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论)的科学依据和结构类型

来源: 董申章 2010-05-13 08:29:3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03639 bytes)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论)的科学依据和结构类型     6.24.08

 

    E-mail:ZhangDS12@hotmail.com 新修改

 

 越是简单的东西越难明白”. “纯粹的谬误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混有真理的谬误”.

内容提要: 我们宇宙中最多的物质是氢原子。它也是最简单的元素。简单就意味着稳定。所以氢是宇宙中最

简单最多最稳定最长寿命的元素。

  根据近代科学和粒子理论, 其它的化学元素都是由氢原子在恆星和超新星爆炸中合成出来。一般恆星最

多可將氫和氦融合成鐵和鎳那樣重的元素, 至於更重的元素則主要從超新星爆炸而來. 超新星就是大恆星的

爆炸。在超級熱的爆炸中, 藉由氦原子核互相結合成較重的原子核,然后這些較重原子核再捕捉會衰變成質

子的中子,大部分較重的元素會因此而產生。在恒星之外层和冷的宇宙空间和行星上,,氢除了稀有气体之

外,几乎可与所有元素结合成化合物。以氢碳为基础的碳氢化合物形成了有机物。有机物在类地() 行星

的适当环境下,就有可能演变进化成生物和人类。

 因此,宇宙中任何复杂的物体都是由最简单的许多氢原子所结合成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层层结合而成.

以复杂来源于简单。New York Science Journal, http://www.sciencepub.org,ISSN 1554-0200

  因此,由一个质子p和一个负电子(e-)所组成的氢原子H是构成我们宇宙中的任何物质、物体和事物的元件和基石。而氢原子本身就是由2对的矛盾体分2层组成的。可见,没有一个事物是由单一的矛盾体构成的。所有事物都是有多种和多层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或矛盾系统

   因此, 宇宙中任何事物, 不管是现存的或已存在过的事,不管是个体群、体或整体,都是由相互对立而

又相互依存的矛盾体组成的。所谓 矛盾体 对立统一体,就是其内部的各个结构部分和其间各种斥力

(如电斥力、热斥力、辐射压力、分离力,、恨等)与其相对应各种引力(如万有引力、电引力、化学键、凝聚

,、爱等)保持相对的对称平衡以维持事物本身的相对稳定的结果。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 相反相成的道

理。如果内部斥力大于引力,物体就会膨胀、破裂,,改变结构、解体爆炸。如果内部斥力小于引力,物体

就会缩小、挤压、破裂,、改变结构、塌缩。因此,内部对称与平衡度愈高的物体和事物,其稳定性就愈

高,其寿命就会愈长、中国古代佛道家所追求的得 ,就是要在修炼中保持身心的均衡和宁静。以达到

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和成仙的愿望。

  事物本身与外界一方面是靠斥力和引力的相对平衡,以维持其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和运动状态(对立统

),,其随时间而产生变化和消亡的过程是与外界在同时间内持续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事物内部

的某部分或整体的斥力或引力增减至某一临界值时,该事物的相对应部分或整体将发生结构和形态的改变

而消亡,或转变成另外的事物。事物本身保持稳定的另一条件是该事物前后吸收和排除的能量和物质应达

到相对的平衡.事物与外界的碰撞作用是突发性的突变往往对二者都造成直接的损伤破裂,甚至毁灭性

的解体爆炸而消亡。

  本文的新观点和重点在于将矛盾体按照其不同的结构分为不同类型,各种不同结构类的矛盾体将有不

同的特性、运动形态和转化结果。混淆矛盾的结构类型会导致重大的错误和结论。

关键词: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律);矛盾体结构的不同类型;矛盾和中间体组成的“三位一体”;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中间态,氢原子的对立统一结构;事物的进化是由突变产生的不可逆过程;

 

I.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规律) 的普遍性,氢原子的对立统一结构,宇宙中无论多么复杂的物体和事物都是由许许多多氢原子层层迭迭结合而成。复杂来源于简单。老子曰: “大道至简”.

  

  我们现在的宇宙大约共有1080氢原子。一个体重75公斤的人大约由5×1028个氢原子组成。而氢原子的质量只有1.66×10-24克。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律)是小至氢原子大到恒星、星系和宇宙所固有的普遍规律,也是我们宇宙中现存的和过去的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最根本的规律,还是我们现在的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中所固有的和共有的最根本和最一般的规律。

 黑格耳和以后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对对立统一规律或者说矛盾论作出了深入研究和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然而,由于后者们常将研究工作过分注重服务于他们的政治目标,因而将对立统一律简单化,而导致一些重大的错误结论。比如,由矛盾对立面的转化而得出无产阶级专政。由一分为二而反对合二为一,并将一分为二绝对化,煽动仇恨和斗争。虽然便于夺取政权,但是在夺取政权后,仍然不断扩大仇恨和斗争。这必然导致社会分裂和经济崩溃。如果与天地人斗争就其乐无穷,而爱天地人并与其和谐相处就会失去快乐而悲哀无限吗? 再者如果更进一步追问,事物真的就只限于一分为二而不是一分为多吗? 那么, 多极化,多元化, 多样化等又从何而来?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律)其实就是每个事物内部各个物质组成部分之间及其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保持其对称平衡的规律。只有该事物保持其内部平衡和与外部的作用也保持平衡的情况下,该事物本身才能保持稳定,即稳定的结构、性质和运动状态。

 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从何而来? 就在于构成我们现今宇宙中, 最基本最大量最普遍最简单最稳定和最长寿的物质是氢原子.氢原子是由一个质子p和一个负电子e- 所组成.的,其内部组成和作用力(斥力和引力)的对立统一达到了最高的对称平衡。因而达到了最高的稳定。现今宇宙中的各种元素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和生命都是由最基本的许多氢原子所组成,小至宇宙空间物质,大至行星恒星,也是由最基本的氢原子所组成。因此宇宙中所有物体中的 矛盾 对立统一的本质就是由许多氢原子层层迭迭所组成的各种事物内部复杂结构的 对立统一所表现出的 引力与斥力的平衡。这就是中国古老易经哲学中的 天地人三才合一思想正确性的来源。

 1974年乔治(Georgi)和格拉肖(Glashow)提出了把强、弱、电三种相互作用统一在一起的SU5)大统一理论。按照该理论,质子是不稳定的,它的寿命约为1028 2.5×1031年。但实际上美国、印度和日本等国的实验尚未有确切的公认的证据证实质子有衰变的迹象。

     按照近代粒子物理理论,质子核(内部) 由两个上夸克(u)和一个下夸克(d)组成(uud)。夸克之间的核引力(核力,色力)与夸克之间的斥力(泡利不相容原理)达到了最稳定的平衡即矛盾的统一,而使夸克长期被禁锢在质子内,无法脱离。从而使质子的寿命超过1030年。相比较而言,宇宙的年龄才不过1.37*1010年。地球和太阳的年龄约50亿年(5*109)。质子核外部是质子核内正电子(e+)和其外层运动的负电子(e-)的引力和斥力达到了平衡,即矛盾的统一而成为氢原子.的结果。因为正电子(e+)和负电子(e-)是质量和电量完全相等而有电引力的粒子。由于在质子外层运动的单身负电子(e-)较易脱离,使质子成为正离子。因而两个质子常结合成化合物成为氢分子(H2)或与其它元素组成化合物,以满足该化合物外层电子所需容纳的饱和电子数,如盐酸(HCl),(H2O)等、大量质子在恒星和超新星内合成其它稳定的元素时,核内不能仅仅由质子组成。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多个质子之间在核内会产生斥力,因而质子间必须由中子(n)间隔开来以维持核内引力和斥力的平衡,从而保证该元素的核内部的稳定。所以元素核内的中子数都等于或大于质子数,如氦原子核(He)就由两个p和两个n所组成.

  中子(n)由一个上夸克(u)和两个下夸克 (d)组成(udd)。单独自由的中子是不稳定的,会在约15分钟(896)内会衰变为质子。这种不稳定大概是由于中子(n)内的两个下夸克 (d)之间的斥力大于质子内两个上夸克(u)之间斥力的缘故。但由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成的氘核以及两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结合成的氚核,却都能维持其稳定。因为其核内上下夸克之间的适当的空间结合维持了内部各夸克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平衡.

   这就是说,只要质子或者说氢原子不衰亡,我们宇宙中现有的各种有关物质结构和其运动的各种科学规律就不会改变.,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规律)也就不会改变。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规律)的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

 

II.我们现今宇宙中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根据近代粒子物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有12种,包括6种夸克(上、下、奇异、粲、底、顶),3种带电轻子(电子、缪子和陶子)和3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缪中微子和陶中微子)。它们都是长寿命粒子。氢原子中就包括着夸克、电子和中微子。大量氢原子的存在和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结合是进化成人类的物质基础。而各种元素粒子之间在不同情况下同层次间和不同层次间所形成的引力和斥力的平衡是千变万化的,它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物质千变万化的结果性质和运动状态,它们组成和演变成现今的千万种物质生命和人类.设想如果粒子之间仅仅有斥力而无引力, 或者斥力在任何地方总是大于引力,我们宇宙将是一个由无数孤立粒子组成的冷冰冰的世界。再设想如果粒子之间仅仅有引力而无斥力, 或者引力在任何地方总是大于斥力,我们宇宙将塌缩成为一个奇点,即回到宇宙大爆炸的起点----普郎克时代。

  在自然界, 引力有正负电子的引力、化学键、分子链、万有引力、核力等。斥力有同性电子的斥力、热压力,、辐射压力、各种泡利不相容原理所形成的排斥力等。

  在生物界----除上之外, 还有新陈代谢、酸碱平衡、生存竞争等。

  在人类社会----除上之外, 还有利害矛盾、权力斗争、阶级种族宗教文化各种矛盾等等。

  在人类思想感情-----除上之外,还有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得失、进退、存亡、爱恨情仇等等。

   我们现今世界各种各样物质千变万化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特别是生命和人类复杂遗传因子DNA等等,均源于以氢原子和各种元素所带的外层电子在不同情况下的复杂的藕合形式后的运动的表现。而这正式现代科学技术尚未完全了解和解决的问题.

 

III. 对立面(矛盾)共存的基础或者说基本条件必需是二者统一和依附于一个或多个“中间体.。“中间体”将矛盾的双方既分隔又结合而共同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独立的事物。“中间体”比矛盾的双方愈强大,该事物就愈能保持长期的稳定仅有矛盾双方而无中间体是不能构成任何独立存在的个体的。

   

 一个独立的事物是由诸多的矛盾的统一体(三位一体)构成的系统。所谓矛盾的统一体不只是包

括矛盾的双方,,还包括其支撑和依附的中间体而共同组成的一个统一体。只有它们有机地共同组合在一起

才能构成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仅有矛盾的双方是不可能构成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的。仅仅一个正电子(e+)

和一个负电子(e-) 不可能组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二者碰在一起只能湮灭成一堆能量。所以它们只能依附在一

个原子核上才能组成一个独立存在的氢原子,或者共存于一个原子核内组成一个中子,才能成为一个独立

的事物.。甚至在质子核内部,矛盾的双方也有它们支撑和依附的的中间体。

  质子核由两个上夸克(u)和一个下夸克 (d)组成(uud)。三者有不同的颜色即色引力。它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夸克即是另外两个矛盾夸克之间的支撑和依附的的“中间体”,而任何两个夸克之间的引力 (核力,红兰绿三种色力)与夸克之间的斥力 (泡利不相容原理)均达到了极好的平衡,即矛盾的统一。也许正是核内uud这种三足鼎立而又不可分割的互相平衡的结构才保证了质子核的最高的稳定性和最长的寿命.在两个质子组成一个氦原子时,必须至少还要两个中子作为中间体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是将质子既分隔又结合起来.

  电子和中微子内部是否也由矛盾的统一体组成?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近代科学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是电子有结构和可分解是无疑问的。因为电子可以在质子内被三分到三个夸克上就是明证。

  一个DNA的基本结构单元称为核苷酸。其中除了一个碱基和一个磷酸的这一对矛盾以外,中间还必须有一个糖分子。正是这个糖分子将碱基和磷酸牢固地联接在一起又分隔开来,才保持了核苷酸的稳定。这种大量的核苷酸的有序连结形成了DNA的极其复杂的稳定可靠遗传作用。

   随便一男一女不可能组成一个家庭。他们必须要有财产、利益、爱慕和能满足对方的各种需要作为条件或基础。这些东西的存在就是中间体,即男女双方结合成家庭所必需的粘合剂。

   一个封建社会不能仅有地主和雇农佃农。还一定有大量的中农工商业的老板和雇工等。同样,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不能仅有资本家和工人,还一定有许多大量中产阶层、自由职业者、甚至还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残余。所以,列宁说过: “没有纯粹的资本主义.” ,就是这个道理。

    中间体的作用::比如左中右,前中后,敌友我,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正负数之间的许多数和0

等。说明“中间体”的存在是矛盾双方依附或依存的和不能相互湮灭的必要条件。也是矛盾双方盛衰和可

能转化的基础。在战争中只有能得到最多中间群众拥护的一方才能战胜敌人。中间体将矛盾的双方既结合又隔离开来而组成一个独立存在和活动的整体

  矛盾的双方的既排斥又吸引的相互作用力只有在“中间体”的介入下才能达到平衡而组成一个相对稳

定的事物。矛盾相当于毛,,中间体相当于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间体比矛盾的双方愈强大,该矛盾

体就愈能保持长期的稳定。如氢原子核比一对正负电子重大1840倍。这是氢原子最稳定最长寿命的物质基

础。如氦、铁和各种元素和各种化合物甚至构成生命的物质,所有组成物质的原子核中由于中子的存在就

使各个原子核比其外围总电子重大1840倍还多.

  因此,稳定的矛盾体(事物)是“中间体”比矛盾本身重大得多的橄榄型的矛盾体。

  事物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多”的。当事物被分解时,不仅仅分解为矛盾的双方。总还有其它的东西被分解或者产生出来。同样,既然所有的矛盾必需有所依附的“中间体”。那么, 事物就不是“合二为一”,而是“合多为一”。

     先从宇宙中最简单原子氢H(质子p + e-)说起。原子氢仅能存在半秒钟,随后便重新结合成分子氢H2。并放出大量的热。把原子氢气流通向金属表面时,原子氢结合成分子氢的反应热可以产生高达4273K的高温。这就是常说的原子氢焰。但在高温下,在电弧中,或进行低压放电,或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氢分子能发生离解作用,得到原子氢。这就是说,无论是2H变成H2,还是H2分解成2H,都需要大量的能量供给或释放,或有高能粒子的参与。另外, 氢离子H+也只能在水中才能存在。而同时还必定有 OH-离子存在于水中才能平衡。这就是说,氢H不可任意分解成为e-H+两部分,而在水中的氢离子H+也只有用电解的方法供给电子e-才能得到原子氢H
  
一个中子可通过弱作用衰变为质子,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电子中微子。 质子很快就会捕捉一个e-而成为一个氢H.。如上所述,,氢H很快就会与另一个氢H合成氢分子H2。所有这些过程都必须有能量的参与。这能量就是第三者。

   如前所述的核苷酸,其中除了一个碱基和一个磷酸之外,还必须有一个糖分,共有三者所结合而成。一对光棍的男女无法组成一个稳定的独立的家庭。他们还得有其它的各种共同的财产、政治经济利益、文化感情和家庭等等各种需要或对对方各有需求。

   在封建社会, 不仅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还有中农小手工业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还有大量的中产阶级、自由职业者。

   当中国共产党在1957年将5%的知识分子打成资产阶级右派时,受损伤的就不仅仅是这5%知识分子本人,而还包括其家庭成员及许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对全社会的影响。这一大片“中间体”所受到的伤害造成了可怕的后果.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其生活所依赖的动植物共同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需要将共同聚居的环境保护,以适宜共同的生存。

 

IV.对立统一体(矛盾体)的结构类型。这里所指的类型是对立统一的物体内部的实体结构。

  矛盾体存在的空间结构形式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矛盾有其特定的结构、性质、作用方式和变化规律。下面只有A型矛盾类型是基本的原生型。其它的B,C,D型都是次生的派生型。

 

(A)。反质型矛盾体( 相反相成型, 异性相吸引)矛盾的任何一方不能完全脱离对方而成为独立的事物。矛盾的双方在这种类型中具有相反的性质, 它们同生共灭、相互需求、相互依存、不离不弃、互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二者只有与“中间体”共同(化合) 结合在一起成为“三位一体”,才能成为一个独立存在事物。这事物的结构和特性并不等于原来矛盾双方二者的叠加,而是质变。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能互相转换和颠倒。这是宇宙构成任何一个独立稳定的事物的诸多种矛盾体中必需的和最基本的原生类型。是构成其它矛盾类型事物的基石。反质型矛盾最显著结构特点是其构造为 对偶型”,,或 两极型,或者说 共轭型。它们成双成对地存在,其表现形式为异性相吸的引力和互相需要的不弃不离.。在正常情况下,二者的互相排斥是在有中间体的条件下形成的。

  矛盾的吸引和排斥的相互平衡依赖其间必有一个较大的“中间体”作为稳定中心中间体比矛盾的双

方愈强大,矛盾就愈能保持长期的稳定.以正负电子对组成为 对立统一体或者 矛盾体的氢原子是构

成宇宙间各种事物的最稳定的基本物质单元,是形成宇宙中恒星行星甚至生命物质的基本元件.

  各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能结合成化合物或复杂的物体,尤其是在地球上结合成水和碳氢化合物时,有机物就可能发展演变成生命生物,直到人类。因为每一个层面和层次的结合(化合)都产生了质变。

   一个电子只能和一个质子才能组成一个氢原子。 氢原子就变成一个稳定物。 也就是说, 一个电子如要和一个正电子相组合,就必需找一个比自己重1840倍的核子作媒介以成为稳定中心.这个媒介或稳定中心的性质应既不带正电也不带负电,它对两极的正负电子来说是中性的。但不是绝缘的。 正负电子通过中心体而相互作用以维持一个平衡和稳定的整体,成为一个独立的事物。一个本质上不同于原来正负电子的新事物.。同样,两个夸克不能组成一个质子或中子,而必须由第三个夸克作为中间环节才能组成。 既然这氢原子是宇宙中最小、最简单、最基本的原始的物质结构的形式, 其它复杂的事物只不过是这许许多多氢原子在不同条件下组成多层次的组合和结合的结果.。因此,在宇宙中, 一个过去的和现存的稳定的结构或事物除了两端(,)有相互对立的一对或多对较小的矛盾组合体外,中间还要有个较大的“中间体” (或中性体)作为该事物的重心和稳定部位。总体组成一个橄榄型矛盾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单纯由一对简单的两极型矛盾体所组成。 如上所述, 一个正电子与一个负电子绝不能组成一个粒子,而只能湮灭成一堆能量.。一个磁铁的两极间如果没有磁铁体也不能存在。一个只有资本家与工人而无中间()阶层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有少量的中间阶层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只有中产阶层占多数的社会才是稳定的。同样, 只有在中产阶层占多数的社会在实行民主政治时,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中国大陆, 有九亿农民的现况下,中国要想成为一个较高速发展的稳定的民主国家,一定得至少将5~6亿农民转变成中产阶级才行。

   在这种类型的矛盾体内,不可能由矛盾的一方将另一方消除而使整个矛盾消失。 比如, 正负电子和质子所组成的各种原素、分子、化合物等等都是由许多对正负电子对平衡地组合而成。由有一个碱基、一个磷酸和一个糖分子组成的核苷酸,由地主与农民为主组成的封建社会,由资本家和职工组成的工厂或公司,由统治者(领导者)和被统治者(被领导者)所组成的政府等等,所有这些矛盾的一方不能失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它们双方是同时增加或减少,或者是组成其它事物时的成对参与者。比如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它原素分子化合物时,不可能只有电子或负电子参加,而必须是正负电子成对地与其中间体质子一起参加。如核苷酸是DNA的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其中是一个碱基和一个磷酸的这一对矛盾。当DNA复制时,每个核苷酸中碱基、磷酸和糖分子缺一不可。

  在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每个阶段,主要矛盾的双方不可能一方消灭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比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一对相互需要而又相互对立的阶级,他们是同生共灭的。农民不可能消灭地主阶级建立一个只有农民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制度。因为一旦农民剥夺了地主的土地和财产,他们本身中的一部分就变成了新一代的地主统治者。 这就是农民起义几千年来不能推翻封建制度的根本原因。当封建社会内部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对矛盾统一体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壮大时,地主和农民这对矛盾体就会同时逐渐缩小,而最终会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对发展壮大起来的矛盾体所取代。于是,,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也是一对相互需要而又相互对立的阶级。工人阶级不可能消灭资产阶级后而单独长期存在,以建立一个 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一旦掌握政权后的 无产阶级在打倒资产阶级后,其中少数人只能异化为新的资产阶级。因为任何暴乱和革命不可能使生产力发生质变,而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是资产阶级专政和统治工人阶级。能不能造成一个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专政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制度呢? 这就是马列毛等共产党错误理论的精髓。从以前的分析可想而知,这是一条行不通的乌托邦理论。这也是共产党上百年革命实践失败的根本原因。因为当无产阶级剥夺了资产阶级的财产后,其中的一少部分人一定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将资产垄断而成为新的资产阶级,即官僚资产阶级。 结果仍然改变不了资产阶级专政的本质。而这种落后的官僚资产阶级专政制度只能被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这就是世界上共产党国家蜕变为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因此,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大致消失后,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转变成社会主义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成出来。然后发展壮大而逐步取代资本主义。而不是也不可能由工人阶级直接消灭资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而建立起 社会主义社会

  在这种类型的矛盾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是不可能逆转的或者说转化的。正如一个带正电e+ 的质子p不可能直接转变成一个带负电的e-的质子一样。当工人阶级中少部分人有了权力以后,他们绝对不会放弃手中的权力,而甘愿再当平凡的工人。他们必然会利用手中得到的权力转换为资本而成为新的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代理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这句话是违反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事实的。同样,在历史上农民并没有成为地主阶级的掘墓人。奴隶也并没有成为奴隶阶级掘墓人后成为统治阶级。

 

(B)。同质型矛盾体(差异型, 同性相斥型)矛盾的双方或诸方是由本质和性质相同或类似的矛盾体或有差异的矛盾体所组成。双方或诸方可以各自独立地存在,但並不同生共灭。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互相独立地组合在一起。它们的相互对立和排斥是因为它们同性相斥和互不相容或对某种东西有共同的需要而又相互排斥。它们的的相互吸引和并存是因为它们暂时有某些互补性或对对方各有所需或有暂时的力量平衡等。这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矛盾结构类型。

  比如,在钠Na原子核外,共有11个电子,最内层2个电子达到了饱和状态。第二层8电子也达到了饱和状态。第三层只有1个电子。在内层2个电子互相之间与第二层8电子互相之间,电子与电子既是同性相斥又有共同需要互相合作组成饱和电子层状态。

  再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社会集团或财团之间的矛盾、人民的内部矛盾、军阀甚至国家之间的矛盾等等。矛盾的双方既不一定同生或同灭, 也可相互排斥又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吸引和共存。双方相互排斥的根源或出于对同一外部事物的需求和争夺,或出自单方面要对另一方面的强占和并吞。而相互依存或吸引则或出自有共同的敌人,或力量对比的暂时平衡。矛盾的单方可以长久独立存在壮大或缩小,而各方可保持其独有的本性。在一定条件下,双方或可合并,或可一方吃掉各方成为强大的一方,或保持相对独立,或走向永久分离。A型矛盾不同B型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换位置和互相转化的如次要方面不被吃掉就可能会成主要矛盾方面的附庸 差异就是矛盾 这观念只对同质型矛盾有效。

 同质型矛盾体的性质可以是对抗性的,也可以是非对抗性的。它们可以为敌或为友,可非敌非友,可亦敌亦友,也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同质型矛盾体之间产生对抗性矛盾的根源在于一方最终要吃掉另一方。 比如, 强国要侵略弱国,大鱼吃小鱼,猫吃老鼠,大星体吃掉小星体,老虎要吃人,人也要吃老虎, 细菌也能吃人,人杀人,不同宗教或种族之间的仇杀等等。

   毛泽东正确地提出了社会中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矛盾。而矛盾的性质可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非对抗性矛盾是共存共荣,也可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成你活我活。对抗性矛盾的4种结果是你活我死、或者你死我活、或者你死我也死、也可在力量平衡的条件下暂时性的你活我活。 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好的社会政治制度应尽可能化解集体集团或阶层之间产生的对抗性矛盾。在现代社会,不同宗教或种族之间的矛盾还很难化解。往往激化成对抗性矛盾。

   星星的出现,是在宇宙演化的早期,宇宙内少数地方能量物质密度稍微大于其外部环境的结果。也就是说,该地方的引力或凝聚力高于外部膨胀环境的斥力结果。换句话说, 比周围环境更团结、更联合、更融合、更凝聚,才是由许许多多氢原子层层结合进化成星星而后人类的必要条件。因而,现今文明进步的人类要想能在宇宙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只能要更加团结,相互依存和合作。而不是像过去野蛮时代一样,相互仇恨斗争和残杀。好的先进的哲学应该是和合()的哲学。与天合()、与地合()、与人合()。在解决矛盾中以求团结合作减少斗争的哲学。因为矛盾无须煽动就本已存在。斗争只能造成分离分裂和分散。所以在社会的非对抗性矛盾中,斗争只能是手段,团结合作才是目的。更反对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因为人类本身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无节制斗争的结果只能伤害人类本身。因此,不断革命论是一个完全错误的理论。丛林法则应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过时,它不适合现代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比如现在大陆和台湾的统独之争,一看就明白是属于B型的同质型矛盾。二者可不同生不同灭,互不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必然的互相依存性。

  多极化, 多元化,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多党合作,多边合作等等就是同质型矛盾体存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表现。人类要想在地球上长期发展进步,就要与生物界共存共荣。一方面节制人类的过度发展和过度消费,另一方面要保护环境和生物界。

 

(C). 层级或层次或代级间矛盾: 事物结构的发展进化是分层级的。这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下层到上层的逐级(阶梯式)发展的过程。各个层级或层次之间既互相联系配合、又有各自的性质状态和特殊需要而互相制约以构成一个整体。各层是不可以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的。

  如各个社会集团、公司、组织直到政府的组织中的上下级、上下层、领导与被领导、管理层与被管理层、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复杂原子中各电子层、硬件与软件、人与自然等。DNA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的层次分明的结构整体。各层次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又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同样,胚胎在母体从精卵结合到出生的成长过程也是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的层次分明的发育成长,而各层次结合成一个整体。各层级不可能从整体中单独地脱离和独立出来,各层次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体。

  我们宇宙从大爆炸诞生约有137亿年。在大爆炸后的3分钟内,就完成了核合成的任务,产生了最稳定最长寿命的物质--氢原子。物质在不断地运动发展。经过一系列的逐级变化。首先,经过恒星的产生和超新星的爆炸,合成了所有的元素。原始地球形成以后的十余亿年间,地球上的无机物 (无生命的物质)产生出有机物 (碳氢化合物和以后的有生命的物质),即由无机分子生成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然后,再由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生成生物大分子,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分子体系,进而演变为原始生命。生命的诞生是物质不断由混沌到有序运动层层进化的结果。这一进化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生命系统诞生之前的化学进化阶段,为生命的诞生准备有机材料。二是生命诞生之后,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生物进化过程。在原始生命的进一步演变过程中,从最简单的非细胞形态发展为细胞形态,从低等的单细胞生物渐次分化为高等的众多的生物类型,直至出现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类。因此,天地人具有同一本原。只是在不同情况下发展到不同的层次而已。所以2500年前老子所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映了宇宙中不同发展阶段的事物所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依从法则。  

   在每两个相邻的发展层次中,下层是上层的根基并为上层服务,也制约着上层的发展、性质、方向和规模。上层是下层的发展、进步和提升,并对下层有反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下层比上层简单固实,上层比下层复杂脆弱多变而更高级,所以从下层到上层是发展进化,是有序性增加的过程。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社会生产力中的主要动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和依附关系。只是在不同时期,其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而已。矛盾运动过程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转到基本适合,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马克思)。社会经济结构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上层建筑的性质的变化发展、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各个社会集团、公司,、组织直到政府的组织中,都是由基层、各级中层和最高层所组成。各层之间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而不能独立存在的矛盾整体。

  总结上述层级或层次间矛盾体的特性如下: (1).下层先于上层产生和存在. (2).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矛盾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整体。(3). 下层是基础。上层比下层复杂脆弱多变,上层是下层的发展和进化。下层比上层简单固实。下层制约上层发展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但上层对下层有反作用和相辅相成的作用,并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4). 下层和上层的性质作用、地位、性质和次序不可逆转。各层都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5). 从下层到上层是随时间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顺序发展进化的过程,是有序性增加的过程。

 

(D)。个体与其所属(同类)的群体(集体)之间的矛盾: 没有个体,就没有由个体组成的群体(集体)因此, 个体与其所属的群体(集体)之间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其表现为个体与群体(集体),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个人与集体(组织,团体,阶层,阶级,国家等),树木与森林,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矛盾。

  当然,在同一个集体中, 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之间的关系构成另一种矛盾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即如B型矛盾体。因此,此地的D型专用于指个体与群体(集体)之间的矛盾。

  在我们现今的宇宙中,最简单的氢原子H中只有一个单身的负电子e-和一个正电子e+组成。所以它不稳定而有极强的结合力,结合成氢分子H2或其它的化合物。氢分子H2就由2个负电子e-2个各带一个正电子e+的质子组成。而铁原子Fe外却有26个负电子e-。在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本身都是由成千上万的个人组成。其个人和集体间矛盾就属于此种D型。

  当将一个事物与其相互作用的周围环境一起考察时,也可以看成为 个体与群体(集体)之间的矛盾这种类型。

  矛盾体中的个体:在无机界,每个个体与其组成的群体之间的结构形式、特性和运动是有显著的区别的。比如一个水分子是作分子运动,而整个河水是作整体的流动。一粒盐与整块盐,一粒铁与整块铁的特性、作用、功能和用途都有很大的区别的。然而,在生物界,每一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而与任何一个其它的同类的共性的区别就更为悬殊。但是同类之间又有共同的性质即共性。好像一个容器内一个气体分子与容器内所有其它分子的关系一样,在稳定时都有几乎相同的同一的温度,即每个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等, 这就是共性。但各个分子的动能又不完全一样,这就是个性。正如古人云: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在自然界,如上面提到的铁原子Fe中,外面有26个负电子e-,组成了 4个电子层。由内层到外层各层的电子数的顺序为: 28142。虽然电子e-不能变成正电子e+而进入铁原子核内,但当X射线或γ射线辐射到铁物体上时,由于光子能量很高,能穿入物体,使原子内壳层上的被束缚电子发射出来。当一个处于内层电子被移除后,在内壳层上出现空位,而原子外壳层上高能级的电子可能跃迁到这空位上。同时释放能量。这就是说,在外力的作用下,电子是可以在各个电子层间跳跃的。但是这种跳跃不可能改变其各个电子层的结构和整个铁原子的属性。

  然而, 在社会里,比如在资产阶级社会,每一个资本家和工人个人都有与其它资本家和工人不同的独特个性,也有与其本阶级所共有的阶级共性。但是,一个资本家和工人个人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地位。一个工人有可能转变成资本家, 一个资本家也有可能转变成工人。但这种变化改变不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整体在社会中的原有的地位和性质。

  个体虽然有集体的共性,也属于集体。因此,集体与个体有主从关系,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但是在生物界中,优越的个体往往会成为该集体的主导或领导,造成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

  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先哲都只教导人们要独善其身,如何对待天地君亲师等。其实就是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而不知道如何去对待集体和组织,用集体和组织的共同力量去改变社会。所以孔子教导要: “君子群而不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从列宁起到以后的各国共产党为了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需要,又强调 个人一切服从组织,使个人成为驯服的工具。这些观念都不合时宜和现时代的要求。

 

4种不同矛盾体结构类型的比较

    

   A型:反质型  B型:同质差异型   C型:上中下层(.)  D型,个体集体整体

结构特征  异性相吸,对称,共轭  同性相斥,各方独立有差异 由底向上层发展,低实高华茂  个体是集体中之一员

矛盾方面  双方, 主次方不能变 可多方, 主次方能变  可有多层,各层地位作用不变 个体集体可多,地位可变

生存特征  同生共亡,  不同生死,可灭其它而独存 由底向上生,由上向底亡,整体亡 各个体集体可自存亡

各方关系 双方永结合,互引互斥 各方独立,互斥多于互需 下层支供上层发展,各层不独存.         个体在集体内有有限的独立

关系例子 夫妻  兄弟各个人之间关系  父子 诸兄弟各人与所有其他人

主次地位  双方主次不能转换 各方主次地位变,可衰亡 各层地位不变,特性或可变   个体集体在整体地位可变

矛盾结局  双方共存共衰亡   可独存亡共存亡,或一方  高层可先亡,底层残存,   单独个体集体可独存亡,

     消灭各方,分久必合  整体衰亡.      整体解散消亡或被消灭,

 

 (E)。从一个铁原子Fe的结构去认识上面的4矛盾类型,事物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在自然界,如上面提到的铁原子Fe中,外面的26个负电子e-组成4个电子层。由内层到外层各层的电子数的顺序为:28142。因此,所有26个外层负电子e-与铁原子Fe中心的有26正电子e+核构成A型矛盾体。而各层电子中各个电子之间 相互构成B型矛盾体。4层中各层级之间构成C型矛盾体。最内层由2个电子组成,是基层,能级最低而最稳定。各电子层中每个电子与该层所有其它电子组成的整个电子层构成D型矛盾体。其中A型矛盾代表着铁原子Fe的主要结构的稳定和特性。特别是2个外层电子主导着其化学性质---即与其它元素和分子的结合性能。其次是有14个电子的次外层,从原子还能找出其它类型的矛盾吗?找不到。再来看氢原子。如果将其核中的夸克看成更低一层的结构,同样可以找出氢原子中有A,B,C,D四种矛盾类型。夸克是基本粒子,它是我们现代物理学认知的最底层,至于比原子更复杂的分子、化合物、有机物、生物以至人类只不过是具有许多元素和化合物由低层向高层逐级发展而组成的许许多多的结构层次的事物而已。而其结构的A, B , C , D四种矛盾类型则都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不管宇宙中多么复杂的事物而有多么千姿百态的外貌和运动形态,都不过是许许多多元素和化合物的核外电子层在空间上有序地藕合后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特性而已。

 再比如,一男一女组成夫妻和家庭为例,从男女的夫妻婚姻角度来看,属于A型矛盾。但双方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经济地位等各方面的差异和矛盾则属于B型。双方与其子女的矛盾则属于C型。而各个人与整个家庭的矛盾,比如利益冲突则属于D型矛盾。

 

(F)。一个事物内部的某种主要矛盾体(在事物内,主要矛盾会改变)和其它所有矛盾体所组出的“中间体”的互相影响和作用是该事物变化、进步发展或者退化衰弱的内因。在一个事物的内部诸多对矛盾体中,各矛盾体之间互相为另外某矛盾体之外的“中间体”。一个简单的氢原子和铁原子就包含有上述4种矛盾结构类型。而且,宇宙中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都比氢原子和铁原子结构错综复杂得多多。必须指出的是,事物内部诸多对矛盾体中,对某一对矛盾体而言,其它的诸多矛盾体就都是该对矛盾体的“中间体”。因此,一个事物内部诸多矛盾体是互为矛盾体和中间体的,各种矛盾体之间总是互相影响和作用的。这就是事物变化或者发展进步的内因。比如,在封建社会,有地主和贫雇农之间的矛盾,有官员和老百姓之间的,也有商人老板和伙计之间的矛盾,还有官员上下级、皇帝和官员、官员和官员的矛盾等等。对地主和贫雇农之间的矛盾来说,所有其它的矛盾体都是其存在和依附的“中间体”。对商人老板和伙计之间的矛盾来说,所有其它的矛盾体都是其存在和依附的“中间体”。对一个家庭的内部矛盾来说,整个社会的各种矛盾都是其存在和依附的“中间体”。所以一个事物内部的各种矛盾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转化的。其所以能够互相转化,就是各矛盾体之间互相为某矛盾体之外的“中间体” 

 

(G)。一个矛盾体内部各方主次地位的转换和各矛盾体之间主次地位的转换。

 如上所述,在一个矛盾体内部各方主次地位的能否互相转换取决于矛盾体的结构类型。对应AC型矛盾体来说,矛盾各方的主次和特定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以颠倒和转换的。先看A型矛盾体。比如在封建社会,地主是统治阶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农民是被地主统治的阶级,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无法改变和倒换的。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是统治阶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工人是被资本家统治的阶级,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无法改变和倒换。在任何原子中,带正电核子的核心地位和主体作用是无法被外层的e-负电子所取代的。如果原子核变成为带负电,那就是反物质了。它是不存在于我们这个宇宙中的东西。但是矛盾各方中的个体的地位和作用是可以改变和转换的。比如,个别的农民可以变成地主,个别的地主也可以变成农民。个别的资本家可以变成工人,个别的工人也可以变成资本家。再来看C 矛盾体。一个建筑物的底层、中层、上层的各层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中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一颗树的根、树干、叶等等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能转换、替代和颠倒的。

 但是,BD型矛盾体则与AC型矛盾体完全不同,内部矛盾各方的地位和作用是可以转变和互换的。先看B型矛盾体。在原子中,各层之间的电子在外界能量的刺激下是可以互换层次和位置的。在战场、商场、情场上,胜败兴亡或鹿死谁手是随外缘内因条件的改变而决定的。再看D型矛盾体。在一个集体或群体中,哪一派、哪一个体成为主流、主力或主导也是随外缘内因条件的改变而决定的。在政府或组织的同级人员中,哪一群、哪一人的升降、进退、得失都是由内外条件决定的,在1亿多精子中,哪一个成为受精卵,多为强者胜。在这类矛盾体中,大多服从优胜劣败的规律。极少数会受偶然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影响。

 结论:混淆矛盾体的结构类型将导致重大的错误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谬误就是源于混淆矛盾类型的结果。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地主和农民都是A型矛盾体。矛盾的双方是同生共死,主次地位和作用不可能颠倒,也不可能一方消灭对方而单独存在。无产阶级怎么能消灭资产阶级的对方后而建立单纯的无产阶级政权呢?再看毛泽东的人民公社组织,它是政权,也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上层建筑,而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的主体生产力是牛耕田加人力的农业,而毛泽东所实行的是要用上层建筑主导和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怎么能不失败呢?

 

V. 中间态: 宇宙中任何一个事物的生长衰亡是普遍规律,它在生死之间都保持其内部主要结构的稳定性。每个事物的结构可在一定的范围内量变而保持该事物本性和本质。但是结构的量变都有其极限和范围,当结构量变到最高极限(高临界点)或最低极限(低临界点)时,该事物就产生质变,即转变为不同结构的另外一种事物,或者结构解体为该事物的组成元件。事物结构在高低临界点之间量变无论在内部和外在表现可呈现出复杂的许许多多的不同状态,所有这些状态都是中间态。

 

 (A)。事物内部结构和外在特性的中间态。 

 事物在外界的影响和作用下,在其内部主要矛盾体结构没有被破坏、而在其下限和上限之间的量变过程中未达到临界点的极限情况时,该事物并没有改变其本质,即质变。该事物必然表现出的内外部表象、性质和运动状态的量的差异。这些量的差异的总和就是其内外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中间态。正是事物内外部表现出的量的差异所组成的各种中间态才使人们观测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彩多姿。这些上下极限(两端的临界点)之间的中间态中各种各样量的差异并未打破该事物内部主要矛盾体之间的平衡和结构的稳定。因而也并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即其内部的主要矛盾结构类型和结构形式。观察分析事物内部矛盾体结构和形式的改变是从微观研究事物的内部“中间态”变化。而观测研究事物外部运动状态、特性的差异是从宏观观察研究事物的外在的“中间态”变化.

 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守中”,孔子主张“中庸之道”,佛家的“净修、打坐、闭关”等,其实质就是都主张尽可能长久的保持在“中间状态”,以便能缓慢地走到极端,就能长寿。

 

(B)。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生长衰亡的过程,都要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死而有有限的地寿命。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是可以永恒存在的,大至我们宇宙,小至质子。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事物的量变质变和临界点:一个事物是由许多个对矛盾体及各自中间体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结合而成。在外界的影响和作用变化的情况下,该事物之所以能相对稳定的存在,保持其本性和原貌,在于各对矛盾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在各自中间体的作用下保持相对的平衡,即保持内部主要结构的相对的稳定而未达到解体崩溃的程度。但这种平衡和变化有其上限(极限)和下限(极限),--即上下两个临界点。当事物内部结构的主要矛盾体的量变达到上下极限(临界点)时,事物的内部主要结构即产生质变而成为另外的事物,或者产生整体性破坏毁灭。其外在的主要特性和运动状态也会随着内部结构的质变发生质变。当外界对该事物的作用使其内部诸矛盾结构产生质变而变成新事物新结构时,就转变为在新条件下内部矛盾体达到新平衡的新结构而成为新事物,或者因事物受直接冲击而局部损伤或衰退或解体灭亡。这就是一个事物寿命的终结。

 一个事物从出生到走向毁灭的整个过程(寿命)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的状态变化,所有这些有差别的状态都可以称之为“中间态”。

 

 (C)。量变、质变和突变的相对性,临界点为尖点的突变和临界点不成为尖点渐变。一个事物的出生和死亡当然是质变,这是临界点为尖点的突变。但是在其生死之间也会产生许多性质很不相同的阶段,或可称之为小的质变。比如,一个人的生死是质变,即达到其生命的临界点。但是,在其正常的寿命期间,还有性质很不相同的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等。这各期的变化对整个人生来说,可看成量变。但各期之间相比较,也可看成为质变。这种质变的显著特点是其间的临界点并不突出,不成为尖点而是圆弧状的顶点。比如,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人民公社结束了,这对人民公社来说,是质变。但是,共产党的“一党专政”的本质未变。因此 人民公社结束只不过使共产党的“一党专政”在广大农村有所松动或者弱化而已,而只是量变。

 人的创造性几乎都来源于“灵感”、“顿悟”、“醍醐灌顶”等思想的突变,即“爆发力“,而较少来源于学问的循序渐进的质变。但是,广博的学问知识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佛教所强调的“慧根“、”悟性“等是有重要作用的。但是,如果没有博学多思为基础和后盾,其“慧根“、”悟性“等就是有限的。成”大器“只能靠”学而知之“,不能靠”生而知之“。但是学习要有独创性、好方法,不能”鹦鹉学舌“、”拾人牙慧“、”跟在人后面爬“。

  突变也有相对性。对一个人来说,出生和死亡是突变。但对人体中的组织、器官、细胞而言,其各自的新生、进化、部分损坏和死亡也都是突变。但对整体的一个人而言,则是渐变。

 

(D)。事物的2种变化和运动:直线和循环(包括震荡,振动)的复杂组合。

 无论是事物内部结构的运动和变化或者其外部的形态的运动和变化,其过程都是直线运动和循环运动的复杂结合的运动过程。宇宙中的事物极少有单纯的直线(线性)运动或者完整的圆周(循环)运动,都是二者时时刻刻互相结合着的运功,而成为非线性运动。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中国2500年以前的老子和易经中所讲的阴阳八卦的基本原理就是 阴极转阳 阳极转阴的道理。当事物的变化发展到极限即临界点时,即相当于八卦中的从第一爻变化到第六爻的状态时,该事物就会质变而走向反面,变成另外的事物。而在未达到或者超过其极限即临界点前后,就呈现出许多中间态.。八卦中的每一爻都代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有显著特性的中间状态。而一爻的 由阴变阳 由阳转阴或者一卦变成另外一卦都代表具有某一特性的一个中间态转变为另一个中间态。

 单纯的线性运动极容易走向顶端,即临界点而产生突变,这种临界点是尖点。因此,其“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结果是旧事物的毁灭,或者导致某种新事物的产生。而循环运动的走向顶端,达到其临界点时,该临界点不是尖点,而是园弧的顶端,其“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结果不是该事物的毁灭,而是渐变转变成的质变,或者说是小的质变。革命成功的临界点是尖点。改良逐步成功的质变是由许许多多的渐变链接而成,其临界点不是尖点,而是园弧的顶点。

 事物的循环运动与代代相传:宇宙中绝大多数物体和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过程都是一环接一环或一代接一代的循环(其实是螺旋状)的演进过程。地球围绕太阳的周期运转,地球的四季更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钟摆运动。生物的一代接一代的生死交替,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过程的循环等等。完全相等的重复循环是绝对没有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时时刻刻在外界各种力的复杂影响和作用下运动和变化。仅作直线运动和变化过程的事物是极少的,是难以长期发展和进化的。而较易走到极端即其反面的。事物只有在许许多多的循环过程和代代相传的长期过程中才能有机会遭遇反复的作用和刺激后而产生恰当的反应,导致突变或进化或者衰亡。事物在一个循环中的运动和变化是量变,而小的质变则往往发生在循环的始端和末端。因此, 始端和末端之间的特性和运动状变化态就是中间态。事物进化或退化的过程是螺旋式的渐进上升或下降的过程。而任何螺旋式运动都是不同的直线运动和不同的圆周运动结合而成。

 

(E)。突变,进化,退化: 物体和事物内部或外表在直接遭受它物(能量,粒子或物体)的严重撞()击或刺激下,从而使该物体和事物受到部分破坏,甚至于整体爆炸解体而消亡。更多的情况是在较轻微的反复刺激作用下,偶然产生某种突然的进化或者退化过程。这对生物界的进化演变尤其重要。例如,癌症就是正常细胞的DNA在不良因素的反复作用和刺激下发生的突变。这种突变对人来说,就是退化过程。

  所有的突变都是不可逆转的过程总地来说,突变所产生的的进化过程是熵减少的有序性增加的过程。而突变所产生的的退化过程是熵增加的过程。宇宙中的演化总进程是熵增加的过程。所以突变在宇宙中所产生的进化比所产生的退化要少得多而由量变产生的质变在机机械运动、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中都是可逆转的过程。而由量变产生的质变在生物界在许多情况下也能成为不可逆转的进化或退化的过程。

  所有生物的新物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是突变的结果,所有的突变都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因此,生物的所有进化都是在循环的过程中受反复较轻微的刺激产生的突变。而剧烈的突变往往造成生物的毁灭和解体。这些较轻微的刺是指小的能量、粒子、小能量的振动、温度、微生物等。

 

(F)。外界对事物的影响和作用有3种。1*。外界物质物体的引力、电磁力、人为的动力机件、碰撞力使事物产生整体的空间运动或者碰撞使其毁坏或毁灭。2*。外界与事物内部的粒子、化合物、微生物等的物质交换,以改变事物的内部结构。3*。外界通过引力场、电磁场、温度、压力、核力、弱力、振动的频率等与事物内部作能量交换,能使事物内部粒子改变运动速度或振动速度和频率从而改变和破坏内部结构形式,使其变为别种结构形式新事物。在通常情况下,温度对改变事物结构和状态起重要作用。各种物体都有其临界温度。也有临界压力、临界速度等。

  当水到1000C时变成气体。00C变成冰。愈是复杂高级的物体, 其可承受温度变化的范围愈小。如人是恒温动物,他的体温大约只可承受到小于10o C的温度变化。所有同种成份和结构的物质物体和事物在保持其原有结构和本性的情况下,均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变其特性和运动的状态。除了温度之外,使事物发生量变和质变、破坏、衰亡解体的因素还有许多种,如压力、场引()力、细菌、氧化、腐蚀、冲击、爆炸等等。因此, 同一事物可以出现和存在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许多中间状态和环节,其中包括许多所谓的灰色地带(也属于中间态)。一个物体可在同时或者过程中有许多互相排斥的不同状态共存。比如,金属在不同的温度下可能有不同的热胀冷缩,而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半导体在不同外源的激发下能发出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一个人可以在同时和不同时间有相互矛盾思想和行为。一棵树可有不同颜色的花。一朵花可以有多种颜色。既然有白天和黑夜,就会有黄昏和黎明。一个人的人性中除了有善和恶的对立面之外,更多的是有许多“善多恶少”、“亦善亦恶”的东西.。老子所言: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祸福无常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这些都表明人的生活状况具有朝对立面转化的趋势。对一个人在通常的情况下来说,是处于 小祸小福或者 非祸非福的中间状态。 差异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对物质(物体)的性质和运动状况的量的差异的正确解释,如红黄蓝白黑之间,1234567之间,不同频率的光波和不同频率的光电磁波之间,不同温度之间等等。诸多量的差异都可以看作为其内部 (对立的统一)结构所容许的量的改变。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就太复杂了,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等都可以彼此互相影响。

 事物的两重性是指事物在运动和变化中同时表现出来的相反特性。如一个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有善也有恶,有人性也有兽性的一面。地球有阴阳的两面。在空间上表现出事物同时存在许多对相反的特性。在时间上也表现出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许多对相反的特性,可在不同条件下下转化。

 

VI. 一些重要的结论及其分析: 根据上述许多新观点, 我们就可以对下面一系列的众所周知理论或观点重新作出分析和评价,并力求得出新的较可靠的结论.   

 

(A).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多”的,不是“合二为一”,而是“合多为一”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双方和“中间体”所组成的“三位一体”。所以,研究和分析任何一个独立事物作的内部矛盾时, 过分强调一分为二,并将其简单化、绝对化,就会导致巨大的错误。因为事物内部不仅仅有诸多矛盾, 还有“中间体”。而且“中间体”都比矛盾的双方还要复杂得多。事物内部诸多矛盾体(即矛盾和“中间体”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共存和它们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就是事物内部诸多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实际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多”的。最简单切西瓜,一刀除了将西瓜切成两半外,还会流出许多水。任何元素和化合物的分解或者合成,都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者吸收。强调 一分为二、斗争、不断革命等实际上是为破坏旧事物和打倒政敌的需要。根本无法创新和建立新事物。是没有认识到旧事物内部诸多矛盾的同一性,是没有认识到新事物是蕴藏在旧事物内部,是在旧事物内部萌芽长大的。当彻底破除和砸烂旧事物时,也就将新事物消灭在萌芽状态了。

 

(B)。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推陈出新”,而不是“破旧立新或者灭旧创新”,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进步都是有继承性的。如何判断破坏旧事物后所建立起来的事物是 还是 更旧呢?因为真正的新事物只能是从原来旧事物内部诸多矛盾中最有发展力的一种发展出来的。如果它是对旧事物择优去劣的结果,它就会比旧事物更优越,就能发展壮大而有发展前途。如果它从旧事物中继承的缺点比优点还多,它就会是劣种或者变态或者是崎形儿,就会被淘汰。所以,认识旧事物内诸多矛盾和中间体的存在,客观地分析和对比各自的作用和发展方向,就能从旧事物内找出萌芽的新事物。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真正优越的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中间体”内萌芽和成长的。在奴隶社会,新兴的地主-农民生产关系是在该社会中间阶层的自由民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奴隶主中产生的。同样,在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工人的先进生产关系是在该社会中间阶层的手工业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地主阶级中产生的。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先进的管理-被管理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该社会中间阶层的技术和管理阶层中产生的,而不是从资产阶级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法治和民主制度的逐步建立,资产阶级是被迫的逐步的被动接受和实现的。

 

 (C)从哲学上认识孔子和亚理士多德都强调走 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就在于认识“中间体”在每个事物中的重要性。从而清楚地认识毛泽东“一分为二”和“斗争哲学”等观点的片面性、狭隘性和偏执性的错误。

 1949年中共中央政府成立以后,原来中共在掌权前所倡导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本来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刘少奇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而提倡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在旧中国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生产力的正确主张。所以在19501953年这3年期间,由于私有经济和自由市场的存在,虽然那时有朝鲜战争,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是1980年改革开放前最好的几年。这表明发展资本主义的私有经济和自由市场是符合和促进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然而毛泽东却要年搞政治运动整人,瞎折腾,年年搞“一分为二”,杀、关(进监狱)、管(群众监督,当斗争靶子)、打倒戴帽子。4950年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旧的地主阶级富农后,接着就是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打老虎、由反胡风而肃反、公私合营、反右派、反右倾,直到60年饿死约3500万人。当年人口约6.62亿,约饿死5%多。毛泽东每次搞运动,也要打倒对象群体中的5%多,美其名曰团结95%的大多数。

 毛泽东“一分为二”思想的片面性导致他思想上的绝对性。他年年改变生产关系,他认为“一大二公”就绝对好。妄想用“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然而变化从1953年的农村统购统销开始,接踵而来的是农业合作化,公私合营到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甚至搞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穷过渡,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妄称:“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设桥梁”。58年毛泽东狂妄地对赫鲁晓夫说过:“现在粮食吃不完,怎么办?”然而,事与愿违,从19531961年,人民生活如同江河日下,而造成5962年的大饥荒,以至于饿死数千万人。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国民经济跌到了崩溃的边缘。这就清楚的表明1949年建国后直到1976年之间,生产关系的每次的 大跃进就造成生产力的大倒退。因为毛的这种观点和做法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违反客观规律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毛泽东用简单粗暴的一分为二思想方法将所谓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归结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反资本主义复辟,一批一批的打倒他所不合意的所谓 资产阶级代理人。纵观被他打倒的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林彪、陈伯达和想打倒而未能打倒的周恩来等都是较清廉而生活作风比较正派的。他们中谁像资产阶级? 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作风更像资产阶级,那就是高岗。而高岗却与毛泽东最亲近。毛还要社会广大群众成为他的斗争工具。社会经过不断地一分为二  “分”后就变成了一个没有广大中间群众的和近两极对立的社会。因此,这就是孤立的四人帮一夕之间倒台而大快人心,甚至没有引起社会小小骚乱的原因。

 其实,很明显的,当时在打倒地主阶级和1956年公私合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 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阻碍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的发展。但这“一大二公”自毛泽东起,就成为中共的传家宝。除了邓小平稍较务实之外,其余的共产党核心领导都当成真经来念。请看现在的举国办奥运、举国办国庆、举国办世博等,都在搞面子工程,都想为自己树立长久的纪念碑。中国古人说过:“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劳民伤财的土方工程对后世能有多大的影响和作用呢?据调查,中国现在的建筑的寿命只有30年。但拿破伦的说法却让人永志难忘。他说过,“我的所有战绩可以被遗忘,但这个(拿破伦法典)一定不会”.这个法典奠定了法兰西发展的基础.所以,只有建立一些好的制度才是一个政治家的丰功伟绩。这就是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杰弗逊永为后世所敬仰的原因。

 毛的高喊阶级斗争,反资本主义复辟和不断革命论等只不过是用以维护他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的走火入魔的托词而已。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解决当时的实际存在的社会矛盾,而是要逐个打倒他的政见不同者以便为他所属意的亲信接班人扫清接班的道路,以维护他身前的最高权威和身后的 不朽英名。结果文化大革命不仅更加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反而使国民经济达到崩溃的边缘。同时,更加剧了广大群众与新暴发的掌权者的矛盾。这就导致了197645日天安门事件的发生和文化大革命的彻底失败。  

 

(D)为什么从斯大林起,共产党内的斗争就如此残酷激烈,非搞得你死我活不可? 这就是因为矛盾的类型决定了斗争的性质手段和结果。政治斗争或者说争权夺利的矛盾是B类型,在共同敌人弱小或者已被消灭的情况下,就会转变为你死我活的血腥的争权夺利斗争,最典型的就是封建社会的王位争夺。这是比A类型的阶级矛盾残酷激烈得多的。共产党为了夺取政权,往往煽动仇恨,过分誇大阶级间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连黄世仁、南霸天、刘文彩的罪恶都被誇大。反观刘少奇、彭德怀连恳求当一个普通农民都不可得。最后受尽无穷的折磨而惨死狱中。A类型矛盾中的阶级之间矛盾有相互的需求和依赖性的一面,奴隶主不会将自己的奴隶全部杀光吧。从社会发展的总的趋势来看,地主和资本家是愈来愈走向文明了。由此可见,民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其主要目的不是解决阶级矛盾问题。各公司企业内部有什么民主? 不是都照常营运的很好吗? 所以民主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各级政府的权力斗争问题,就是限权、分权、限期交权和监督权,以使争权夺利的斗争特别是高层的权力斗争限制在合法的有序的范围内。一句话,民主的主要作用在于尽可能地阻止公共权力的私有和私用,其次是限制资本主义的恶性发展。现在国际间因为没有有效的民主制度成为游戏规则。所以披着华丽外衣的 弱肉强食 丛林规则仍然起着主导作用。由此可见,B类型矛盾才是产生战争和对抗性矛盾的主要来源。

 

(E)区分矛盾的类型,正确认识阶级矛盾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在奴隶社会, 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属于A型矛盾。奴隶阶级不可能打倒奴隶主阶级后而独立存在和掌权。在封建社会,地主和农民是属于A型矛盾。农民阶级不可能打倒地主阶级后而独立存在和掌权。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也是属于A型矛盾,工人阶级不可能打倒资产阶级后而独立存在并建立一个 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这种A型矛盾的双方是同生共灭的,其主次地位是无法颠倒的。历史上没有一个阶级推翻其对立的另一个阶级的成功革命的事实。因此,这类矛盾的解决只能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一对新矛盾的发展壮大后,逐渐取代另一对衰退的矛盾,而成为社会的一对主要矛盾。从而改变生产关系和社会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后, 只有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大致消失的情况下, 资本主义社会才能转变为后资本主义社会或初级社会主义社会,最后转入社会主义社会。此时,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对矛盾体就会逐步缩小,而让位给发展壮大起来的管理阶层和被管理阶层这对矛盾。这主要表现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明的高度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矛盾和差别会缩小,但不会消失。孟子在2500年前说过: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这是社会分工的铁规律。因为在发达国家的后资本主义社会,大多数人都有多余的财产可以买股票或投资而成为中产阶级。因此,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就成为社会产生矛盾的主要来源。如各级政府首脑官员与老百姓的矛盾,公司中经理和各级管理员与职工的矛盾等。可见,社会主义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长出来,然后发展壮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资本家对经济的管理就是尽力加强剥削以便获取最大的利润。管理者和资本家或是一体或依附于资本家,而不能独立。因此,马列主义理论中是忽视经济管理的社会作用的。然而,在后资本主义时代,管理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部门)已成为经济独立的社会阶层。没有他们的工作,整个社会就无法正常而有效地运转。

(F)。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属于C型。生产力是基础,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生产关系是上层建筑。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村还主要是牛耕田的低下生产力条件下,就搞 人民公社这种 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这是搞乌托邦。其结果必然是垮台无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适合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共在1956年公私合营(实际上是以小收买的方式消灭资产阶级)后,非毛派提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所谓 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户的生产力的矛盾。这种无阶级斗争的理论当然不合毛的胃口。在毛心里,生产关系越先进,就越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毛搞大跃进遭到失败的原因。他所提倡的 精神变物质中的含意大概就是 “一大二公”先进意识形态高于一切。而毛泽东则到他19769月死前,一直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把所有不满意他和反对他的意见人都打成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和资产阶级右派。并在1957年将大批20来岁的穷学生和知识分子打成 资产阶级右派,其中包括后来当总理的朱熔基。用思想意识来划阶级成份也算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发展到顶峰了吧。这些右派在毛泽东的压迫下,过着非人的苦力生活,许多人连糊口都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毛泽东本人稿费钱财几百万,行宫遍全国,专列全国跑,究竟谁是资产阶级?  

(G). 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属于D类型矛盾。没有个人就没有集体国家。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国有制的关系如前者一样也属于D类型矛盾。在1958年,中国在初创人民公社时,剥夺私人生产工具和几乎所有私人财产。结果,是不到2年时间,大家就都变得一无所有。马列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消灭私有制。毛泽东在半年的时间内就做到了。当然,比起他的学生波尔布特,还是逊色得多。现在的问题在于私有制能被最终消灭吗? 在阶级社会里,奴隶、农民和工人阶级之所以受压迫和剥削,并不是由于奴隶主、地主和资本家有财产,而是由于奴隶贫农和工人阶级没有个人财产。因此,当大多数人有了较多的个人财产时,它们就免除了受压迫和剥削的自由。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当大多数人有了较充裕的个人财产时,他们的个人自由、个性解放才会较真实地实现。同时,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后, 个人分工会愈细,交换就愈频繁,个人的成就、智慧、才能和价值就能较充分实现, 但也只能通过自由市场的交换才能公平地体现出来。也只有通过自由市场的交换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源和成本。有人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私有制最后会被消灭。他们认为从原始公社到阶级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从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公有制的过程。然而,原始公社有生产工具吗? 如果有,它们都是大家共有吗? 当时的主要的工具其实是个人的一双手。这能成为公共财产吗? 当时就没有一点私有物品或食品吗? 一支鸟还有自己的鸟巢,何况有思想意识的原始人呢?    

(H)斯大林毛泽东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过程的循环中,从全社会的总体来说,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但是,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刺激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个人分配的公正与否。而个人所得到的分配应该按照其个人的才能、智慧和创造力对社会的贡献而定。而人的才能智慧和创造力往往是在较自由的环境下有机遇时突然间爆发出来的,斯--毛式计划经济除了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过程完全按计划统筹安排固定外,却将每个人固定在他所不情愿的环境中不能动弹,以作为驯服的工具或者罗丝钉。只有极少数人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才能登上政治金字塔的尖顶。这种计划经济是主观的、往往是不计成本而低效率的。因为产品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不能在自由交换中实现。因而是无法计划而无竞争力的。所以只能成为一种 专制的和贫穷的社会主义贫穷是产生独裁的最好土壤。当个体的生产单位和个人(个体,微观)完全服从于国家计划(整体,宏观)时,个体的生产单位和个人就失去自由和主动性。因此,只有以市场经济为主宏观调控为辅才能使国民经济较得到高速和良性循环的发展。 现在俄罗斯,东欧国家和中国已抛弃了斯大林毛泽东式社会主义模式,因为这种社会体制中最大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权力的私有制这是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现在俄罗斯、东欧国家和中国都已经将社会经济转回到了发展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转向较正确的发展方向,所以经济都有较快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和个人自由都已快速提高。 ----全文完----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论)的科学依据和结构类型
  • 征收房地产税是“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首要和关键的措施 ====从“国家电网统计的6
  • **从赵姨娘捐款20万救灾说起**
  • 试论中国目前经济中的房地产泡沫问题(新排版)
  • 从赵姨娘捐款20万救灾说起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