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新数学之美(4)- 地球大气层的起源

来源: 科普闲谈 2015-10-16 22:04:1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614 bytes)

科学的新数学之美(4)

地球大气层的起源

2015年10月17日

今年十二月份科学江湖上有件大事,即各国首脑要在法国举行一次“巴黎论剑”,旨在挽救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自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在日本的”京都论剑“后,群雄中虽微词不断,但各国仍摊金派银地做研究,真有诚意为此编写一部武林法典,让曾经吵得一地鸡毛的各门各派有规可循,以至于人类可以尽可能地延续下去。

体制内各衙门的大内高手和各类学校院所的大师们,拿到银票后深知责任重大,也想借此机会让本门派弄出点动静,将来弟子们在江湖上行走时有些脸面。除了翻籍阅典,许多掌门人招集长老们出谋画策、研发新招,并飞鸽传书让分布在各地的分舵和眼线大量收集数据,以便建立一个能让官银不断流入科研账户的计算机模型。

亦公亦私,多年的观测研讨,大多数团队有了一个大致的共识:这地球的气候变化日趋异常,似乎已经不想跟人类玩“天人合一“的和谐游戏了。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气候反常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现象,与人为排放无关,不用杞人忧天。

论战的双方各执己见,难分难解。同时两边应该是心知肚明,他们缺少底气说服对方,原因之一是谁都不知道地球的大气层真正来自何方、如何生成。不知起源,何论变化?在网上用谷歌可查到一些科幻般的解释,但无人也无法能判别真伪,属于“老子是大爷,信不信由你”的范畴。

请读者暂且想象俺做了一奇梦,到侠客岛做客,喝了腊八粥,还从岛上洞中得知大气层起源的秘底,与各位共享。

下面的守恒式揭开了大气层的来龙去脉:

tan[O2/(N2+CO2)]+tan(Ar/O2)=tan[E/(1+E)]                                                       (1)

其中O2 是在一个任意给定体积中氧气分子的重量,N2 是该体积中氮气分子的重量,Ar is 该体积中氩气的重量,CO2 是二氧化碳在该体积中的重量。E代表氢原子和氦原子的等离子能之比,tan[E/(1+E)]=0.3719698是个常数。许多周期表都列出原子的等离子能。如需要,可以在公式(1)中加上其它有意义的物理量。这个公式和展示原子质量联系的方程相似。

公式(1)在各种温度和压力下都是恒等式,目前所知的最大误差是0.105%。计算时最好是用体积和密度来计算重量。大气中各种气体体积的比例在网上都可查到,各种温度和压力下气体的密度在美国标准局的网站上都有。

由于等氢和氦的离子能是描述星云团的物理量,所以公式(1)告诉我们地球大气层来自星云团的冷却,在地球生成时就与其相伴。有可能先由正离子捕获电子成原子(也有公式表达),然后再成分子。二氧化碳在大气形成时就有,多寡而已。

下面的表中是公式(1)的一些计算例子。其中第一列是温度,第二到第五列是密度,theta1 代表公式(1)左边的第一项,theta2是左边的第二项。压力很接近一个大气压。大气中各气体的体积比例是:氮=78.084%, 氧=20.946%, 氩=0.934%,二氧化碳=0.0356%。

如果公式(1)称为正等式,它还有一个精妙绝伦的反等式。二者一正一反,可以把很多自然现象解释得很圆满。

顺便提一下,台风/飓风起源于大气成分和结构的一个特殊性质。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