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念错一个字,导致全中国人跟着读错,连新华字典都迁就他

来源: 2023-08-16 13:18:33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首发2023-08-12 17:59·博览历史

黄埔军校是大名鼎鼎,为国共两党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

众所周知的是,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

黄埔子弟对他最深的三个印象就是:第一、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的演讲,一次是2小时起;第二、就在找学生谈心,也就是拉拢自己的势力;第三,就是每天一大早,他走到学生宿舍前的马靴声。

 

而且,蒋介石对黄埔军校的影响非常大。他当校长时,曾经当众读错了一个字的发音。最后,以至于全国人民都跟着他一块儿将错就错,连《新华字典》都跟着妥协。

虽然世人一提黄埔军校,必先想到蒋介石。但鲜有人知道他在军校筹建时,并不是校长的第一人选,或者说孙国父当初就没想让他当校长。

那么,校长的第一人选是谁?

蒋介石到底是怎么当上的校长?

他读错的哪个字又影响了后世呢?

 

鲍罗廷

说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就不得不提到苏俄人鲍罗廷,在我国国内的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他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

 

鲍罗廷可谓是名“老革命”,他老家是拉脱维亚,他的革命足迹遍布欧、美、亚三大洲。他本人就是一部活着的传奇。

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孙国父最早在美国芝加哥就见过面,两人属于是老熟人。

1923年8月,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任命他为代表,到广州辅佐孙国父。

当时的国民党是什么样呢?

举个例子,连孙国父自己都不知道手下到底有多少党员。

鲍罗廷告诉孙国父,作为有组织的力量,国民党并不存在

孙国父闻之大骇。因为在过去,从来没人对他说过这种话。这倒是,要不有人说了,他不信。要不就是没人敢说。

于是,孙国父痛定思痛,决心“以俄为师”,依靠鲍罗廷,用苏俄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经验,改造国民党。

而且,在武装力量方面,鲍罗廷也看出了国民党的巨大隐患。

 

当时,广州虽然号称是“革命中心”,但形势却是极为不妙。追随孙国父的人并非都是革命者,有不少人纯粹是为了谋图私利才跟着国民党混。所谓的革命军中旧军阀的势力非常强大,高级军官在自己的地盘里,把贩毒、赌博、走私、宿娼当成家常便饭。

更要命的是,新败的陈炯明是雄心不倒,一直琢磨卷土重来,一场恶战是随时都可能爆发。11月12日,鲍罗廷就向苏俄负责远东事务的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汇报,说广州政府随时有倒台的可能。

果不其然,没过几天,陈炯明便发动了新一轮的反攻,革命军是节节败退。关键时刻,鲍罗廷挺身而出,力主在广州颁布有利于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法令,联合所有的人一致对外。

 

11月19日,陈炯明败退,孙国父就此对鲍罗廷更是信赖有加,倚重有加,对共产党更是亲密有加。

当时,国民党内的右派对此是大为不满。气得孙国父厉声警告他们:“你们要是不跟共产党合作,那我就退出国民党,加入共产党!”

而且,鲍罗廷非常注重中国的传统、习惯和礼节

他的房间里从来不挂列宁像,只挂孙国父的像。凡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被他的非凡气度和征服听众的演讲能力所折服。

 

而且,他协调不同派系的能力也是超强,只要他在,广州的各山头势力基本都能相安无事。而各山头的人如果有事,基本都愿意找他商量解决。鲍罗廷也不负众望,总能提出让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让来客满意而归。

时间一长,他在广州的住所就自然而然成了交流中心。巨头们都以成为他的座上宾为荣。

日后,连宋美龄都为鲍罗廷的风采所倾倒,在蒋介石想弄死他的时候,宋美龄仍然警告蒋介石:“鲍罗廷是一位非同凡响的人物!”

好了,有了上述的这一大背景,就可以来捋顺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的逻辑了。

 

小人物

蒋介石一直以孙国父的接班人自居,很多人还就信了。

其实呢?

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举个例子,当初陈炯明叛变的时候,蒋介石说自己在永丰舰一直护佑孙国父左右,寸步不离。

实际上呢?

真正护卫孙国父杀出叛军重围的功臣有三。

第一功臣当属陆战队司令兼卫队总长杨虎。此人和蒋介石是把兄弟,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蒋介石都是跟着杨虎混。当时,杨虎手提双枪,带200勇士拼死抵抗,并一路护送孙国父到了永丰舰。从6月23日一登舰,杨虎就一直在国父的左右。

 

第二功臣当属我们的叶剑英元帅,当时是陆战队营长。叶帅是带着陆战队员接应孙国父,然后带人乘坐宝璧舰在永丰舰后面护卫,并亲自举着机关枪,一路与岸上的叛军激战。

第三功臣当属国母宋庆龄,她带着50卫士坚守总统府,吸引叛军火力,掩护国父离开。后来要不是国母躺在大街上装死,也是难逃一劫。为此,国母流产,日后一直无法生育。

蒋介石呢,是过了一个礼拜才上了永丰舰。他干的啥活儿呢?主要就是派手下到岸上偷菜,解决国父夫妇的伙食问题。

其实,即便如此,他在当时的国民党内,也算不上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1905年,在拜把子大哥陈其美的引荐下,蒋介石才在日本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国父。不过,孙国父真正引为股肱的军事干将可不是他。

那都是谁呢?

最早一批是黄兴、陈其美。

后来一批则是朱执信、邓铿、居正、许崇智和陈炯明。

所以,在认识了孙国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蒋介石其实都没什么重要的军职。他主要是在粤军里跟着许崇智混,还总受其他广东同僚的排挤。

对此,蒋介石是愤愤不平,一直到老

1963年11月,跑到台湾的蒋介石曾经说过自己的几点“委屈”。

第一, 他21岁时就入党了,但直到27岁,孙国父才单独召见他。

第二, 虽然孙国父一直教导他,也希望他担任一些要职。但他没向孙国父要过官当,而孙国父也就没给他什么重要的官当。

第三, 直到40岁,他才当了中央委员。从入党算起,他足足等了20年。

说这话的时候,这革命的老叛徒的情绪中是饱含当年的不遇与委屈。

 

事实也确是如此。

在孙国父弥留之际,寸步不离病榻左右的侍卫李荣曾经回忆,说孙国父逝世前,已经基本不能说话,在临断气前,只喊了两个人的名字。是谁呢?

3月12日4点30分,国父仅呼“达令”一声。(这是喊国母)

6点30分,又呼“精卫”一声。

上午9时30分,国父驾鹤。

由此可见,孙国父临死前根本没指定接班人,连蒋介石的名字都没喊。

1925年7月1日,民国政府在广州成立。而蒋介石作为所谓“总理惟一的接班人”,虽然已经当上校长了,但国民党和政府内是一点要职都没有,只是一个没有多大影响的小人物。

可说回来,当初孙国父也没打算让他当这个校长。

那蒋介石是怎么逆风翻盘的呢?

 

崛起之路

1923年8月,蒋介石作为孙国父的代表到苏俄考察访问。

这说明孙国父对他器重?

非也!

当时,陈炯明还在虎视眈眈,孙国父实在是不敢让许崇智这样的大将离开本镇,去国外。

许崇智

也只有蒋介石这样的闲人最合适。

而蒋介石到苏俄的目的也绝对不是为了学习共产主义。那他去干啥呢?

他的目的有三。

第一, 为自己的未来之路刷积分。他知道孙国父对苏俄很重视,所以通过此行要让孙国父更重视自己。

第二, 作为军人,他倒是很希望学习先进的军事经验。毕竟人家把偌大的沙俄给弄死了。

第三, 给自己找靠山。在国内,他毕竟是个无权无枪的“白人”,而苏俄是他上位可以借助的最大希望所在。

列宁那时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所以没法接见他。但其他的苏俄政府巨头和他基本都见了,尤其是斯大林,对他的印象还不错。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鲍罗廷

苏俄当时在国际上非常孤立,急需一个盟友。而孙国父主动抛来了橄榄枝,苏俄方面当然非常高兴。

 

蒋介石在苏俄受到了超规格的接待,但这绝对不只是因为孙国父的面子。那是什么呢?

鲍罗廷对蒋介石的评价是:一位可以信任的、强有力的人物,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有军事经验,并且不是军阀;他没有自己的军队;他是孙中山身边的人,且愿意接受孙中山的领导。在国民党里,这样的背景唯他独有。

看出来了吗?

苏俄是希望在广东革命政府中培养一个可靠的“自己人”。没根没叶,但有能力的蒋介石是一个最佳人选。因为他没有什么可讨价还价的资本,更容易被控制。

 

而历史真是开了一个黑色的玩笑,斯大林和鲍罗廷是完全看走了眼。斯大林更是没想到,在未来,蒋介石居然能玩出“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绝技”能把蒋经国送到苏联当人质,但却也能为了权力,把这个儿子直接牺牲。

不过,这是后话。

说到这次考察之后,蒋介石对苏俄方面的意图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在回国之后,并没有直接去广州向孙国父复命,而是跑回了慈溪老家。为何?

从他后来的经历就可以找到答案。

蒋介石三次下野和西安事变之后,都会回到老家沉思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由此可见,每遇人生的关键抉择时,蒋介石一定会跑回慈溪“闭关”

他的新婚妻子陈洁如在几十年后,都记得蒋介石在当时是心事重重。而且,在此期间,他重读了诸葛孔明的《出师表》。

 

在此期间,廖仲恺是再三催促。鲍罗廷也一样急着要见他,问他跟苏俄谈的如何。带他在上海炒股票的大哥张静江也是劝他:孙国父正在琢磨黄埔军校的校长人选,你得赶快回去!

这下,蒋介石才回到了广州复命。

随后,他又到上海见了老谋深算的张静江。而在广州,鲍罗廷开始力挺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孙国父原来的计划是自己当校长的,最多让蒋介石干个副手

张静江

1924年1月,蒋介石奉孙国父之命,开始筹备黄埔军校,但校长这事还是没着落。

2月,蒋介石不辞而别,撂挑子了。

与此同时,斯大林很默契地大幅度削减了对孙国父的军事援助。

3月,孙国父派许崇智把蒋介石请回广州,并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而斯大林突然把“欠”的军援全部补齐。

由此,“边缘人物”蒋介石开启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对了,黄埔军校的“埔”应该读“补”。但蒋介石是浙江人,想当然地把这个字念成了黄浦江的“浦”。后来,随着他一手遮天,全国上下就一块跟着将错就错了,以至于《新华字典》在日后都改了。

当然,这只是黄埔军校的一个小插曲。

而蒋介石以此为起点,在3年后将掀起一股滔天的反动巨浪,但他的末日在那一刻也将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