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不是你想的那样

来源: ephd 2018-06-17 17:59:1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031 bytes)
回答: 看看这个Manymore2018-06-17 16:22:33

蒙古人的饮食选择

最初的食物大多来自狩猎

在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前后,,由于当时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尚不能保证人们有足够的食物可供食用,所以,蒙古族的先人们只能主要靠狩猎来获取维持生命必需的食物。从保留至今的数万幅巴丹吉林沙漠岩画、阴山岩画、苏尼特岩画中,人们发现,在今天蒙古人生活聚居的地区,当年不仅水草丰美,而且栖息有许多野生动物。这些动物有狐狸、狼、虎、豹、黑熊、犬、野马野驴岩羊、盘羊、山羊、羚羊藏羊绵羊黄羊梅花鹿、马鹿、麋鹿驼鹿、狍、野猪双峰驼单峰驼野兔大角鹿野牛鸵鸟、鹰、鸟、蛇、海螺蜥蜴白唇鹿、牦牛、跳鼠、猛玛象等。其中虽然有些动物如今已经绝迹,但在当年,它们却是蒙古人取之不尽的食物资源。

但是,靠狩猎来获取食物,除了很少有主动选择的余地之外,人身的安全也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弄不好,食物没得到,自己的身体反被凶猛的野兽所伤害。所以《蒙古秘史》多处记载蒙古先民在狩猎所得不能够添饱肚子的情况下,除挖猎土拨鼠和采集杜梨、韭蒜等野生植物吃。

亦猎亦牧的生活一直延续到蒙古帝国成立前后。十三世纪曾经出使过元朝的南宋官员彭大雅,在其所著《黑鞑事略》中这样描述他所目睹的当时蒙古草原牧民们的饮食选择:“其食肉而不粒。猎而得者,曰兔、曰鹿、曰野彘、曰顽羊、曰黄羊、曰野马、曰河源之鱼。牧而庖者,以羊为常,牛次之。非大宴,不刑马。火燎者十八九,鼎烹者十二三。其饮,马乳与羊牛酪。其味盐一而已。”彭大雅所述虽然不多,但明确地传达了这样几个信息:⑴当时的蒙古人以肉食为主,很少吃粮食;⑵当时蒙古人吃的肉,狩猎所得占有相当的比例,而狩猎所得的肉食又以野兔、野羊、野猪、野马和鹿肉鱼肉最多见;⑶当时蒙古人食用的家畜肉,羊肉最多,牛肉次之,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祭祀时才杀马;⑷当时蒙古人吃肉的方法以火烤为主,煮着吃的很少;⑸吃肉时除了盐之外很少放其他调料;⑹除肉食外吃得最多的就是马奶和乳制品。

从一天两顿到一日三餐

关于当时蒙古人吃肉的方式和方法,《北虏风俗》一书中有如下记载:蒙古人吃肉“皆半熟,以未熟者耐饥,且养人也。肉之汁即以煮粥,又以烹茶,茶肉味相反,彼亦不忌也。……食肉不用筷,手持肉一大片,半入口中,余以刀切断而食之。用刀之巧与汉民之用筷无异也。蒙古人食兽肉,饮羊酪,其量之多实可骇,一餐羊数斤者,常量也,多者一昼夜食羊一只。又能绝食者数日不见饥色,一旦就食,则一人兼数人之食,至其一人一日之食料,必羊腿一只是为常例。”

公元12世纪以前,大多数蒙古人基本上一天只吃两顿饭。而且,只有个别蒙古人聚居地区(如临近汉地的汪古、弘吉剌等部)食用粮食制品。这一点在意大利传教士约翰·普兰诺·加宾尼的《出使蒙古记》一书中有明白无误的记载:“他们把小米放在水里煮……他们每个人在早晨喝一二杯,白天他们就不再吃东西;不过,在晚上,他们每人都吃一点肉,并且喝肉汤”。普兰诺·加宾尼的记述,在另一位西方传教士鲁不鲁乞写的《游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一路上,在早晨他们给我们一些喝的东西或小米粥。不过,在傍晚,他们经常给我们羊肉(前腿带肩膀肉、排骨)吃,而且可以尽量喝肉汤。”

直到蒙元帝国建立以后,蒙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的习惯才逐渐被一日三餐所取代。元代杂剧中多处提到一日三餐,说明当时一天吃三顿饭已经是十分普遍。例如《荆楚臣重对玉梳记》中说:“每日家三餐饱饭要腥荤,四季衣换套儿新。”《举案齐眉》中有“一日送三餐茶饭去”等说词。从一日两餐发展到一日三餐,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蒙古人的入主中原和纵横欧亚,可供他们选择的食物的种类也增加了许多。

五色结构代替以肉为主

提及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前后蒙古人的饮食选择,有人按食物的颜色将其归纳为白、红、黄、绿、黑五大类。“白”即白食,就是奶和奶制品。蒙古人称其为“查干伊德”,奶有牛奶、马奶、羊奶等;奶制品有白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酸奶、马奶酒等。“红”即红食,就是各种野生动物以及家畜的肉、血、内脏、骨等,蒙古人称其为“乌兰伊德”。“黄”即黄食,主要指从动物脂肪或乳奶中提炼出来的油脂。牧民泡奶茶用的炒米也可算在黄食中。“绿”即绿食,主要指土生土长在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韭、沙葱、沙芥、草黄麻、香叶芹葱头、水车前、茸草等可以食用的特产绿色植物。“黑”即黑食,主要指不加奶的茶、肉汤和白水等。这五类食品中,动物肉、油脂类占了几乎三分之二。因此,《郭氏蒙古通》一书总结说,生活在牧区的蒙古人的饮食选择以肉食为主,而且吃的时候“先白后红,以饮为主”。白和红,自然指奶食品和肉食。饮,则即指蒙古人爱喝茶,也指蒙古人吃完肉后,常喝以肉汁煮的粥等。

公元13世纪上半叶,随着蒙元帝国的建立,不少蒙古人迁到了草原以南的农业地区定居。忽必烈继位后,蒙元帝国政治重心的南移,以及大都成为元朝的首都,使更多的蒙古人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并接触了游牧经济以外的世界。于是蒙古人的饮食结构、饮食方式和饮食选择较蒙古民族共同体形成前后,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化。而公元14世纪上半叶元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则集中地反映并记录了那个时代蒙古人在饮食选择方面出现的变化。

所有跟帖: 

你说的这些链接里也有讲到类似的啊 -Manymore- 给 Manymore 发送悄悄话 Manymore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17/2018 postreply 19:14:2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