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物癖】

来源: 尤其开心USA 2016-09-24 07:13:1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2577 bytes)

把女儿送到学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她的睡衣藏起来。这就是我最近“东躲西藏”的日子,藏好了,也就得意一秒钟,因为那里埋伏着末日一样的嚎叫和催人泪下的痛诉,而罪魁祸首一定是妈妈。我再看不顺眼那件睡衣,临到最后都得“缴械投降”,每晚都要以爱的名义拥抱和解。

 

这应该定性为“穷作”。但我看这件睡衣实在太不顺眼了。

这件睡衣,原本是她的及膝连衣裙,5岁左右还有点大,现在已经变成小背心裙。变成小背心裙也还好,可是在长期的“蹂躏”下,棉布已经开始有小面积破损,最近更是无法挽回地破了一大块儿,穿在身上活脱脱就是“苏乞儿”。可是她就是不肯扔。不舍得扔,咱们就供着,改良后给她的娃娃战队当衣裳可以吧?还是不行,依旧当做睡衣,没有一件衣服可以替换TA。

 

是的,这就是“恋物癖”的一个症状。我女儿有恋物癖,我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那还是在她不到两岁的时候,我要回京参加考试,白天他爸爸带她到处玩儿,等妈妈回来再钻到妈妈怀里。可是两岁不到的孩子要午睡,睡前焦虑一定会找妈妈。妈妈不在怎么办,就裹着妈妈的睡衣吧,有妈妈的味道也是好的。那时我有两件颜色不同的棉质睡衣,手感极佳,她粘不到妈妈就粘妈妈的睡衣,到哪里都要把那件睡衣带上。

 

后来分床,家里有小弟等等一系列需要她独立的环节,所有的画面里一定会有妈妈的睡衣相伴。

后来那两件衣服寿终正寝的时候边上已经磨损得破破烂烂。那时候她小,中间有那么几件替换,到现在不依不饶的就是当下我手上拿着的这件了。

 

其实这种恋物癖挺小可爱的,多半是因为恋母延伸到恋物。比如,我有位姐姐的一对儿女,十三四之前到哪儿都会带着枕头,上飞机去他州夏令营受训什么的,凌晨下飞机还抱着大枕头,让人忍俊不禁。还有时常得拽着自己小时候流口水的小棉被啊,小娃娃啊什么。手里拿着小娃娃,或者小玩具什么的还算普遍。有这样一件小物件儿寄托某种爱恋,还是可以理解的。

 

*******************

不过有些恋物癖其实蛮让人受不了。我最受不了的就是多,东西一多就开始堆,一堆就开始没秩序,没秩序就根本就顾此失彼,照顾不周全,再买就是再堆。那不叫更新,因为都是新的,不救,或者看着可能都是宝,看着就头大!

 

我有位老师有一次课后特别沮丧地和我们说,她的婆婆非常喜欢买东西,很多东西堆在车库根本就没拆封,目前已经买到手软,破产了。请我们感兴趣的同学去光顾她婆婆的车库买卖(Garage Sale)。我的老师就和她的朋友们在工作、照顾家人和家务之余帮她的婆婆去处理资产。她那段时间非常辛苦,非常乐观搞笑的一个人在我们面前说着说着忍不住涕泪横流。

我家那时刚来美国定居,家里没什么东西,因为老师待我很好,一仗义就买了很多书,老师还赠送了一套手绘的手工工具书,现在就堆在书架上当古董。后来知道,我们是唯一去捧场的学生。我们没有见到她婆婆,不过在查看物件的时候,确实感受到了我老师将要承受的压力。无论那些物品多么精美贵重,沉积在橱柜里,存放在车库里或者任何角落里,就与堆砌的垃圾别无两样。

 

然而她的婆婆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了购物这件事上,信用卡透支最终破产全都记在子女的账上,从很多物品都不曾开封和摆放来看,说她对物品有感情也是很牵强的。这也是明显“恋物癖”症状。

别怕别怕,这应该不多见!

 

*********************

这些年比较闲,采访和拜访了很多家庭,也受邀去一些家里做客,近疏都有。这两年活的真是了无遗憾,把想做的事情都做了,想见的人也都见遍了。

三十几岁要么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往上爬,要么混迹在江湖称兄道弟信口胡诌扯淡,喜大普奔也好,花自盛开也好,人生如我这样,回想起来,任谁都会凭空很得意的。这种意志和自我成就源自内心发酵,定性便是“自我膨胀”。而当下,我躲在图书管的某个角落可以趁溜号,随手速写涂鸦,更是美事一桩。

人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很多物的属性就显得多余了。

我拜访过那么多家庭,其实只有那么几家会感受到通体的舒适,任谁进去都有一种自然的融合感。

这种感觉往往不是专业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而是能够感受主人倾注心思的。家的氛围始终是人来滋养的,物的属性也是通灵,带有主人气息的。

我自己的家么,也许是自己内心还不够独立,总还有对母亲的眷恋,始终没有摆脱学生宿舍模式,唯有厨房是最自在的。想想可能也跟厨房物品的流通性和更新节奏有关系,因为我爱厨房,所以我家的镇宅之宝是电饭锅,是当时市面上最高端的多功能高压电饭锅,通三种语言哦。但除此之外,我对物没有那么执着的追求。即便爱厨房,一旦什么堆满了厨房,料想自己可能会满脑子的逃离。

 

最终,物其实是一种负担,尤其是那种不协调的物。所以,到那种东西多的家庭做客,就会各种不自在,再任主人怎么“显摆”介绍,我就"不识抬举"地满脑子的“该扔了,该扔了”+“再不扔就得付费扔了”... ...

不用说,最美最爽的时候不是买东西,而是扔东西了,扔东西比买东西要顺爽。

 

在物什上获得满足感往往是缺少某种安全感,内心恐慌的表现。在中国称之为奢侈品的美国的衣物,欧洲的物品往往按照当地的消费标准价格并不贵,有其合理性。美国的很多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物质非常多,但流通也很顺畅,物品的更新很流畅。有一些衣物会传遍家族成员传帮带,但大部分的东西送和扔都很及时。因为勤更新,所以都不会太旧,也就具备了二次流通价值。

 

好像“恋物”不如“恋一个人”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不是也有和桌子结婚的人吗?人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这样想来,用购买欲来获得满足的“恋物癖”,或是通过拥有物件来满足征服和陪伴的潜在陪伴欲望的“恋物癖”都是情有可原的。然而,自古恋物癖就不少见,小到一个貔貅摆件儿,大到江山土地,谁说“恋物”只是“恋物”,谁说此“恋物”就不能延伸为彼“恋物”?。

小“恋物”好比小可爱,但“恋物”当真变成一种寄托,其实是相当病态的。恰到好处的“恋物”,眼前尽是净土。你是小可爱还是大怪物,看看你的衣橱,查查你的厨房,时不时搜搜各个角落,该扔的就扔,该更新的就更新吧。

脑子里的也一样,没完没了反反复复的,该更新就更新吧,尤其是那种动不动就别着几千年去的那种!

 

9/15/2016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