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without beliefs” 读书随笔

来源: 2019-12-29 22:15:45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Buddhism Without Beliefs",  by Stephen Batchelor, 20年前出版,最近出门在外一口气读完。 这样听名字本该生涩冷僻的书,可以成为全美畅销书, 的确有其过人之处。 全书行文论点鲜明,脉络清晰, 哪怕对佛教一无所知的读者,都可以读懂,而且觉得有趣。 

这本书最根本的一个论点是, 佛教不一定要从宗教的角度来理解, 可以从世俗行为的角度来理解。 The concepts and practices of Buddhism, says Batchelor, are not something to believe in but something to do。 要我来说, 那就是佛教vs.佛学。 

当然作者的论点之一是Buddha的本意就是佛学, 但我觉得与其重复他书中内容, 不如以他书中内容展开, 天马行空的说说自己其他读过的书的碰撞和联想。 

1. 作者反复强调佛学里面的”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 而是"Emptiness means there is nothing fixed or intrinsically real at the core" . 
从个体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不要画地为牢,固步自封。 认识到“空”才解放个体,勇于去改变自己。 这跟荣格的thoery of individuation何其神似。 不同之处只在于, 佛学从负面来讲述, 而荣格理论是从正面来阐述同一个理念。 

2. Religion vs. spirituality 
曾经读过 “Religion is a deal, whereas spirituality is a journey. 
Religion gives a complet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 and offers us a well-defined contract with predetermined goals.
Spiritual journeys are nothing like that. They usually take people in mysterious ways towards unknown destinations”
而禅宗里的“见神杀神 见佛杀佛”, 其意就是要敢于挑战僵化死板的宗教教条。 

3.  “something to believe in” vs. "something to do"
这跟现代心理学倒是挺相通的。 现代心理学越来越强调行为可以改变内心--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 
我觉得这个这个挺有应用性的。 举个常例, 常看到的时髦语有“不要judge他人”,这个更像一种belief。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又受各自成长背景所影响,必然会有极不认同的情况,所谓“不要judge他人“, 又不是真空, 心里怎么不会有自己的判断呢。 
不过我的一个反思是, 从"something to do"的角度也许容易些。 而”NOT to do"也是一种, 比如我有时候跟家人或朋友有争辩时,争取想想4 gates of speech(Is it kind/true/necessary/the right time)

在接着读他的自传--"Confession of a Buddhist atheist", 读了差不多1/3. 他的人生丰富起伏,不是井底之蛙如我可以想象。英国人,18岁当和尚,先后去过印度,瑞士,韩国的寺庙清修。10年后还俗,结婚,再去了西藏。(现在定居法国)我读出来的还有他的一身学者气,通读东方佛学经典和西方哲学经典,博学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