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观神奇 - Technologies used in Avatar

来源: jessesmith123 2010-01-22 22:19:0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608 bytes)
曾经沧海观神奇


捷润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借用唐朝元稹的诗来表达我对<阿凡达>的观后感十分恰当。许多人观后都有如此感受,只是赞誉时表达的言词不同罢了。不用读影评人的评论,只要前些天到电影院,特别是IMAX影院前看一看人们排队的长度,观众对它肯定的程度就不言而喻了。没看<阿凡达>之前就听说买票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为全家人买到四张电影票,不费些力气恐怕是不行。为了保险起见,我一月八号星期五跑到一家IMAX卖了第二天的票。结果证实如果星期六去买当天的票,恐怕要望票兴叹了。不仅如此,入场还要提前排队。我提前一小时到场,竟然已经有七八十人排在我前面。不一会儿我后面队的长度便是前面的两三倍了。<阿>不仅在美国火爆,在其它国家也一样。不是说众口难调吗,怎么全世界的人都为此一部科幻电影而疯狂哪?原来它是里程碑式的大片,在摄影,制作等技术方面大幅超越了所有的同类前者,它将三维电影的水平标杆在现有设备能力和资金容许范围的基础上提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领导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导演卡梅隆确有过人之处,在拍摄技术领域里他曾经领导并直接参与了多项创新,至今尚无人能出其右。其中一项是立体三维合成摄像系统。早在十年前,他就想要开发一种新的三维摄像机。当时的目的是要拍摄一部象征火星探险的电影,只是当时技术条件不成熟。那时一般立体三维合成摄像机的体积象洗衣机一样大,重达四百多磅。摄影师不能抗在肩膀自由移动。卡梅隆向他的制作合伙人文斯。佩斯VINCE PACE提出挑战, 要求开发一部轻形三维摄像机。佩斯历经七年艰苦努力制成了一部世界最先进的立体三维合成摄像系统。它配有两部摄像机,可以进行二维和三维拍摄。在三维拍摄时,它可以同时调整两个摄像镜头的焦距,还可以将实景和电脑制作的虚景几乎完美地融合。

在<阿>摄制中,卡梅隆用了两项开先河式的技术-虚拟摄像机和模拟摄像机(Virtual Camera/Simul-Cam),无疑他的创新构想是它们诞生的主要原因。虚拟摄像机并不是摄像机,它基本上就是一个LCD监视器,就象是电子游戏的控制器一样。它可以在虚拟背景上自由移动,移动可以被成倍地放大,一英尺的移动在虚拟摄像机上可以被放大到五倍十倍,而实际的摄像机不能做到这一点。在虚拟摄像机上的调整可以正确地决定后期制作的效果,如此它使得通常的前期制作,摄制,后期制作的界限变得模糊。因为<阿>是将真人的表演同虚拟的背景结合起来的,如何高水平地做到这一点是一个挑战。实拍时演员背后的布景可以完全不是电影中要呈现的背景,如何使导演可以实时地看到表演在虚拟背景下的效果这一问题在过去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模拟摄像机这一功能可以将虚拟的人物及背景同真实的演员表演实时地集成起来显示在摄像机的目镜上。这样在拍摄真实表演时,虽然背景不是电影中要呈现的背景,但它可以给卡梅隆一种真的在那种要呈现的虚拟背景下拍摄的感觉,因为摄像机目镜里看到的是表演在虚拟背景下进行的,这使他对表演的把握更加准确。

卡梅隆在<阿>中大幅度采用了电脑生成图像(CGI) 技术。当然他在以前的电影如<终结者2>中也使用了同样技术,但这一次他还采用了一项新的技术叫做“基于图像的面部表情捕捉” “Image-Based Facial Performance Capture” 。这是大家现在最热衷谈论的一项创新。此项技术需要演员佩戴一套特殊的头盔,上面固定有一个微型摄像头伸出在演员的面部前面2。5英寸的地方。随着演员表情变化,摄像头将眼睛及面部肌肉运动捕捉下来,而后再由电脑将捕获的图像放到虚幻人物的脸上。如此虚拟人物的表情便栩栩如生了。而以前同类电影中的虚拟人物面部表情简单,没有细微变化,五官变化不协调,令人难信以为真。观看时人们总有这样的潜意识:反正是假的,电脑制作的,不逼真也罢。<阿>却让人不禁感到虚幻人物如同真的一般。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微型摄像头后面所连接的捕捉处理系统要有六倍于任何从前使用过同类系统之大。据卡梅龙介绍,采用这样的技术可以将95%左右的演员面部表情移植到虚幻人物脸上。他曾经说:“我知道如果我能在100%的(拍摄)时间里,无论演员走到哪里,而100%地得到演员的面部特写,那么我不可能失败。”

当然卡梅隆还有许多其它的创新,这里我不再列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阿>中人物的动作如此逼真。please go to 曾经沧海观神奇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