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

来源: 都是国货 2019-01-04 07:32:2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8071 bytes)

 


嫦娥四号这是证明了纳粹在月球背面没基地了……
评论:不不不,证明纳粹实力强大,连月球背面的基地都是地(月)下的。

元旦出生数量:印度69070,中国44760,尼日利亚20210,巴基斯坦14910,印尼13370。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6.7年,44760x76.7x365.25=12.5亿,考虑到人均寿命继续增加,人口没有明显变化,但退休年龄必须升到70岁。真正有趣的是尼日利亚,人均预期寿命 54.5,20210x54.5x365.25>4亿。如果你不相信尼日利亚(面积大于青海小于内蒙)会有4亿人口,那就要解释如何在50岁之前杀死这些人口……

春运如果票不紧张,平时要闲置巨大的动力,从经济上极大浪费。

嗯,今年开始,电子游戏和电竞开始统计进gdp了……这个太晚了,韩国日本印度美国台湾印尼都计入好几年了 ????

“我认识的一位上海居民曾对三里屯发出了最高的赞叹:这里有点像上海。”
北京人民立刻回报了最高的赞美:【你不像上海人】

自控是对未来的自己感同身受。

#苹果暴跌#这事没必要过度解读。之所以暴跌,是因为过去卖贵了。一部苹果手机在中国市场卖那么贵;当越来越多中国人慢慢习惯国产品牌的时候,苹果的价值回归是很正常的。 ????


.早生贵子听起来像一个女日本人的名字

房屋中介听起来像一个日本男人的名字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罗曼蒂克啊伙计
人一到晚上就容易感慨。
我今天就特别感慨中国航天那帮人,大概是中国所有科学研究领域里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了。
大家都知道登月探测器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但是你看,今天嫦娥四号能在月背顺利软着陆,那颗起到极其关键作用的中继通信卫星,居然叫“鹊桥”。
再往前数,我们的暗物质探测器叫“悟空”,我们的探月工程叫“嫦娥工程”,玉兔着陆的那片区域叫“广寒宫”,我们的航天站叫“天宫”,我们的量子实验卫星叫“墨子”,我们的全球定位卫星系统叫“北斗”,我们的全球低轨卫星系统叫“鸿雁”,我们的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我们的火星探测卫星叫“萤火”(火星古称“荧惑”的谐音)。。。
最关键的是,这些或征名或直接命名的名字,很显然都是需要那些须发皆白的老科学家总工程师项目带头人们最后拍板定夺的。
真是浪漫的不像话。
什么是文化自信啊,就是千年前的古人要是穿越到现在,抬头看看天上,就能会心一笑,“嫦娥玉兔广寒宫,古人诚不我欺。”

这个地球上有五千万袋鼠和五百万挪威人;也就是说,如果袋鼠决定入侵挪威,挪威人要以一当十才能挡得住。

《史记·刺客列传》品译

刺客列传   

(一)曹沫


刺客列传五绝之首,是个鲁国人,司马迁管他叫曹沫。不过偏有一帮人不同意,非说他其实就是曹刿——那位长勺之战击败齐桓公的曹刿。还罗列了七八个理由,其中最为充分的一条是:山东人说话艮,口齿不清,叫着叫着就把刿叫成沫了。我和司马迁都觉得山东人不至于,所以曹沫就是曹沫,不是曹刿。


曹沫后来要当刺客的,因此懂几路拳脚。国君鲁庄公这个人,特喜欢大英雄,就给曹沫安排了工作。庄公十三年,前几年被曹刿赶跑的齐桓公不死心,又来侵略鲁国。鲁庄公并不惊慌,他知人善用,拜曹沫为大将,请他去击败齐军。曹沫兵贵神速,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上来就硬干了三仗,第一仗败了,第二仗也败了。转折出现在第三仗,这一仗又败了后,鲁军没能力打第四仗了。得求和。


听说英雄曹沫三连败,鲁庄公有点胆寒,就问曹沫:“将军何有此败?”曹沫说:“主公,夫战,勇气也,我军一鼓作弃,再而衰,三而竭;我反观齐军,其辙不乱,其旗不靡,故有此败。”鲁庄公道:“说得对。”仍让曹沫当大将,同时派人去齐国割地求和。


求和就得签订不平等条约,齐桓公约鲁庄公在柯地会盟签约。鲁庄公没办法,带着签字笔和曹沫等人就去了。两国国君在主席台上谈笑风生,做友好状。两国随从紧绷的神经也松弛下来,都等着完事之后的联欢环节。突然,一条黑影大喝一声:呔!众人只觉眼前一晃,定睛再看时,齐桓公已被一名英雄用匕首挟持。来的人不乏懂行的练家子,喝彩声脱口而出,“好快的身法!”


齐桓公毕竟是春秋五霸之首,虽慌不乱,问:“你是何人?”英雄道:“刺客曹沫!”齐桓公随从中有不少大内高手,但主人受制,投鼠忌器,也不敢乱来。有聪明的高手心想,得用聊天拖住这厮,就对曹沫说:“你想干嘛?”曹沫挥了挥手中的匕首,正义地说:“齐国强鲁国弱,齐国欺负鲁国有点过,你们把边境线,划到我们城墙根,是不是错?大王啊大王,考虑好了再说!”


齐桓公说,考虑好了考虑好了,立即归还侵占的所有鲁国土地。曹沫听罢,道声满意,一松手把匕首扔了,没事儿人一样走下主席台,回到自己的座位,脸上挂着训练有素的英气。这可把齐桓公气炸了,我是战胜国,我大老远跑这儿摘胜利果实,打哪儿冒出个刺客曹沫一顿搅和,这什么乱七八糟的,莫名其妙。我高手呢?这么重要的场合,让刺客曹沫一下把我逮住了,高手怎么当的?嗯哼,刚才被逼说的话,我可不认账。


齐国相国管仲见齐桓公想耍赖,赶忙近前劝:“主公,咱得认账。”齐桓公委屈,说管相,仲父,是他们先耍赖啊,答应好好的会盟签约,却派个傻小子搅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鲁庄公插话:不是我派的啊说清楚,是英雄曹沫想给自己挽尊,临时起意当了刺客。管仲接着劝齐桓公:“他耍赖肯定是他的不对,但咱不能因为他不对,就也跟着学坏是不是。君无戏言,既然答应了就得照做,否则就会失信于天下,失道寡助。您是一代明君,以后要评春秋五霸的,跟个匹夫比毁约就黯淡了。几个城池,给他就给他了吧。”


齐桓公相当敬重管仲,品了又品,心中豁然开朗,是啊,不能礼崩乐坏,还得砥砺前行。何必跟个刺客置气。下令归还曹沫三连败丢失的鲁国土地。真是信人。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最后,评价了一下这帮刺客——“曹沫他们都很有志向,不忘初心,名垂千古,这难道是虚妄的吗!”看来太史公是做多曹沫的。后世读书人都听太史公的,一代一代传刺客的故事,时间长了,刺客曹沫就成了一个真的英雄。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套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令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三败北的三,是指败了多次,概数,不一定是三次。我就当他是三次。

聊聊说书

一 说书人的记忆

 

评书是怎么起源的呢?

包括评书在内的北方曲艺行,追溯自己的祖师爷,往往喜欢说到周庄王。过去北京的各杂耍场子,后台往往供着他的牌位。

供周庄王的缘由,老艺人则说法不一。有的说他是孝子,太后生病,他就给老太太讲故事解闷子,这就是评书的起源。也有的强调,周庄王“击鼓化民”,曾经诏告天下,敲着鼓给人民群众传授做人的道理。所以讲鼓书的,就认周庄王是祖师,而评书是鼓书里分化出来的,祖师自然是同一个。

要是拿这个说法当真,那评书就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周庄王在位是春秋初期,换句话说,已经是周平王东迁之后,天子没什么权威的时代。当时各诸侯国自行其是,周天子要想教化列国的百姓,操作上比较困难。史书中周庄王的事迹,最重要的就是他受弟弟的气,差点被杀死的事,而找不到说书人念叨的各种传说,这个脑洞,开得有点任性。

有人很机智的说,说书人供的周庄王,其实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楚庄王也是东周时代的庄王,民间认为他是周庄王,也不奇怪啊。《史记》说楚庄王即位后三年啥正事不干,于是有大臣为了劝谏他,讲了楚国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不鸣的段子,留下来“一鸣惊人”的成语。他身边还有著名的滑稽表演艺术家优孟。这倒是合理多了。

后台供着的另外一位,是柳敬亭。这位年代就晚得多,明清之际的人。也确实是说书大家,当时许多大文人,对他说书的情景,有极其生动的描写。现在中国不论南方的评话,还是北方的评书,都认柳敬亭为祖师。——柳敬亭出生在苏中南北交汇的地方(现在泰州和如皋在争抢),扮演这个角色,倒也合适。

于是就引出第三个人物王鸿兴。有人讲,柳敬亭曾经北上到了北京,也有人讲是北京人王鸿兴南下,总之,王柳会面,王鸿兴拜柳敬亭为师,得到柳的“册子”(说书的底本),学习了他说书的技艺,于是决定把南方评话移植为北方评书。

柳敬亭说书,是敲着鼓连说带唱的,王鸿兴自然也是如此。后来却慢慢觉得,单说不唱的评书,形式简便,拘束少,更适合表现复杂的情节,表演时说、演、评、噱,转换自如。后来两件事更促成了王鸿兴彻底改说书:一是他表演时常有太监来听,慢慢就被太后知道了,于是传进宫中献艺,各种家伙什儿带着不方面,单说的话,只需要桌椅醒木,就好办得多。二是再后来,皇上驾崩,让全国老百姓服国孝一百天,不许表演动响器……于是王鸿兴就彻底改说书了。

王鸿兴广收弟子,最有名的有“三臣五亮”,即三个名字里带“臣”字的,他们学说评书,另外五个名字里带“亮”字的,则说弦子书。再后来北京以至于天津、东北的说书人,溯本追源,都是三臣的传人。有老先生能从王鸿兴数起,每代说书人共有哪些位,一代代如数家珍,到现如今,总计是十代传人。

但这里有个问题,王鸿兴是什么年代的人,很不清楚。柳敬亭出生于著名的万历十五年(1587年),王鸿兴要和柳敬亭有交往,最晚也得是康熙(1662~1722年)初年的人;而从评书界的传承往上推,则撑死推到雍正年间不能再多了。也就是说,王鸿兴拜柳敬亭为师这事,可疑。

当然,把自己的传承拉长,也算是人性本能。江西诗派一个宋朝的诗派,祖师爷却认的杜甫;禅宗是慧能创的,但慧能只是六祖,初祖是达摩,而且据说之前在印度还已经传了多少代;确实很古老的文明,说起自己起源的时候,总还是比实际上更古老一些……评书界如此,也算未能免俗,无伤大雅。

因为进宫演出或者国丧期间,才改为只说不唱的桥段,也是采取姑妄听之的态度为好。但评书和鼓书、弦子书关系极为密切,则是可以肯定的事实。连阔如的《江湖丛谈》里说:“说评书的是唱大鼓书改革的,因其年代久远啦,评书界的支派流传的更广大了,使短家伙的与使长家伙的渐渐的疏远了。”说是年代久远,其实恰恰是说他这一代艺人,对这个分化还有清楚的记忆。刘兰芳、田连元这些当代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都是自幼学习大鼓,也还体现着这种亲缘关系。

 

二 用嘴说故事的传统

 

要在文献当中给评书找源头,最重要的参照对象,是宋代以来的“说话”,——这里“话”是故事的意思,说话就是讲故事。

说话也好,评书也罢,最主要的形式,是在公共场合用嘴讲故事。这听起来是句废话,然而从中国文化的传统说,这个特征却堪称事关重大。

一来,如果书写的传统很发达,用嘴讲故事,尤其是用嘴讲长篇故事,热情就会大大降低。譬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各地都出现了自己的史诗,唯独意大利没有,就是因为意大利是当时欧洲识字率最高的地方,精英阶级可以在书写和阅读中享受故事带来的快乐,史诗就不大被需要了。华夏族没有自己的史诗,原因也类似。毕竟古代世界的文字普及率,是很难有什么地方可以和中国比的。

现在不少学者喜欢拿中国的评书和西方的史诗来做比较研究,但中国却没有自己的史诗可以作为评书的源头。所以评书要把自己的起源追到先秦,显然很不现实。

二来,哪怕是舌灿莲花,也需要适合发芽开花的土壤。在中国的传统里,“公共场合”是非常敏感的,当众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很容易惹麻烦。古代城市设计,很长时间里就没有公共空间的概念,对于当众讲故事这个职业,这当然很不利。

唐以前勉强可算公共空间的,反而是寺庙。大家都来拜佛烧香,众多陌生人来来往往。所以本该禁欲的宗教场所,反而成了青年男女约会恋爱的地方。同样的道理,讲故事这个行业,出家人成了先行者和引路人,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唐代有不少文人描述过,某某寺庙的和尚讲故事时,听众人山人海如痴如狂的盛况,那场面简直和现在粉丝追星差不多。

一直要到宋代,所谓市坊格局打破,出现勾栏瓦肆之类的地方,没有宗教身份而又要当众讲故事的人,才终于等来了友好的环境。于是宋代的说话,迅速成了个热闹行当。


宋代的说话,主要讲些什么呢?据说是分四大类,但古人的记录很含混,而且怎么理解似乎都有不合逻辑的地方,不过一些基本题材还是可以确定的:

第一个大类叫小说,指短故事。底下又有若干小类:

一类是“说公案,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这类讲英雄好汉,怎么从社会底层成功逆袭的故事。不少《水浒》故事,就属于这一类。这类似评书艺人所说的“短打书”。

一类是 “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讲大将争战,类似评书艺人说的“袍带书”。

一类是“传奇”,著名的唐代小说《莺莺传》也叫《传奇》,它作为一类故事的总名,则是指恋爱题材。相当于评书艺人讲的“人情书”。

一类是“烟粉、灵怪”,所谓烟粉,大多是鬼故事,可能因为鬼魂现形的状态,如烟似粉,所以这么命名;所谓灵怪,自然出现了各种动植物成精的设定。这是“神怪书”。

第二大类是讲史,最受欢迎的是“说三分”和“说五代史”。说三国在晚清以来的评书界也是大宗。五代对于宋朝人来说是近代史,就像今天的人爱说民国一样,特别受欢迎,但后世的影响,就小得多了。

第三大类是“说经”。因为说话这个行业,首先是和尚给打的基础,宋代说经仍然是大宗,后世影响也是渐渐小下去。但有一个故事例外:就是唐三藏取经,后来敷衍成了《西游记》这样的巨著,不过宗教意味越发淡化,可以并到“神怪书”里去。

另有一类“合生”,意思最模糊不清,有人猜测类似相声,姑备一说罢。

这么对照下来看,近代以来北京评书的一般分类:袍带、短打、人情、神怪,四大类的源头都可以与宋代的说话对应。不少宋代说话艺人表演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在说。不过宋代的话本基本没有流传下来,当时演出的现场,更不可能有录像,所以这方面有多少传承,就不好说了。

 

三 墨刻与书道儿

 

从情理推想,从宋代到现在,许多说书的技巧,处于不断失传,又不断被重新提炼出来的过程中。

评书行,把印出来的书叫“墨刻”;演出时最精彩,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叫“书道”。

说书人大抵是不太看重“墨刻”的,有的评书根本没有所依据的底本,有书的,如《三国》、《水浒》,也不会照着书说。理由之一,是怕有心急的听众,直接跑到书店里去买了。另外,书面语的优势在简练精粹有回味,但恐怕也确实很难体现现场表演的魅力。

但“书道”却是精华宝贝,这才是使人听得欲罢不能的关键,轻易不肯传人。

评书行业排他性很强,不是所谓王鸿兴的传人,不许吃这碗饭。据说,要是哪里新来一个说书的,同行的艺人就会走进场内,拿桌上放的手巾把醒木盖上,再把扇子横放在手巾上,然后看你怎么办。这就是所谓“盘道”。

如果这说书的是有师傅的,就会拿起扇子,念一套“柳敬亭舌战群贼,苏季子说合天下。周姬佗传流后世,古今学演义教化”云云的江湖切口,念完把醒木拍一下,表示是自己人,然后继续说书。

如果不懂这些规矩,那盘道的这位,就会把你的扇子、醒木拿走,挣的钱也拿走,不许你再说下去。实在想吃这碗饭,先拜师傅去。所以很多时候,拜师不为学能耐,就为获得一个说书的资格。

同行之间,也界限分明。譬如你师傅是说“黄脸儿”的(指说隋唐的,因为主要人物秦琼是黄脸),我师傅是说“黑脸儿”的(指说《包公案》的,包拯是黑脸),那么你就不能捞过界说五鼠闹东京,当然我也不能去说当锏卖马。这又是同行之间,别互相抢饭碗的意思。

但这样一来,必然意味着,某个精彩的“书道儿”,掌握的人不多,有个一差二错,这技艺也就失传了。

但也不必高估这种损失。演出的基本技巧和套路是固定的,听众的品味也基本很稳定,后来者如果天分够高用功够勤,要提炼出类似的甚至超越前辈的书道儿来,不容易,但也绝非不能完成的任务。举个简单的例子,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是很多人心目中最经典的评书。但袁老虽然出身于评书世家,说三国却没有得过传授。他的评书相当忠于原著,是按照“墨刻”说的,得益于老辈说三国的艺人的地方,微乎其微。

固然,连丽如老太太声称,谁谁谁捏着半张嘴,《三国》也比袁阔成说得好。但我估计赞同的人是不多的。

另外,说书时候怎样讲到关键处就停住不说,好让听众掏钱的法门,本来也和书道一起,被视为行业内的秘密,不许外传的。前些年有老先生在电台做访谈,架不住主持人撺掇说:反正现代说书人也用不着这手了,您就说说吧。结果秘密说出来,那点技巧和现在的网络主播要打赏真是一脉相承,甚或和理发店的Tony老师打过交道领教过他让你办卡的本事,也不会觉得陌生。

好吧,作为一个自幼爱听说书的人,我倒是很希望老先生当时只是在敷衍,真招数还是掖着藏着的。

 

四 评书里到底听什么?

 

清代中叶以后评书在北京兴起,一大原因,是那时北京闲人多。所谓闲人,自然一要有闲工夫,二要多少有点闲钱。

旗人有铁杆庄稼,衣食不愁,但多数人却未见得有什么好的上升通道,自然就追求各种休闲娱乐,听书是其中之一。后来家道败落,一看自己也不会什么,书倒是熟,那就干脆说书吧,也是很自然的选择。连阔如《江湖丛谈》里列举的说书艺人,好多都是“方字旁儿的”(即旗人)。

老北京内外城区分严格,旗人住内城,而内城管理比较严格,所以紧挨着内城的宣武门以南,就成了最理想的娱乐场所。开始说评书并不在茶馆,条件更为简陋。最简单的,就是找片空地用白粉画个圈子,上无天棚,下无板凳,就在圈里演出,这叫做“画锅”;稍微条件好点,则支起棚子,放上两排龙须凳,叫做“撂地”。后来评书渐渐火爆,这才进了茶馆,然后再撂地画锅,就成了有点丢人的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局动乱,茶座上听书的少了,有的艺人也想回天桥明地上说书去,就觉得抹不开了。

说书和唱戏最大的区别是:戏越好,角越大,戏票就卖得越贵。说书却不管什么书,不管谁来说,都是一个价位,所以赚多赚少,全看愿意听书的人数。这点说,说书这一行的市场行情,和现在影视界无数人咒骂的“收视率”,遵循的是同一种逻辑。

而既然要迎合听众,那么听众的口味就至关重要。据说,在天津说书,因为是码头,干力气活的多,最讲究“皮薄”(通俗易懂);到了北京天桥,天子脚下的人物见多识广,皮就可以厚一点;茶馆里的人物更有体面,就还可以再厚一点。对有的艺人来说,就觉得北京人口味挑剔,给钱却未必爽快,所以宁可跑到天津、东北去。王鸿兴的门人子孙于是开枝散叶,今天东北、天津的评书却统称“北京评书”,就是这个缘故。

但即使是当时的北京茶馆,一般听书人的知识水平也不会太高。所以大多数评书,涉及到历史信息难免错漏百出,也总离不开一个看起来傻大戆粗实际上鬼精贼坏的人物制造笑点。这可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评书要和现代市场接轨的最大障碍。有老先生说,自己某年新录了《龙图公案》,本指望扩大影响,结果刚巧那年《百家讲坛》大火,自己的计划就泡汤了。这话百家讲坛上的诸位老师估计也未必爱听,但必须承认,现在的许多“讲坛”,实际上就发挥着当年评书的功能,只不过对现在的一般听众来说,百家讲坛提供的历史信息,可能更加符合需求而已。


但如果本来没打算从评书里了解真实的帝王将相,就为感受个老北京的氛围,那传统评书当然不可取代。一来它本来就是这氛围的一部分,二来艺人不好好说书,满嘴跑梁子的时候,各种老北京的生活经验就来了。如一部《永庆升平》,那剧情拍成电视剧,不知道多少观众要痛骂“脑残编剧”,但说书人东拉西扯之际,老北京人的各种日常,真是历历如绘,这恐怕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取代不了的。

不少老先生认为电视里、广播里的评书那不叫真的评书,书场里的才是,也自有他的道理,至少不失为一种 “有深度的偏见”。

一来,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之前,老辈艺人提供内容的压力其实比较小。因为在一个茶馆说两个月书,之后就换地方,还可以把说过的东西再说若干遍。从这点说,这个环境对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比较有利。

二来,书场里说书人和听书人面对面交流,那种互动的氛围,都是电视、广播里不可能有的。掐准点儿的击节叫好,特别有知音感也特别刺激表现才能。甚至于,一些冲突事后回想起来也会成为经典哏:一个说书人讲《三侠五义》,北侠欧阳春展示刀削弹子的神功,结果台下听众里有太监不满“削蛋”这个说法,立刻闹场,然后另外一个说书人打抱不平,之后说书时加入各种削蛋削了两个月,这是多么快乐的场面。

换个角度想,广播、电视里的评书没法互动,开网络直播的话,互动效果倒是一点都不差。将来评书是不是还能变,怎么变,看吧。

周芷若喂的饭,赵敏涮的肉,黄蓉炖的汤,程灵素炒的豆芽菜

金庸有一个妙处:武功风格,凑着人物性格。比如洪七公刚正侠义,用的便是阳刚简朴的降龙十八掌;黄药师聪慧绝伦,便自创了华丽斑斓的落英神剑掌。令狐冲性子潇洒,便独孤九剑无招胜有招;黑白子性格阴鸷,便用了滴水成冰的玄天指。

武功体现人格。吃的东西,亦然。

郭靖与黄蓉张家口那次传奇初见,吃掉十九两银子,也可见各自风致。郭靖傻不愣登,张口就要一斤牛肉,半斤羊肝——现在男生请姑娘吃东西,张嘴就要这个,那就没有然后了。妙在这点菜风格,也大合郭靖后来终其一生的朴实刚直。黄蓉立刻给点了一串,连点菜都是她黄家家传、落英缤纷的风格,道是:

四干果、四鲜果、两咸酸、四蜜饯……干果四样是荔枝、桂圆、蒸枣、银杏。鲜果拣时新的。咸酸要砌香樱桃和姜丝梅儿,蜜饯是玫瑰金橘、香药葡萄、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八个酒菜是花炊鹌子、炒鸭掌、鸡舌羹、鹿肚酿江瑶、鸳鸯煎牛筋、菊花兔丝、爆樟腿、姜醋金银蹄子——

这些菜各有出处,多是来自宋朝笔记小说里记载。宋朝饮食重果子,《水浒》里就有安排果子下酒之说。黄蓉在鲜果上不挑剔,也是因为张家口在北方。

姜醋金银蹄子这菜,跟《红楼梦》里赵嬷嬷吃的火腿炖肘子感觉是一路,取腌香与肥厚吧。

小二听得咋舌,还被黄蓉训得点头哈腰,是为一快。

话说,金庸很爱安排巧嘴姑娘对付饶舌店小二。阿朱阿紫姐妹都曾经拿店小二开涮。阿紫风雪之夜,为了逗店小二,还强行点菜:

红烧牛肉、酒糟鲤鱼、白切羊羔……

——听来确实符合荒村野店的风格。妙在阿紫并不真吃,倒寻衅拿牛肉来擦皮靴。那一句说牛肉的油脂涂到靴帮上,顿时光可鉴人。

——我读着,觉得这红烧牛肉估计真的肥厚好吃,很接地气呢。

令狐冲带领群雄去少林寺任盈盈之前,先去吃了份豆皮——豆皮脆糯好吃,又挺家常,很合令狐冲身份。如果让令狐冲去吃四干果四鲜果摆一桌,不大对劲。

韦小宝给鳌拜下药,是下在囚饭的猪肉白菜里。这个菜颇有道理:满人历史上喜吃猪肉。乾清宫侍卫们轮班,就进克食——也就是白切肉。慈禧爱吃炸响铃——烤乳猪煎得脆了,起下了皮,蘸椒盐,真好。

还是《鹿鼎记》里,有过一段很细的描写。韦小宝想哄云南来的小郡主沐剑屏吃饭,也是弄了过桥米线汤、蜜饯莲子煮的宣威火腿、云南黑色大头菜、大理洱海的工鱼干,这些才贴点儿地气。

当时厨子提醒韦小宝:过桥米线汤油很重,虽然不冒热气,但很烫。这个描写精致得很,看着都活色生香。比起后来韦小宝吓唬俄罗斯人,要用他们的肉烤霞舒尼克,自不可同日而语。

除了吃饭,做饭也显手艺的。

黄蓉自己后来给洪七公做菜,用来给她家靖哥哥讨降龙十八掌。然而所谓“好逑汤”,就是樱桃斑鸠肉荷叶汤;“玉笛谁家听落梅”则是肉条拧在一起烤的;工艺复杂,倒未必多好吃——肉是要靠调味的,不能只论花样多;后来又提到她在火腿上嵌进豆腐球炖,估计味道不差,但也好吃不到哪里去。大体黄蓉这些菜,看着花哨,字句好看,真吃未必多动人。倒是洪七公啧啧想吃的鸳鸯五珍烩,据说是宋朝御厨全套家什才能做得;烩菜是看火候的,想来一定不错。

(我春天时,问过蔡澜先生,金庸先生自己真做菜不?菜可有渊源?蔡澜先生答:金庸先生年轻时不喜欢吃,许多菜都是自己闷想想出来的。)

后来洪七公华山上与欧阳锋决斗前,先吃了次炸蜈蚣。杨过帮厨,看得咋舌不下。洪七公是将蜈蚣去壳、煮干净、下油炸,香脆鲜浓,我总想象,跟炸虾仁差不多味道。

程英给杨过包过粽子吃。双儿给韦小宝包过粽子吃。她俩都是浙江人,虽然性情不一,倒是一样的温柔性情。反过来,您就很难想象,建宁公主会给韦小宝包粽子吃。

阿碧与阿朱都是江南姑娘,给段誉做了顿饭,段誉当场猜出来了:

“这樱桃火腿,梅花糟鸭,娇红芳香,想是姊姊做的。这荷叶冬笋汤,翡翠鱼圆,碧绿清新,当是阿碧姊姊手制了。”

——真是有贾宝玉风范啊。

我猜金庸先生对湖南菜有好感,所以《笑傲江湖》和《飞狐外传》里,令狐冲和胡斐都经历了湖南菜。金庸看来,湖南菜“筷极长,菜极辣”,很有豪气。

《连城诀》里戚芳与狄云开始是乡下人,招待来客,杀了只鸡,煮了大盘白菜与空心菜,一盘盐水泡红辣椒。菜既简朴而好吃,很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之风;一盘盐水泡红辣椒,是得了湖南乡土菜之精髓了。空心菜则是贯彻全书的一个密码,很动人。

还是湖南。《飞狐外传》里,程灵素给胡斐做了三碗菜:煎豆腐、鲜笋炒豆芽、草菇煮白菜。没有荤菜,但鲜美异常。与胡斐同行的钟二爷心虚怕有毒,不敢吃;胡斐欢然吃了,以真诚得了程灵素芳心。单是这三个菜,我看着也舒心:笋炒豆芽、菇煮白菜,鲜是一定鲜的,豆腐又有蛋白质,健康得不得了,也合程灵素人淡如菊的风骨。想来程灵素真跟胡斐过日子,一定贤惠之极。重读到这里,看这一桌菜,真是断肠,替胡斐难过:多好的姑娘啊,又懂医疗保健又会做菜,对你还是生死以之的真心,干嘛非喜欢不守清规戒律、到处踢馆、连真名都瞒着你的袁紫衣呢?

张无忌对周芷若一饭之恩,不敢稍忘:只因当日,周芷若将鱼骨鸡骨细心剔除干净,每口饭中再加上肉汁——我看着都觉得好吃。宋青书为了这一口,大概死都甘愿吧?可见世事多不公平。

张无忌在去万安寺救人之前,和赵敏在北京的小酒店吃饭。吃的什么呢?涮羊肉。这是赵敏极可爱处:她一个郡主,呼风唤雨,什么弄不到?但请张无忌吃私饭,就是一锅涮羊肉。即豪迈,又随意,热络喧腾,自家人。当场喝了酒,张无忌看着酒杯上的胭脂印,怦然心动。

周芷若是汉水边的姑娘,请张无忌吃鱼肉汤饭——感觉已经是香糯的肉粥了;赵敏是蒙古姑娘,请张无忌吃涮羊肉。殷离当日看张无忌腿骨折了,是请他吃鸡。

因为姑娘请吃东西就喜欢上,张无忌也是个吃货。

临了,金庸还是对江浙一带有感情。《天龙八部》里,金庸写段誉到无锡:

    “进得城去,行人熙来攘往,甚是繁华,比之大理别有一番风光。信步而行,突然间闻到一股香气,乃是焦糖、酱油混着熟肉的气味。”

——焦糖、酱油混着熟肉,金庸把握住了无锡民间饮食的精髓……接下来,段誉就要和萧峰在这种饮食氛围下,咚咚咚喝掉四十来碗酒,变成兄弟了。

又《书剑恩仇录》里,小说约1/4的篇幅发生在杭州,于是发生了以下吃食。乾隆被玉如意骗回妓院后,见的菜式:

    乾隆见八个碟子中盛着肴肉、醉鸡、皮蛋、肉松等宵夜酒菜,比之宫中大鱼大肉,另有一番清雅风味。这时白振等都在屋外巡视,房中只有和珅侍候,乾隆将手一摆,命他出房。女仆筛了两杯酒,乃是陈年女贞绍酒,稠稠的醇香异常。

如此下酒,实在是妙绝。也难怪乾隆乐不思蜀了——比起宫里什么“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什么“山药葱椒鸡羹”,还是这几样菜看得舒服啊!

后来红花会地道擒走了乾隆,饿他,馋他,那一段是金庸学大仲马《基督山伯爵》末尾对付唐格拉尔的。馋乾隆的,是“燕窝红白鸭子燉豆腐”、“葱椒羊肉”、“冬笋大炒鸡燉面筋”、“鸡丝肉丝奶油焗白菜”,“猪油酥火烧”,都见于宫廷菜谱;这葱椒羊肉尤其是唐格拉尔爱吃的,金庸致敬得很细。

后来陈家洛不刁难乾隆了,给他吃的是:一碟汤包、一碟蟹粉烧卖、一碟炸春卷、一碟虾仁芝麻卷、一碗火腿鸡丝莼菜荷叶汤——真地道杭州风味。乾隆的表现也是绝妙:

    见陈家洛先举筷夹一个汤包吃了,当即下箸如飞,快过做诗十倍,顷刻之间,把四碟点心吃得干干净净,汤也喝了个“碗底朝天子”。

虽然饿了两天两夜,临了狼吞虎咽,到底还是看着陈家洛先吃了一个才动筷——范儿和礼节,还是有的。

但最好玩的细节,还有一处。在一段几乎大家都忘了的情节里,陈家洛回海宁老家,见自己小时候的丫鬟晴画。待要走时,晴画要他吃东西,道是:

    捧了一个银盆进来,盆中两只细瓷碗,一碗桂花白木耳百合汤,另一碗是四片糯米嵌糖藕,放在他面前。陈家洛离家十年,日处大漠穷荒之中,这般江南富贵之家的滋味今日重尝,恍如隔世。他用银匙舀了一口汤喝,把糖藕中的糯米球一颗颗用筷子顶出来,自己吃一颗,在晴画嘴里塞一颗。

金庸小说,向无闲笔,尤其是修订本,该删的早删光了。而居然如此,细致描绘菜名和吃喝细节,通贯浩荡十四部,再无第二处。

仅就这一段,我是这么猜的:这里描述的,是地道的海宁吃食。金庸自己,是海宁人。

一如余华写浙江、莫言写高密、老舍写北京、汪曾祺写扬州、张爱玲写到老上海的菠菜包子。

所谓故乡风味,无时或忘,萦人至此。大概金庸写到这里时,是真的想家了吧?

 

所有跟帖: 

很涨知识, -许你一世欢颜- 给 许你一世欢颜 发送悄悄话 许你一世欢颜 的博客首页 (23 bytes) () 01/04/2019 postreply 08:33:16

读武侠小说都是吃饱了撑的时候读的没有被报复的感觉,我就馋风雪山神庙里林教头怀里的熟牛肉 -移花接木- 给 移花接木 发送悄悄话 移花接木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4/2019 postreply 08:47:33

揣上一壶老酒,踏了碎玉出门,,,,那雪下的正紧~~~ -500miles- 给 500miles 发送悄悄话 500mile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4/2019 postreply 10:49:01

我认识的一位上海居民曾对三里屯发出了最高的赞叹:“这里有点像上海。” 北京人民立刻回报了最高的赞美:【你不像上海人】!! -nyagela- 给 nyagela 发送悄悄话 nyagela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4/2019 postreply 10:31:24

尤喜讲吃的这段。 -SS来迟- 给 SS来迟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4/2019 postreply 10:34:38

+1。 -紫竹箫- 给 紫竹箫 发送悄悄话 紫竹箫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4/2019 postreply 11:24:39

人口数量按照元旦出生人数算,那个算法好奇怪。它假设每个年龄的人数是一样的? -hibiskus- 给 hibiskus 发送悄悄话 hibisku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4/2019 postreply 12:45:4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