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尚未遏制何来“极端的环保是很反动的”?

来源: 2010-01-10 13:18:2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96677 bytes)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  陈一文(cheniwan@263.net

2009819修订稿)

作者按:《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年第343-50页发表本文。该刊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作者欢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及其“极端的环保其实是很反动的”观点支持者对本文提出反驳或质疑。

不久前见到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葛剑雄教授宣扬极端的环保其实是很反动的”观点的文章,笔者认为有必要剖析研究

葛教授“极端的环保其实是很反动的”的矛头指向

大家非常清楚,“反动”这种说法,在历史学中特指“历史的倒退行为,或者逆于正常历史进程的行为”;在当代并非指一般性的错误认识或行为,而特指“思想上或行动上反对社会进步”、“反对现行执政党的政治主张”与政治行为。

“很反动”自然比“反动”严重的多,指“思想上或行动上非常反对社会进步”、“非常反对现行执政党的政治主张”与违法政治行为。

列举葛教授认为“极端的环保其实是很反动的”具体表现时,葛教授最后强调“还有是把环保作为政治武器,那些人就是伪君子”。在这里葛教授“上纲上线”了,矛头指向显露出来,成为一种政治威胁:在葛教授看来,极端的环保其实是很反动的”主要不是指在新闻媒体与网络上与其辩论的那些不谋官职的“环保人士”,而直指为广大人民利益不断挺身而出坚持经济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保原则的环保官员!

至于“极端环保”国内的原始出处,经笔者查询,发现近来较少出面的何祚庥院士至少是“极端环保”、“极端环保人士”、“极端环保主义”这类概念的始作俑者之一。[1]

再追溯到国外,发现英国《独立报》2005520FBI警告:极端环保人士是最大的恐怖主义威胁》的报道:“他们正越来越多地使用纵火工具袭击从住宅小区、科研实验室到汽车经销处的各种目标”。[2]

国外的报道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国际上“极端环保人士”的犯罪特征纵火袭击与他们观点冲突不同者。

为避免葛教授指责笔者对他的文字“断章取义”,本文后边的附录中,笔者摘录葛教授列为极端的环保其实是很反动的”观点主要依据的原话,同时列出笔者针对性的评注。

何种条件下我们确实应当反对什么样的“极端环保”的主张?

作为“能源与环境”跨学科综合研究者与灾害防御、灾害预测研究者,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研究者与科技创新社会学创立者,笔者认为,只有在七项条件基本具备条件下,届时过分“环保”主张以至违法行为阻碍经济进一步健康绿色发展的情况下,才谈的到我们确实应当反对的“极端环保”主张。

笔者提议的这七条基本条件概括如下:

1)环保界、科学界、政府环保部门、新闻界与公众有所认识全方位环境污染趋势已获扼制,开始全面好转,而不是继续恶化,没有获得遏制;

2)各级国家环保部门立法授予“铁腕权力”强势有效执法,而不是受制于地方经济利益保护难于有效执法;

3)一整套严格、系统、赏罚分明、环环相扣的环保法规体系不仅建立起来,有效实施发挥显著作用,而不是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没有有效实施发挥作用;

4)获得环保政策保护以及崇尚环保的企业支持的各地强势民间环保人士组成的非政府组织(NGO)与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媒体相互支持协作配合,严密监督并及时揭露侵害人民持续安全健康生存条件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而不是民间环保团体在当地政府面前成为“弱势群体”,不时受到极端的环保其实是很反动的”之类言论的威胁。

5)一整套严格、系统、赏罚分明、环环相扣的“绿色税收”法规体系不仅建立起来,有效实施发挥显著作用,而不是像目前这样还没有建立起来,还谈不到有效实施发挥作用;

6)环保界、科学界、政府环保部门、新闻界与公众对全球人类持续安全生存造成严重危害的潜在环境问题已经有清楚的认识,而不是缺乏认识;

7)有助于显著改善环境的重大原始创新科技成果项目能够获得政府部门、企业界与社会的有力支持,得以规模化开发健康发展,而不是继续受到压制与排斥。

公众对第(1)点至第(5)点所描述的情况比较清楚,葛教授也不得不承认。[3]限于文章篇幅,本文重点对环保界、科学界、政府环保部门、新闻界与公众至今缺乏认识的第(6)点予以说明。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

当代全球人类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大发展时代根本不同的新状况

一百多年以前,以至五十多年左右以前,开放式地球复杂巨系统诸多因素中的全球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没有达到对我们星球运行规律的实质性体系造成了影响的程度,而且,地球自然资源开发的规模与速度有限,对人类而言各种自然资源依然处于极大丰富的阶段,人类对所有自然资源的开发不需要过多考虑任何节制与计划的问题。

这样的状况为所有企业追求各自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发展条件与可能。

在那样的情况下,人类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研究也可以划分为基本上不需要涉及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科学技术以及因素的纯社会科学、经济学、科学社会学研究,以及基本上不需要涉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科学社会学因素的纯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科学技术研究;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关的科学技术内容时,也可以不考虑环境科学方面的因素及其影响。

但是,如美国《时代》周刊发表尤金·林敦Eugene Linden〕一篇文章《世界醒来》深刻揭示的那样人类本身已经变成了一种地球物理力量”[4]

“现在有理由相信无论富国与穷国都在做出努力改变先污染,而后支付治理污染的古老传统。由于一个原因,人们认识到基本的状况已经改变。本世纪某个时期,人类本身已经变成了一种地球物理力量,对我们星球运行规律的实质性体系造成了影响。受过教育的人长期以来了解核武器具有灭绝陆地相当部分生命的潜力。近几十年来已经越来越清楚,人类依照经济发展目前规律继续发展,也能够不经意地造成同样的恶果。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告诉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他们正在认识到他们生活的改善不仅仅是更多的消耗,而且与土地、水与天空的健康状况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上一世纪某个时期,开放式地球复杂巨系统诸多因素中的全球人类经济活动的规模发生了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变化以后,全球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变成了一种地球物理力量,对我们星球运行规律的实质性体系造成了影响

这种新的状况下,人们开始发现,原先误认为可以无穷无尽尽情开发的越来越多自然资源出现了今后可能“枯竭”的前景,包括人类经济发展与舒适生活所需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冶金、化工、建筑诸行业发展必须需的越来越多金属矿、化工原料,以至水泥的基本原料石灰石等矿藏的经济开采越来越困难,这些原材料的价格逐步上涨到相关行业越来越难于承受的程度。

近几十年期间,在越来越多地区生存的人们进一步发现连人类持续健康生存必须的自然资源,包括清洁的饮水、空气与可耕地土地也发生短缺,全方位环境污染问题则越来越严重地加剧这种短缺。

不仅如此,近十年来日益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不仅造成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强化,而且造成任何大国经济出现的重大问题对全球经济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冲击。

许多农业国家抵挡不住美国大量补贴农产品的冲击,严重削弱了他们原先基本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越来越严重依赖美国低价农产品进口的局面形成之后,美国相当比例玉米用于生产生物质燃料,导致全球范围粮食短缺与价格上涨。中国规模越来越大的钢铁工业逐年受到西方资本控制的铁矿石价格飞涨的冲击。

众多这些状况对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造成越来越大的制约作用。

所有这些情况证明:当代全球人类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大发展时代根本不同的新状况,地球自然资源(水、能源、矿物、建材资源以至“绿色健康的空气”)“无限”或者人们普遍认为“地球自然资源无限”允许所有企业追求各自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必要前提与发展条件已不复存在,反而与全球人类持续安全健康发展生存环境必要前提要素发生了无法调解的冲突。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存在严重片面性与缺陷

科学常识以及我们人类时刻不能停止的呼吸告诉我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内容必须包括大气环境质量全面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大气环境质量片面的一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对大气中对人类、动物以及植物有害成份方面的规定,即大气中对人类健康有害的主要空气污染物不得超过的浓度限值。

第二个方面∶对大气中对大气中对人类、动物以及植物有益成份方面的规定,即人类与动物生存与健康至关重要必须呼吸的空气含氧量不得低于的浓度限值。

令人们感到意外的是,无论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8246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5],或是取代1982年标准1996101开始实施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技术监督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6],还是国家环保总局公告 2006年公布了2007119开始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规定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监测项目》[7]依然对于二氧化碳(CO2)浓度与大气氧含量(O2)不作为监测,连“选测项目”都不是。

为此建议:应当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监测项目》尽快进行修订,规定采用精度+/-0.01%的测氧仪增加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含氧量的监测指标。

全面深入认识大气“氧气枯竭”问题为什么极其重要?

对人类大规模经济活动、能源短缺、大气污染、全球温室效应、水污染与缺水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开放式复杂巨系统问题以及能源结构调整对其影响必须做整体综合性分析。

大气每增加一个二氧化碳分子(CO2),大气中就少掉一个氧分子(O2),全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必然伴随着全球大气氧含量逐年降低!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城市化区域树林过少、人类经济活动所有种类燃料过量燃烧导致全球大气含氧量逐年减少的大气“氧气枯竭”问题对人类持续安全健康生存的环境造成比“全球温室效应”更为严重的恶果![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与全世界对能源结构不得不做出重大调整时,对重点鼓励投资发展的传统能源或新型能源必须考虑的基本要求。

拟议重点鼓励投资发展的能源在燃烧时,与大气“氧气枯竭”有关的问题是否应当作为重点考虑甚至优先考虑的基本要求?还是可以完全不需要考虑?

还有,在能够实现经济有效生产“氢能源”前提下,大力发展“氢能源”能够减缓能源短缺问题,同时能够解决“氢能源”所取代的其它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部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但是,大规模发展“氢能源”有助于减轻还是加剧大气“氧气枯竭”状况?对“氢能源”的研究开发中国已经投入了几十亿元,对这样一些问题应当考虑,还是完全不需要考虑?

但是,世界绝大部分科学家、新闻界与政治家对于上述情况或者完全不认识,或者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为什么?因为这种状况不仅对于当代传统煤炭、石油、天然气工业提出了挑战,而其对当代所有种类的燃料(乙醇、甲醇等生物质燃料、“煤变油”,以及氢能源等)以及当代科技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所有这些种类的“新型燃料”燃烧时都要继续大量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无法解决“大气氧气枯竭”问题,因为真正“绿色环保”的燃料,不仅必须少排放或不排放二氧化碳,而且必须少消耗或不消耗大气中的氧气!

这是当代人类必须尽快解决的“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核心难题!

世界的政治家、官员、科学家、企业家、新闻界与公众一旦了解大气“氧气枯竭”是已经实际存在的后果,不是未来的风险,必将促使全球人类对大气“氧气枯竭”问题尽快果断采取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这些措施一箭双雕,同时是对付“全球温暖”恶果的最有效措施。为此,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做出全面、详尽、科学上令人信服的回答。

 

附录:葛剑雄“极端的环保其实是很反动的”的观点的主要依据

(摘录自《中国经营报》:http://msn.ifeng.com/1/200804/0401_1656_471211_2.shtml

 

论据之一:“引起地球环境变化的有自然本身的因素与人为的因素,现在大家更重视人为因素,强调环保、减少污染消耗等等,这也是不错的。但是所有的灾害都是人为的吗?显然不是,地球本身也有作用,这一部分得到我们足够重视的时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地球很可能有变冷、变暖、不变三种情况,但是目前很多言论都只谈论其中的一种,都是建立在地球不变基础之上进行研究。我觉得,基于这样的基础,就制定公共政策而言是可行的,但是作为科学研究来说却有所局限。”

            笔者评注:葛教授说的很正确,“地球很可能有变冷、变暖、不变三种情况,但是目前很多言论都只谈论其中的一种,都是建立在地球不变基础之上进行研究。”

            但是,如同世界绝大部分学者一样,葛教授不了解地球目前无论处于“变冷、变暖、不变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趋势,当代人类目前面临对人类持续安全健康生存造成比“全球温暖、气候变化”危害更为严重的全球大气含氧量逐年下降的后果。

论据之二:“此外,现在很多研究资料都是在一百多年来发明了温度计以后,对于一百多年前的记录就缺乏证据了。”

            笔者评注:作为“历史地理学者”葛教授应当了解,尽管没有西方“一百多年来发明了温度计”后才有°C气温记录,但是中国许多地方年代久远的丰富历史纪录资料如实反映当时气候气温变化状况。此外,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种类繁多的古生物化石、古冰川痕迹以及古气候研究成果,揭示出地球不同历史时期所处于的“变冷、变暖、不变三种情况”趋势。

论据之三:“人之所以为人,靠的是人类自身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律。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很多资源,但是人必须积极地利用自然,不是忍受,应该趋利避害。很多人提倡敬畏自然,我认为这是一种倒退,就像以前用天灾人祸等迷信思想来吓唬人一样,现在不应该这样了。”

笔者评注:必须对葛教授“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律”的错误说法予以批驳。首先,据我的理解,葛教授不加进一步说明的“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律”这种说法包含他认为“自然界物种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律”的含义。

需要批驳的是,无论“自然界物种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或“人与人之间”的首位基本关系不是“优胜劣汰”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以至“相互依存、和谐共存”关系,在此前提下才有此基础上的“相互竞争”关系,因此“优胜劣汰”不是首位的“基本规律”。

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无疑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达尔文也确实认为生物学规律影响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在内。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并不仅限于自然界,他还将生物进化论引入到了人类社会。事实上,就是适者生存这一概念,斯宾塞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十多年前也已经提出。但是,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将“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律”视为人类生存竞争基本规则成为一系列社会不公问题的辩护词,如“为歧视辩护”、“掩盖不公平的规则,为不道德行为张目”、“与强势者结盟,劫贫济富”、“追求统治、忽视和谐”。[20]

许多人强调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的“自然选择;即最适者生存”是“优胜劣汰是基本规律”的依据,殊不知达尔文本人《物种起源》的原著并没有将“物种的变异完全归因于自然选择”,反倒是后来自称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继承者”的某些学者将“物种的变异完全归因于自然选择”绝对化,阻碍并拒绝对“物种的变异”更深层的原因进行任何原始创新的研究。

在人们纪念达尔文《物种起源》200周年之际,人们有必要重温达尔文《物种起源》原著中特别强调的如下一段话:[21]

但是因为我的结论最近曾被严重地歪曲,并且说我把物种的变异完全归因于自然选择,所以请让我指出,在本书的第一版中,以及在以后的几版中,我曾把下面的话放在最显著的地位——即《绪论》的结尾处:‘我相信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这话并没有发生什么效果。根深柢固的误解力量是大的;但是科学的历史示明,这种力量幸而不会长久延续。

自称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继承者”的某些学者有意“忽略”的这一段话证明,达尔文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家,他由衷欢迎(不是“假惺惺欢迎”,更不是反对、阻碍、拒绝)后来科学探索研究者能够发现和证明“自然选择”以外可能存在的“物种的变异”的原因。

论据之四:“有些观点存在着似是而非、很模糊的问题。比如有人提倡以生态为中心,但是生态是什么,树还是狗?生态还是需要人来定义的,归根结底仍然以人为中心。”

笔者评注:“生态”是科学界早有共识无疑义的概念。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从环保角度认真提出“以生态为中心”的概念,其中“生态”当然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整个生物圈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葛教授提出“但是生态是什么,树还是狗?”是明知故问,有意将这个本来相当清楚的问题变为“似是而非、很模糊的问题”。

葛教授有意强调“归根结底仍然以人为中心”,实质上将“人”与全球人类安全健康生存所必需的“地球整个生物圈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对立起来。

论据之五:“又比如人不能破坏环境,但是人不破坏环境怎么能生存下来呢?破坏环境是一个度的问题,把握适度才是关键点。”

笔者评注:“环境”包括许多种层次,包括与个别人、少数人以至部分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局部“环境”;也包括数百万人生活工作的区域性“环境”,还包括与全球人类持续安全健康生存条件密切相关的地球整个生物圈生存状态宏观“环境”。

与此对应,“破坏环境”也有许多层次。“开发露天矿”、“建立一个小型的水电站”可以叫“破坏环境”;向千百万人赖以作为水源的江河或湖泊排泄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污水也叫“破坏环境”;人类无节制的超大规模经济活动危害到全球人类持续安全健康生存密切相关的地球整个生物圈生存状态宏观“环境”也叫“破坏环境”,但是这三种类型“破坏环境”的影响、后果与规模显然极大不同。

葛教授提出“破坏环境是一个度的问题,把握适度才是关键点”时,既不说明“环境”的层次,也不谈“破坏环境”的影响、后果与规模,仅笼而统之地谈到“破坏环境是一个度的问题”,再次将本来可以相当清楚的问题变为“似是而非、很模糊的问题”。

试问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向千百万人赖以作为水源的江河或湖泊排泄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污水是否也有个“度”的问题?所谓“把握适度才是关键点”是否暗示应当将排污量控制到仅影响少部分人健康,或控制到难以发现的“度”!?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凡是影响到老百姓持续安全健康的“破坏环境”问题,根本不存在什么“把握适度才是关键点”的问题。这种类型“破坏环境”问题,无论大小都不准许。

论据之六:“再比如人的活动会加速物种的消失这些说法。恐龙的时代没有人类,它们也消失了;相反,人类活动还造就了某些新的物种,比如很多人喜欢的狗也是由狼驯化而成的。应该承认人的活动确实可能加快某些物种的消失,但是物种消失是自然规律,就像人类最终也要消失一样。所以科学的态度应该提倡人和自然进行良性的互动,我始终认为在开发过程中,人的尊严应该被放在第一位。”

笔者评注:“物种消失是自然规律”,但是问题在于:人类超大规模经济活动情况下某些物种的消失表明自然界环境发生了与人类持续安全健康生存毫无关系的变化,还是表明地球整个生物圈发生了与人类持续安全生存相关的变化,以及某些物种的消失是否通过不同物种之间某种环环相扣的关系最终与人类的持续安全健康生存有关,当代科学界并不十分清楚,还在研究之中。这种情况之下,如何保证“科学的态度应该提倡人和自然进行良性的互动”,又如何保证“人的尊严应该被放在第一位”?

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22]

美国媒体2007年期间报道,国内35个州的养蜂人都不同程度地发现自家蜜蜂飞走以后就没有回来。除了美国的35个州,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也出现了数量不等的蜜蜂从养蜂场神秘消失的现象。蜜蜂不知去向,绝不仅仅意味着人们可能从此无法吃到美味的蜂蜜那样简单。

在北美洲,90多种经济作物都需要蜜蜂帮助授粉,从而获得养分,长出果实和种子。许多果园和农场每年都要引进养蜂场的蜜蜂。蜜蜂消失后,庄稼可能无法成熟,苹果、蓝莓、桃子等水果也可能无法结果。如果这一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美国今年(2007)将因此蒙受1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科学家们预言,按照目前蜜蜂消失的速度,它带来的危害在短时间内比全球气候变暖更为严重。

为了减少损失,一些地区只能对经济作物人工授粉。然而,对数量巨大的经济作物而言,这种方法显然是杯水车薪。

现在,人们总算知道自己是多么依赖蜜蜂,我们所食用的三分之一食物都与其有关,一名试图找到蜜蜂消失原因的研究人员说,至少,人们再也不会觉得蜜蜂(为人类服务)理所当然。

不少媒体文章广泛报道“爱因斯坦的一个预言”:“如果蜜蜂从世界上消失,人类也仅仅剩下4年的光阴。”笔者未能够核实爱因斯坦生前是否真的做过这样的预言,但是上述典型例子说明这样的预言虽然不一定准确,但确实很有道理。

论据之七:悲观是没有用的,平衡是相对的,绝对的平衡是没有的。地球养两亿人、养两百亿人都可以,但是程度不一样。改变与破坏,只有程度差别,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现在看来,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一点都不改变环境是不可能的,所以改变与破坏,只有程度差别。

笔者评注:在当代全球人类面临一系列继续恶化得不到遏制危害人类持续安全健康生存环境污染严峻状况下,对全人类持续安全健康生存负责任的任何学者绝对不会郑重宣称“地球养两亿人、养两百亿人都可以,但是程度不一样”。

为一条可能发生洪水的江河修筑堤坝可称之为“改变”(环境),向同一条千百万人赖以生存水源的江河或湖泊排泄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污水只能称之为“破坏”(环境),两者之间当然有“本质区别”。

改变与破坏,只有程度差别,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种说法,已经不是正常学者负责任的表达,只能是不正常学者不负责任的表达。

极其不负责任地首先混淆“改变与破坏”的“本质区别”,然后称“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这种解释的唯一社会效用只能是为那些口头上大谈“经济发展”,实则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继续“大捞一把”的获利者提供辩护词。

论据之八:我认为极端的环保其实是很反动的,前面谈过很多站不住脚的环保观念,有时是因为认识的偏差,有时是不了解实际情况,全部仅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还有是把环保作为政治武器,那些人就是伪君子。所以我认为对待未来的变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八个字:不应无忧、无须过虑。为什么呢?人类要发展,每天都要损耗能量与资源,但是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技术的发展来谋求进步”

笔者评注用葛教授的话讲,如果“改变与破坏,只有程度差别”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那么“有时是因为认识的偏差,有时是不了解实际情况,全部仅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的“环保观念”再“站不住脚”也与“很反动”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些显然不是葛教授“极端的环保其实是很反动的”的矛头指向!

还有是把环保作为政治武器,那些人就是伪君子”。注意,葛教授“上纲上线”了,“极端的环保其实是很反动的”的矛头指向开始显露:葛教授显然不是指在媒体上与其辩论的那些不谋官职的“环保人士”,而直指为广大人民利益不断挺身而出坚持经济发展必须将环保原则置于首位的官员!

葛教授奢谈“人类要发展,每天都要损耗能量与资源,但是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技术的发展来谋求进步”时,不知道葛教授是否了解美国与中国有多项有助于显著减少对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依赖程度、显著减少温室气体以及有害气体排放、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始创新成果长期受到压制得不到支持与开发的事实?!为什么受到压制?因为,这样的原始创新成果一旦获得规模化开发,全世界争夺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就无法维持目前的高价!

笔者评注总结论:

综上所述,葛教授前述种种“似是而非、很模糊的问题”,没有任何一条足以构成他提出“极端环保其实很反动”哪怕“似是而非”的理由或“很模糊”的依据,更不用说充分理由或依据。

 

参考文献:

[1] 何祚庥,究竟是“谁”把某些极端环保主义者进行极端化的描述?,2005218

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503/63ed3edf7f49461ebd4d608c1ee07aeb.shtm

2英国《独立报》2005520文章《FBI警告:极端环保人士是最大的恐怖主义威胁》

http://www.rumormillnews.com/cgi-bin/archive.cgi?noframes;read=71707

3 葛剑雄,太湖蓝藻大暴发:近忧和远虑,葛剑雄的BLOG,2009125

Oiyrewq             ``1234567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7d16b0100cb2p.html

4 Eugene Linden, A world awakens, Times, Nov. 1997, Asia special issue/our precious planet; perspective; p80

http://www.time.com/time/reports/planet/perspective.html

5 文汇报,葛剑雄VS田松:春天尚未来到之际,2005-03-31

http://www.southcn.com/nfsq/scene/hdzt/gzjt/200503310641.htm

6 3

7《中国科技信息网》: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401/1_20040112_72468.html

8 USGS website: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Through Chemistry -- Air Bubbles, Amber, and Dinosaurs http://minerals.cr.usgs.gov/gips/world_version/amber.html#amber

9《科学时报》(20050419):http://tech.sina.com.cn/d/2005-04-19/1513587203.shtml

[1]0 Peter H. Weis (pweis@shaw.ca), The Decline of Atmospheric free Oxygen,

http://www.truehealth.org/oxydecl.html

[1]1 Keeling, R.F., and S.R. Shertz, Seasonal and intcrannual variations in atmospheric oxyge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Nature, 358, 723, 1992.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358/n6389/abs/358723a0.html;sessionid=AA30E6B45D42 9C5EB586C3F8A9C2553F

[1]2 Ron Merritt MorrisOphere Aanthropogenic influence

http://seis.natsci.csulb.edu/rmorris/oxy/oxy7.html

[1]3 Andrew C. Manning, Ralph f. Keeling, et al., Interpreting Seasonal Cycles of Atmosphereic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at American Samoa Observator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0art. no.-1333   

http://dbs.clib-jena.mpg.de/dbs-publ/pubi/bgc/BGC0617.pdf

[1]4 科学家探测显示大气中氧浓度呈下降趋势,《中国气象报》第三版,199999

http://www.envir.online.sh.cn/info/np/file.asp?file=999-9-156.txt

[1]5 O. Hooge (tfrisen@shaw.ca), Is there enough Oxygen in the atmosphere?

http://members.shaw.ca/tfrisen/is_there_enough_oxygen.htm

[1]6 北京晚报2002-5-25(记者李莉):卖氧气,都市中的新行当

http://www.senoso2.com/haow.htm

[1]7 新华网广州2005-8-13(梁钢华、袁秀贤):专家:中国将从南涝北旱改为南旱北涝格局

http://news.sina.com.cn/c/2005-08-13/15237489066.shtml

[1]8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标准GB3095-82

http://www.law999.net/law/doc/c009/1982/04/06/00097822.html

[1]9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家标准GB3095-1996

http://www.sepa.gov.cn/image20010518/5298.pdf

20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保总局

http://www.zhb.gov.cn/info/gw/gg/200701/W020070126307152032012.doc

2[1] 周安平,优胜劣汰与优胜劣不汰——人类社会生存竞争规则的道德底线,(J)法商研究,2007年第24卷第3期。

22 (英)达尔文,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翻译,物种起源:进化与遗传的全面考察与经典阐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01

23美国数百万蜜蜂神秘消失 科学家疑其失忆,新华网,20071031

http://tech.tom.com/2007-10-31/06NL/05883659.html

(责任编辑  张岩)

作者简介:

                陈一文,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顾问。网址:http://sea3000.net/cheniwa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西里126301

                邮政编码:100020

                E-mailcheniwan@mx.cei.gov.cn

(作者注:本文为原稿压缩后的修订版,为读者阅读时方便,同时将“参考文献”作为脚注列出。)



[1] 何祚庥,究竟是“谁”把某些极端环保主义者进行极端化的描述?,2005218

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503/63ed3edf7f49461ebd4d608c1ee07aeb.shtm

[2] 英国《独立报》2005520文章《FBI警告:极端环保人士是最大的恐怖主义威胁》

http://www.rumormillnews.com/cgi-bin/archive.cgi?noframes;read=71707

[3] 葛剑雄,太湖蓝藻大暴发:近忧和远虑,葛剑雄的BLOG,20091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7d16b0100cb2p.html

[4] Eugene Linden, A world awakens, Times, Nov. 1997, Asia special issue/our precious planet; perspective; p80

http://www.time.com/time/reports/planet/perspective.html

[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标准GB3095-82

http://www.law999.net/law/doc/c009/1982/04/06/00097822.html

[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家标准GB3095-1996

http://www.sepa.gov.cn/image20010518/5298.pdf

[7]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保总局

http://www.zhb.gov.cn/info/gw/gg/200701/W020070126307152032012.doc

[8] 陈一文,对人类持续安全健康生存,大气“氧气枯竭”造成比“全球温室效应”更为严重恶果,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08年第18卷(专刊)

[10] USGS website: 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Through Chemistry -- Air Bubbles, Amber, and Dinosaurs http://minerals.cr.usgs.gov/gips/world_version/amber.html#amber

[11] 《科学时报》(20050419):http://tech.sina.com.cn/d/2005-04-19/1513587203.shtml

[12] Peter H. Weis (pweis@shaw.ca), The Decline of Atmospheric free Oxygen,

http://www.truehealth.org/oxydecl.html

[13] Keeling, R.F., and S.R. Shertz, Seasonal and intcrannual variations in atmospheric oxyge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Nature, 358, 723, 1992.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358/n6389/abs/358723a0.html;sessionid=AA30E6B45D42 9C5EB586C3F8A9C2553F

[14] Ron Merritt MorrisOphere Aanthropogenic influence

http://seis.natsci.csulb.edu/rmorris/oxy/oxy7.html

[15] Andrew C. Manning, Ralph f. Keeling, et al., Interpreting Seasonal Cycles of Atmosphereic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s at American Samoa Observator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0art. no.-1333   

http://dbs.clib-jena.mpg.de/dbs-publ/pubi/bgc/BGC0617.pdf

[16] 科学家探测显示大气中氧浓度呈下降趋势,《中国气象报》第三版,199999

http://www.envir.online.sh.cn/info/np/file.asp?file=999-9-156.txt

[17] O. Hooge (tfrisen@shaw.ca), Is there enough Oxygen in the atmosphere?

http://members.shaw.ca/tfrisen/is_there_enough_oxygen.htm

[18] 北京晚报2002-5-25(记者李莉):卖氧气,都市中的新行当

http://www.senoso2.com/haow.htm

[19]新华网广州2005-8-13(梁钢华、袁秀贤):专家:中国将从南涝北旱改为南旱北涝格局

http://news.sina.com.cn/c/2005-08-13/15237489066.shtml

[20] 周安平,优胜劣汰与优胜劣不汰——人类社会生存竞争规则的道德底线,(J)法商研究,2007年第24卷第3期。

[21] (英)达尔文,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翻译,物种起源:进化与遗传的全面考察与经典阐述,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01

 

[22] 美国数百万蜜蜂神秘消失 科学家疑其失忆,新华网,20071031

http://tech.tom.com/2007-10-31/06NL/05883659.html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世界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失败的中国西部高等教育敢不敢于闯出高等教育创新之路
  • 中国业余研究者赵学胜跨学科发明的世界领先“Al-Mn-Si-N系不锈耐酸钢”
  • 塞下秋来风景异 --外四首
  • 相思意已深
  • 中国人(现外籍华人科学家)渠玉芝及其发明的世界领先高效渠氏超导热管技术成果的遭遇何时能够在中国获得公正对待?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