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北京人民最后的倔强

来源: 都是国货 2018-11-20 07:22:2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7010 bytes)

扯淡,北京人民最后的倔强

挂挂釉

前两天我出门,在路边等专车的工夫,听见一哥们站在路边打电话。

“您好,我想查查您那儿这两天有没有报失踪人口。”

我一听,哟擦,哥们遇上事了,都要查失踪人口了,我于是就认真往下听。

那哥们接着说:“不是,我不是警察……我知道您那不是派儿所,不不不,我没有什么别的意思。我呀住在XX小区,我在您那儿有一快递,显示大前天就到了您那了说开始派送,一直到今天还没到,三天了,不是我跟您吹,两站地的距离,我蛙跳着也能从三里屯儿跳过来了,所以要不是快递员走失了我觉着不至于。”

我这才听出来这哥们想干嘛,估计接电话的人也得听出一身汗,但这种沟通方式,确是北京人民喜好的路数:扯淡。

北京人民酷爱扯淡。

我说这话绝不是凭空捏造,也不带任何贬义。我本想在“贫嘴”、“扯淡”和“幽默”里选择一个——以上皆是对北京人常用的评价——但“贫嘴”显得有点没时没晌儿且不够厚重,北京人民绝不仅仅是没事闲得碎嘴子;但“幽默”又过于一本正经,以我粗浅的了解,北京老百姓绝没有全民当艺术家的野心。“扯淡”在书面意思有“淡化”之意,把浓烈的东西扯开变淡,而其在民间语言里经演变后,则又有了扯闲篇儿和胡咧咧的意思,无论上下都恰到好处,所以“扯淡”就显得更精准。

为避免误解,我先搬出老舍先生挡枪,怹就是一京味儿扯淡的高手。比如他在《离婚》里的几段描写就充分显示了这种功力。

“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就是这么足。”

“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在他的眼中,凡为姑娘者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这相当的人物都在哪里呢?张大哥的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兼天平。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他立刻就会在人海之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是眼睛有点近视。在天平上,麻子与近视眼恰好两相抵销,上等婚姻。近视眼容易忽略了麻子,而麻小姐当然不肯催促丈夫去配眼镜,马上进行双方——假如有必要——交换像片,只许成功,不准失败。”

“张大哥是个博学的人,自幼便出经入史。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把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照常办公,这只左眼便是极密的小筛子。右眼所读的一切,都要经过这半闭的左目筛过一遍——那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向内看着自己的心的。

“老李,在另一方面,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刚刮净的脸,会仿佛顺着刀子冒槐子水,又涩又暗。他递给人家带官衔的——财政所第二科科员——名片,人家似乎得思索半天,才敢承认这是事实。他要是说他学过银行和经济学,人家便更注意他的脸,好像他脸上有什么对不起银行和经济学的地方。 到朋友家去,他的汗比话来得方便的多,有时候因看朋友能够治好自己的伤风。”

这种语言在他很多作品里都常见,特点鲜明,其他作家就很少使用这种样式的描写。他句句都有扯淡的气质,甚至有点毒舌,非常够劲儿,但只要看上一段,眼前就马上立起来了这么一个人,似乎能看得见他,并且相信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民间也如此。北京人民的扯淡由来已久,作为一项娴熟的社交技能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码我认识的北京人里,有很多人都精通扯淡。

有在胡同大杂院住过经历的人,对扯淡绝不陌生。那时人和人碰面的机会比现在更多,每天碰见二百多回,不加点扯淡,显得生分和尴尬。在我记忆里,俩老爷们大早起来倒尿盆儿在公共厕所遇见的那点时间,也能扯上两句。

“嚯,您今儿这鞋挺别致,颜shǎi特别搭配您。”

“出来急把我媳妇儿的拖鞋穿上了。嘿,您今儿倒的这锅可够酽的,上火了吧。”

“你们家才用锅呢。”

得吧好几句,效果等同于“早上好”,这就是标准扯淡的一种类型,为避免尴尬,将简单的流程复杂化。在公厕里举着骚呼呼的尿盆碰见了,不论问候“早上好”还是“吃了吗?”都不那么妥帖,打打镲、扯几句闲篇儿,一切都自然了起来。

这种风格的对话很常见,搞得我有很多次因被逗乐而蹲不住、险些掉进茅坑的经历。

北京人民的扯淡很随性,但若非要总结,也可以说有点套路。除了刚才说的打镲,短话长说,还有反话正说、歪释曲解、爱打比方、邪乎夸张、声情并茂的学别人说话等等,都是常用的手段。

此外,扯淡既有“胡说八道”之意,就总难免跟“损”挂上钩。但这种“损”大多充满着逗乐儿和人情味。

“哎,我最近开始做面膜了,你看我这脸是不是跟蛋清似的?”

“确实像,松花蛋的。”

“今天我特别困。”

“看出来了,刚您打那哈欠,气吞山河,我刚才头发还是往北边儿梳的偏分,现在让你给吸成中分了。”

“刚才我那首张学友的《吻别》唱的怎么样?”

“是真好听,排山倒海,虎啸龙吟,录下来给学生当广播操全能练成黄飞鸿。”

以上这些是属于夫妻或朋友之间的贬损。北京人民大多不相信相敬如宾,认为过于客气的生活就没了情趣,所以我周围的夫妻大多都有互相编排的习惯。熟识的朋友就更不用说,在饭馆子你经常能看到一桌子人整顿饭都没一句好话,互相打镲揶揄拆台,光听对话,你会觉得他们在彼此眼里都是缺心眼大傻冒儿,但真有需要,都是能过事儿的交情。

还有一回我在公交车上看见一小伙子给一老头儿让座,老头儿冲他一摆手:“您bíng给我让座,你们年轻人现在都不活动,我天天溜足八小时,晚上在广场还能跳仨老太太,比你们可强多了,不信下车比比,咱俩不定谁跑得快。”周围人都笑。

您老不坐就不坐呗,说那么多干嘛?其实这种扯淡就是有意义的。

北京人民忌讳没面儿,也忌讳不给人面儿,一句“不用了”虽然能解决问题,但多少显得没给人家面儿。北京人不喜欢让表达善意的人下不来台,这种扯淡,看似没话找话,甚至有点倚老卖老的说教批评,反倒减轻了拒绝的冷漠感,拉近了距离。

当然,扯淡也经常用于北京人民的自嘲和排解。

前一段时间跟哥们聊天,说到房价,他说:“十来年前,我坐车路过四环,路边大荒地架一牌子,3000一平,我当时心说谁买谁傻逼,现在上天能给我重来的机会,我想当十次傻逼。”正当大家唏嘘感叹纷纷顺着他的意思骂他傻逼的之时,他指着旁边一位说:“但我比他还差点儿,他不但不买房,还他妈炒股。”

那位哥们马上就接过来说:“别别别,你别谦虚,傻逼还是你傻逼,我那叫专一,我要是在谈恋爱上能有我在股市里亏钱的那专一劲儿的一半,现在我们家老二都能操盘帮我清仓了。”

自嘲和排解的扯淡不分长短,可长篇大论,也精简一段。比如昨天刷了我朋友圈的第二十五节气:

我当年流落荷兰,最寂寞的除了我的胃,就是我的嘴,于是就抓住一切机会扯淡,在这点上,港澳台同胞已经给我定了性。当年一常来找我买书的台湾留学生就说过:

“大苏,你造吗?你说什么都像在说假话耶。我都不造该不该信你。”

“一旦你有了这种感觉,那就是我把你当自己人了。”

“啊,zen的吗?”

“假的。”

“你又来了啦!”

“逗你呢,是真的。”

“太好乐!那以后买苏有没折扣?”

“有的,十二折。”

头两天,我偶然间看到大约10年前我在那边一个人百无聊赖下写的一版《倚天屠龙记》的电视剧剧评:

“大哥宋远桥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傻帽村支书毫无主见;老二俞莲舟是一个心眼不太好的大队干部,专门儿出馊主意;老三俞岱岩黑炭头山野村夫妆表演最简单,只需要坐在古代人力残摩上歇斯底里的冲抬他的弟子们一直大叫:“快带我去见师父!”、“快带我去见五弟!”、“快带我去见无忌!”就成了;老四、六、七添上胡子我就没分清楚过,到现在我对不上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五侠,五侠模样确实挺帅,但他扑在他三哥身上仰天咆哮痛哭的时候,我湿润了,依稀的看到琼瑶阿姨的影子,潇洒倜傥的银钩铁画张五侠,你装林瑞阳还是刘德凯我都无所谓,但你往马景涛身上靠就不太合适了。

周芷若的选角工作人员拉出去枪毙十分钟一点不亏。这个演员首先是输在妆容,显得脸盘比较宽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只能说我每次看到她都想盛一碗羊肉汤掰里面吃个泡馍。其二气质过于成熟,全面超越了她的师傅灭绝师太。第三就是表情管理很成问题,表演流于表面,打从开头就故意挤眉弄眼告诉大家“我到后面会变坏的哟!”

纪晓芙这个人物抛开服饰就是一保姆范儿,还不是年轻保姆,是有了岁月沉淀的月嫂。见天儿苦哈哈看起来极其憋屈,杨逍也是属于上海市井居家范儿逛菜市场,所以两人组合非常不负责任——小白脸勾搭保姆,哪位是小三啊?

峨眉一派很有特色,从上到下最年轻的是灭绝师太,其次就是大师姐。但凡小师妹都像大姨妈,导演可能是想在本片中充分展现“岁数小但辈分大儿”的中国特色亲属关系。我突然想到在老家好像有一个比我小很多很多岁的舅舅,心下释然了。

小昭有波斯血统,但该演员最大特色就是塌鼻梁。张无忌凝视着她说“高鼻梁有别中原女子”这骨节,我看出他的为难。罔顾五官,带上一对儿美瞳,烫一脑袋小卷儿,就说这是波斯血统,很不妥。我不禁想起当年红极一时的地方卫视不孕不育的广告,生生把中一个中国孩子用墨水涂黑楞充非洲不孕不育友人,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觉远大师是以一个北京二环路边给草坪浇水的自动旋转的喷子的形象亮相,揪着一大铁链提俩木桶转着圈出来,说鲁智深有人信,说是李逵也还真带点旋风,快乐的浇灌着萝卜地。紧接着是偷萝卜的小张君宝登场,他刚出场就被天上无穷无尽飞来的塑料鸟吸引了,于是他大喊:“鸟,鸟,鸟,大鸟,鸟,鸟,大鸟,大鸟,鸟,鸟,鸟,鸟,大鸟,大鸟,鸟,鸟,鸟,鸟”,有网友统计,他一共连续喊了43个鸟,间中没有任何台词,我为避凑字之嫌,就不把鸟字全敲下来了。

九阳神功即便是内家功夫,也不能统共就俩动作。具体释放流程参照约翰屈伏塔在《低俗小说》里的经典舞蹈:俩手的手心朝外交替在眼前划过,继而发波儿。九阳神功滋要出手,八成是远程攻击,路线可控,半路变线,精确制导。想吸兵器就吸兵器,想轰人就轰人,想炸山就炸山,想砍树就砍树,随心所欲霸道非常。

还有一点让我困惑的是,回回儿一到施展高深功夫时,大家不管站着坐着就开始转圈。我因平时有晕车的毛病,所以看得格外辛苦。本剧轻功也很别致,施展方法如下:1、摆好一炫酷的姿势;2、直接飞升。飞多远,姿势就摆多久,起跳时连腿也不打个弯,原地腾飞,牛顿活着也要恨得拿一弹弓崩武指家玻璃。飞也就飞了,老这么利落也成,我大不了当高达看,但演员一会跟风筝似的满世界飞,一会上个马费撅半天老劲了,太出戏了。

不知道是版权问题还是什么原因,这部剧里的“少林”一概不能叫“少林”,而改叫“他们派”、“那个派”、“僧人派”,巧克力派,蛋黄派,苹果派,美国派,馅饼开会。当然,“和尚”这个称呼也是没有的,全部改为“我们”、“你们”和“他们”三个人称代词,布袋和尚则直接变成布袋师傅,听着是一位手工艺从业者,或者混迹于时尚界。”

我自己看下来,满篇都充满扯淡的味道,这个平台上其他的日记,也都是这个风格,现在想想,那可能是一种急于扯淡、苦于无处扯淡的思乡心理寄托。

如果我说扯淡已经融入北京人的血液,不但有那么点矫情,也有点替人代言的狂妄,还有点扯淡,所以我只能说它是像我一样的北京人剥离不开的特质。

北京在这些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高速变化,有一些曾经有过的好东西逐渐消失,也有一些曾经没有的不好的东西出现。对于打小儿就生活于此的一些人,这个地方越来越陌生,压力越来越大。但他们不乐意被生活打垮,一张嘴,一股不正经就自然的透出来——北京人觉得所有人都一本正经是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事,只要还有不正经的扯淡的心,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就还是玩儿闹的起来的世界,就还是尚有意思的世界,心眼儿也就没有让这些不如意堵死。

扯淡就像一个传统。

人们总是会认为在现代社会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保持某一些传统是一种情怀或是向过去致敬,就像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这些人与这个城市之间的文化传承,它不是展品,也不是作秀。

扯淡,是北京人民最后的倔强。

 

所有跟帖: 

北京人特能侃,很多超级热心肠 -hibiskus- 给 hibiskus 发送悄悄话 hibisku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0/2018 postreply 12:46:56

现在能"扯淡"的北京人越来越少了。 -海上垂钓的猫- 给 海上垂钓的猫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0/2018 postreply 13:43:30

这大冷的天儿,听你这破嘴一嘚波,嫑说,还真有点儿想找人扯一会儿淡jie。 -wingreen- 给 wingreen 发送悄悄话 wingree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0/2018 postreply 16:28:01

剧评怎么让我想到了小八?。。。 -笑比哭好- 给 笑比哭好 发送悄悄话 笑比哭好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0/2018 postreply 22:02:03

短话长说,长话短说,反话正说、正话反说、歪释曲解、爱打比方、邪乎夸张、声情并茂,那揍是笑坛风格啊。 -你怎么能这样呢?- 给 你怎么能这样呢?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0/2018 postreply 22:05:02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