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父母之爱的误区 (1) 信任感的误区
中国新闻网报道:2009年3月9日20时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体研究中心三十八岁的硕士分析师曾杰,将他的领导林某骗至租房处,对林某进行殴打、捆绑,并用绳子猛勒林某的颈部,致林某机械性窒息合并颅脑损伤死亡。随后,曾杰将林某的尸体肢解,并将大部分尸块抛至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北路96号对面水渠内。曾杰杀死林某的原因,是他没有拿到头一年的年终奖,而他认为这是因为平时与领导林某有矛盾,而林某存心整他所致,导致他遂起意杀害林某。2010年10月18日,北京一中院经过开庭审理,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被告人曾杰死刑。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导致曾杰杀人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偏执”:怀疑人家对他不好。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美国精神心理学会出版的《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 列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信任感。这样的人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总认为别人的动机是要压迫他、伤害他、欺骗他。他满脑子没有根据的怀疑朋友或者熟人对他不忠,不值得信任;总是害怕自己对别人讲的话,会被人家利用来对付自己。他还特别需要自己“可以依赖自己”。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 列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信任感。这样的人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总认为别人的动机是要压迫他、伤害他、欺骗他。他满脑子没有根据的怀疑朋友或者熟人对他不忠,不值得信任;总是害怕自己对别人讲的话,会被人家利用来对付自己。他还特别需要自己“可以依赖自己”。
但以理戈尔曼博士(Dr. Daniel Goleman)曾任教于哈佛大学,也曾担任美国《今日心理学》高级编辑。他写了一本书叫做《重要的谎言与简单的真理》。在这本书里,戈尔曼博士解释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发展“追索到儿童时代。是小孩子在日益重复的小事情中,学到了一套特别的方法---当焦虑威胁到孩子的时候,孩子用于依赖的防御设施。”
信任感, 就是相信或者愿意相信他人的力量、善良、能力等等。孩子在学习思考,以及用言语表达自己之前,必须先学习信任。他需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可以信任的,有些人则不能信任。父母若没有给予孩子注入信任感,等于给孩子心里注入了一颗毒瘤。根据戈尔曼博士的研究,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发展有五个阶段:(1)限制孩子的活动和想法;(2)不顾及孩子因为受到限制而感受的愤怒,不理睬孩子的情感;(3)父母出于好心好意限制孩子,要孩子表现出感恩。(4)忘记一切的不愉快;(5)成人以后把储存起来的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并且不知道自己的愤怒原来是 出在自己身上。
在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家庭环境中,父母或者主要照顾孩子的人,会对孩子的状态或者需要十分敏感,并且给予及时的、相应的回应。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情感就会得到如同埃里克森(Erikson)描述的,“基本信任”阶段得到健康发展;孩子感觉到世界和人们是美好的。这个过程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学到才行,在青少年阶段,这个认知又得到不断地加强。比如那个在公园里玩耍时跌倒的小孩子,他的妈妈把他抱起来,帮他揉揉屁股,擦擦眼泪,然后望着他,轻轻地问他痛不痛、怕不怕;妈妈既不慌张,也不生气,而是积极回应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并且给予了孩子鼓励。孩子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不仅学到可以信任谁,并且懂得那些可以信赖的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此,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已经打好了坚实的信任基础,以及符合现实的期望。
在公园里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小孩子跟着父母亲或者祖父母们,在草地上,和操场上玩耍。有个小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他哭了起来。他的妈妈赶紧走上前来,拉起孩子,严厉地对孩子说:“你这个孩子就是不听话!叫你不要跑这么快,你就是不听。你就是不让我省心。坐下来!别再乱跑了!”这个妈妈没有意识到,她是如何将她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她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在受伤的时候,本来是期望着妈妈能够安慰她,给他揉揉受伤的腿,但是却发现,妈妈一点也没有帮助他。他因此学到了跟他妈妈这样的人在一起,一点也不好玩:我有了麻烦,受了伤,我不能找人帮助。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无法相信,那么,当他日后走向社会的时候,他还能相信谁呢?他只能完全靠他自己。
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不可能发展他对世界,对他人信赖的感觉,因为他不会相信他的需求会得到回应。所以孩子无法发展他的基本信任感。相反,面对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他的失败换来的是被惩罚,被批评,被漠视,他只好对自己内在的情感做“冷处理”:不管是孩子愤怒也好,难过也罢,他不得不压抑自己对母亲的情感。他要么把他的情感藏起来,要么否认有任何情感,要么把他的情绪发泄在自己身上。因为他内心的情感,对于他如何应对外在的环境,已经显得毫无意义。作为一个孩子,他没有学到人是可以信任的,他学到的是人会让他失望,给他带来更多的伤害。如果他把情感发泄在自己身上,他一辈子都会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一次又一次类似的事件发生之后,这个孩子就学到,当他有了难处,寻求帮助的时候,他甚至希望一开始就没有求助。如果孩子求助的人是父亲或者母亲,那情况会更加糟糕。所以他宁愿相信,“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我只能靠自己!” 即便是这个孩子学会了遵守规矩,他会是一个孤独的、无助的、绝望的人,他的适应能力很差。有的孩子习惯了要靠否认自己的需要来和迎合父母的控制,于是会在别的方面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在玩游戏中表现出猛烈的、具有进攻性的动作;或者会以破坏玩具来报复他储存的焦虑和对父母的愤怒。
伊迪斯魏格特(Edith Weigert )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她论述到没有信任感,对孩子身心发育有极大的害处:
首先,情感上的高度孤立会导致生活的悲剧。一个孩子太孤独、太焦虑,很难适应周围的环境。成人以后,也很容易被压力和困难击倒,成为神经质的人。因为他的精力都用在内在的挣扎上面,他会远离人群,压抑自己的情感。而他觉得自己不是超人的挫折感,又增添了他的无助和绝望,最后往往剩下残酷与他为伴。
--孩子不能表达敌对和愤怒的情感,而压抑这些情感他导致疑神疑鬼。
--孩子学会了利用别的方式来获取别人的关注。成人以后,他就成了一个患有强迫症的人。
--导致不健康的性欲望。
--导致青少年叛逆。
--对于亲密关系的解读,就是征服和依赖,而没有亲密。男孩子长大自信心低下、焦虑、怀疑自己的能力;女孩子不相信自己的价值;不相信自己有令男人喜爱的能力。所以她变成了一个女强人。她与男人的关系同样意在征服,而没有深层的关系。她自己击败自己。
“双层信息” 这个概念在中国父母的育儿概念中,还十分陌生。这是一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五十年代的时候,英国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 (Gregory Bateson) 和他的助手们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双层信息”是指所讲的话有一个明显的意思但是又与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矛盾。比如,妈妈对孩子说,你是我的心肝宝贝,我多爱你啊!可是当妈妈要跟自己的朋友约会时,她又马上丢下孩子,丝毫不理会孩子的感受。一位妈妈迫使她十几岁的女儿穿黑色的衣服。女孩子虽然百般不喜欢,但是无奈只好穿上,不然她怕妈妈会大发雷霆。当邻居问道:“女孩子为什么不穿得鲜艳一点啊?”母亲回答:“这孩子就是喜欢穿黑色的衣服。”
最具中国特色的“双层信息”,就是安达利医生描写的“说服”与“欺骗”方式。前者是父母用大人的语言权威,说服孩子接受他们“都是为你好”的观点。如果父母决定他们的孩子应该学钢琴,他们会找出许多机会,向孩子展示学钢琴多么重要,孩子会如何爱上弹钢琴等。父母相信,他们不择手段,说服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做法。即使对已经成年的孩子,父母仍然会想法设法,说服子女接受他们的观点,按照他们的意思选择工作,对象等。
“欺骗”是父母向孩子隐瞒真相。如果孩子的母亲去世了,孩子有了继母,家人会告诉孩子这是他的亲生母亲,或者对孩子说母亲去了远方工作;如果孩子是非婚生子,他的母亲往往告诉他父亲很忙,不能常回家看孩子。20126月8日,中国芜湖县有个叫沈飞的男孩,走出高考的考场之后,才得知在十二天前,父母到学校参加高考家长会之后,回家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母亲送医后经抢救无效身亡,父亲至今还躺在医院的重症病房里。为了让沈飞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学校共同编织了一个凄美的谎言,让他成为最后一个知道母亲去世噩耗的人。“瞒着你,是为了让你考上一所好学校,圆了母亲的心愿¼”大家如是劝着。每年在中国的高考过后,都会出现类似沈飞同学这样的经历。但谁也不会去思考这样“善意的欺骗”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双层信息”的沟通模式制造出没有信任感的一代。如果这样的事件在一个人童年的时候,一次次发生,他就会储存很多的焦虑和恐惧,这样的童年经历,会使他的情感能力会受到影响;长大以后,他当然不合群,有了难处也不知道向人求助。不过,不管孩子的结局如何,谁也不敢指责父母,孩子长大之后甚至还会记得他的童年是多么幸福呢!
戈尔曼博士写到:
自己在童年时期遭过罪,在性格上变得偏执的父母,很可能在他们自己孩子的身上重复这个过程。他们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曾经被父母打败的战斗。不过这一次,这个已经长大了的孩子是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