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之死和世界上最美丽的男孩

来源: 2018-03-04 14:13:17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威尼斯之死《Death in Venice》是德裔作家Thomas Mann (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一篇短片小说, 后来由意大利电影导演Luchino Visconti (中文翻译卢奇诺,维斯孔蒂)改编成电影。原著小说没读过, 看了电影,简评几句。

电影说的是一个中年艺术家(音乐家)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事业有成,身份高贵,但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妻子女儿都死了, 他孤独了好久,过度地投身于艺术创作之中, 以至于积劳成疾, 事业也陷入瓶颈, 听医生和朋友的劝告,坐船去意大利著名的旅游胜地威尼斯度假, 希望能够借此恢复元气。

影片里没说这个艺术家是哪里人(也可能说了我没听懂), 因为说的是英语, 又是远道坐邮轮而来,我就说他是美国人(美国人“变态”的多),我家老万不喜欢看这种电影, 看了两眼坚决不同意我说那个艺术家是美国人,说世界上说英语的人多了, 为什么是美国人?  我还说是澳大利亚人呢。Whatever,是哪里人不重要, 反正是艺术家。

此艺术家因为来的时候身心状态都欠佳, 所以一脸的苦相,悲天忧人,看谁都不顺眼,尤其讨厌中老年男人 (看船夫也讨厌, 看殷勤的酒店服务人员也讨厌)。

到了威尼斯住进了豪华酒店(据说是个有名的酒店, 有迹可循,现在还在)。在那里遇到了很多其他的游客。其中有一家人据说是波兰贵族家庭, 太太和家庭教师带着四个孩子来玩,其中有一个半大的男孩, 艺术家一看 惊为天人!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耳边犹如响起了天籁之声, 人犹如进入了天堂,不能自拔。

这个男孩有多好看呢?不用语言描述了, 贴几张照片就知道了:

Image result for Bj?rn Andrésen

Image result for Bj?rn Andrésen

Image result for Bj?rn Andrésen

Image result for Bj?rn Andrésen

艺术家嘛,一生都是追求美的, 美能够撞击灵魂, 使人产生出爱,和创作的激情。等等, 等等,我不是作家,也不是艺术家, 这种道理就不多讲了。

总之,艺术家对这个美丽的少年产生了深深的迷恋, 在经历了几天的尾随和梦幻般的痴迷之后,艺术家回顾了自己追求艺术和美的一生,哭得稀里哗啦的,耗费了他一生最后的一点精力,在远远地望着英俊少年的身影里, 气绝人亡 。

这个是艺术家中年大叔死时的样子:

Related image

有点儿恋童癖的嫌疑啊, 但是所有的影评和书评都反复地讲了:艺术家从都到尾没和男孩说过一句话, 更没碰过男孩一下。

艺术家大叔最后不知道为什么打扮成那样。去了一个理发店, 理发师给他修饰一番,画了点儿妆, 摸了点儿口红, 最后因为他哭得一塌糊涂地, 妆也乱了,口红抹得满脸都是, 很变态的样子。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叔一开始看谁都不顺眼, 一副苦哈哈的样子,看着难受, 心里就想了, 痛苦成这样儿, 还不如做个挖土的劳动人民呢。

要我说有的艺术家就是自残。

据说小说的作家和电影导演都是同性恋 (导演肯定是, 作家是被人猜的)。同性恋的艺术家好像自残倾向更甚一层啊 (同性恋哥哥们别打我, 我耐你们!)

今天不顺, 这个影评没写好, 不知道想说啥, 最后说一句算了:

那个男孩长的好看吧?可惜的是, 好看的东西都不长久,那个男孩后来也长残了。

这个是他现在的样子:

Related image

那个艺术家如果后来在坟墓里看到了, 肯定觉得自己当时死得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