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谈科学,但不能任性ZT

来源: xuxinxuexi888 2015-04-08 09:38:1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794 bytes)

 

有钱谈科学,但不能任性

2015年4月8日 07:20 阅读531

微信号 iscientists

功能介绍 饶毅、鲁白、谢宇三大科学家主编的《赛先生》,中国最佳科学读品。

编者按

近日,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大儒因转基因话题而起的一场激辩引发热议。转基因争议由来已久,“挺转”与“反转”的隔阂、对立理应通过更多的对话交流加以解决,然而遗憾的是,在立场为先的态度下,真理长久以来并非越辩越明。

 

更为有趣的是,当前有不少名人自愿出资探讨科学问题,虽然他们大都非科班出身,却因态度是否“任性”而结果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其核心问题似乎在于: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地的谈论科学?

 

黄堃

 

“有钱,任性”是如今的流行语,科学领域也未能例外,不少人自愿出资探讨科学问题,如谈转基因的崔永元、谈雾霾的柴静,还有公众知名度相对较低却在古生物界名头甚响的郑晓廷。三人都不是科班出身,均携“有钱”之利介入科学,却因态度是否“任性”而结果大相径庭。

 

融入科学的郑晓廷

 

郑 晓廷初中肄业,曾任山东省平邑县归来庄金矿矿长,投资3.6亿元建立了藏有大量宝石和化石的天宇博物馆。他在一些访谈中开玩笑自称“民科”,但其成果或许 会让一些专业研究人员汗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出版多部专著,其研究发现改变了科学界对恐龙和早期鸟类演化的部分认识, 还有化石中发现的一种恐龙被命名为“郑氏晓廷龙”,这种恐龙可能会让写入教科书多年的始祖鸟失去“鸟类祖先”的地位。

 

显 然,郑晓廷谈科学的水平已经达到其领域的专业层次,他在一次与“果壳网”的访谈中说了三点原因:第一是爱好;第二是学习,通过看文献“学习最专业的人是怎 么研究的”,还“大量通过解剖来学习现生物种的骨骼学”;第三是合作,无论国内外的研究机构,“跟我们合作的都是最顶级的学者”。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郑晓廷没有因为有钱就任性。他曾表示:“早期我们的人员专业能力不够,我们在展品设计展出、分类方面的确犯过错误,不过后来我们得到了很多顶级专家的指导……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所犯的错误一个一个纠正过来。”

 

尊重科学的柴静

 

柴静团队推出的视频《穹顶之下》已名闻天下,据称自费一百万元完成了拍摄制作,就为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我们怎么办?”

 

《穹 顶之下》的一大特点是引用了诸多科学文献,还有不少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专业人员接受采访解释相关问题。柴静本人在演讲中则以引述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姿态出现, 时不时有“这张表我每年看到都很痛苦,因为完全看不懂”“咱们都看不懂的数据”这样的表达,体现出一种外行探讨问题时的谨慎和对专业知识的尊重。

 

当然,《穹顶之下》也面临一些专业人士的指责,比如概念上雾霾不等于PM2.5、有选择性地截取数据用于展示等。这背后的部分原因,也许就源于柴静的那句“这是一位母亲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但是总的来看,应该说《穹顶之下》大大加深了整个社会对相关科学问题的了解和探讨。

 

质疑科学的崔永元

 

崔永元近几年多次表示要“死磕转基因”,并也自掏腰包调查和拍摄纪录片,他在2014年的一次采访中说:“现在花了100多万元,全下来得七八百万吧。”客观地说,他的行为也推动了全社会对转基因的讨论,但其影响却被许多专业人士认为是“谣言惑众”。为什么呢?

 

首 先,其纪录片存在抽样调查方法不科学、分不清相关性和因果性等错误,关于转基因食品有害的基本结论不能成立,事实上,整个科学界都还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有力 证据;其次,崔永元没有依靠真正的专业人士,所请的“科学顾问”陈一文居然鼓吹“水变油”这种公认的伪科学;最后,崔永元自身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曾在微 博上认真转发他人玩笑之作“肯德基麦当劳薯条含有毒物氯化钠”,还评论说“和转基因一样一样的啊!”

 

崔永元谈论科学 的态度同样引来争议。如最近他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大儒争论时,突然发问“黄金大米”里究竟转了几个基因。卢大儒在稍加思索后回答说两个,而崔永 元以非常肯定的口吻说“7个”,并赢得现场观众掌声。事实上,国际水稻研究所官网资料显示,第一代“黄金大米”转入3个基因,而第二代“黄金大米”只转入 两个基因,卢教授回答无误,而崔永元虽然以诡辩之术赢得一时掌声,但其所说“7个基因”,或许是分不清基因、启动子、内含子等概念的区别而数出来的。

 

不过,崔永元在最近接受《中国科学报》的采访时,又表示支持转基因研究,要求加强监管和改善宣传,并认为自己这样的“文傻”应该得到科学家的科普。这也许是他加入反对转基因阵营多年后,终于发现国内外反转者都拿不出过硬的科学证据,而发生态度上的转变。

 

谈论科学应以事实逻辑为根基

 

无论是融入科学、尊重科学或者是质疑科学,从根本上来说,谈论科学问题的原则在于,是否基于客观事实,是否以逻辑规则展开。如果不讲规矩,光靠“任性”是会出问题的。

 

在 前两个案例中,郑晓廷将收藏爱好融入科学研究的轨道,按照同行评议规则通过发表论文来讨论科学问题,得以登上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的殿堂;柴静的《穹顶之下》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科学研究数据,相关调查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现在虽有质疑声,但也有专业人士为之辩护,看来正成为一场有益的专业化讨论。

 

而要切忌的,是谈论科学时像崔永元那样“任性”地带着立场找材料。他曾公开承认“死磕转基因”是因为与方舟子的争论,旁观者容易看出他赴美拍纪录片就是想找材料把方舟子驳倒,却因此偏离了真相。

 

科 学知识的客观性来自于其“可证伪性”,这是科学屡屡取得成功并赢得人们信任的原因。如果要质疑某个科学观点,必须通过可重复的实验去证明其无效。牛顿和惠 更斯之间有关于“光是波还是粒子”的争论,爱因斯坦和玻尔为“上帝究竟会不会掷骰子”而大战多年,这些争论最后的解决都不是靠哪一个人或哪一派的势力,而 是客观实在的实验结果。

 

崔永元曾宣扬美国普度大学退休教授胡伯在转基因作物里发现“不明病原体”,但美国佛罗里达大 学的福尔塔等人联名发表公开信,提醒胡伯如果确有其事应该出于公共健康利益考虑把“不明病原体”交出来供大家一起研究,如有成果绝不忽略其贡献,比如有人 开玩笑说诺贝尔奖不会漏了他。此事如果为真,转基因行业显然会遭到重击,相关研究者则可名利双收,他们为什么不做呢?只是不知为何胡伯教授宣称有此发现多 年,却从未发表详细的数据和论文,不可证伪。

 

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有谈论科学甚至是质疑科学的自由,但是正确地谈论科 学,必须尊重科学的客观性。这应该是包括科学家和普通公众在内所有人都应遵守的规则,现在一些有钱人或名人能够调动相对较多的资源来介入科学问题,但在这 种规则面前也不能任性,而且这些人恰恰因为更有影响力而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iscientists@126.com。


更多精彩文章:您可以回复“目录”,接收往期文章目录和每一篇的获取方式。谢谢!

 

关于我们

▃▃▃▃▃▃▃▃▃▃▃▃▃▃▃▃▃▃

 

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赛先生》 ── 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