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对儿童的情感虐待 (1) 人的生长过程

本帖于 2013-09-15 17:12:39 时间, 由版主 江南茶花 编辑


             第二章:认识对儿童的情感虐待    (1) 人的生长过程
 


三岁的宝宝在游乐场跟小朋友们一块玩。他的妈妈和其他的妈妈们坐在一旁,一边观看着孩子们玩耍,一边聊天。突然间,宝宝从滑梯上滑到了地上,宝宝哭了起来。宝宝的妈妈走过了把宝宝抱起来,帮宝宝揉揉屁股,擦擦眼泪,然后望着宝宝的眼睛,轻轻地说:“宝宝,摔痛了吗?”“宝宝,现在感觉怎样?”“宝宝,你害怕吗?”宝宝眨了眨眼睛,对妈妈说:“我还要去和小朋友们玩儿。”说完,他从妈妈们怀里跳下来,高高兴兴地跑开了。

宝宝的妈妈看到儿子摔倒,马上回应了宝宝的哭声,不过她的回应里没有紧张、焦虑;也没有命令和指责,她首先检查宝宝有没有受伤,同时她回应宝宝的情感需要。她这样的举动,会让宝宝感受到妈妈跟他有交流,虽然他不小心摔倒了,妈妈没有大惊小怪的,还是一样爱他、鼓励他。他感觉到妈妈是可以信赖的。他会对这段经历留下美好的记忆:在爱中长大,给他的成年心理健康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说明了儿童时代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生活能力的发展关系重大。这是中国文化在实践中得出的观察结论,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儿童身心发展方面古老的智慧。不过中国文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小时候的经历会对成年以后的性格形成和生活能力有重要影响;也没有说明这段经历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未来。现代社会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就是验证了早期经历对于人性格的形成与生活能力的重要影响。

第一个以科学的方式探讨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并将之运用到成人生活的问题和神经质当中的人是弗洛伊德 (Freud)。后世在对人和婴儿动物的研究中,肯定和支持了他的说法。尽管后人对此理论已经做了很大的改变,也修正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对于儿童心理创伤的观点却始终一致:许多成年后的问题,来源于一个人早年不幸的、具有毁灭性的事件。即心理学家称之为的“心理创伤”。比如那些在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的孩子就是一个例子。研究发现,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发育十分有害,导致他们在成人以后,容易成瘾、婚姻失和、与人相处关系等其他种种问题。

继弗洛伊德之后,著名的英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分析师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对儿童发育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创立了依恋理论。这是专门用来描述孩子对父母情感关系的术语。比如,在托儿所就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妈妈会轻松地把孩子交给照看孩子的老师,孩子跟妈妈说声再见,看到母亲离开,也没有任何焦躁不安,或者哭闹,而是愉快地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与其他的小朋友,以及托儿班的老师玩起来。这些孩子把他们所处的环境看作是安全的、可爱的、温暖的地方。有些孩子还未等妈妈把他放下来,就开始大哭起来,表现出极度的紧张、焦虑、害怕;有些妈妈们往往还未跨进托儿班的门,就急忙告诉托儿班的老师:“我的孩子恐怕不会让我离开。”妈妈的话音还未落,她的孩子已经开始扯着妈妈的衣服哭闹起来。这些妈妈的孩子,却对同一环境感到不安全和害怕。


在儿童游乐场往往也能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孩子开心地玩耍;另一个孩子则不停叫妈妈关注他的动作:“妈妈看!”你别小看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两个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两种不同性格的人:前者跟妈妈有着健康的依附关系;后者与妈妈已经建立起不健康的依附关系。他们两人的生活也将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当孩子还在摇篮里的时候,他的哭声会让父母立刻抱起他、亲吻他、看着他的眼睛,温暖地跟他说话、给他喂奶等等, 这孩子的大脑里就会形像埃里克森博士 (Dr. Eric Erikson) 和精神科医生哈利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的研究发现的,他会有安全感,他会相信他有需要的时候,会得到帮助。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对孩子说:“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将来孩子成人之后,就能够发展成为心理健康的、有自信心的、适应力强的人:他有能力建立亲密关系、正面的和健康的人际关系。再往后,还能将同样的慈爱传递给他的孩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以研究早期经历对人性格的形成和生活能力而在享誉世界,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之一,个人心理学的创建人。他在关于现代精神病的论述中说:
 
“(精神病学)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是这个:灵魂生活结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从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有着焦虑性格的病人,脑子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总是努力着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其实在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同样的性格特点和心理运动了。”          


现代科学的研究,在大脑的结构方面,更进一步验证和详细展示了早期生活与人一生发展的密切关系。艾伦斯修(Allen N. Schore)博士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神经学家和心理分析师。他对于婴儿依恋、大脑发育和成人精神健康之间的联系,做了深入的研究。艾伦斯修博士的研究发现,人早年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与抚养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婴儿大脑对于成人后,社会和情感应对能力的最后线路形成。

美国阿尔伯塔家庭健康研究院(Alberta Family Initiative[]专门研究预防以及治疗儿童早期大脑和生理发育对儿童精神健康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爱的环境,尤其是从孕期到六岁的年龄,对大脑的健康发育非常重要。这好比是建房子,开始的时候打下一个好基础,以后房间、电线系统都好设置了。父母如何回应孩子的需要,决定着能否刺激每个基因周围结构上的变化,影响着基因本身是否能够表达。爱的关系可以让孩子学习控制情感,应对压力。受了虐待的孩子,会产生焦虑,比起其他孩子,对于压力会有更大的敏感反应。现在科学的研究已经显示,亲子关系可以透过表观遗传机能,改变调解压力的基因。因此,早期经历会在生理上深深植入孩子的大脑与身体当中,使孩子的行为产生长远的改变。


屯尼尔医生引用希伯来旧约圣经中所罗门王的话,“万物皆有定时”(传道书3:1)来描述儿童的发育过程:在父母的呵护下有时;离开父母有时。这个过程犹如“生命的韵律”:成功地完成一个阶段的生命,预备好了下一个阶段的生命。而前一步失败,跟着会有更大的失败。“树叶有发芽的时候,也有落下的时候。但只有那些在春天里长成的叶子,才会在秋天落下来。”
 
在屯尼尔医生的心理学里,如果孩子该在父母的呵护下的时候,没有得到爱,或者没有得到正确的爱,那么,孩子的心里面,就会觉得他被排除掉了、被忽视了。这个结果就是,他一辈子带着这份不断增加的、不满足的“怀旧之情”,再没有办法与别人建立真正的关系。他与别人的接触仅仅是表面上的、礼仪上的。他的脑子里面储存着对过去的怨恨,而这份怨恨又让他错误地看待未来。他只看到世界对他不公平。他既不能爱,也不相信爱;他也没有能力接受爱。不管他怎样想摆脱过去的记忆,他仍然是过去生活的犯人。屯尼尔医生强调,“在一个健康的、和谐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生活对于他,就是选择;而对于一个没得到爱的孩子来说,生活就是寻找。”他们的生活,就像耶稣说的那样:“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福音13:12 


十一年前,儿子换了白血病,却找不到可配型骨髓。离婚女教师为就儿命,乞求前夫捐精与她再生一子。为此她丢了工作。但付出终于获得了回报:小儿子的骨髓与大儿子的骨髓配对成功,大儿子得救了!可是谁也想不到,11年后,年幼的弟弟竟然对哥哥拔刀相向!他的话尤其让妈妈震惊:你不是我妈,他也不是我哥!你生我只是为了救你儿子!你真自私,你们都是自私鬼……” 为两个儿子操劳大半生的女教师泣血叩问:“老天,我错在哪里?”                 

这是在2009年一月二日早晨,发生在中国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的一幢血案。那个叫做林玉的母亲耗尽了她的心血爱她的孩子,忍辱负重地生下弟弟救哥哥,结果却导致兄弟残杀。这篇报道的编后语写到:林玉的这个选择没有错。错的是接下来的善后工作远远不够。用什麽善后呢?用爱。

用什么样的爱呢?难道林玉不爱自己的小儿子吗?显然不是,但是她对孩子爱的结果,在孩子还未到达成年的时候,已经以悲剧落幕。

心理学早已证明,爱是从母爱开始的。美国的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解释人的头一个三年,包含着一个人的出生从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到与母亲的分离关系。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个分离过程,是一个人未来成熟的基础。

英国精神病医生安达利(
Ann Dally)列出好母亲应具有的三项条件:第一,对孩子的需要必须敏感,并且有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不在孩子的身上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能力在其他地方让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第二,必须持续地、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妈妈不按照自己的愿望,朔造孩子成为她想要成为的人,或者期望孩子达到什么样的成就。第三,必须知道界限在哪里,甚么时候该“放手”;她不拥有她的孩子。

这样看来,林玉作为母亲,对小儿子从一开始就没有给予公平的待遇。她一味地考虑到大儿子作为病人的需求,从不理会小儿子的情感;最关键的,小儿子连降世为人都是有条件的:救哥哥的命。


米勒博士解释说,孩子正常的发育过程,就是孩子得到他作为一个人的尊重;孩子需要在情感上有一个得到尊重、可以被容忍的环境,这样孩子在该分离的阶段,就可以完成从与父母的共生阶段,朝向自主阶段。如果孩子没有得到爱,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孩子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那就会令他终身期盼着那没有满足的爱。而他的身体将以各种方式回应着这份扭曲的、缺乏的爱。


这种情况也在阿雷身上得到验证:

阿雷的父母都是有着社会地位的人,但夫妻二人感情不好,“为了孩子”,他们在表面上仍然“维持着一个完整的家”,但是他们貌合神离。开始,阿雷努力想让父母和好;渐渐地,他倒向母亲这一边,后来,他意识到母亲需要在他身上补偿情感的空缺。于是他变成妈妈的“小情人”。在外人看来阿雷表现得“很黏妈妈”,不太与父亲在一起。有的时候甚至公然表示对父亲的敌意。

再后来,父母还是离了婚。这让本来已经心里紧张的孩子增加了焦虑。他觉得自己看着母亲的处境却不能帮助她,感到非常无助。他对学习不感兴趣,也没有朋友。后来阿雷进了大学,好不容易挨到毕业,但不停地换工作。他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集中精力做事。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下去,最后一事无成。 


美国的雷何飞医生(Ray E. Helfer )描绘孩子从婴儿到少年的发育过程,好比一枚导弹,它的有效载荷从发射跳板开始,通过弹道的运行,到达天体中的目标。这个发射跳板就是人的出生,天体目标就是人到成年。那些指挥导弹从发射跳板到天体目标的人,必须时刻在场,并且受过良好的训练,才能修正导弹在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问题。


一个孩子的发育过程就像是发射一枚导弹。父母、家庭成员、老师和其他与孩子有关联的人在这段重要的年岁里,必须在这段导航系统中负责。孩子最初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如果他得到所需要的爱,孩子的大脑里对外界的记录是“一切正常”。这样,他的发射跳板对于他就是一个“安全的基地”:从跳板到天体目标这一路的旅途会是愉快的;会欣赏到许多美丽的风景,并且安稳到达目的地。


 













 


 




所有跟帖: 

看到儿子摔倒,妈妈回应里没有紧张焦虑, -楚小鸭- 给 楚小鸭 发送悄悄话 楚小鸭 的博客首页 (63 bytes) () 09/15/2013 postreply 17:35:06

是的呢,今天和我同事说我女耳周五在daycare摔破嘴巴,他说 -Ilovemyhome- 给 Ilovemyhome 发送悄悄话 (140 bytes) () 09/16/2013 postreply 01:19:17

孩子多了当小猪养,哈哈哈 -蜀芊芊- 给 蜀芊芊 发送悄悄话 蜀芊芊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6/2013 postreply 05:15:30

大家都这么说,可是老二是女儿,摔了更紧张 ;-) -楚小鸭- 给 楚小鸭 发送悄悄话 楚小鸭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9/16/2013 postreply 07:05:02

学习了。谢分享。 -StillGotDreams- 给 StillGotDream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15/2013 postreply 17:35:1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