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乡过年包饺子吗?

来源: 2016-02-06 19:21:0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过年啦!给大家拜年了。

经常听到的就是过年包饺子。要是一个洋人也知道,那实在很了不起。首先他要知道华人新年不是元旦,第二还必须知道有种食物叫饺子。就好像,中国人也很少知道Gnocchi,这种洋人的猫耳朵。

不过,把过年和饺子联系在一起,连我都是到长大才听说的。问了很多人,也是众说纷纭,北京的,山东的说是,但四川的浙江的却说不是。十几年来,我一直问,你们家乡过年包饺子吗?但一直没有个清晰的答案。算了,我自己花点时间去研究探索一番。

首先我上网查了定义:“中国北方有过年包饺子的传统”。那么哪些地方有这个传统呢?我就从这个句子入手,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追溯。

第一,是“中国”。那么,范围就是,长城以南。蒙古人住在马上,以前估计不包饺子。蒙古包里包饺子多不方便啊。东北呢?以前是大清国的后花园,汉人是严禁入内的。一直到清朝快灭亡了的时候,大批山东河北山西人才“闯关东”,关就是山海关。现在的东北人90%是汉人了,带去了包饺子的传统。但东北不是传统饺子区。

第二,北方。所谓北方,就是秦岭淮河线以北。“秦淮线”是一月平均气温零度线,也是中国的供暖区分界线。南方再冷也不集中供暖。

第三,过年。就定义了西边的界限:六盘山。过了六盘山,就是宁夏了,西域大多数是回民,穆斯林,维吾尔。他们过的年不是华人年,而是开斋节,寒食节什么的。连历法都和华人历法不同。

好了,用长城,秦淮线和六盘山三个界限,我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个红色点点点圈儿。包括了:北京,天津和山东全部,河北的大部分,但不包括张家口以北。张家口原来是察哈尔的省会。山西绝大部分,大同市以南。(张家口,大同,这些地名一听就是边境),陕西的秦岭以北,甘肃东部一点儿,河南北面大半,安徽一点儿,江苏北部的徐州和连云,这些说山东话的部分。

这个圈儿,刚巧是中国的“冬小麦区”。只有这个圈儿里面的才有过年包饺子传统的必要条件。但还不充分。真正的有这个传统的还要小得多。因为像西安这种千年古都,饮食文化非常丰富,泡馍扯面锅盔碧昂面不计其数,饺子只是其中之一。河南是中原大地,食品文化沉淀也非常丰厚。

南方为什么没有这个传统?因为气候。大金国灭了北宋,跑到秦淮线就停下来了,受不了南方的气候,吃不了米饭。于是南宋又山外青山楼外楼了一个半世纪。有个南方人到北方念大学,写信给爸妈,说已经几个月没吃饭了,都是面食。南方人的饭,是米做的。而米是包不了饺子的,只能做汤圆、年糕,一直到今天还是南方过年的标志。

饺子成为家家户户过年的传统食物,必须很容易到得原料:面粉。南方虽然也产小麦,但做不到饺子区那样家家户户都有面粉。在南方,胡椒面,指的是撒了胡椒的面条,而北方,则是磨碎的胡椒。其主要的原因,是交通。汽车是近几十年才普及的,过去的通婚圈不超过50里,也就是15英里。超过这个距离就是远嫁了,爹妈舍不得,女儿也舍不得。回个娘家变得遥不可及,要是被老公欺负,那怎么办哪。走亲戚,靠走,再远也走不到了。远距离的运输,都是细软金贵的物品,面粉这个平常的食物就不可能普及了。


那么,这种说法哪儿来的呢?我查到的,是电视。以前中国电视台有个叫倪萍的主持人,是她在春节晚会上说的“咱们中国人都有过年包饺子的传统”。倪萍是山东人,又在北京工作,都是饺子区。她不一定知道中国有多大。她这么说,促进了饺子的普及,但也有负面作用。有大汉沙文的口气。虽然南方汉人即使过年不包饺子也不会介意,但占中国一半地区的蒙藏维僮就不一定舒服了。我们不过年,不包饺子,那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呢?

饺子历史悠久,而过年包饺子的习俗起源于明朝,到清朝才确立下来,主要在北京附近,逐步传开到面食区,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很温馨。只是大部分地区的人还不会包。最主要的,是不知道怎么发面揉面。

我另外计算了一下面积,“传统”过年饺子区大概占中国面积的5%,而冬小麦区约占中国的8%。但这个地区人口密集,靠近中原大地,占了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


(计算过程太长,就不贴了。用Excel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