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责任(分析文,开篇)

来源: 尤其开心USA 2016-09-22 10:46:1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7539 bytes)

文:尤其开心

2000年初,我在北京有一份兼职的工作是做图书版权引进,就是受委托把各种国外的书目介绍给国内的出版社。那是建国后民营出版社非常活跃的时期,《穷爸爸和富爸爸》,《学习的革命》,《谁动了我的奶酪》,还有一些财经类的书,这类引进版权的图书非常火爆,还有一类书是网络小说,比如可爱淘写的书。同时期国内原创非常火爆的是新东方的工具书,韩寒和郭敬明的书,还有一堆应试类的书和经典名著掺杂的大量盗版书。

 

有一次我和一位编剧坐在友谊宾馆谈书目,我们聊着聊着,就聊起了母亲。她留日后做了建筑师,经常在海外旅行,后来嫁给了外国专家,我认识她的时候已经做了母亲。而我那时候接触外国人的机会比较多,在与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就是活脱脱的小赤色分子。国内有一批非常棒的编辑,我自己工作也很卖力,所以经我手上流动的书目介绍一直都很多。

 

“你看,育儿类的书,母亲的书非常有得写,我们可以做些这方面的书目”。

“我在日本生活的时候,见那些母亲,就觉得挺羡慕,我们长大的时候,母亲们把我们往家里一锁,就上班去了。生活简单,着装也简单。”

“我妈说我是托儿所里长大的,可是我还是觉得挺幸福的。”

“双职工家庭,妈妈要完成社会工作,从分工上讲,没有太多的精力可以分配给家庭和育儿。”

 

类似这种交流时常都会有。

那时候我太年轻,经历单纯,很多话题都还点不透,说不明。但当时交流的很多信息却埋下了种子,我非常感谢那段时间接触的出版人。他们睿智,他们深沉,他们精准,他么有责任感,他们的所作所为看似只是小资情怀,却也足以让他们自己骄傲。当然,从社会分工上讲,要做的事情非常非常得多。

 

后来我怀孕有机会做母亲,朋友送给我一本国外的育儿类书籍,有辞海那么大,有现代汉语词典那么厚。那本书全部是彩页儿,有很多图片。从备孕到怀孕的每个阶段,到生产分娩过程,到后期孕育的每个环节,食物搭配,社会上能够给予的支持,采购方式,全部都写得非常仔细。那本书上甚至对一个女人怎样和孩子父亲配合,能从孩子父亲那里得到哪些帮助都有写到。那好比一个女人从准备生养到养育幼儿的百科全书,非常全面和具体。但那本书很有趣,我津津有味儿地看完,似乎又不像百科全书那样有需求的时候才会去看它。

我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购买的同类书籍,从纸张到版面设计,到内容,没有一本能超越那本书。

 

事实上,那本育儿宝典上模特儿的装扮已经非常过时,妈妈们在我看来也并不漂亮,然而因为编辑和内容的仔细和生动,足以让每个备孕中的女人都可以从中学习做母亲。

 

是的,做母亲是需要学习的。从图书市场分析,从小到大似乎没有任何图书,书籍把“母亲”这么专业的概念有系统地教授给我们过。每个母亲都是在无可复制的路上自学成才。

 

 

每个人生来都好学,小孩子们过家家基本上会把日常看到的爸爸妈妈的样子全都会演绎一遍,然而大家是否曾关注过他们模拟和示范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是否曾思考我们生活的年代需要怎样的母亲,我们学会做母亲了吗,我们是称职的母亲吗?

 

如今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有机会在美国接触各个族裔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做大量的社会实践和调研,参考大量的信息。当我站在讲台或者做义工去陪伴那些孩子的时候,每个孩子背后的家庭、孩子的母亲样子的都一览无余,无可遮掩。这我让我十分好奇我孩子的老师通过孩子们看见了怎样的一位母亲。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教育程度怎样,要从幼教看起,而不是看生产了多少精英。我说,真正的精英不会太依赖体制,他自己会去寻找适合他的土壤,甚至会去开发培植适合自己的土壤,这是从母体带来的生存本能。精英的母亲和普通孩子的母亲有什么不同吗?在大家都奔赴做一个好母亲的征程上,我们是不是还记得做母亲的初始,我们为什么要做母亲,我们要怎样做母亲?

 

我们为了生存在这星球上生生不息地繁衍后代时,母亲这个角色就已经存在。即便没有国没有体制,没有家庭没有爱情,没有藤校没有奥运会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存在,母亲这个角色一开始就具备人类繁衍的天然属性和由此衍生的原始本能。

母亲和女人的概念不一样,母亲,只要生命存在,与它相连的话题就是永恒的。

 

进入文明社会,被冠以文明之名后的我们有很多选择。然而我们似乎忘记再绚烂的文明也不可能脱离本能,再繁华的生命也不可能遮盖对母体的眷恋,任何的文明寻根溯源都有它特定的原始价值。

 

生命和时代都有很多阶段(节点),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习做母亲,感受一个女人不同阶段的生命价值。

下一篇我们来做母亲这个角色的现状分析。

 

(未完待续)

 

文:尤其开心

初稿 于9/22/2016

 

(本篇的所有概念生成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沉淀,但最终也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子。只是思考已久,落笔好比了却一个心愿,就有了开篇。但经历有限,仍需大量参考和指点。故而,跟评的所有评论都有可能成为文中作者分析的参考,也就是说,跟评的时候,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您的思想已经成为本文的一部分,所以不愿意出现在文中的概念和名字请在评论后做备注。诚邀各位在跟进阅读的同时,一起完成这样一篇分析文。感谢阅读与支持,谢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