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读硕士

来源: 小诸葛阿谅 2016-08-19 07:24:3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886 bytes)

 ·阿 谅·

  在90年代,出国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当时一直有这个想法,因此一直在做准备。

  后来去了广东,有过1年多的艰苦生活。在1996年和朋友创建了一个小公司,我主要负责技术,我坚持亲力亲为,比如大中修,我至少要到现场监工,如有可能也动动手。我的信条:“做技术从就做修理开始,做业务就从销售开始”。这样的经验是很难得的,因为除了深圳珠海进口设备免税,就是当时的北京上海,也不太可能有这样的条件,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当时各种各样的最先进的设备。

  转眼到了2000年,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已爆发,国内经济中心转去长江三角洲。在珠海业务停滞,没有发展,相反连续2,3年每年工作量加大,收入减少。看到报上有去英国读书的广告,于是决定去英国读书。因为英国的研究生只要一年,而文凭在英联邦国家很被认可,这样的话我将来就可以移民去加拿大或澳大利亚。想来想去觉得应该去学工程设计,因为工程设计是一切工程行为的基础。在参加英国教育展的时候,发觉同样是设计专业,但方向却大不相同, 比如有一所很好的大学的设计专业是与飞机发动机相关的,如果贸然报了这个专业,很可能都没法毕业,更不用说找工作了。所以有心出国读书的朋友一定要弄清你选择的专业是在哪个行业内的,一定要和你以前学过的专业或者是你的工作经验有关联,还有一点,读研究生首选专业,次选学校,你要重专业排名,不要太重视学校排名。一般的来说,学校排名越靠前,学校课程的设计越注重研究,一定要选实用技术类专业,不要选研究类的专业,搞研究路太窄,应尽量避免。后来报了两所大学,一是H University 的《工程设计及其管理》,另一个是L University 的《产品设计》。我觉得前者更适合我,因为前者是通用的(偏重汽车工业),可以和我的经验结合起来,而且技术与管理并重, 这所大学给了我无条件入取。后者偏重于一般的轻工产品,比如复印机,洗衣机等等。后者是名校,英国的工程第五名, 给了我有条件入取,要求雅思5.5分,这是很低的分数,但即便如此我也达不到。(在当时选专业时我根本不知道L大学是名校,根本就是稀里糊涂)

  我在英国读书的经历是我在英国工作的敲门砖,那一年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方法,这把我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和西方的方法很好地整合了一下,而且大多数在后来的工作中得到了应用。2001年四月我来到了英国,很快我发觉我的英语根本不足以去英国读大学,于是我就在伦敦读了差不多1年零三个月的英语,在此期间我投简历给几家行业内最大的公司,都得到了面试的机会,但由于语言不过关,都没有成功。最终我还是拿到了一份伦敦一家服务公司的offer,由于没能申请到工作许可只好作罢。这些经历使我深信不疑就是好的机电工程师在英国极其短缺。

  2002年8月去了H 大学. 在大学读书时,刚开始是不知深浅,那时来英国的中国学生基本是非富即贵,这些人很多素质并不是很好,又多是读管理或国际贸易, 由于语言的关系所以他们读书非常辛苦。英国研究生只要一年,一年中是没有假期的,很紧凑。听那些读MBA的说他们 每天只有4-5小时的睡眠。我当时很担心,决心要像读高三那样来对付它。

  在读书的一年中,基本听不懂,但对我基本没影响,因为我在国内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不听课,只要上课跟他走,自己多看书,我就会是最好的。

  我在H大学的学习期间,我的老师对我非常好,国外的老师对有天赋的学生就会非常地爱护, 他们认为我是他们培养的最好的学生之一,当时我的老师甚至于送我去替(instead of)他们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我学到了很多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和在国内很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考虑问题多角度,鼓励自学,探索和创新,学校和企业联系紧密。

  因为我有10年的工作经验,在国内时是做修理出身,接触过很多不同的产品,又喜欢比较不同设计的好坏。有两次我恩师Dr Fieldhouse讲的设计概念我认为不是最佳的,我有更好的方案,下课我就去找他,他也不承认,但以后上课就很注意我的表情。后来他在我的推荐信中写到“他不只是一个知识的吸收者,如果他觉得你讲的不全对,他会和你讨论,这体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在国外思想深度是评估一个人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最得意的是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我在2000年第一次用电脑上网查留学资料,从没摸过CAD。当时班里有10个左右的印度同学,两个希腊人,三个英国人。英国由于研究生只要一年,外国学生学费比欧盟及本国的学生只多3000多磅,所以外国学生特别多,本国学生又觉得太贵不愿意去读。刚开学时,我听不懂,也说不出,简直是又聋又哑。我的印度同学们都会用几个设计软件,有的还有几年的用CAD的工作经验。平时做项目时,都是由他们安排,他们讲你这个不会,那不会,你打杂吧。我知道CAD是我将来吃饭的本钱,是我将来工作的基本技能,我必须学好它,玩转它。

  当时每天我8点钟不到就来到我们上课的设计大厅,哪里有20-30台电脑,我的工作台也在那里,我老师8点半来他在设计大厅边上的办公室,他会来看一眼,只有我一个人在那里。6点钟他下班,他会再来看一下,还是我一个人在那里。周末我还是在那里,除了上课,去图书馆,我都是在那练CAD。三个月后,我是唯一的拿A的学生,而CAD的老师还是个印度人。这门课除了作图,还要写论文,我说我什么都不懂,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说那你就写CAD数据转换,我说我不懂啊,他说你写完了就懂了。这和国内的教育方法大不同,在国内原理大概要讲上半年。我认为国内中小学教的是“how”, 大学教教”why”;而 “国外中小学教的是“why”,大学教的是“how”。国内灌输知识,国外靠自学,教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我个人的特点与国外的要求特别相符。

  在这里我忍不住要对印度学生做一点评论,印度这些年好像要和中国竞争,他们似乎觉得中国没法和他们相比。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所以在西方他们没有语言问题。用英语作官方语言(普通话)对于一个多民族的长期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来说很明智。但是问题是印度全盘照搬英式教育,他们的教育实际上成了针对英美的应试教育,所以他们考试没问题,甚至很容易拿到一些专业资格,他们能说能写,管理类的可以拿高分,但是工作能力和水平实在是叫人不敢恭维,就是教得浅而宽,所谓的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度在发达国家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发达国家就业的机会多,可以由人去挑选位子,每个人只要充分的自由发展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子。但对于印度和中国这样的有巨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就应该适当偏重于专才教育,因为竞争激烈,就业机会少,就得拼命努力学习,通过要忍受痛苦去塑造自己由社会挑选才能找到位子,而且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有限,也不具备发达国家自由发展的条件。尽管中国走得太过了,但不管怎么说中国有巨大数量的中高端工程人才,这为中国近30年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印度他就没有。他们在软件上是不错,(主要还是语言优势,他们可以比中国人更好更有效地和欧美的客户交流,更容易理解他们的需要)但作为工科学生,有些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工程素养,有的用铅笔划一个草图就去交作业,整个机构根本不能工作,让我目瞪口呆。他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争”.在交作业前一个星期,基本上是见不到他们的,他们只要能pass,就很happy。印度实际上错了最好的发展机会,就是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为围堵共产党国家,在亚洲把机会都给了中国周边的非共产党国家。他那时候没发展起来,现在中国加入了WTO,和西方所有国家都关系正常化了,他就更没有机会了。

  读书期间过得非常充实,到了2003年的四月份,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我的简历投给了一家行业内中介,很快他们就安排了一个面试,结果首次面试一次成功。

  8月底距学习结束还有一个月,我就把我的主项目完成了,开始了我在英国的工作生涯。我的成绩: 4个A,1个B, 2个C,一个D,主项目是A,含50个学分 (其他是10个学分)。当年班上的学生只有三个毕了业, 我是最好的。由于语言的关系,我无法拿到全A,特别是管理类课程分数都不高,但是那一年我还上了学校年度回顾杂志,是国际留学生中唯一上榜,当是全校大概有200个中国学生。

  我的恩师Dr Fieldhouse 对我非常好,他本来要把我介绍给他的协作单位,一家世界有名的车用涡轮增压器制造厂(在无锡有分厂),面试都安排了。看到我自己找到了工作他就取消了。他给我写了一封非常好的推荐信,一般的来说推荐信就几句话,但他给我写了两页纸,等于一份报告。这封推荐信在我以后找工作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几乎没有不被打动的。在国外老师或老板对待写推荐信是很慎重的,他们都很有身份的,不会写不实的东西,因此潜在的雇主也非常看重推荐信,这和国内也不一样。当时我们这帮留学生申请入学基本上都是自己给自己写推荐信,有的错误百出,十分的搞笑。

  我的恩师Dr Fieldhouse, 当时他还是一个高级讲师,现在是教授了。他的项目都是真实的企业项目。比如我的主项目是为大学实验室设计测量汽车碟式刹车摩擦系数的仪器。要求在不同温度,不同转速,不同力度下用应变片把信号输入到仪器上从而得出摩擦系数的曲线。我的设计到底行不行,姑且不去讨论它。我最感慨的是当我在网上搜索参考资料的时候,我搜到了XX大学国家摩擦学重点实验室的资料,当时网上全部是各种仪器设备,德国的,美国的,还有中国的,全都是买来的。(现在终于有一件是自造的, 读者有兴趣可到网上查看一下)

  而英国的一所普通大学,(总体排名80名,工程和计算机学院在英国排名30名),几乎全部的试验设备都是自己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的,在学校的实习工厂加工的制造的,资金是他们想方设法筹集来的。市场上有那种设备,但要几万镑一台。他们买不起,就是自己做,我相信就是有钱也不会去买。

  我老师这两年得到了英国国家的一个奖励,因为他的实验室已经是英国最好的汽车测试的实验室之一。XX大学有最好的学生,各专业门类齐全,实验工厂应有尽有,高级技术工人比比皆是,作为中国最好的工程类大学,实验室全部的设备竟然都是买的。这就是动手能力的来源。

  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是孔圣人的名言。在国外想了很久才才明白,中国的教育是学而不思,体制决定的,填鸭式,一切都有标准答案,再枯燥无味的东西都能学出来,但根本没时间去想,也不让你去胡思乱想。这就造成了中国人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但能干活,不出错。

   国外则相反,多数人不肯付出艰苦的努力去读书,好空想,有创造力,肤浅, 因为他们没有高深理论的知识背景来支撑他们的想象,空中阁楼,特别是国外的工程师没法和中国的比(设计师我们的就不能和他们的比了)。

   但国外重视天才,爱护兴趣,一旦主动去学,再加上思考,这种人就很可怕,将来就会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中国则不大可能,虽然中国人很聪明, 就我们的大学体制,多少天才被埋没?很难生长出大师级的人物,但能出巨匠。所以最好的是两者相结合。如果做不到,宁可思而不学。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