵, g’λρ  gμν 分别是科尔度规和施瓦兹查尔德度规张量x’ x 分别是旋转的和静止的坐标四矢量

2000年,我证明了这个变换矩阵A存在的条件是:半径和角速度的乘积不能大于光速,否则就和光速不变原理直接相悖。[13](详见拙作”Rotational Behavior of Einsteinian Space”, Ling Jun Wang,  IL Nuovo Cimento , Vol. 115B, N.6,  pp615-624, 2000 。)即是说,广义相对论不具有转动相对性。

我们可以用一个中学生都能懂的问题说明转动和光速极限原理相悖。在我们地球上观测,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地球以同一个角速度旋转,这是因为地球自传造成的相对运动,并不是宇宙在转。也就是说,是观察者的坐标系在转,所以天体的角速度才会是一样的。这个相对角速度就是每天转一圈。因为这个转动,天体相对于我们的线速度也可以算出来,就是将角速度乘以从天体到地球的距离。这个速度是多少呢?数值非常地大。从地球到最近的恒星是4.3光年。将这个距离乘以地球自转角速度,得到的线速度是光速的9861倍!至于离我们多少亿光年的星星的线速度就更大了。在经典物理里面,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可是在相对论里面,可就是关系到相对论基本前提是否正确的根本问题了。

有些不理解相对性原理的朋友可能会说,星星的运动只是我们在地球上观察的感觉而已,实际上宇宙并没有运动啊!这样的相对运动速度能算吗?是不是只能算“视在速度”,而不是实际速度?这些朋友不了解什么是“相对速度”。所谓“相对”,就是不一定是绝对速度,也就是说,不管谁在“真正”地运动,只要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就算。比如说,您坐在火车上,火车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行进,因此,整个宇宙相对于火车上的乘客的相对速度都是每小时100公里,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难道您推动了整个宇宙?可是,所有的相对论教科书都以这个例子解释相对性原理:即使宇宙本身并没有运动,可是整个宇宙对于火车上的乘客的相对速度都是每小时100公里。既然平动有这样的相对性,为什么转动就没有相对性呢?

如果维护相对论的同仁们以为计算线速度的经典公式不适用于相对论,那就请您们说说看,到底应该用什么公式才对。相对论有不同于经典理论的计算转动物体线速度的公式吗?相对论有相对于经典的欧拉变换的转动变换吗?当然您也可以索性坚持宇宙天体相对于地球没有运动,坚持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转动线速度等于零。如果您坚持这个主张,能不能大胆一点,公开自己的观点?如果您不敢说恒星相对于地球转动的线速度等于零,那应该等于什么呢?正统教义里面有答案吗?

九)如何从理论上检验广义相对论的对错?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看到,广义相对论的三个经典实验检验都站不住脚。那么,可不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来证明广义相对论的对错呢?当然可以。事实上,要想在理论上证明广义相对论在非线性近似条件下的正确不太容易,可是要证明其谬误却并不太难。

只要比较一下爱因斯坦引力方程和牛顿引力公式就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牛顿公式是一个单一的标量方程,而爱因斯坦引力方程是一个四维二阶对称张量方程。线性场近似只是将爱因斯坦引力方程的(0,0)分量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泊松方程比较。即使这种比较成功,也只涉及到十个方程中的一个,即爱因斯坦张量方程的(0,0)分量而已,并没有比较或者检验其他分量。除了(0,0)分量以外的其他几个分量方程是牛顿理论里面没有的,这剩下的几个方程正是牛顿理论与爱因斯坦理论的差别,也正是检验爱因斯坦引力方程真伪优劣的最好地方。

有没有人讨论过这些剩下的分量方程呢?只有两个分量被认真讨论过,那就是(1,1) 和 (0,3)分量。施瓦兹查尔德解给出了度规张量对角线上的四个元素。其中(1,1)分量告诉我们,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将导致度规无穷大发散和施瓦兹查尔德半径以内的时空翻转。这些是牛顿理论中没有的问题,却是广义相对论的致命困难。

爱因斯坦引力方程的 (0,3) 分量有人讨论了,那就是科尔。(0,3) 分量的物理意义是引力源的单位质量的角动量。(0,3)分量的讨论使我们认识到广义相对论转动变换与光速极限原理直接相悖。这是广义相对论的又一个致命困难,但是牛顿理论没有这种困难。

所以,对于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的(1,1) 和 (0,3) 分量的分析不仅不能证明广义相对论比牛顿的经典引力理论更正确,反而证明了其自身的背理与荒唐。至于其他分量呢?好像还没有人认真考虑过。所以,爱因斯坦将引力理论复杂化到一个四维二阶的张量微分方程以后,除了(0,0) 分量可以通过线性近似过渡到牛顿理论以外,其他所有分量或者证明着爱因斯坦引力方程的谬误,或者给不出物理意义。那这种数学复杂化除了故弄玄虚以外,还有任何意义吗?

十)引力时空的平坦性

爱因斯坦提出的最为令人费解而感到莫测高深的概念之一,是引力使时空弯曲的概念。提出时空弯曲概念的理由之一是,物体的运动轨迹由短程线方程描述,而短程线方程是曲线,所以时空是弯曲的。另一个理由是,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是黎曼几何 — 曲面几何。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就是:爱因斯坦张量正比于能动量张量。而爱因斯坦张量就是从时空曲率张量收缩而成的。既然引力作用可以用黎曼空间中的场方程完全表述,那就可以认为引力时空是弯曲的。

第一个理由显然不能成立,因为运动轨迹的弯曲并不意味着时空的弯曲。物体的运动轨迹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垂直落下的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炮弹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行星的运动轨迹是圆或椭圆。描绘这些不同的曲线方程就是运动方程 – 规定某一物体在某一时间所在的空间坐标关系的方程。显然,运动方程式中所规定的时空关系仅仅是某一物体可能经过的时空坐标点的关系,而不影响整个宇宙的时空结构。在广义相对论中,运动方程就是黎曼空间中的短程线方程。这一短程线方程中的空间和时间变量只是受引力作用的物体所能经历的空间和时间坐标,而不是整个宇宙的空间和时间。短程线方程规定的时间和空 间坐标的关系,只描述物体运动轨迹的几何性质,不描述宇宙空间的几何性质,最多只意味着某物体在引力下的运动轨迹可能是弯曲的。

认为引力使时空弯曲的另一个理由也不成立。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变量描述的是引力场的势的空间分布和时变特性。这一点,在上述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线性近似中看的十分清楚:引力 场的时空度规元素中的引力修正量h在线性近似下过渡到经典的引力势。爱因斯坦场方程中规定的时空关系和曲面几何特性,可以联系于等位面的弯曲的几何特性和 时变特性,但不是宇宙时空的几何特性。在宇宙时空中,既有引力作用,也有电 磁作用和核作用。引力场由爱因斯坦场方程描述,电磁波由麦克斯韦场方程描述。麦克斯韦方程的度规张量是平坦的闵可夫斯基度规。如果时间和空间被弯曲了,则整个麦克斯韦方程组都要被扭曲了。即是说,时空弯曲的理论本质上决定了引力和电磁作用力的耦合。可是我们没有任何万有引力和其他相互作用力耦合的证据。

引力作用下的时空到底是弯曲的还是平坦的可以通过直接计算引力场的时空度规的黎曼曲率来决定。如果时空度规的黎曼曲率不等于零,时空就是弯曲的;如果时空度规的黎曼曲率等于零,时空就是平坦的 。我们已经知道爱因斯坦的两个精确解,就是施瓦兹查尔德解和科尔解。只要算出这两个解的黎曼曲率,就可以知道引力到底会不会使时空弯曲。2014年,我算出了这两个度规的黎曼曲率,结果发现,施瓦兹查尔德度规和科尔度规的黎曼曲率都等于零。不仅如此,这两个度规的里齐张量的所有分量也都等于零。所以,引力下的时空的平坦性是可以用数学严格证明的。对具体计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拙作 [14,15] “On the Flatness of Space Time [https://www.academia.edu/7732102/On_the_Flatness_of_Space_Time] 和 “Flatness of Kerr Metric” [ https://www.academia.edu/9114755/Flatness_of_Kerr_Metric ] 。

在论证科尔度规的平坦性一文中,我纠正了一个许多物理教科书和数学教科书中长期传抄的一个错误概念,就是黎曼曲面的曲率必须由黎曼张量而不是由黎曼曲率标量来量度。我在论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三维空间中的二维球面和四维空间中的三维超球面—- 来具体说明黎曼曲率标量才是黎曼曲面的曲率的正确量度,而不是黎曼张量。

十一)额外纬度与三维超球面

如上所述,引力不能使时空弯曲,转动也不能使时空弯曲。可是,有比万有引力更加强大的力量能使时空弯曲,那就是理论家的铅笔和草稿纸。爱因斯坦在草稿纸上假设三维空间之外还存在一个额外维度,成了四维空间,然后假定现实的三维空间是这假定的四维空间中的一个半径为R的三维超球面,这样就确实使我们平直的三维空间弯曲了,其黎曼曲率等于(6/R2)。这又一次证明了,在物理理论中提出一个假设是多么大的事情。有的朋友以为空间的弯曲是用黎曼几何严格推导出来的。这完全是误解。黎曼几何绝对推导不出空间的弯曲,正如球面几何推导不出空间的弯曲一样。

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凭空假设一个额外维度的存在呢?因为他想构造一个宇宙模型。他为什么不将他的“比牛顿理论更精确”的广义相对论用来处理科学技术工程上的问题,而要玩宇宙学呢?因为广义相对论根本就没有能力处理任何物理世界的现实问题。一个百无一用的理论迟早要被人们遗忘抛弃的。所以爱因斯坦就想在宇宙学上做做文章。他一開始就碰到几个困难。首先是方程式太复杂。爱因斯坦於是作了兩条简單化假定:首先,假定引力场是均勻的各向同性的;第二,引力场不随时间改变(稳定场)。现在的大爆炸理论之所以一定要坚持宇宙是均勻各向同性的,苦衷就在于此。第二条简單性假定使我们在讨论空间弯曲时可以不必考虑时间。

爱因斯坦接下来假定宇宙是有穷的,即宇宙的半径不能超过某一常数值R。通常这种限定条件可以表述成一个不等式:r < R. 此处小写的 r 表示宇宙中任何一点离宇宙中心的距离。可是爱因斯坦不喜欢这种不等式条件。他人为地引入一維外加的空间坐标w,使空间变成四维的 (x,y,z,w),并假定宇宙空間是这個四維的歐几里得空间中的一个三維超球面。這個超球面的半径等於R,也就是宇宙的极限半径:

(29)  x2 + y2 + z2 + w2 = R2

由现实的空间坐标加上爱因斯坦假想的 w坐标组成的本底坐标系统叫本底空间。本底空间是平坦的,服从欧几里得几何。“超球面”是弯曲的,服从黎曼几何。“超球面”的维数低于本底空间的维数。

如果把时间坐标也加进来,爱因斯坦宇宙模型的本底欧几里得空间总共有五维时空(包括w坐标),而现实的时空是四维赝黎曼空间,或四维赝超柱面。这四维赝超柱面上的短程线时空间隔是时间的量度。只有假定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微分间隔等于零),赝超球面上的短程线才是距离的量度。所以,如果假定时间是可变的,爱因斯坦的宇宙就成了“五维空间中的四维赝超柱面”,他的关于“三维超球面”上的所有现象都要面目全非了。

回到不包含时间的爱因斯坦宇宙模型。在引入一个假想的额外维度w并强加宇宙有限的约束条件(29)以后,每一个我们现实的三维平坦空间中的任何一点都对应着“三维超球 面”上的两个点:(x,y,z,w)和 (x,y,z,-w)。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那我们到底是在天上呢,还是在地下呢,还是既在天上又在地下呢?我们不可能既在天上又在地下。所以,非一一对应的映射迟早要对发生在现实空间中某一时间和空间坐标的特定事件所对应的“三维超球面”上的两个点的物理意义作出解释。这将是一个理论上的定时炸弹,必将导致多重宇宙的结论。而这是逻辑背理的。

当然,非一一对应的问题也容易解决,只要规定宇宙为半个超球面就行,一如球面坐标的方位角的主值规定为0到360度,就避免了空间的重复。只是这样一来,宇宙就变成了一个瓜皮帽,赤道就变成了宇宙的边界了,而爱因斯坦是不喜欢边界的。一承认边界,人们就会追问:宇宙的边界以外是什么样子的呢?爱因斯坦选择了保留整个超球面,这样所谓的“赤道”就不是边界了。结果,爱因斯坦就给了我们一个有限但没有边界的宇宙。有限,因为这超球面的半径不能超过R;无边,因为球面是一个封闭的光滑曲面,跨越球面上任何一条曲线都没有离开球面,因而任何曲线都不是“边界”。这就实现了“宇宙有限而无边”的奇迹。你也不能再问“宇宙边界以外是什么”这样的异端问题了。那如何解释对应于现实空间中的任何一点,超球面上有两个点呢?这两个点的(x,y,z)坐标相同,是不是意味着在宇宙空间上是同一个点呢?爱因斯坦说不是,这两个点是宇宙空间中的不同的两个位置,其距离为连接这两点的超球面上的大圆(短程线)的弧长。关于这个概念的详细解释,请参看拙文“爱因斯坦宇宙模型与近小远大说”[16]。这篇文章还解释了“三维超球面”概念创造的一些奇迹:

1)w坐标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符号了,它已经被赋予了和 (x,y,z)坐标同样的物理意义。w坐标直接参与短程线长度的量度。宇宙空间的长度应该由超球面上的短程线来量度,而不是本底空间的直线距离。

2)这种“超球面”和经典的物理已经完全脱节了。经典物理中空间上重叠的点,在爱因斯坦的“三维超球面”理论中却是距离非常远的两点。

3)爱因斯坦把“光线沿闵可夫斯基时空中的短程线传播”这一狭义相对论的结果“推广”到广义相对论中,成了 “在引力场中,光线沿赝黎曼时空中的短程线传播”。光线的轨迹就是超球面上的大圆。从超球面上的任何一点沿任何方向向宇宙深处射出一个光 子,它都会沿着大园转一圈,最后回到光源所在的点。这种预言和我们现实世界中观测到的现象完全相反。一个挣脱了地球引力和太阳系引力飞向宇宙深处的物体或光线是永远不会回来的。

4)三维超球面假定和光子在引力场中沿短程线运动的假定产生了另一个奇迹:超球面远半球面上的“近小远大”现象。在远半球的物体离您越远,看上去越大。如果把一个天体放到宇宙的最远处,那它的角半径就是无穷大!

“宇宙有限无边”的概念对大爆炸宇宙学界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挡住了“有限宇宙的边界以外是怎么样的情形”这样的討厌问题。可是,令這些理论家们头疼的是, “三维超球面上有边无界”的概念实际上把“宇宙边界”问题变得更严重了。既然爱因斯坦給強加的w坐标賦予了和三維物理空间坐标同等的意义以使“远半球”具有“近半球”同样的实质,那也就賦予了整个四維本底空間(x,y,z,w)以同样的实质意义。人们不仅要問:這三維超球面的里面和外面是怎么样的一個東西呢?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其实就生活在二维的地球表面。这个球面的里面有金子宝石煤炭石油,更深处有火热的岩漿。地球的外面有日月星辰银汉宇宙。那么,“三維超球面”的里面和外面是什么呢?之所以说“宇宙外面是什么”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是因为以前的 “宇宙边界外面是什么”的问題还可以搪塞。你可以骗人说宇宙边界远在150 亿光年以外,你要是到了那里就知道边界外面什么也沒有。可是一旦把三維歐几里得空间变成了三維超球面以后,就无法如此搪塞了,因为我们空间中的任何一点都在这个三維超球面上,都与这个超球面的里面和外面直接接觸。即是说,超球面上的每一点都是宇宙的边界。与我们邻近的球面外或球面内的任何一点,哪怕只有无穷小的距离,都在我們的宇宙之外。所以,我们根本不须要跑到150 亿光年以外的“宇宙边界”,只要在家門口,都应该能夠观察到宇宙外到底是什么東西。可是我们谁也沒有看到任何東西。因为这第四維空間根本就不存在,w坐标只是数学家的把戏,绝对的虚无。

有了爱因斯坦任意增加空间维数的先例以后,后人把物理学变成数学游戏的趋势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弦理论的空间可以高达11维,并且这人为的高维空间会在宇宙创生以后10的负43秒钟被关闭。霍金认为时间是两维的,一维实时间,一维虚时间,而且虚时间比实时间更为实在。 爱因斯坦是这种荒唐时尚的始作俑者。

十二)爱因斯坦宇宙模型的失败

有了宇宙均匀和各向同性假定和宇宙有限假定以及额外维度的假定之后,爱因斯坦得到了他的宇宙模型度规:

(30)         ds2 = gμν dxμdxν = dt2(1- r2/R2 )-1 dr2 – r2 (dθ2 + sin2θdφ2)

上述爱因斯坦宇宙模型的解导致宇宙空间没有任何物质的荒唐结论,除非他在自己的引力方程中加上一个宇宙项λ gμν 。这个 λ 叫宇宙因子。问题是,假定这个宇宙项的存在实际上是假定一个万有斥力的存在,而且这个假定的万有斥力与距离成正比。也就是说,我们感觉不到附近星球的斥力,却能感到遥远的宇宙深处的星球的斥力。这无疑是星相学。爱因斯坦宇宙模型的另一个问题是不稳定。任何一点小的变动都将使宇宙无限制地膨胀或者收缩。所以,就连大爆炸宇宙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爱因斯坦的宇宙模型是失败的。可是他人为地强加一个w坐标将现实的三维空间变成一个(x,y,z,w)欧几里得空 间中的三维超曲面的操作和宇宙均匀各向同性的假定却一直被大爆炸宇宙学家们继承下来。只是他们允许宇宙半径R 为虚数,因此宇宙可以是开放的,无限的。宇宙半径可以大于R。这样的宇宙空间的度规叫做“罗伯特逊-沃尔克度规”。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谬误,我在拙作“现代宇宙学的基本问题及DET理论”中有比较详尽的讨论[17],兹不赘述。

十三)广义相对论彻底摧毁了时间概念

如果说,狭义相对论扭曲了经典的时间,至少它还保留了时间观念,只不过将时间与坐标系相联系。同一个坐标系中还是假定有同一个时间的。可是广义相对论中,即使同一个坐标系中也不存在同一时间了,因为爱因斯坦将时间定义为“时空间隔” ds 。由方程式(2)–(9)和(30)可以看出,ds 是位置坐标的函数。同一个坐标系不同地方的时钟的快慢是不同的。因此,任何时钟都毫无意义。可是,大爆炸宇宙学家们还侈谈什么“宇宙的年龄”,宇宙膨胀的“速度”和“加速度”。请问你们用的是哪一个地方的时钟呢?

既然广义相对论摧毁了任何坐标系统的统一时间,理论家们便煞有介事地谈论“局部时间”或曰“本地时间” (local time)。惠勒设计了一种所谓的“几何动力钟”(geometrodynamic clock)[18,19,2]来测量引力场中的本地时间。这种“几何动力钟 ”的设计与操作之复杂超乎常人想像。首先你必须雇用两个“粒子”沿着平行的世界线运动并且始终保持标准距离,然后,这两个“粒子”(其实应该是至少具有本科理论物理和黎曼几何专业学位的实验物理学家并兼有孙悟空和二朗神的72般变化和腾云驾雾的本事)让光线在这两条世界线上来回发送并接受光子(且别问他们如何知道对方将在什么地方接受光子这样的问题)。他们接收到的光子数就是时间的量度。当然,这两个“粒子”必须懂得广义相对论的等价原理,并且知道引力场中每一点的各个方向的曲率,能够操纵他们的整个时钟系统在该点作自由落体运动。朋友们看过了对“几何动力钟”的这段简短叙述以后,如果还有兴致了解更详细的故事,可以参看奥哈尼安的描述[2,192-207页]。不过,奥哈尼安也认为,“几何动力钟永远不过是理论家们的梦想”。

十四)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对20世纪理论物理的不同影响

一般以为,广义相对论比狭义相对论数学更深,对近代理论物理的影响也应该更大。其实不然。20世纪的理论物理可以大致地分为微观物理和宏观物理。如果以涉及的大师级人物和诺贝尔奖以及从业人员的数量和消耗的科研经费作为量度,微观物理也就是粒子物理显然是起主导作用的。宏观物理是相对次要的。粒子物理之所以起主导作用还因为人们一直把它宣扬为基础科学,好像科学的未来发展必须建立在粒子物理理论之上,这就使粒子物理理论的社会地位具有不可动摇的主导作用。而宇宙学则还没有如此地位,是偏师而不是主力。有了这点认识,我们就能了解狭义相对论对20世纪理论物理的影响至深至巨。这里最为关键的两条就是洛伦兹协变性和质能等价原理。洛伦兹协变性被量子场论当作最为重要的法律。从二次量子化中拉格朗日函数密度的构造,运动方程的建立和表示成对易关系的粒子场的量子化,都不能违背洛伦兹协变性。因此,没有洛伦兹协变性,整个量子场论根本就跨不出第一步,也跨不出后续的步伐。量子场论之所以把洛伦兹协变性当作不可动摇的法律,是因为非如此便无法确定(或假定)拉格朗日函数密度。关于这点,我在《科学上有没有万能的最终理论》一文中有详细的介绍[20]。基本粒子理论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就是一个根据定积分数值(散射截面)猜测积分函数(相互作用哈密顿函数)的过程。这种猜测是无边无际的。有了洛伦兹协变性,猜测的范围就小得多(其实也还是无边无际)。由此可见洛伦兹协变性对粒子物理的重要性。

狭义相对论对粒子物理影响至深至巨的另一个概念是质能等价原理。根据这一假定的原理,散射截面能谱图上几百个共振峰被认定为“粒子”。这是基本粒子研究失控的最重要的一个转折。没有这几百个不存在的“粒子”,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标准模型。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相比之下,广义相对论对粒子物理理论的影响几乎为零。当然也还可以找到一点蛛丝马迹。比如在电磁场的量子化中,由于洛伦兹条件的限制,无法使真空态(没有横光子的状态)归一化。也就是说,即使在真空态中也存在无穷多的纵光子和标量光子。为了克服这种困难,Gupta和Bleuler在1950年代引用一种“不定度规量子化”,将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状态矢量的长度,归一化条件和统计平均值重新定义,以消除归一化的困难和真空态中无穷多的纵光子和标量光子。这里用到的数学技巧和广义相对论中度规的概念可以勉强扯到一起,但是最多也只是数学技巧而已。量子场论中的“不定度规量子化”和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度规在物理实质上没有任何联系。

广义相对论对基本粒子物理不仅毫无帮助,反而带来了一个极大的麻烦:引力场根本无法量子化。换句话说,引力场没有办法重整化。所以引力场是被量子场论和标准模型根本排斥在外的。这不仅对“大统一理论”是一个致命打击,它甚至直接挑战量子场论的“正则量子化”方法的合理性。

如果说广义相对论对粒子物理还有一点点好处的话,那就是从爱因斯坦失败的宇宙模型的遗体中生长出来的大爆炸理论为粒子物理的“大统一理论”的梦想提供了一个做梦的席梦思:据说宇宙开始大爆炸时的原点的能量和质量密度都高得足以让大统一理论施展功夫。而这,是全世界人民倾家荡产都做不到的。但是大爆炸理论的这点功劳,也不应该记在爱因斯坦名下,而应该是背离了他的宇宙路线的后学们的业绩。

历史往往极具讽刺性。爱因斯坦终生不相信量子力学,可是量子理论家们却活生生地将相对论和量子论联姻,产生了量子场论。量子场论理论家们把相对论当作比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都还基本的不可违背的原旨教义,把爱因斯坦捧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可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偏偏告诉人们重整化方法的背理。

同样具有历史讽刺性的是,爱因斯坦开始构思宇宙模型的时候,他心目中的宇宙是有限的,封闭的,宇宙的有限半径是实数。因为他的宇宙模型是不稳定的,于是他就生造出了万有斥力和宇宙因子。又因为这种万有斥力和距离成正比,是不折不扣的星相学,所以他不得不抛弃自己发明的宇宙因子。可是爱因斯坦的追随者们却检起了他抛弃的宇宙因子,把宇宙半径变成虚数(听说过半径是虚数吗?),把封闭宇宙变成了开放宇宙,宣布宇宙湮灭不会发生。广义相对论的拥趸们继承着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和理论武器,正在一步步地否定爱因斯坦的理论构想,证明着有限宇宙思想之荒唐。证明着引力使时空弯曲思想之荒唐。如果以宇宙物质密度系数Ω为空间曲率的量度,大爆炸理论给出的空间曲率与平直空间(Ω=1)的差别不到10的负58次方,最近的实验测量给出的Ω的数值与1之间的差别不到10的负120次方。时空还是弯曲的吗?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曾经是爱因斯坦的忠实信徒,以研究黑洞起家成名,被捧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霍金在2014年宣布黑洞不存在,说相对论与量子理论不相容。这无疑是坦承了全世界花了几十年将广义相对论应用到宇宙学的伟大运动只不过是一场闹剧。难道理论物理学界还要将20世纪的历史讽刺剧继承下来,继续演下去?

十五)量子引力

因为创造论是物理学界无法接受的概念,所以大爆炸宇宙学营垒总是面临着无法逃避的讨厌问题:“宇宙中这么多的物质和能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在大爆炸之前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一个新的理论流派—量子引力—应运而生。

1970年代,一些理论家将超对称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结合,提出“超引力理论”,可是因为计算非常复杂,用霍金的话来说就是需要计算200年都不知道结果是否能够收敛,因此只好作罢。1984年,格林(M.B. Green)和施瓦兹(J.H. Schwarz) 提出10维空间的超弦理论(superstring theory),其中 6维空间“卷缩”在普朗克长度(10−35 米)的微小空间。这个理论宣称有可能统一所有的作用力,包括万有引力,所以被称为“万能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因为超弦理论是10维空间的抽象数学理论,根本无法和物理世界的任何物理量挂钩,也没有任何人能对6个“额外维度”的物理意义作出任何解释。数学家们只能推说:反正这些维度卷缩在10−35 米的微观空间,我们观察不到,所以不要追究它们的物理意义。奇怪的是,人们观察不到的东西,数学家们能够算得出来。

更令数学家们头疼的是,不同的拓扑学家至少提出了5种不同版本的超弦理论互相竞争。1995年,惠腾 (E. Witten) 提出了一种猜想,就是这5种不同的超弦理论可能是11维空间中的超弦理论的不同表示。加上第11个维度以后,超弦就变成了“超膜”(membrane 或 brane)。“弦论”变成“膜论”(Membrane theory)或者 M-理论。“膜论”的结构至今并不清楚,但是已经有人猜想,大爆炸是因为“膜”上的皱褶的偶然碰撞而产生的。这种碰撞可以很多很多,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无数的皱褶碰撞之一,所以宇宙应该有无穷多个。

在“人有多大胆,纸有多大产”的时代,M-理论并不是绝无仅有的万能理论。由阿西特卡尔 (Abhay Ashtekar) 和斯莫林(L. Smolin) 等人于世纪之交发展出来的“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 简称LQG)就是另一个“万能理论”。

在圈量子引力理论中时间和空间是离散的不连续的量子化了的空间,空间被看成是由无数的尺寸为普朗克长度的有限圈组成的“自旋网”(spin networks)。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宇宙的大爆炸来自于上一个大湮灭。所以LQG在理论结构上类似于“振荡宇宙模型”和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

无论是M-理论还是圈量子引力理论,除了能够似是而非地为大爆炸理论回答“宇宙是如何创生的”问题以外,对于大爆炸宇宙学的其他问题,比如地心说性质,因果联络问题,稳定问题,暗物质暗能量等等问题,毫无帮助。可是这些量子引力理论本身的问题可是非常之大。M-理论中的额外维度没有任何实验基础和实验证据,也给不出任何物理量供实验物理学家们检验,因此这种理论只是一种拓扑学习题,算不得物理理论。至于圈量子引力理论,其致命的问题在毫无根据的离散空间假定。因为这些关系,量子引力理论并没有被主流理论物理学界所普遍接受。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创立者之一,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格拉肖说:“超弦理论将演变出一些只有在未来 的神学院里的神学家们导演的活动。自黑暗的中世纪以来,我们第一次看到崇高的科学研究最终的结局竟然是再次以信仰取代科学。”知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认为弦论不能够给出任何一个物理量供实验物理学家检验。也就是说,这个理论和实际的物理世界毫不搭界。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魏尔特曼(Martinus Veltman)认为超弦理论“连被称为错误都不够资格”。除非超弦理论家们从高维空间或曰“额外隐形维度”回到现实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他们的理论就和实际的四维时空中的物理现象没有任何关 系。一个和物理世界毫不搭界的理论要得到学界的承认也难。

十六)百年总结牛顿引力理论与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比较

现在我们可以将爱因斯坦引力理论和经典的牛顿引力理论从理论框架,实验检验和实际应用三方面作一个比较。

经典引力理论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框架的差别首先是数学形式上的差别。牛顿的引力理论中描述势场的是一个标量方程。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是一个四维二阶张量方程,是一个包含六个独立偏微分方程的方程组。其复杂性比之牛顿的引力理论无异天壤之别。它复杂到爱因斯坦自己都找不到一个精确解。物理学理论应该在能够描述物理现象的前提下越简单越好。爱因斯坦将引力理论弄得如此复杂,人们有理由期待这种复杂化会带新的发现。期待将一个标量方程扩展到二阶张量方程以后,会发现五个此前物理学界不知道的新的物理规律,五个新的物理现象 。可是,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只有(0,0)分量可以在弱场近似下(强场不行)通过调整自由参数线性过渡到牛顿的理论。所有其他分量的微分方程都是经典牛顿理论中没有的。这些分量正是比较广义相对论与牛顿引力理论的优劣真伪的根据。

令人失望的是,这种复杂化并没有带来新的正确的方程。除了(0,0)分量以外,爱因斯坦引力场张量方程中的其他分量的微分方程或者导致时空度规的无穷大发散和时空翻转,或者与相对论的光速极限原理直接相悖,证明广义相对论不具有转动相对性。这到底说明是牛顿理论“近似”正确呢,还是说明爱因斯坦张量方程仅仅(0,0)分量在弱场近似下侥幸地近似正确(因为有自由参数可以调整),而所有其他分量都或者明显错误,或者毫无意义?

其次让我们比较一下经典引力理论与广义相对论的实验检验。

牛顿的万有引力经过了几百年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无以数记的检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导出了开普勒三定律,而开普勒定律是无数天体观测的实验数据的总结。牛顿引力理论的预言导致了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可见其理论预言的威力。航天科学家可以提前三年预算行星的位置,误差不到一弧秒。这样的精度是惊人的。我想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浪费笔墨在此列举牛顿万有引力的实验检验问题,因为他根本就不是问题。我们自己每天的饮食起居工作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检验着牛顿万有引力的真实与正确,根本就不必要昂贵而复杂的设备来拼凑证据。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证据却真是个大问题。如上所述,广义相对论的三个经典检验没有一个站得住脚。所谓引力使光线弯曲的日全食实验根本就是笑柄。引力透镜问题和光线弯曲是同样的问题。行星近日点的移动的99%可以用牛顿理论解释;广义相对论的所谓修正不过0.8%,应该远小于经典模型的误差范围,因此毫无意义。至于引力红移的实验检验,就连温伯格等许多物理明星都感觉底气不足。

让我们再来比较广义相对论与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的应用。这种比较是必需的,因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社会活动,推动文明进步。

牛顿万有引力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人类和地球上的一切都被万有引力束缚在地球上。如果没有万有引力,我们或许就不需要飞机火箭,但是罪犯集中营和羊圈就得封顶了。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中,从摩天大楼和跨海大桥设计中的静力平衡,到火箭和航天器的轨道计算,从医疗科学中的生理卫生,到体育训练中的举重跳高,没有不用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无孔不入,无往不胜。其应用范围之广,理论之准确,只有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可以媲美。

相比之下,广义相对论在所有这些社会生活和工程实践中毫无用处。他的用处何在呢?在于与人类福祉毫无关系的宇宙学。在杞人忧天都尚未忧到的百万光年以外的黑洞和引力坍塌,在猴年马月宇航员们掉入黑洞时候到底是变成汉堡包还是意大利面条的问题,在解决宇宙到底会不会最终湮灭等等比国家大事和世界大事还要大N个数量级的宇宙大事,是解决人类如何穿越时光隧道或者通过高维空间超光速旅行到别的银河系去参加周末宴会或者渡蜜月的问题,是如何开发时间机器或时间武器巩固国防的问题,等等等等。广义相对论的所有这些应用都只存在于宇宙学家们的幻想之中,当然纳税人还是得为他们的幻想买单。

可就是这样一个百无一用,一用就错的广义相对论,却被宣称为伟大的高深的正确的理论,要取牛顿万有引力理论而代之。相反,被应用于所有的社会生活和工程实践,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默默奉献的牛顿理论,却被贬为近似的过时的理论。这岂不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呜呼!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玄学神学,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悖论横行,科学必将复兴兮!

参考文献

1. C.W. Misner, K.S. Thorne, J.A. Wheeler, Gravitation, W.H. Free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1973), ISBN 0-7167-0334-0.

2. H.C.  Ohanian, Gravitation and Spacetime, W.W. Norton & Company Inc., New York (1976), ISBN 0-393-09198-8.

3. R.P. Kerr, Phys. Rev, Lett. 11, 237 (1963).

4. G.M. Clemence, Astro. Papers Am. Ephemeris, 11, part 1(1943); Rev. Mod. Phys., 19, 361(1947).

5. Steven Weinberg, 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 John Wiley & Sons, (1972), ISBN 0-471-92567-5.

6. Richard C. Tolman, Relativity, Thermodynamics and Cosmology,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87), ISBN 0-486-65383-8.

7. R.H. Dicke and H. M. Goldenberg, Phys. Rev. Letters, 18, 313(1967).

8. F.W. Dyson, A.S. Eddington, and C. Davidson, Phil. Trans. Roy. Soc. (London), 220A, 291(1920); Mem. Roy. Astron. Soc., 62, 291(1920).

9. D.A. Ostlie and B.W. Carroll, Modern Stellar Astrophysics, A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96), ISBN 0-201-59880-9.

10. Adams, Proc. Nat. Acad. 11, 382 (1925).

11. St. John, Astrophysical Journal. 67, 195 (1928).

12. R.V. Pound and G.A. Rebka, Phys. Rev. Letters, 4, 337 (1960).

13. Ling Jun Wang,  IL Nuovo Cimento , Vol. 115B, N.6,  pp615-624 (2000)

14. L.J. Wang, Physics Essays, Vol. 27, No.3, pp356-364 (2014)

15. L.J. Wang , “Flatness of Kerr Metric”, 已被Physics Essays接受,即将发表。

16.王令隽,爱因斯坦宇宙模型与“近小远大,《物理哲学文集》第一卷,137页,东方文化出版社,香港(2014), ISBN 978-988-16298-0-7.

17.王令隽,现代宇宙学的基本问题及DET理论,《物理哲学文集》第一卷,18页,东方文化出版社,香港(2014), ISBN 978-988-16298-0-7.

18. R.F. Marzke and J.A. Wheeler, in H. –Y. Chiu and W.F. Hoffman, eds., Gravitation and Relativity, Benjamin, New York (1964).

19. C.W. Misner, K.S. Thorne, J.A. Wheeler, Gravitation, W.H. Freeman and Company, New York (1970), ISBN0-7167-0334-3.

20.王令隽,科学上有没有万能的最终理论?《物理哲学文集》第一卷,170页,东方文化出版社,香港(2014), ISBN 978-988-16298-0-7.

所有跟帖: 

最怕被代表,虽然对他没生什么反感。凡夫走卒的智慧,爱先生望尘莫及有的是。 -科普闲谈- 给 科普闲谈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16/2015 postreply 19:51:52

这篇文章很好。应该置顶。 -宇之道- 给 宇之道 发送悄悄话 宇之道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7/2015 postreply 06:51:08

混笑坛,从不妄评相对论。看来这篇文章出自行家,准备多读几遍。不过对于本文的日期:2015年二月笑了一笑。 -ozxlu- 给 ozxlu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2/2016 postreply 04:56:5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