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佛教生死觀」

来源: 李老头. 2015-08-24 07:41:4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677 bytes)
回答: 人的灵魂是什么?灵魂从哪里来?insight3332015-08-24 07:08:27

自古以來,生死問題就是人類最為關切的問題,也是任何一個宗教都必須解答的問題。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們的信仰,被成千上萬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都包含了對人類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隱患——死亡的最終解決的承諾。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義、教理之不同,對生與死的看法各異,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觀。在中國,儒道釋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攬。佛教的核心就在於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說盡其存在的意義。明代憨山大師在他的《夢遊集》中云:「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1]憨山此說,可謂總結了整個佛教的根本義諦,標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槃」的大徹大悟為佛教解脫論的 真髓所在。

 

一、佛教的生死觀簡述

1.佛教生死本體論。佛教緣起論認為色心不二,肉體與精神一體,二者不可以分割,沒有前後、本末之分,渾然一體,共同構成宇宙的實相、生命的本質。人的生命是種種物質和精神要素的聚合體,它沒有一個獨立的實體(我),世間萬事萬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內都是種種因緣和合而生起,沒有單獨的「實體」,皆隨因緣聚散生滅,沒有自在的「常住」,皆受因緣條件變化的制約,沒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說無我,亦無靈魂不死。作為人類的個體,佛教認為他又是不 真實的存在,即是「無」的,這個無又稱之為「無我」「非我」。而人的生命存在是五蘊集合而成,從偏重於構成生命的精神要素來分析「五蘊說」,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識五大類,色是物質要素,受、想、行、識是精神要素,它們不能單獨生起,必須相互依賴,互相結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運動。從偏重於物質要素來分析,有「六大說」,即人們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元素所組成,依借前五大構成物質屬性的身體:地為骨肉,有堅性;水為血液,有濕性;火為熱氣,有暖性;風為呼吸,有動性;空為空隙,有無礙性。依借識大有種種精神活動。色心不二,五大之外無識大,識大之外無五大。互具互融,六大無礙,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人體精神屬性的存在必須依賴於人體物質屬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體如果沒有精神屬性,就不能成其為生命。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為因果,互為條件,並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生命因之隨時而改變自己存在的形態,表現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內容則是不能改變的。從整個宇宙的主場看,生命之能是永恒的,它使具體的生命從一種形態轉換為另一種形態,由此構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並且反復循環,生而死,死而生,永遠流轉,以至無窮。故死亡在整個宇宙生命中並不具有最終的性質,它祇是相對於生存顯現才具有終極意義。

由佛教的這種生死本體論衍生出佛教對生死的態度就是「無我」「無常」。如果人類破除了我執,認識了清淨無染、安寧自在、超脫生死、真實永恒的真我(真實的自我、自我的本來面目),整個生命過程便充滿生機,充滿信心,不再動搖,不再猶豫。正如池田大作說:「它是自發的和能動的,是不斷生成和流動的;這就是生命的實相。具體到我們的人生來說,應該堅決拋棄觀念上的僵化和獨斷。正因為現象是『無常』的,人的主體性和自由生命的發揚才是可能的。」[2]

2.佛教生死輪迴論。輪迴學說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它是佛教對事物本質、事物變化等的看法,與佛教的倫理道德、人生解脫等的觀念緊密相關。輪迴學說起源於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決的僅僅是人死後去向的問題。佛教創立者吸收了輪迴學說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輪迴論認為眾生由於恩愛執著、迷惑造業的影響,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轉生死,受諸苦惱不能解脫。猶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故名輪迴。所以,解脫輪迴之苦,也就成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護眾生的指導方針了。

輪迴的主體就是神識,可以相比中國人所說的靈魂(但不同於靈魂),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所以叫神識。《寶積經》說:「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涯,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此神識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現色。」《增一阿含經》卷七說:「吾是神識也,吾是形體之具也。」《藥師經》說:「彼自身 卧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楞嚴經》卷八說:「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地獄。」解脫輪迴之後,神識就被淨化了。所以,佛教不主張「靈魂永恒不滅」,而主張生命全體的緣起緣滅,相似相續,不常不斷,無我、無我所,沒有主宰。

3.佛教生死涅槃論。阿部正雄所說:「在佛教看來,不是用生命力來克服死並在將來獲得永生;根本的是要從生與死的自相矛盾性中解放出來,並悟到脫離生死輪迴。因為這種悟完全是存在性的,它祇能在人們的此地此時發生。在這種存在性的悟中,涅槃不是脫離輪迴的東西。在此地此刻,輪迴本身就是涅槃,涅槃本身就是輪迴。」[3]

佛教認為,涅槃實質上是眾生息滅煩惱後(無我)所證得的精神境界,它和佛、佛性、實際、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實相、自性、圓成實性、如來藏等是異名而一體的。從哲學的角度申論之,這一體可以三個角度而言。一從修行實踐論來說,它是精神解脫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擺脫了一切物質性和精神性的束縛而獲的大自由、大喜樂,故名為涅槃、佛。二從本體論而論,它是諸法的本體、實相、理體、法性。諸法實相就是 真實存在本身,就是本真存在的無遮蔽狀態。一方面它是真空,「自性常清淨」「本來無一物」,故為絕對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自性含萬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為絕對的有。故名為 真空妙有、真如、實相、法界、圓成實性。眾生去除無明遮蔽後,即可證悟到這一宇宙人生的實相存在,生命由此自然處於真實、無蔽和展開的狀態,達到光明的境地,自然處於悲智雙修的運作狀態,自覺覺他,上求下化。

 

二、佛教解脫生死的方法

道元禪師說:「斷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緣也!」他又說:「若生死中有佛,便能無生死。若知生死即涅槃之理,便能無可厭生死,亦能無可願涅槃,自是超脫生死。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緣也。」[4]眾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恒安樂的歸宿。為此,佛也一再提醒我們:若想實現圓滿的生命,必須解脫生死。那麼,我們如何解脫生死呢?

1.斷惑證真。佛書中說:「眾生迷而不覺以至輪迴生死」。因此要斷惑證真,覺悟生死同於涅槃的道理。無明既為生死之惑,那麼,想求解脫生死,當先斷無明為下手功夫,猶如擒賊必先搗其巢而擒其王。然而要怎樣來滅除無明,了脫生死?當用般若觀照力,照知無明無自性,乃是我人 真心上的一種虛妄,本非實體,因凡夫不覺故被其所迷,才妄造一切惡業,妄受生死等苦。今既了悟無明虛妄,當體即空而不被所迷,則無明無法活動,此則滅無明也。無明一滅則真心顯現,於是對於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會迷執我法二相,而生種種顛倒取著去妄造一切惡業的行為。既不造業,哪還有依業受報的業識呢?沒有業識,自然不會有投生入胎的名色。既無名色,則安有六入的構成?六入既無,誰去接觸?沒有接觸,怎能領受?領受既無,便不生貪愛。既無貪愛,怎能妄取?既不妄取,自無有業。既無有業,誰去投生?既不投生,哪有老死?所謂前者滅除,則後者不起,故曰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蓋無明為生死根本,所以一滅了它——無明,其餘十一支則不斷而自滅了。

念佛就是一種能斷無明,了脫生死的勝妙法門。所謂貪瞋痴三者謂之根本無明,能夠一心念佛,萬緣放下,則不起貪心;一心念佛,慈心發現,則不起瞋心;一心念佛,正念昭彰,則不起痴心,故念佛能破無明煩惱就是這種道理。

2.觀照無常。在生死輪迴中,我們有無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無常的真相。我們渴望一切都恒常不變,認為恒常可以提供安全。這種以假當真的錯誤資訊,構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礎。儘管再多的 真理不斷逼近,為了維持我們的偽裝,我們還是寧願不可救藥地繼續浮誇下去。為了震撼天真、懶惰、自滿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現滅度,告訴我們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事實,以此喚醒我們了悟無常。為甚麼一切皆無常?因為萬事萬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外部條件,緣聚而生,緣散而滅,一切都是因緣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賴,一切都在變遷,沒有常住的事物。所以,變易、無常是天地間永不動搖的 真理。這就是佛所說的「空」。當我們認真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時,就會發現,從前我們認為是如此堅固、穩定和持久的東西,祇不過是夢幻泡影而已。即所謂「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當我們進一步觀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質,我們絕不會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會喚醒我們的慈悲心,使我們對於一切事物和眾生越來越樂意佈施,我們再也不必保護和偽裝自己了。因此,讓我們在生活中,放下執著,回到 真理!這才是為死亡而準備的真正妙方。

3.修行漸次。佛教的四諦、十二因緣和六度,就是三種解脫生死的主要方法。四諦是一種「依苦尋因,慕滅修道」的解脫法,十二因緣是一種「推因知果,觀果斷因」的解脫法,而六度則是一種「自利利他,攝末歸本」的解脫法。這在佛法中稱之為「三乘佛法」,即聲聞乘的四諦法,緣覺乘的十二因緣法,菩薩乘的六度四攝法。除了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的基本解脫法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解脫生死的方法,比如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特別是淨土宗、禪宗、密宗和天台宗等,都是能夠從根本的「我執」上下手,斷除生死的束縛,從而得到生死的 真正解脫,使生命呈現完全自由開放的狀態。儘管在整個佛法中的解脫生死之方,有著各個宗派的差別,修行的方法次第各有特色,但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問題,那就是破除「我執」才能 真正徹底地解脫生死之苦。簡而言之,祇要把這顆生滅的妄心降伏了,一切雜念執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後,生死之苦被徹底征服,生命出現嶄新的景象,內心中祇有光明和寧靜。正如佛陀說:「寂滅乃人生之至樂!」這是解脫道上的終極境界。■

 

參考文獻:

 

[1] 曹越.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九)示修淨土法門[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2] 池田大作.佛法:西與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3] 阿部正雄.禪與西方思想[M]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4] 大久保道舟.道元禪師全集(下卷)[M]東京:築摩書局,1970。

所有跟帖: 

浅论佛教的生死观 -李老头.- 给 李老头. 发送悄悄话 (13984 bytes) () 08/24/2015 postreply 07:42:23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