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游记---(6)撒红泼绿霍利节ZT

来源: hooii 2005-03-19 14:01:3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04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hooii ] 在 2005-04-03 20:35:5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如醉如狂,如潮如海。不分语言、种族,超越等级、身份,一见面就相互将对方涂沫得五彩滨纷,然后是拥抱、祝愿、笑语、歌舞。一一这就是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过霍利节的印象。

每年印度历翼月(公历2月底3月初)的霍利节,又叫“泼红节”,是印度重要节日之一。该节日源于印度著名史诗《摩河婆罗多》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一暴君为害死亲生子普拉拉哈德,让自己的妹妹霍利卡抱其子跳人火堆,结果霍利卡被大火烧死,其子安然无恙。暴君的儿子长大后杀死了父亲。为了纪念死去的霍利卡,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在门前燃一堆大火,人们成群结队唱歌欢舞,跳篝火,把各种颜料溶化在水中,尽情向行人身上泼洒。霍利节是印度人的狂欢节,同我国傣族人的泼水节相似。

在节日到来前的一个星期里,就可感觉到节日的气氛:人们已开始讨论,筹划着这天该干些什么。商店里可看到五颜六包的石粉出售。节日这天,全国放假一天,狂次活动从早晨持续到下午两点钟,这期间,所有商店关门,公共汽车停运。

节前,就有印度朋友告诫我们这些往在尼赫鲁大学的中国访问学者:准备好一身旧衣,涂脏后扔掉。我的同事有的担心衣服弄脏,计划披一件雨衣出门。听说这天人们会干出许多荒唐的事,几位女同胞很害伯,打算一天矛闭门不出。然而,这事先的安排,节日那天都未能奏效。那天一大早,就有人敲我们的门,开了门,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已被前来贺节的印度朋友涂了个大花脸。早饭刚过,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的一帮学生来,一边喊着“霍利愉快!”一边不由分说,用彩石扮将每个人浑身上下上抹个遍。涂了彩石扮还不够,还要给男土们画胡子:南京外语学院的印地语教师老李,“胡子”上翘,极象戏里的“七品芝床官”唐成;北京国际电台的记者母君,人生得富态,两撇“胡子”下弯,活脱脱一个“关云长”;东方歌舞团的老姚,死活不肯接受“化妆’便给他头上戴一滑稽的小黄帽,配上身上穿的印度式袍子,跟电视剧里的济公活沸差不多。一阵涂沫下来,已分不出中国人还是印度人,以及年龄和性别。相互瞧瞧,忍世不禁。大家沉浸在欢乐和友谊之中,那感受,是平时严肃、繁忙的生活中所没有的。想想节前的担心,觉得不仅多余,而且可笑。

在印度朋友的带领下,大家去参加尼赫鲁大学举办的文艺联欢会。一路上,遇到一帮帮的学生、职员和住在学校附近的乡民。他们一个个也都是粉头彩面,或打着手鼓,或吹着笛子,见到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什么身份,都象见到老朋友一样,不由分说,先来一番涂抹,接着是热情的握手、拥抱和祝愿。

联欢会会场设在一开阔块带,我们到达这里时,会场已挤得人山人海。这是一个五彩的世界,欢乐的海洋。到这里来的人,个个披红挂绿,辩不出肤色、种族,分不清是学生还是教授,高等级还是低等级。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差别,平时的一切清规戒律,一切的隔阂和怨愤,以乎都在这斑烂的色彩下消失了。联欢会由学生自己组织,很自由随便,谁都可以登台表演一番。台上表演,台下跟着附和。人人手舞足稻,如癫如痴。倘若这时有那么一个人没被涂抹,脸和身上都干干净净,头脑冷静地站在那里,反倒会象一个怪物出现在人群中,自己也会觉得别扭。

据说,在这一天,人们作出任何出格的事都不会受指责,为了给自己壮胆,早上人们喝一种叫“Ban”的饮料,“Ban”是从一种植物里提取的类似大麻的东西,掺在牛奶里,喝后有一种“飘飘欲仙、超凡人圣”的感觉。有的人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干一些平时不敢干的事,一位印度学生告诉我们,去年一个学生喝醉后搂抱一女生亲吻,被那女生打了耳光。第二天别人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模糊中看到一会飞的牡牛,然后就觉得脸上有点疼。”路旁见到一些因喝“Ban”过多而倒在地上的醉汉。据说这一天全国案件上升,因胡闹而送命者也大有人在。

从联欢会出来,去拜访印度朋友德隆的家。来到校外的大街上,看到一群一群的人,都被抹得非人非鬼,有的浑身被浇得湿透,却兴高采烈地边歌边舞。正走之间,忽然“啪”的一声,一塑料袋彩色液体从后面打夹,正打在老李的头上,红水顺脖子流下。回头望去,见一楼房的阳台上,有一男孩在朝着我们哧哧地笑。老李想发火,想想印度人的告诫:今天无论受到怎样的对待都不能生气,便朝那男孩扬了扬拳头,作罢。这种塑料袋是从商店买来的,里面装满彩色水,供人投掷。

到了德隆家门口,见一群妇女正嘻嘻哈哈地追逐打闹。见我们到来,突然静了下来,当我们从她们跟前通过时,她们冷不防朝我们扑来,在我们本来已被抹得不成样子的脸上,又乱抹了一通。这下,我们连张嘴睁眼都困难了。德隆却在一旁哈哈地笑: ~frandship for you,frandship for you”(对你们友好),真令人哭笑不得。

到了德隆家,他父母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见面后,先在我们每个人额上涂抹些彩粉,祝我们交好运。我们也按印度人的礼节,摸了两位老人的脚,表示尊敬。主人瑞出精制的甜食让我们吃。我们问,是不是洗一把脸再吃呢,德隆说洗不得,不能把别人对你的祝福洗掠。无奈,我们只好入乡随俗,带妆进食。也许是受了那种气氛的影响,我们这些平时不擅感情外露的中国人,也都变得有些“疯狂”,竟在德隆家大喊大叫地表演起节目来:“唐成”老李,用流利的印地语唱了一首印度电影《流浪者》插曲:拉兹之歌,令德隆一家惊喜不已;“关云长”母君,拳打脚赐,“嗨、嗨”地来了一套“中国功夫”,赢得一片喝彩;“济公活佛”不愧是中国第一流歌舞团的演员,一曲“鞋儿破、帽儿破”,不仅符合自己的“身份”,且唱做俱佳,令在场的中国人和印度人笑得前仰后合。

霍利节欢乐、刺激、疯狂,为单调的印度人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几个月过去了,我并没有把那天穿的衫衣扔掉。作为一次在异质文中的特殊体验,震利节的色彩,霍利节的“折腾劲儿”,引起了我的联想和思考。

印度人说,霍利节是一个消除怨恨的节日。平时一切仇恨,隔阂和误解,都应在这一天化解,消除。对别人的一切错误、缺点都应原谅、宽恕。这或许道出了这个节日的社会功能。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种族和宗教极复杂的社会。社会划分成许多相互隔离的集团,等级集团之间很少通婚、接触和交往,种族的.种族的和宗教的矛盾异常突出。霍利节起着缓和剂的作用。短时间内,种族差别不见丁,等级意识抛开了,对“不可接触者”(“贱民”)的种种隔离限制也失去了作用。民族和睦、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就产生于那忘情的泼红撒绿之际。

不过,也有人指责这个节日,说它太“疯狂”,是一种落后的习俗。的确,霍刮节表现出一种与“印度精神”不协调的疯狂。一般来说,印度教文化具有安静、内省的特点,印度人(尤其是印度教徒)的国民性偏于温和、内向、懦弱,平时无论是在商店里,还是在公共汽车上,很少看到像中国公共场合常见的那种“吵架英雄”,也少见西方人那样激烈的感情渲泄,总的来看,印度文化是强调和平的,所谓“非暴力主义”、“消极抵抗”、“不杀生”等和平思想均出自这个文化。但印度人的国民性格也有另外一面,那就是放纵和暴力。独立前和独立初期教派冲突中表现出的阂人听闻的残暴行为,不断有“贱民”被活活烧死而竟不受谴责,各地不断出现的暴力事件,等等。实际上,印度教的节日分为两类,一类是“温和”的,以斋戒,沐浴、诵经,瞑想为特征,象“萨技斩瓦蒂节”(公历1-2月间),“庞洛尔节叮公历3月中)“除十节”、“克里什那诞生日(公历8一9月)等即属此类;另一类是“激烈”的,这类节日除霍利节外人还有“十胜节(”公历9一10月),“札格纳特乘车节”(公历6-7 月)等。颂神跳舞,游行狂次,表现出狂热的情绪。刮了这样的节日,平时拘谨、柔弱的印度人,会一反常态,尽地地发泄、喧闹。极端的例子是北印度潘多尔地区的“掷石节”.每年印度历法中顽月的新月日,这个地方的人自动来到朱木拿河两岸,分作两组,各在岸边堆起大量石块,在6个半个半小时里相互投掷,试图尽可能多地击毙、击伤和击残对方。参加者的年龄在6岁至60岁之间,其中许多人身上带着往年参加“掷石节”时留下的伤疤和残疾。在玩这个游戏时,许多人也是喝得烂醉。这种疯狂之举,常使许多人致残,伤命。据说,当地人也知道这是野蛮的,是一种疯狂行径,这样做毫无道理,但每到这一天,他们根本无法自制。当地政府官员想制止这种行为,却无能为力。

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鲁丝·本尼迪克特在描述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时,使用过两个重要的

概念,即“日神型人”和“酒神型人”,前者的特点是∶恪守传统和中庸之道,不超轨,不出格,较少有内心冲突;后者的特点为:情绪激烈,总是设法打破“生存的通常束缚和限制,”寻求生存的价值,赞赏暴力体验,夏欢凭藉梦幻和灵验获得超自然力量,等等。这两类特征印度人似乎都具备,正象他们信仰的神有“创造之神”和“破坏之神”的对立一样,在印度教文化中,极不相同的、相反的,极不协调和无法相容的理论、理想和行为方式,都能相安无事。在印度教徒身上,既能看祖尼人(本尼迪克特所描述的北美西南部普韦布洛人之一支)那样的谦恭、献身于繁杂的宗教礼仪等“日神型”行为模式,又能看到北美西部平原印第安人那种自我折磨、利用仙人掌烈性果汁达到迷狂境地的“酒神型”表现。

美国另一位人类学者提出一种观点,来解释印度教徒性格的这种矛盾。这种观点认为,相对于西方人的“罪感文化”,和日本人、中国人的“耻感文化”,印度教徒的文化非罪非耻,而是一种“障碍”(impediment)型文化。它的特点是:个人把预料的行动和思想困难化,或变为不可逾越的外部障碍,并将这种约束作为行动的基础。当人认为无法逾越障碍时,会变得消极忍耐、被动和服从;而当人试图超越碍时,又会变得情感释放不止、放纵和不受控制。

不管学者如何解释,也不管人们的看如劝何,类似霍利节这样的习俗,是印度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能历经千百年而不废,其中自有它的道理和意义。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